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32205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9 、訪客IP:18.216.114.23
姓名 周珮淳(Pei-Chun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土木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水田埤塘灌溉系統於農業用水之分析
(PROMOTING AGRICULTURE WATER EFFICIENCY IN POND IRRIGATION SYSTEM)
相關論文
★ 水資源供需指標建立之研究★ 救旱措施對水資源供需之影響分析
★ 台灣地區颱風雨降雨型態之分析研究★ 滯洪池系統最佳化之研究
★ 運用遺傳演算優化串聯水庫系統聯合運轉規線之研究★ 河川魚類棲地分佈之推估與分析研究-以卑南溪新武呂河段為例-
★ 整合型區域水庫與攔河堰聯合運轉系統模擬解析及優化之研究★ 河川低水流量分流演算推估魚類棲地之研究-以烏溪上游為例
★ 大漢溪中游生態基流量推估與棲地改善之研究★ 石門水庫水質模擬與水理探討
★ 越域引水水庫聯合操作規線與打折供水最佳化之應用-以寶山與寶山第二水庫為例★ 防洪疏散門最佳啟閉時間之研究 -以基隆河臺北市河段為例-
★ 配水管網破管與供水穩定性關係之研究★ 石門水庫永續指標之建立與研究
★ 台灣地區重要水庫集水區永續指標建立與評量★ 限制開發行為對水庫集水區水質保護之探討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選取桃園大圳二支線為研究區域,由二支線水庫水源、河水堰河川水源與埤塘水源等三種灌溉水源建立灌溉系統,在降雨提供之有效雨量與有限灌溉水源下,運用94年資料進行灌溉用水模擬。模擬結果顯示,二支線位於下游5個不具埤塘之灌區會呈現缺水情況,在利用深水灌溉理論,提高降雨時灌區有效雨量之蓄存,增加210mm有效雨量值,有效減少灌區總缺水量與縮短缺水天數。分析近10年3月3日~6月30日雨量資料,以91年總降雨量350mm最低,以降雨分布模擬埤塘調蓄容量,將二支線29個埤塘劃分上下游區域,結果顯示上游埤塘貯蓄容量為最大容量的70%,下游埤塘貯蓄容量為最大容量,所消耗二支線取入量為最大,灌區總缺水量最小。
摘要(英) A pond irrigation system model which is capable of satisfying water demand in an area with canals, weirs and ponds is developed in Taoyuan County, located in northwest Taiwan in early twenty centu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to reaccess the original function of this pond irrigation system by utilizing a system simulation model. It is shown that making fully use of the effective rainfall could cut down agricultural water demand and promoting the water usage efficiency in farmland. Furthermore, it can promote irrigation efficienc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capacity of critical water ponds. On the other hand, to adopt deep ponding irrigation method can als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in utilizing rainfall and runoff. In other words, it makes paddy fields as reservoirs to store more rainfall to meet crop water requirement.
關鍵字(中) ★ 埤塘灌溉系統
★ 有效雨量
關鍵字(英) ★ Effective Rainfall
★ Pond Irrigation System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本文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介紹 4
2.1 水稻需水量 4
2.1.1 作物需水量 4
2.1.2 作物需水量推估法 7
2.2 有效雨量 11
2.2.1 影響因素 11
2.2.2 有效雨量估算法 13
2.3 深水灌溉 15
2.3.1 深水灌溉之優點 15
2.3.2 國內外學者之研究 17
第三章 理論分析 19
3.1 水平衡理論 19
3.2 田間需水量推估 20
3.2.1 作物蒸發散量 21
3.2.2 水田滲漏之推估 24
3.3 灌溉用水推估 25
3.3.1 有效雨量 25
3.3.2 田間用水 27
3.4 水田坵塊特徵 29
3.4.1 田埂有效高度 29
3.4.2 湛水深度 30
第四章 系統架構 35
4.1 研究區域概述 35
4.1.1 地理位置與地形 35
4.1.2 氣候與流域 36
4.2 區域範圍簡介 38
4.2.1 調查與選址 38
4.2.2 研究區域基本資料 41
4.3 系統建立 47
4.3.1 取水順序 47
4.3.2 溢流方向 50
第五章 案例模擬與結果 53
5.1 模式演算 53
5.1.1 運算流程 53
5.1.2 輸入資料 55
5.2 模擬結果 62
5.2.1 有效雨量分析 62
5.2.2 埤塘調蓄分析 6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5
6.1 結論 75
6.2 建議 76
參考文獻 77
附錄 82
參考文獻 1.王如意、易任,「應用水文學」,國立編驛館出版,茂昌圖書公司,台北市,1983。
2.王心怡,「桃園大圳灌區有效雨量實用模式之研究及其應用」,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3.甘俊二,「灌溉系統配水技術之分析與研究」,台灣大學農工系,1979。
4.甘俊二,「台灣之輪區配水技術」,1985。
5.甘俊二、湯松義、林國華,「缺水期輪灌區劃分方法及配水技術之研究」,1992。
6.甘俊二、鄭俊澤、張煜權,「超量灌溉對環境影響之研究」,中國農業工程學會,1996。
7.甘俊二、張煜權,「三生水田利用」,農工學報,1997。
8.甘俊二,「水稻深水灌溉與乾旱時期的用水管理」,農業氣象及農業水資源之應用與管理,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第106-113頁,2002。
9.台灣省水利局編,「灌溉排水工程設計」,上冊,1978。
10.吳瑞賢,「水田回歸水利用之探討」,第二屆海峽兩岸農田水利研討會論文集,第180-189頁,1999。
11.吳瑞賢、林癸妙、李俊福,「水田回歸水量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第45卷第1期,第72-82頁,1999。
12.金城,「水稻之灌溉用水量與灌溉方法」,台灣水利第3卷第4期,第71-76頁,又收錄於1994年台灣水利出版委員會出版之灌溉排水原理,1955。
13.星川清親,「水稻增收技術」,家之協光會,1994。
14.施嘉昌、徐玉標、曹以松、甘俊二編著,「灌溉排水原理」,第三版,中央圖書出版社,1988。
15.高振程、吳瑞賢,「不同湛水深及風速對水稻田蒸發散量之影響」,九十一年度農業工程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第74~81頁,2002。
16.高振程,「水田坵塊系統之回歸水推估」,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7.桃園農田水利會,「90~94年度灌溉計劃書」。
18.翁進壽、賴建州,「渠道輸水損失之估算」,台灣水利第17卷第1期,第51-58頁,又收錄於1994年台灣水利出版委員會出版之灌溉排水原理,1969。
19.莊智安,「水稻田土質田埂穩定性試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1999。
20.曹以松,「電子計算機計算水田有效雨量之研究」,台灣水利第19卷第2期,第7-29頁,又收錄於1994年台灣水利出版委員會出版之水稻灌溉,1971a。
21.曹以松,「電子計算機分析估算旱作及水田有效雨量之研究及在嘉南大圳麻豆支線各站分析之結果」,農工—灌溉第十四號研究報告,中國農村復興聯合會,1971b。
22.陳買主編,「水稻栽培灌溉排水管理」,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7。
23.陳獻,「有效雨量之估算」,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特刊第五號,1979。
24.陳清田,「嘉義地區作物需水量之研究」,農業工程學報,第37卷第1期,第82-109頁,1991。
25.陳清田,「缺水期之灌溉用水有效調配模式」,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26.陳世楷,「水稻田入滲試驗與數值模擬」,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27.連宛渝,「氣候變遷對台灣水稻灌溉需水量及潛能產量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8.張建勛,「有效雨量商確」,台灣水利第17卷第1期,第8-13頁,又
收錄於1994年台灣水利出版委員會出版之灌溉排水原理,1969。
29.張啟濱,「輪流灌溉下之台灣水稻有效雨量」,台灣水利第24卷第4期,第60-84頁,又收錄於1994年台灣水利出版委員會出版之灌溉排水原理,1976。
30.張本初、姜善鑫,「渦流相關系統推估田間顯熱與潛熱通量」,八十七年度農業工程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第49-54頁,1998。
31.張正賢譯,Yoshida Shoui Chi原著,「稻作學精要」,國立編譯館,1988。
32.童慶斌、譚義績、葉欣誠,「高雄農田水利會灌區之缺水指數研究(Ⅱ)」,財團法人曹公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1999。
33.彭炯博,「桃園大圳灌區降雨量之研究分析」,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34.黃昱舜,「水田深水灌溉可行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5.經濟部水利司,「研擬合理農業灌溉用水標準(Ⅰ)」,台北,1995。
36.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台灣地區缺水期救旱措施之研究」, 第25-50頁,1988。
37.鄭建民,「水田滲漏量之探討」,1981。
38.駱安華,「回歸水之計算和應用」,台灣水利第8卷第2期,第47-56頁,又收錄於1994年台灣水利出版委員會出版之灌溉排水原理,1960。
39.駱安華,「灌溉水源之估算和運用」,台灣水利第9卷第2期,第12-23頁,又收錄於1994年台灣水利出版委員會出版之灌溉排水原 理,1961。
40.駱安華,「水稻灌溉水量之研究」,台灣水利第10卷第3期,第17-30頁,又收錄於1994年台灣水利出版委員會出版之灌溉排水原 理,1962。
41.薛觀瀛,「田間有效雨量估計」,台灣水利第10卷第3期,第13-16頁,又收錄於1994年台灣水利出版委員會出版之灌溉排水原理,1962。
42.鍾譯靚,「利用衛星遙測估算蒸發散量與熱通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43.簡傳彬、吳瑞賢、方文村,「台灣續灌水田灌溉系統之水平衡模式」,農業工程學報第48卷第1期,第24-38頁,2002。
44.Allen, R. G., L. S. Pereira, and D. Raes, et al., “Crop evapotranspiration—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6, electronic version29, Italy,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98.
45.Brutsaert, W., Evaporation into the Atmosphere: Theory, History, and Applications, the Netherlands, Dordrecht: D. Reidel Publishing Co., 1982.
46.Bouwer, H., Groundwater Hydr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1978.
47.Bouwer, H.,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systems, design, and management,” pp. 24.1-24.44, in: L. W. Mays(Ed.), Hydraulic Design Handbook, New York : McGraw-Hill, 1999.
48.C. W. Thornthwaite, “An Approach toward a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limate,” Geographical Review, vol. 38, pp. 55-94,1948.
49.Dingman, S. L., Physical Hydrology,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2002.
50.FAO, guidelines for predic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24,1984.
51.French, R. H., S. C. McCutcheon, and J. L. Martin, “Environmental
hydraulics,” pp. 5.1-5.33, in: L. W. Mays(Ed.), Hydraulic Design Handbook, New York: McGraw-Hill, 1999.
52.H. F. Blaney and W. D. Criddle,Determining Water Requirements in Irrigated Areas from Climatological and Irrigation Data,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1950.
53.Penman, H. L., 1948, “Natural evaporation from open water, bare, soil and grass,” Proc, R. Soc. A 193:pp. 120-145.
54.van der Hoek, W., R. Sakthivadivel, M. Renshaw, et al., “Alternate wet/dry irrigation in rice cultivation: a practical way to save water and control malaria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IWMI Research Report 47, electronic version33, Sri Lanka, Colombo: 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 2001.
55.Wilson, K. B., D. D. Baldocchi, and M. Aubinet, et al., “Energy partitioning between latent and sensible heat flux during the warm season at FLUXNET sites,” Water Resource Research, 38 (12): pp. 30-1-30-11, 2002.
指導教授 吳瑞賢(Ray-Shyan Wu) 審核日期 2006-7-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