博碩士論文 8842703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3.145.119.199
姓名 賴樂山(Le-Shan L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華人人格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探討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Indigenou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ental Health)
相關論文
★ 研發人員人格特質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 -以某IC設計公司為例★ 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某電信業門市業務人員為例
★ 量販業主管人員工作壓力問題研究-以量販店個案主管人員為例★ 身心健康狀況對人格特質與績效之間調節效果之研究-以汽車公司製造部技術員為例
★ 華人企業員工身心健康促進的有效因應因子:情緒智能、心理接受與靜坐措施之探討★ 從跨文化觀點探討華人外派主管家長式領導對多國籍部屬身心健康之影響
★ 職業適性傾向性向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壽險業務員為例★ 上級主管傳統性格與其下屬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
★ 以英文筆跡衡量中國人領導風格★ 研發人員人格特質與創造力之影響研究 ─以高科技產業為例
★ 保全員人格特質對工作績效之影響相關研究 ─以K壽險公司為例★ 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T公司之電話行銷與客服人員為例
★ 經理人員人格特質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 兩岸主管人員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研究~以電子業H公司為例
★ 金融理財專員之核心能力、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C銀行為例★ 人格特質與創新氣候知覺在創造力發展三階段的交互作用-以I高科技研究機構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楊國樞(1989)整理台灣相關文獻發現,貫時性研究多發現社會變遷過程中,國人的心理或精神病態罹患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心理困擾」不僅影響當事人本身情感、認知、行為與生理(胡海國、張芷雲&吳英璋,1985),也為其家人帶來莫大的壓力及傷痛,並亦間接造成社會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心理困擾」現象已是台灣普遍而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過去從事「人格」與「心理健康」關係探討,多僅探討某特定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間的關係。本研究將對「人格」與「心理健康」的關係進行系統性及全面性的調查與探討,視「人格」為主要變項,探討「人格」與各項負項心理健康指標(主觀壓力知覺、軀體化、焦慮、沮喪、失眠、社交障礙)的關係。研究採用張妙清等編著的中國人個性測量表(CPAI-2)做為人格特質的衡量工具,量表包含28項人格特質,除一般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質外,尚包含部分於華人社會特別顯現的華人傳統人格特質。
研究顯示,CPAI-2的28個人格構面中亦有25個構面與心理健康表現呈現顯著相關,再以逐步迴歸方式進行統計分析,CPAI-2對於各心理健康指標的adjusted R2在0.18~0.55,研究結果確實呈現「人格」為心理健康表現的有效預測變項。
本研究亦顯示,以CPAI-2中9個傳統華人人格構面為自變項,採用全部進入法進行多元迴歸統計分析,「傳統華人人格」對於各心理健康指標的adjusted R2在0.07~0.41間,研究結果確實呈現「傳統華人人格」為心理健康表現的有效預測變項。
關鍵字(中) ★ CPAI
★ 中國人個性測量表
★ 心理健康
★ 壓力
★ 傳統人格
★ 華人人格
關鍵字(英) ★ Chinese Indigenous Personality Traits
★ Mental Health
★ Chinese Personality Traits
★ CPAI
★ Stress
論文目次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人格特質………………………………………………………… 4
第二節 華人人格………………………………………………………… 5
第三節 華人人格的現代化變遷………………………………………… 6
第四節 華人人格測驗…………………………………………………… 10
第五節 心理健康………………………………………………………… 11
第六節 人格與健康……………………………………………………… 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6
第二節 研究變項之衡量………………………………………………… 2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5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問卷回收…………………………………………… 35
第五節 研究分析方法…………………………………………………… 36
第肆章 統計結果………………………………………………………… 38
第一節 信度分析………………………………………………………… 39
第二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CPAI-2及心理健康指標 …………………… 41
第三節 相關分析………………………………………………………… 43
第四節 多元迴歸分析…………………………………………………… 46
第伍章 討論與建議……………………………………………………… 54
第一節 研究假設之驗證………………………………………………… 54
第二節 研究討論………………………………………………………… 56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68
參考文獻 …………………………………………………………………… 71
中文部分 …………………………………………………………………… 71
英文部分 …………………………………………………………………… 78
表目錄
表2-1 華人「傳統—現代」研究的新舊觀念……………………………… 9
表2-2 心理健康的「消極」及「積極」意義……………………………… 14
表2-3 心理健康的標準……………………………………………………… 16
表2-4 壓力的定義…………………………………………………………… 19
表2-5 人格學派對心理疾病成因的解釋觀點……………………………… 25
表3-1 心理健康指標問卷…………………………………………………… 27
表3-2 CPAI-1一般及臨床人格量表 ……………………………………… 28
表3-3 華人人格構面之意涵………………………………………………… 30
表3-4 GHQ-28構面及其題項內容………………………………………… 32
表4-1 人口統計變項統計…………………………………………………… 38
表4-2 CPAI-2各人格構面之信度 ………………………………………… 39
表4-3 各心理健康指標構面之信度………………………………………… 40
表4-4 各心理健康指標的相關……………………………………………… 43
表4-5 華人人格與心理健康指標的相關…………………………………… 45
表4-6 受測者人格特質與GHQ-28之逐步迴歸分析……………………… 46
表4-7 受測者人格特質與軀體化之逐步迴歸分析………………………… 46
表4-8 受測者人格特質與焦慮失眠之逐步迴歸分析……………………… 47
表4-9 受測者人格特質與社交障礙之逐步迴歸分析……………………… 47
表4-10 受測者人格特質與嚴重沮喪之逐步迴歸分析……………………… 47
表4-11 受測者人格特質與壓力知覺之逐步迴歸分析……………………… 48
表4-12 受測者人格特質與SAI之逐步迴歸分析…………………………… 48
表4-13 受測者人格特質與TAI之逐步迴歸分析…………………………… 48
表4-14 受測者傳統人格特質與GHQ-28之迴歸分析(全部進入法)……… 49
表4-15 受測者傳統人格特質與軀體化之迴歸分析(全部進入法)………… 50
表4-16 受測者傳統人格特質與焦慮失眠之迴歸分析(全部進入法)……… 50
表4-17 受測者傳統人格特質與社交障礙之迴歸分析(全部進入法)……… 51
表4-18 受測者傳統人格特質與嚴重沮喪之迴歸分析(全部進入法)……… 51
表4-19 受測者傳統人格特質與壓力知覺之迴歸分析(全部進入法)……… 52
表4-20 受測者傳統人格特質與SAI之迴歸分析(全部進入法) …………… 52
表4-21 受測者傳統人格特質與TAI之迴歸分析(全部進入法) …………… 53
表5-1 研究假設及研究結果………………………………………………… 54
表5-2 依CPAI-2人格構面對心理健康表現影響分類 …………………… 55
表5-3 傳統華人人格與心理健康指標的相關……………………………… 62
附錄表目錄
附錄表-1 受測者性別對人格與心理健康表現的影響………………………… 81
附錄表-2 受測者職位(管理職&非管理職)對人格與心理健康表現的影響 … 82
附錄表-3 本研究CPAI-2之因素分析 ………………………………………… 83
附錄表-4 大陸及香港CPAI-1因素分析比較表 ……………………………… 84
附錄表-5 台灣及大陸CPAI-2因素分析比較表 ……………………………… 85
圖目錄
圖2-1 人格的形成與蛻變…………………………………………………… 7
圖2-2 心理不健康公式……………………………………………………… 15
圖2-3 個體承受壓力反應的基本模式……………………………………… 21
圖3-1 研究架構……………………………………………………………… 2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文書籍
1.王崧興(2001) 徐正光主編,漢人與周邊社會研究。台北:唐山。
2.石丹理(1994),中文普通健康問卷(GHQ-30)的心理測量特性:香港研究詳析。中國測驗學會 主編,華文社會的心理測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3.宋維真、張建新&張建平(1994),CPAI的編制及在中國大陸地區使用結果分析。中國測驗學會 主編,華文社會的心理測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4.宋維真、張妙清、謝東(1996),從心理測驗看華人的性格:(二)測量結果,曾文星主編,華人的心理與治療,台北:桂冠。頁125~146。
5.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
6.金耀基(1995),香港教育與中國文化。中國語文通訊,33,頁1~2。
7.李穎科(1992) ,儒學與中國人,台北:水牛。
8.呂勝瑛(1987),如何適應生活壓力?。楊國樞&黃光國 主編,心理與生活。台北:桂冠。
9.吳武典、洪有義編著(1996),心理衛生,台北縣:空中大學。
10.吳英璋(1987),什麼是心理的病態?。楊國樞&黃光國 主編,心理與生活。台北:桂冠。
11.吳英璋、許文耀、陳慶餘&金樹人(1994),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下之身心健康指標的探討。楊國樞&余安邦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疾病理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
12.高尚仁(1991),本冊內容簡介。高尚仁&楊中芳 合編,中國人‧中國新—傳統篇。台北:遠流。
13.邵郊(1993),生理心理學。台北:五南。
14.張妙清、張建新、宋維真(1996),從心理測驗看華人的性格:(一)量表的運用,曾文星主編,華人的心理與治療,台北:桂冠。頁89~124 。
15.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16.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
17.張志學、楊中芳(2001),關於人情概念的一項研究。楊中芳主編,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台北:遠流。
18.彭懷恩(2004),當代社會學概論。台北:風雲論壇。
19.黃堅厚(1988),青年的心理健康。台北:心理。
20.葛樹人(1991),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
21.許烺光(1998) 徐隆德譯,中國人與美國人,台北:巨流。
22.楊國樞(1971),人格心理學:陳雪屏主編,心理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23.楊國樞(1994),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楊國樞&余安邦 編著,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 : 理念及方法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頁87~142。
24.楊國樞(1994),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
25.楊國樞、余安邦&葉明華(1991),中國人的個人傳統性與現代性—概念與測量。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台北:桂冠。
26.楊國樞(1989),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
27.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
28.瞿海源、楊國樞(1989),中國大學生現代化程度與心理需要的關係,李亦園&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
29.柯永河(1993),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30.陳秉璋、陳信木(1988),邁向現代化,蔡明哲主編,桂冠社會學新境界叢書,台北:桂冠。
31.楊中芳(2001),如何研究中國人—心理學研究本土化論文集,台北:遠流。
32.楊宜音(2001),「自己人」:一項有關中國人關係分類的個案研究,楊中芳主編,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台北:遠流。
33.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34.黃光國(1993),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頁289~318。
35.黃光國(1991),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高尚仁&揚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台北:遠流。頁149~192。
36.黃光國(1994),自我實現與華人社會中的價值變遷。楊國樞 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桂冠。
37.黃富順(1992),成人心理。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38.楊宜音(2002),社會變遷與人的變遷—楊國樞有關中國人「個人現代性」研究述評,從現代到本土—慶賀楊國樞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葉啟政主編。台北:遠流。
39.黃堅厚(1988),中國人對於心理衛生觀念的初探,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頁465~490。
40.邱皓政(200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41.簡茂發(1976),心理建設與心理健康。劉焜輝 編,現代人的心理衛生。台北:天馬。
42.葉英堃(1976),社會現代化與心理衛生。劉焜輝 編,現代人的心理衛生。台北:天馬。
43.鄭泰安(1996),華人常見的心理症與社會心理問題。華人的心理與治療,曾文星主編。台北:桂冠。頁271~294。
44.彭邁克(1993),難以捉摸的中國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45.項退結(1993),中國民族性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46.劉再復&林崗(1988),傳統與中國人,香港:三聯書局。
47.劉焜輝(1976),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台北:天馬。
48.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STRESS & COPING,台北:幼獅。
49.行政院衛生署(1979):心理衛生保健
50.莊耀嘉&楊國樞(1993),性格測驗之發展與本土化。中國測驗學會主編,心理測驗的發展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51.柯永河(1993),心理測驗在臨床工作上之運用。心理測驗的發展與應用,中國測驗學會主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52.柯永河(1980),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台北:桂冠。
53.柯永河(1993),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台北:張老師。
中文翻譯書
1.王仁潔&李湘雄 譯(2000),健康心理學。Pitts, M. & Phillips, K.著。台北:弘智。
2.黃安邦 譯(1991),心理測驗。Anne Anastasi著,(Psychological Testing)。台北:五南。
3.林彥妤、郭立百加&段亞新 譯(1991),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Derlega, V. J. & Janda, L.H. 。台北:桂冠。
4.蕭仁釧、林耀盛、鄭逸如 譯(1997) ,健康心理學,Sarafino, P. E. 著。台北:桂冠。
5.苗延威 譯(1996) ,人際關係剖析。Argyle, M. & Henderson, M.。台北:巨流。
6.羅惠筠、陳秀珍譯 (1994) ,現代心理學:生活適應與人生成長,Morris, G. C.著。台北:美亞。
7.洪蘭、梁若瑜 譯(2001),華人性格研究,呂俊甫 著,台北:遠流。
8.張家銘等譯(1997),社會學(上),Anthony Giddens 著。台北:唐山。
9.孫景文 譯(2000),心理學—思維、大腦及文化。Drew Westen 著。台北:台灣西書。
10.游恆山 譯(1993),情緒心理學,K.T. Strongman 著。台北:五南。
11.謝進光 編譯(1991),應用心理學,賀蘭德 著。台北:桂冠。
12.鄭慧玲 編譯(1982),人格心理學,Lawrence A. Pervin 著。台北:桂冠。
◎中文期刊
1.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十卷第四期1997年12月,頁19-51。
2.高尚仁(2004),同中求同vs. 異中求異,應用心理研究,頁3-9。
3.宋維真、張建新、張建平、張妙清、梁覺(1993),「編制中國人個性測量表 (CPAI) 的意義與程序」,心理學報第二十五卷第四期,頁400-407。
4.楊國樞(1993),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創刊號1993年10月,頁6-88。
5.楊中芳(1993),試論如何深化本土化心理學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創刊號1993年10月,頁122-183。
◎中文網站
1.柏楊(1984),上網日期2003.11.01網址http://www.angelfire.com/hi/hayashi/uchinese.html
2.胡恩蕙(2003),憂鬱症 經濟發展難承受之重奇摩-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03/10/28網址,http://tw.news.yahoo.com/2003/10/26/health/udn/4331420.html
3.楊惠君(2003),外省籍男性及原住民女性 易患憂鬱,奇摩-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03/10/28,網址,http://tw.news.yahoo.com/2003/10/26/health/udn/4331423.html
4.梁惠雯(2001),台灣200萬人有睡眠障礙,60萬人日間嗜睡,新浪新聞,上網日期2003/10/30網址http://news.sina.com.tw/newsCenter/living/ettoday/2001/0110/2573017.html
5.聯合新聞網(2003),董氏憂鬱大調查:台灣4成4鬱卒,上網日期:2003/10/12,網址: http://udn.com/NEWS/MEDICAL/LIF7/1577234.shtml
二、英文部分
1.Antonovsky, A. (1987). 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ealth: How people manage stress and stay well.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Atienza, A. A., Collins, R. & King, C. A. (2001),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ituational control on social support and mood following a stressor: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ementia caregivers in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May , pp.129~140.
3.Cheung, F. M. & Leung, K. (1998).”Indigenous personality measures: Chinese exampl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9, pp233-248.
4.Cheung, F. M.(1998).Cross-cultural psychopathology. In A. S. Bellack & M. Hersen (Eds.), Comprehensive clinical psychology, Volume 10: Sociocultural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p. 35-51). Oxford: Pergamon.
5.Cheung, F. M., Leung K., Fan, R. M., Song, W. Z., Zhang, J. X., & Zhang, J. P. (1996).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7, pp181-199
6.Cheung, F. M., Leung, K., Zhang, J. X. & Sun, H. F. et al(2001), “Indigenous Chinese personality constructs: Is the five-factor model complete? “
Journal of Cross - Cultural Psychology, Jul, pp407-433
7.Cheung, F. M., Kwong, Y. Y. J. & Zhang, J. (2003). “Clinical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Vol. 15, No.1, pp 89-100
8.Endler, Norman S. (1997) “Stress, anxiety and cop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model” Canadian Psychology. Aug, pp. 136
9.Heslop, P., Smith, D. G.., Carroll, D. & Macleod, J. et al(2001). “Perceived stres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The contribution of socio-economic pos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May, pp167-178
10.Hooker, K., Monahan, J. D., Bowman, R. S., Frazier, D. L. & Shifren, K. (1998). “Personality counts for a lot: Predictors of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spouse caregivers in two disease group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Mar, pp73-P85
11.Friedman, H. S, Booth-Kewley, S. (1987) “Personality, Type A Behavior,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Role of Emotional Express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Oct, pp783
12.Friedman, M. & Rosenman, R. H. (1974) Type A behaviou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 Knopf.
13.Furnham A.(1992). Personality at Work: The rol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workplace. New York: Poutledge.
14.Jerram, L. K. & Coleman, G. P. (1999).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reporting of health problems and health behaviour in old age”.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May, pp 181-192
15.Kerr, C, Dunlop, J. T. Harbison, F. & Meyers, C. A. (1964), Industrialism and Industrial M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Lu, L.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social variable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Jun . pp. 351
17.Lu, L.(1999) “Work motivation, job stress and employees' well-being” 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Studies. Jun, pp. 61-72
18.Metcalfe C., Smith D. G., Wadsworth E. & Sterne A. C. J. (2003). “A contemporary validation of the Redder Stress inventory”.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Feb, pp83-90
19.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Ohta, Y., Kawasaki, N., Araki, K., Mine, M. & Honda, S. (1995).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30) in Japanes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resident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Winter, p268
21.Paunonen, V. S. & Ashton, C. M. (1998). “The structured assessment of personality across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 - Cultural Psychology. Jan, pp 150-170
22.Reeder, L. G., Chapman, J. M., & Coulson, A. H. (1968). Socioenvironmental stress, tranquilize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oceedings of the Excerpta Medic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182, 226-238.
23.Spielberger, C. D., Gorouch, R. C. & Lushene, R. E. (1970). Manual for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
24.Spangenberg, J. J. & Theron, C. J. (1999)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spouses of depressed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May, pp. 253-262
25.Shek, L. T. D. (1997). ”The relation of family functioning to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Dec, pp. 467-479
26.Salama, P., Spiegel, P., Dyke, V. M., Phelps, L. & Wilkinson, C. (2000). “Mental health and nutritional status among the adult Serbian minority in Kosovo”. JAMA. Aug, pp578-584
27.Turner, J. R. & Lloyd, A. D. (1999). “The stress process and the social distribution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 Dec, pp374-404
28.Taylor, W. A., Wilson, H. D., Grande, D. E. & Tovim, B. D., et al(2000),.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South Australian population”.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Feb, pp29-34
29.Vaillant, G. E. (2003). “ Mental Healt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0(8): 1373-1386.
指導教授 高尚仁(Henry S.R. Kao) 審核日期 2004-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