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437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8 、訪客IP:18.224.0.25
姓名 黃郁仁(Yu-Je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績效管理制度變革之探討─以某網路公司為例
相關論文
★ 航空運輸業之空服人員甄選成績與工作績效之探討★ 業務人員職能量表之建立-以某電子科技公司為例
★ 導入目標管理於中高階主管績效考核過程探討之研究-以某化工公司為例★ 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變革規劃與實施成效評估
★ 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與工作態度之相關性研究-以城邦出版控股集團為例★ 績效衡量指標變革對組織績效之影響探討--以某快餐連鎖企業為例
★ 新創事業產品策略、組織發展與組織能力探討-以A公司為例★ 資材組織之整合過程與效益評析-以某高科技研究機構為例
★ 壽險業務員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國內個案壽險公司為例★ 業務人員職能與業務績效相關性之研究-以M公司為例
★ 核心職能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C證券公司營業員為例★ 影響壽險業務員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因素之探討
★ 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規劃與實施方式及成效評估 —以大東紡織組織變革探討為例★ 管理控制系統與組織績效之關連性分析─以某軟體資訊公司為例
★ 領導力才能評鑑360度回饋制度推動之探討-以某國際運輸公司為例★ 企業績效管理制度之成效與因素探討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有鑑於「人才」是企業組織中最重要的資本,因此企業為因應經營環境快速的變化,調整組織資源分配的關鍵因素,有賴人力資源的配合。企業要在競爭的經營環境中生存,並取得競爭優勢,必須有效的掌握經營績效,此乃有賴企業組織控制管理功能的發揮,而績效評估即為其中重要的方法與工具。績效評估是激發員工工作潛能的重要制度,其制度系統的優劣良窳,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功能的整體表現甚鉅;而建立一套具有與企業特性高度契合的高激勵效能之績效考核制度,也是人力資源單位的核心工作之一,亦是企業經營過程中不可或缺之重要課題。
過去,國內對於績效管理變革之研究,多以製造業為研究對象,隨著台灣加入WTO後,產業型態逐漸轉型以服務業為主,因此對於成長迅速且員工組成多以知識工作者為主的網路服務業而言,其因應內外在環境變化,所進行的績效管理制度的變革,便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
本研究主要以國內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為主要業務之某網路公司為個案,藉由文獻探討整理出績效管理應具備之架構,並以此診斷其舊績效管理制度,進而制定新績效管理制度。然後實際觀察其績效管理制度變革的過程,並在新制度導入前及實施後一季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員工對新、舊績效管理制度的認知,將分析的結果作為企業日後推行績效管理變革時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個案公司依據人力資源相關理論基礎,進行績效管理制度的變革,並據以設計新的績效管理制度,調整了舊制度中過度強調與獎酬的連結的問題,並著重績效管理制度與訓練發展的關聯。惟導入前的溝通及宣導仍嫌不足,致使員工問卷調查的結果發現,員工對新、舊績效管理制度的認知差異不大,此為個案公司必須正視並尋求改善的第一要務。因此,根據此結果,本研究進一步探討所得結果在理論與管理實務上的意涵、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字(中) ★ 績效面談
★ 目標設定
★ 績效評估標準
★ 績效管理
★ 績效評估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績效管理的定義、目的與流程 4
第二節 績效評估標準及方法 14
第三節 績效面談 24
第四節 績效管理與獎酬之關係 26
第五節 績效管理與訓練發展之關係 31
第六節 績效管理的趨勢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7
第四章 個案公司績效管理制度診斷及分析 40
第一節 個案公司簡介 40
第二節 舊績效管理制度之介紹及診斷 47
第三節 績效管理制度變革之過程 54
第四節 新績效管理制度之介紹及診斷 57
第五節 新、舊績效管理制度之比較分析 65
第五章 新、舊績效管理制度之評價─員工意見調查問卷分析 70
第一節 調查之設計與實施 70
第二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71
第三節 樣本特性分析 72
第四節 新、舊績效管理制度問卷結果之比較分析 7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6
第二節 管理意涵及實務建議 8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91
參考文獻 92
一、中文部分 92
二、英文部分 94
附錄一 員工意見調查問卷(新制實施前) 97
附錄二 員工意見調查問卷(新制實施後) 9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志達(2003):《績效管理》。台北:揚智出版社。
王文英、廖韻淳、林貞妮(1999):《策略與績效評估及獎酬制度關係之探討─以摩托羅拉電子公司為例》。(會計研究月刊),167期,頁60-68。
王文博(1992):《員工績效考評之探討》。(人事月刊),第14期,第3卷,頁56-61。
何永福、楊國安(1998):《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
吳秉恩(1992):《組織行為》。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淑華、黃曼琴譯(1998):《人力資源管理》,Randall S. Schuler 原著。台北:滄海。
吳靄書(1988):《企業人事管理》,第八版。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李安麗(2000):《不同國籍企業績效管理制度與成效之比較研究-以資訊電子業之美商、日商與台商為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璋偉譯(1998):《人力資源管理》,Dessler 原著。台北:台灣西書出版社。
林威宇(2000):《醫院醫療事務部門實施績效獎金制度前後,對其員工認知、態度及工作滿意改變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美商宏智國際顧問有限公司(DDI)(2002):《2002標竿績效管理研究調查─台灣區分析報告》。
孫德修(1999):《從人才到人財-人力資源管理實戰手冊》。台北:中衛發展中心。
徐克成(1993):《績效評估與人力資源管理功能結合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大業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袁芳煌(2002):《工作評價、績效管理與薪資管理之關係應用於實務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高翠霜(1990):《績效評估》。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智揚出版社。
梁學強(1992):《績效管理實務介紹》。(人力資源經理雜誌),v. 13,頁7-22。
黃同圳(2000):《績效評估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的12 堂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109-153。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2002):《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出版社。
劉秀娟、湯志安譯(1998):《人力資源管理-取得競爭優勢之利器》,張火燦博士校閱,Lawrence S. Kleiman 原著。台北:揚智出版社。
鄭惠之(2000):《平衡計分卡與績效管理》。(會計研究月刊),179期,頁179-180。
鄭瀛川、王榮春、曾河嶸(1997):《績效管理》。台北:世台管理顧問公司。
簡建忠(1995):《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Amerstrong, M. (1994),“Performance Management”, Kogan. Pages.pp42-48
Amerstrong, M., & Baron, A. (1998).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 New Realities”,Institutes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
Antonioni, D.(1994),“Improve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 before discontinu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pp.29-37.
Benbasat, I., Goldstein, D. and Mead M.,(1987), “The Case Research Strategy in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 MIS Quarterly, Vol.11, No 3, Sept 1987, pp.369-386.
Bennett, A.(1990),“ Paying workers to meet goals spreads, but gauging performance proves tough.”,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7.
Bovee, Thill., Wood. & Dovel.(1993), “Discretionary effect and organization of work:Employee participation and work reforms since Hawthron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Cardy, R. L., & Dobbins, G. H.(1994),“Performance appraisal: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Evans, Hugh; Ashworth, Gary; Chellew, Mike; Davidson, Andrew; Towers, David(1996),“Exploiting activity-based information: Easy as ABC?”Management Accounting , Jul/Aug 1996;Vol. 74, No. 7, pp. 24-29.
Folger, R., & Konovsky, M.(1989),“Effects of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on reactions to pay raise decis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Briarcliff Manor: Mar 1989. Vol. 32, Iss. 1; pp.115-130.
French, R.(1985),“Performance appraisal: 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 MA:Kent-Wadsworth, Boston.
Gibson, V. M.(1995),“Align people with business strategies.”,HR Focus, 72(3): pp12-15.
Heagarty, S. (1995),“Self service”,Personnel Today, 6 June, pp25-26.
Hendry, C., Bradley, P. and Perlins, S.(1997),“Missed”, People Management, May, pp20-25.
IRS Management Review(1996),“Using human resources to achieve strategic objectives”, Vol. 1:2, July.
Jackson, S. E., Schuler, R. S, & Rivero, J. C.,(1989),“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personnel practices.”,Personnel Psychology, 42: pp.727-786.
Leventhal, G. S., Karuza, J., & Fry, W. R.(1980),“Beyond fairness: A theory of allocation preferences.”, In G. Mikula, Ed., Justi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pp.167-218.
Lockett, J.(1992),“Effectiv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 strategic guide to getting the best from people”,London, Kogan Pages.
Loree, J. G. and Anna, C. O. (2002),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apping Out the Process”,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Milkovich, G. T. & Newman, J. M.(1999),“Compensation”(6th ed), Irwin Mcgraw-Hill Inc.
Pedler, M., Burgoyne, J. and Boydell, T. (1986),“Manager’s Guide to Self Development.”,(2nd ed), Macdenhead, McGraw-Hill.
Philpottl, and Sheppard, L.(1992),“Managing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in M. Armstrong (ed.) Strategies fo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London, Kogan Pages.
Rabin, B.(1994),“Compensation Systems:A Risk-Return Based Conceptualization.”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1), pp. 45-50.
Robert Bacal(1999),“Performance Management”,Mcgraw Hill。
Sachs(1992),“Personality measurement : an introduction. Homewood”,Dorsey.
Schuler, R. S., & Jackson, S. E. (1996).“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ositio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6th ed),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Stewart, V., & Stewart, A.(1980).“Pract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pp. 38-39.
Thibaut, J., & Walker, L.(1975),“Procedural justice: A psychological view.”Hillsdale, NJ: John Wiley & Sons.
Thomas, J.(1994),“Pay for performance.”,Distribution, 93(2): pp50-51.
Thomas, S. L., & Bretz, R. D. Jr.(1994),“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 Evaluating employee performance in america’s largest companies.”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59(2): pp28-34.
Walters, M.(1995),“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Handbook”, London, Institute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
Wexley, K., & Klimoski, R. (1984)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 update,”In G. Ferris K. Rowland (ed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p.35-79.
Yin, R.K.(1989),“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Rev. ed, Newbury Park,CA: Sage
指導教授 黃同圳(Tung-Chun Huang) 審核日期 2005-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