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42702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9 、訪客IP:3.129.45.187
姓名 甘水美(Shui-Mei Ka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臨時員工之內外控傾向對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影響
相關論文
★ 人格特質對工作績效影響之探討-以F銀行財富管理事業群人員為例★ 護理人員的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及工作績效之關係—以工作壓力為調節變項
★ 護理人員之工作壓力、工作動機、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的影響-以某公立醫院為例★ 心理契約與勞雇關係之關聯性探討
★ 情緒智力對工作動機、工作滿意及工作績效之影響-以人力資源工作者為例。★ 社會人際行為模式測驗與工作績效間關連性之探討
★ 財務與非財務獎酬對工作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干擾研究-以M直銷公司為例★ 薪酬制度與員工績效表現之個案研究
★ 領導行為、員工創新行為及績效表現關聯性之個案探討★ 綠⾊⼈⼒資源管理對員⼯綠⾊⾏為影響-以綠⾊⼼理氛圍為調節變項
★ 高科技廠商薪資策略與離職率關係之探討★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與組織文化之交互作用對組織績效的影響
★ 情境式與行為描述式結構性面談之比較研究★ 日薪人員與月薪人員之工作動機傾向對其工作績效與工作滿意之影響
★ 本地員工人格特質與對外派人員的利他行為、互動適應之關連探討★ 五大人格量表的效用分析—以Taylor-Russell、Naylor-Shine 及Brogden-Cronbach-Gleser 模型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現今動態的經營環境中,如何靈活運用人力資源已成為企業相當重視的課題,由於外包策略能使企業活動在執行上更具效率,因此,在企業經營的方法中,也逐漸受到重視,因應此一狀態,臨時員工人數的增加,也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趨勢,由於忠誠的臨時員工及其對於組織的承諾可決定企業未來的生存與否(Louisa Wah, 1999),是以,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臨時員工的內外控傾向對工作滿意及組織承諾關係之影響,以提供企業作為甄選、採用臨時員工,及管理臨時員工的考量。
本研究以國內二家專業人力派遣公司派遣至受派企業的臨時員工為研究對象,共計發放60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246份,有效回收率為41%,並利用統計方法驗證臨時員工的內外控傾向對工作滿意及組織承諾關係之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臨時員工的工作滿意與內控傾向之交互作用,會對整體組織承諾、情感性承諾,以及規範性承諾產生正向的影響,但對於持續性承諾則產生了負向的影響。
關鍵字(中) ★ 臨時員工
★ 內外控傾向
★ 工作滿意
★ 組織承諾
關鍵字(英) ★ locus of control
★ job satisfaction
★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 contingent worker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臨時員工 4
第二節 工作滿意 8
第三節 組織承諾 14
第四節 內外控傾向 19
第五節 內外控傾向、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關係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7
第三節 研究變項之操作性定義與研究工具 28
第四章 結果分析 32
第一節 樣本特徵分析 32
第二節 研究工具信度分析 35
第三節 研究變數相關分析 36
第四節 研究變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38
第五節 研究變數廻歸分析 41
第五章 結論及討論 44
第一節 結論 44
第二節 結果討論 46
第三節 管理意涵 4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1
第五節 未來研究建議 52
參考文獻 53
圖目錄
圖2-1 派遣勞動關係圖 5
圖2-2 工作滿意之前因與後果變項 12
圖3-1 研究架構 26
表目錄
表2-1 勞雇關係光譜 6
表2-2 工作滿意分類 10
表4-1 樣本結構 32
表4-2 問卷之平均數(一) 33
表4-3 問卷之平均數(二) 34
表4-4 研究工具信度分析 35
表4-5 相關分析 36
表4-6 個人屬性、內外控傾向在工作滿意上的差異 39
表4-7 個人屬性、內外控傾向在組織承諾上的差異 40
表4-8 工作滿意、內外控傾向與其交互作用對於組織承諾之迴歸分析 43
表5-1 研究假設與研究結果 4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尤雪娥,2001,員工個人屬性、工作特性、內外控傾向與工作滿足之關連性研究---以台鐵局本部員工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淑惠,1997,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第34卷,第四期,頁422-450。
白景文,1997,企業如何運用工作滿意度至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118期,頁1-9。
成之約,1998,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與訓練,11月號,頁3-11。
成之約,1999,失業問題探討與因應策略分析,就業與訓練,元月號,頁11-16。
成之約,2000,「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之意涵與因應,空大行政學報,第十期,頁1-26。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合譯,Stephen P. Robbins著,1994,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吳靜吉、潘養源、丁興祥,1979,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關係,政治大學學報,第41期,頁61。
吳韻儀,1998,臨時才是永久?,天下雜誌,第204期,頁160-164。
杜佩蘭,1999,組織承諾、角色衝突與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主計處外派人員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元隆,2000,台灣人才派遣業現況之研究--以日本人才派遣業為比較基礎,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鉦琴,1999,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各種不同理論模式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第七卷,第四期,頁1049-1073。
林素貞,2001,企業使用非典型勞動的原因與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光遠、鄭慧玲合譯,普汶(Lawrence A. Pervin)著,1995,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徐正光,1977,工廠工人的工作滿足極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4期,頁26-27。
高蓉光,1988,歐、美、日公司主管之領導型態、組織氣候與工作滿足感之差異比較,中原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令凡,2000,人口屬性、報酬激勵效果與工作滿足間關係之分析,考銓季刊,第24期,頁87-99。
許士軍,1977,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與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5期。
陳富祥,1984,個人屬性、工作滿足、與工作投入關係之探討-以金融業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樑,1985,女性工業行銷人員人格特質、角色負荷、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潤書,1985,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怡如,1999,人力派遣業 三角關係待規範,自由時報。
黃營杉譯,Charles W. L. Hill , Gareth R. Jones著,1999,策略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陸鵬程(1981),大臺北地區加油站員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開義,1984,工作特性、個人特質、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對離職意願之影響,私立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順天,1999,工作特性、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探討~以高雄市公民營銀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欣寧,2001,個人屬性、組織公平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國際電信公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必孝,1990,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機構人員離職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金融機構為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津津,1998,勞動派遣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1月號,頁12-16。
鄭臻妹,2001,內外控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及工作績效之分析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欣嵐,2001,工作特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以半導體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盛忠、余凱成、徐昶、錢冰鴻,1997,組織行為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盧娜譯,Charles L. Gay , James Essinger著,2001,企業外包模式:如何利用外部資源提升競爭力,台北:商周出版。
薛婉婷,1997,人格特質與工作特性之契合對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利敏,1999,管理者之人格特質、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相關性之研究~以花蓮地區之管理者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嘉誠,2001,領導風格型態、創造力人格特質搭配對組織承諾與創新績效影響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eard, K. M., & Edwards, J. R. (1995). “Employees at risk : Contingent work and the ph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contingent work.” Trend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Vol.2, pp.109-126.
Belous, Richard (1989). “How Human Resource System Adjust to the Shift toward Contingent Workers.” Monthly Labor Review. Vol.112, No.3, pp.7-12. Mar.
Berryman-Fink, Cynthia & Fink, Charles B. (1996). “Part-time, Temporary,
and Contingent Workers.” The manager’ s desk reference(2nd ed). New York:AMACOM,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Chris Argyris(1957). “Personality and Organiza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System and the Individual.” New York: Harper & Row.
Farrel(1983). “Exit,Voice,Loyalty,and Neglect as Responses to Job Dissatisfaction : 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Dec.pp.511-514.
Jennifer Garland, Eric Cousineau(1999). “Recognizing Contingent Workers a Full-Time Job.” Canadian HR Reporter, Toronto, Sep 6.
Ko, J. W., Price, J. L. & Mueller, C.W., (1997). “Assessment of Meyer and Allen’s Three-Component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South Korea.”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2(6):961-973.
Linn Van Dyne, Soon Ang (1998),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f Contingent Workers in Singapo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1, No.6, pp.692-703. Dec.
Louisa Wah (1999), “Value Your Contingent Workforce.” Management Review. Jan.
L.W. Porer & R.M. Steers(1973). “Organizational Work and Personal Factors in Employer Turn-Over and Absenteei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pp.151-176, Aug.
Mitchell, T.R., Smyser, C.M. and Weed, S.E.(1975). “Locus of Control: Supervision and Work Satisfac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18, pp.623-31.
Mowday et al. (1982). “Employee Organization Linkag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220-221.
Nollen, Stanley & Axel, Helen (1996). “Managing Contingent Workers- how to reap the benefits and reduce the risks.”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AMACOM).
Pierce, J.L. & Dunham, R.B. (1987),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 Pre-Employment Propensity and Initial Work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13, pp.163-178.
Peter Allen, Stephen Sienko (1997), “A Comparison of Contingent and Core Work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Jobs’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al Properties.”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pp.4-9.Summer.
Polivka Anne E. & Nardone, Thomas (1989),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tingent work.” Monthly Labor Review, pp.9-16.
Polivka Anne E. (1996), “A profile of contingent workers.” Monthly Labor Review. pp.10-21 Oct.
Polivka Anne E. (1996), “Contingent and Alternative Work Arrangement,Defined.” Monthly Labor Review. Oct.
Porter, L. W., & Lawler E. E. (1968), “Managereal Attitudes & Performance.” Homewood, Illinos :Dorsey Press.
Randall D. M. (1987). ”Commit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The Organization Man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12, NO. 3, pp.462.
Rhodes,S.R.(1983).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Work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 A Review and Conceptual 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 93,pp.328-367.
Rousseau M. Denise (1995).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 Understanding Written and Unwritten Agreements.”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Inc.
Seashore S. E. & Taber, T. D.(1975),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American Behavior & Scientist. Vol. 18 pp.346.
Spector, P.E.(1982).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as a Function of Employee’s Locus of Contro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1,pp. 482-497.
Staw, B. M. (1981). “The Escalation of Comittment to a Course of Action.” American Management Review. 6:577-587.
Stevens, J. M., Beyer, J. M., & Trice, H. M. (1978). “Assessing Personal, Role, and Organizational Predictors of Managerial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380-396.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指導教授 房美玉(Meiyu Fang) 審核日期 2002-7-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