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542102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6 、訪客IP:18.226.185.44
姓名 陳宗平(Cho-Pi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企業管理學系
論文名稱 評定不實廣告方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計分六章,其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範圍及方法
第二章:廣告與商業經營的關係
說明廣告意義、功能,商業經營採用廣告的必要性,廣告的方式,與廣告對消費者的影響。
第三章:廣告的法理探討
說明廣告在民法、行政法、與刑法的效力,公平交易法對廣告的規範的目的,虛偽不實與引人錯誤的區別,不實廣告的判斷準則,美、日、歐盟各國對不實廣告之比較
第四章:不實廣告的類型
不實廣告的類型計有依商品基本表示或表徵不實類型(即公平交易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之不實廣告類型)。依廣告方式的不實類型,如誘餌廣告,推薦、見證廣告,寄生廣告,隱匿廣告,比較廣告。除此之外,尚有Preston與其他學者或主管機關對不實廣告之分類。
第五章:如何評審不實廣告
說明美國實務作法、學理上的判定方法,並加以綜合比較。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關鍵字(中) ★ 公平交易法
★ 不實廣告
★ 規範信念技術
★ 顯著信念技術
★ 外顯資訊處理觀點
★ Russo界定程序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7
第二章 廣告與商業經營的關係………………………………….9
第一節 廣告的意義與功能………………………………...9
第一項 廣告的意義……………………………………9
第二項 廣告的功能…………………………………..15
第二節 商業經營採用廣告的必要性…………………18
第三節 廣告的方式…………………………………………22
第四節 廣告對消費者的影響……………………………28
第三章 廣告的法理探討………………………………………31
第一節 廣告的法律效力……………………………………31
第一項 民法上的效力…………………………………31
第二項 行政法上的效力………………………………33
第三項 刑法上的效力…………………………………35
第二節 公平交易法對廣告的規範的目的………………38
第三節 虛偽不實與引人錯誤的區別……………………40
第四節 不實廣告的判斷準則……………………………46
第五節 其他各國法制有關判斷原則的探討……………54
第一項 美國…………………………………………..54
第二項 日本…………………………………………..59
第三項 歐盟各國………………………………………62
第六節 各國廣告法制的比較………………………………65
第一項 舉發……………….……………………………68
第二項 解釋……………………………………………73
第三項 欺罔…………………………………………77
第四項 驗證……………………………………………81
第五項 救濟措施……………………………………..84
第六項 意圖……………………………………………89
第四章 不實廣告的類型………………………………………93
第一節 價格不實廣告……………………………………98
第一項 價格不實廣告的類型………………………98
第二項 判斷不實對照價格廣告的標準……………100
第三項 不實的工廠直營價、批發商價廣告的判斷基準………………………………………………104
第四項 清倉銷售、換季銷售、結業銷售不實價格之判斷基準…………………………………………106
第二節 數量、品質、內容…………………………….109
第三節 製造方法、製造日期、有效日期、使用方法、用途…………………………………………………111
第四節 原產地、製造者、製造地、加工者、加工地………113
第五節 誘餌廣告…………………………………………..115
第六節 推薦、見證廣告…………………………………..116
第七節 寄生廣告…………………………………………..120
第八節 隱藏足以影響交易重大事項之廣告……………122
第九節 比較廣告…………………………………………125
第十節 Preston的分類………………………………….…132
第十一節 其他學者或主管機關的分類……………….138
第十二節 小結……………………………………………142
第五章 如何評審不實廣告……………………………………143
第一節 美國實務的作法…………………………………..143
第二節 學理上的方法….…………………………….157
第一項 規範信念技術(Normative Belief Technique)……………………………161
第二項 顯著信念技術(Salient Belief Technique)………………………….164
第三項 外顯資訊處理的觀點(Explicit Information-Processing Perspective)……………………………167
第四項 Russo對引人錯誤廣告的界定……………………………………..170
第五項 小結……………………………………..173
第三節 綜合比較………………………………………177
第一項 評定標準的演進…………………………….177
第二項 信念對消費者的影響………………………182
第三項 商品與樣品對消費者的影響………………185
第四項 小結……………………………..……………18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92
參考文獻……………………………………………………….198
附錄一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處理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或表徵原則之違法行為類型………………………206
表 目 錄
表1 各學者對廣告所下的定義…………..…………...….…….10
表2 虛偽不實與引人錯誤的意義一覽表…………….………..40
表3 六項構成成份的意義………………………..….………….66
表4 不實廣告的分類表….………………………..….…………95
表5 不實暗示廣告的分類表………………………..…………132
表6 欺罔引用證據分類表….………………………………….146
表7 聯邦交易委員會判定案件時採用證據的統計表(依案件數作統計)………………………………………………..…150
表8 聯邦交易委員會判定案件時採用證據的統計表(依時間作統計)……………………………………………………..151
表9 各種偵測不實廣告技術的比較….……………………….174
表10 美、德、臺灣之判斷不實廣告原則……………………186
圖 目 錄
圖1.比較各國法制之分析架構………….….……...………....67
圖2.規範信念技術的程序圖……………………...………….163
圖3.顯著信念技術的程序圖……………………...………….166
圖4.外顯資訊處理觀點的程序圖…………………………...169
圖5.Russo界定不實廣告的程序圖…………….………….172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1. 王德馨,廣告學,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市,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1. 王德馨,廣告學,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市,民國五十九年九月。
3. 朱鈺洋,虛偽不實廣告與公平交易法 : 公平法與智產法系列三, 三民書局,臺北市,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
4.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交易法相關行為處理原則,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臺北市,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5.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各國公平交易法相關法規彙編,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臺北市,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6.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認識公平交易法,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臺北市,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7.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簡介公平交易法,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臺北市,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8. 吳英同,“不實廣告類型及案例分析”,公平交易季刊,第六卷第一期,第一二五∼一四八頁,民國八十七年一月。
9. 吳翠鳳,“公平交易委員會對仿冒案之鑑定”,公平交易季刊,第二卷第二期,第八七∼一○三頁,民國八十三年四月。
10. 吳翠鳳,“美國對不實廣告行為之規範及執行狀況”,公平交易季刊,第四卷第一期,第一六三∼一七七頁,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11. 吳翠鳳,劉久瑛,“比較廣告適法性之研析”,公平交易季刊,第二卷第四期,第一二九∼一三五頁,民國八十三年十月。
12. 呂玉琴,“公平會不實廣告處分案例之整理與介紹”,公平交易季刊,第一卷第一期,第一二七∼一三三頁,民國八十二年一月。
13. 呂榮海,謝穎青,張嘉真,公平交易法解讀,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民國八十一年二月。
14. 沈榮寬,謝杞森,公平交易法論述系列九──虛偽不廣告標示行為之探討,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臺北市,民國八十二年一月。
14. 沈榮寬,謝杞森,公平交易法論述系列九──虛偽不廣告標示行為之探討,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臺北市,民國八十二年一月。
16. 辛志中,“簡介日本「不公平交易方法」”,公平交易季刊,第四卷第四期,第一四七∼一五五頁,民國八十五年十月。
17. 林延增,我國不公平競爭禁制政策執行評估:以不實廣告例,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17. 林延增,我國不公平競爭禁制政策執行評估:以不實廣告例,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19. 胡明華,公平交易法上欺罔行為之研究,第四十一頁,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20. 范建得,“論公平交易法對不實及引人錯誤廣告之管制”,公平交易季刊,第三卷第二期,第一∼十七頁,民國八十四年四月。
21. 范建得,莊春發,不實廣告,漢興書局有限公司,臺北市,民國八十三年十月。
22. 張長樹,“公平交易法立法體例及目的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第一卷第四期,第九一∼一二三頁,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22. 張長樹,“公平交易法立法體例及目的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第一卷第四期,第九一∼一二三頁,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24. 莊春發,產品性質、購買頻率與不實廣告之研究,競爭政策通訊,第一卷第五期,第十∼十三頁,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七日。
25. 陳玲玉,論引人錯誤廣告與廣告主之法律責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五月。
26. 陳銘煌,“日本競爭法對事業贈品贈獎行為之規範研究”,公平交易季刊,第二卷第四期,第一五七∼一一七○頁,民國八十五年十月。
27. 黃茂榮,公平交易法理論與實務,植根法學叢書編輯室,臺北市,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28. 黃深勳,鄭自隆,戚栩僊,黃明蕙,郭文耀,漆梅君,廣告學,國立空中大學,臺北縣蘆洲市,民國八十七年元月。
29. 董倚玲,論虛偽廣告,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年五月。
30. 詹森林,陳榮傳,馮震宇,林誠二,林秀雄,民法概要,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二版。
31. 詹森林,馮震宇,林明珠,認識消費者保護法,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民國八十四年二月。
32. 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之立法目的與保護之法益──第一條之詮釋──”,公平交易季刊,創刊號,第一∼十頁,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33. 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修正之重點與理由”,公平交易季刊,第一卷第四期,第一∼四四頁,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34. 劉孔中,“公平交易法上虛偽不實與引人錯誤標示或廣告之研究”,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民國八十七年三月二十日。
35. 劉孔中,“公平交易法第二十四條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第二卷第三期,第一∼三十頁,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36. 劉孔中,“事業以比較廣告從事競爭之界限”,公平交易季刊,第三卷第三期,第一∼二三頁,民國八十四年七月。
36. 劉孔中,“事業以比較廣告從事競爭之界限”,公平交易季刊,第三卷第三期,第一∼二三頁,民國八十四年七月。
38. 劉毅志,黃深勳,王石番,鐘有輝,陳文玲,郭文耀,廣告學,國立空中學大學,臺北縣蘆洲市,民國八十一年二月。
39. 樊志育,廣告學新論,作者自行出版,臺北市,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40. 蔡宗龍,消費者對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廣告態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40. 蔡宗龍,消費者對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廣告態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42. 鄭玉波,民法總則,三民書局,臺北市,民國七十九年八月。
43. 賴源和,公平交易法新論,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民國八十四年五月,二版。
43. 賴源和,公平交易法新論,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民國八十四年五月,二版。
45. 藍科正,謝一品,“日本對贈品與標示規範初探”,公平交易季刊,第二卷第二期,第六九∼八五頁,民國八十三年四月。
46. 羅文坤,藍三印,廣告心理學,天馬出版社,臺北市,民國六十九年一月。
47. 羅明宏,“──論不實廣告之判準則──從消費者角度觀察”,公平交易季刊,第二卷第二期,第四一∼六七頁,民國八十三年四月。
47. 羅明宏,“──論不實廣告之判準則──從消費者角度觀察”,公平交易季刊,第二卷第二期,第四一∼六七頁,民國八十三年四月。
49. 羅明宏,不實廣告之規範相關執行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50. 羅明宏,不實廣告案例解讀:理論基礎與實務案例探討,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二、英文文獻
1. Achenbaum Alvin A.(1985), “Can We Tolerate A Double Standard in Marke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5(June/July), RC-3-7.
2. Addelman, Sidney(1962), “Orthogonal Main Effect Plans for Asymmetrical Factorial Experiments,” Technometrics 4(February), p23.
3. Ahtola, Olli T.(1975), “The Vector Model of Preferences :An alternative to the Fishbein Mode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2(February), 52-59.
4. Andrews, J. Craig and Thomas J. Maronick(1995), “Advertising research issues from FTC versus Stouffer Foods Corporation,”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14(2), pp301-310.
5. Armstrong, Gary M., Gurol, Metin N., and Frederick A. Russ(1979), “Detecting and Correcting Deceptive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6(December), 237-246.
6. Brandt, Michael T., and Ivan L. Preston(1975),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s Use of Evidence to Determine Deceptio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4, 197-203.
7. Calie, Franklin, and Howard Leonard(1982), “Caveat: Venditor!,”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2(August/September), 11-22.
8. Chadwick, Jame(1997), “Navigating Through China‘s New Advertising Law: The Role of Marketing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6, 284-294.
9. Ford, Gary T. and John E, Calfee(1986),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TC Policy on Dece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50(July),82-103.
10. Glassman and Pieper(1980), “Processing advertising Information: Deception, Salient, and Inferential Belief Information,” Journal of Advertising, 9(winter), 3-10.
11. Gordon Richard L.(1988), “Networks hit for ad clearance cuts,” Advertising Age 59(37), 6.
11. Gordon Richard L.(1988), “Networks hit for ad clearance cuts,” Advertising Age 59(37), 6.
13. Hunt, H. Keith(1973), “Effects of Corrective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3(October), 15-22.
14. Jacoby, Jacob and Wayne D. Hoyer(1989), “The Comprehension/ Miscomprehension of Print communication: Selected Finding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March), 434-443.
15. Jacoby, Jacob and Constance B. Small(1975), “The FDA Approach to Defining Misleading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39(Oct), p65-73.
16. Johar, Gita Venkataramani(1995), “Consumer Involvement and deception from Implied Advertising Claim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2(August), 267-279.
17. Kolter, Philip(1983),“Principles of marketing,” 2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8. Kolter, Philip(1994),“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18. Kolter, Philip(1994),“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20. Lee, Jinkook, and Horacio Soberon-Ferrer(1997), “Consumer Vulnerability to Fraud: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3(Summer), 70-89.
21. Liebermann, Yehoshua, and Amir Flint-Goor(1996), “Message Strategy by Product-Class type: A Matching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3, 237-249.
22. Lord, Kenneth R., and Chung K. Kim(1995), “Inoculating Consumers Against Deception: The Influence of Framing and Executional Style,”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18(March),1-23.
22. Lord, Kenneth R., and Chung K. Kim(1995), “Inoculating Consumers Against Deception: The Influence of Framing and Executional Style,”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18(March),1-23.
22. Lord, Kenneth R., and Chung K. Kim(1995), “Inoculating Consumers Against Deception: The Influence of Framing and Executional Style,”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18(March),1-23.
25. McGuire, William J.(1976), “Som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March), 302-319.
26. Miller, Gerald R., and James B. Stiff (1993), “Deceptive Communication,”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27. Mitchell, Andrew A and Jerry C. Olson(1977), Cognitive Effects of Advertising Repetitio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 4, 213-220.
28. Olson, Jerry C., and Philip A. Dover(1978), “Cognitive Effects of Deceptive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5(February), 29-38.
29. Owen, Deborah K. and Joyce E. Plyler(1991),”The Role of Empirical in The Federal Regulation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10(1), 1-14.
30. Patti, Charles H., and Charles F. Frazer(1988), “Advertising: 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New York, NY, The Dryden Press.
31. Petty, Ross D. and Robert J. Kopp(1995), “Advertising Challenges: A Strategic Framework and Current Review,”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5(March/April), 41-55.
31. Petty, Ross D. and Robert J. Kopp(1995), “Advertising Challenges: A Strategic Framework and Current Review,”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5(March/April), 41-55.
33. Petty, Ross. D.(1997), "Advertising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16(Spring), 2-23.
33. Petty, Ross. D.(1997), "Advertising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16(Spring), 2-23.
35. Rotfeld, Herbert J., and Ivan L. Preston(1981),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Research on Advertising Law,”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1(November), 9-17.
36. Russo, J. Edward(1976), “When Do Advertisements Mislead The consumer: An Answer from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3, 237-275.
37. Russo, J. Edward(1976), “When Do Advertising Misleading The Consumer: An Answer From Experimentsl Psychology,”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 3, 273-275.
38. Russo, J. Edward, Metcalf, Barbara L. and Bebra Stephens(1981), “Identifying Misleading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8(September), 119-131.
39. Scherhorn, Gerhard(1979), “Implications of the ther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for consumer Policy Research,”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6, 52-55.
40. Schmitt, Bernd H.(1994)“Contextual Prim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 in Advertisements,” Psychology & Marketing, 11(January/February), 1-14.
41. Shimp, Terence A.(1978), “Do Imcomplete Comparisons Mislea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8(December), 21-27.
42. Smith, Gerald E.(1996), “Framming in advertising and The Moderating Impact of Consumer Education,”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September/October), 49-64.
43. Walker, David, and Tony M. Dubitsky(1994), “Why Liking Matter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4(May/June), 9-18.
43. Walker, David, and Tony M. Dubitsky(1994), “Why Liking Matter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4(May/June), 9-18.
45. Wilkie, W. L., and Michael B.Mazis (1984), "Marketing's 'Scarlet Lett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rective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48 (Spring), 11, 27.
指導教授 李憲佐 審核日期 2000-7-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