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42103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6 、訪客IP:18.191.212.181
姓名 蕭雯華(Wen-Hua Hs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企業管理學系
論文名稱 靜態抵換理論與融資順位理論之研究-高科技與傳統產業之比較及兩稅合一之影響
相關論文
★ 股權分置對中國上市公司現金股利發放之影響★ 所有權結構與政治連結對股利政策之影響—以中國國有企業為例
★ 董監事最低持股成數規定之研究★ 合格境外機構投資人制度對投資/現金流量敏感度之影響
★ 從股票價格區間探討股票買回活動之資訊內涵★ 跨境上市對於企業負債比率的影響:以中國跨港上市公司為例
★ 家族集團之盈餘管理行為★ 股權結構與投資效率:中國上市公司之多重大股東實證研究
★ 股權分置改革對中國上市公司現金持有的影響★ 手機按鍵生命週期探討企業轉型之路
★ 制度改革對於關係人交易的影響★ 伊斯蘭教義、公司治理與營運資金管理對公司價值影響之研究—以印尼上市公司為例
★ 股利宣告對股價超常報酬的影響-以台灣集團與非集團上市公司為例★ 公司規模、股價、益本比、淨值市價比與股票超常報酬關係之實證研究
★ 台灣股票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相關議題之實證研究★ 我國財務危機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之探討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高科技產業強調知識與技術,因此花費較高的比例在研究發展費用上,由於公司的價值主要來自無形資產,如專利權、專業的人才及技術等,外界往往不容易衡量,因此相較於傳統產業,所面對的資訊不對稱問題較嚴重。由此推論高科技產業會較傳統產業支持融資順位理論。
此外,由於兩稅合一制度的實施,推測營利事業繳納之營利事業所得稅得用以扣抵其個人股東之綜合所得稅之規定,將使外部負債與權益間資金成本的差距縮小,使公司減少負債的使用。未分配盈餘加徵10%營利事業所得稅的規定,推測將使公司之有效稅率上升,而增加負債的使用。由於高科技產業之投資機會較傳統產業為多,並且有累積保留盈餘之傾向,故推測未分配盈餘加徵10%營利事業所得稅的規定,對其有較大之影響。推論在兩稅合一實施後,高科技產業在使用外部融資時仍符合融資順位理論之假說,即偏好使用負債,而傳統產業則無此偏好。
本研究參考Claggett(1991)之研究,使用Goodman-Kruskal gamma衡量方法來驗證樣本是否符合靜態抵換理論與融資順位理論,並參考Watson和Wilson(2002)之方法作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並未支持假說,推測假說未獲支持之原因,係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如總體環境、投資人對股價之預期、產業生命週期、資產替換問題等的影響。研究發現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均未支持融資順位理論,而高科技產業於使用兩方法之結果均符合靜態抵換理論。不論兩稅合一實施前後,在使用外部融資時,高科技產業均偏好發行新股,而傳統產業則偏好使用負債。
關鍵字(中) ★ 兩稅合一
★ 靜態抵換理論
★ 融資順位理論
★ 產業比較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融資順位理論 4
第二節 高科技產業的特性 7
第三節 兩稅合一對資本結構的影響 8
第四節 兩稅合一對高科技產業的影響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1
第一節 研究假說 11
第二節 研究樣本 12
第三節 實證分析方法 14
第四節 迴歸式之變數定義 19
(一) 內生變數 19
(二) 外生變數 19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21
第一節 CLAGGETT方法之結果 21
第二節 WATSON和WILSON方法之結果 23
(一) 樣本敘述性統計 23
(二) 多元迴歸分析 28
第五章 結論 37
第一節 研究結果 3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38
參考文獻 40
附錄一 樣本各年度平均之橫斷面結果表-全部樣本 45
附錄二 樣本各年度平均之橫斷面結果表-區分產業及期間 46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俊傑,「台灣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之研究--以電子製造業為例」,私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
朱博湧、楊國彬,「金融環境因素對台灣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決策影響之採討」,明志工專學報第三十期,民國八十七年五月,33-46。
李書貞,「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之階段與徵兆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
邱淑婉,「兩稅合一對公司運用資金成本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邱琦倫,「公司融資方式選擇與成長機會之關係--多項式自我選擇模型實證研」,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
林建志,「融資順位理論於國內新上市公司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
林慧珍,「公司治理機制對創新、多角化策略及其績效之影響-研發密集產業之實證」,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
洪秀美,「兩稅合一制對企業財務決策之影響」,國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柯景瑩,「董事會特性、股權結構與負債關聯性之趼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
財政部,「兩稅合一方案介紹」,民國八十七年。http://www.right.org.tw/cov-ind.htm。
陳安琳、黎萬琳、陳振遠,「成長潛力、內部人交易與現金增資之宣告效果」,中國財務學刊第九卷第一期,民國九十年四月,1-25。
陳妙玲、黃小玲,「兩稅合一對企業資本結構之影響」,財稅研究,第三十四卷第五期,民國九十一年九月,99-113。
陳金塔,「台灣資訊電子業與紡織業之資本結構影響因素及最適資本結構之研究--以上市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
陳隆麒、郭敏華、菅瑞昌,「發行可轉換公司債與現金增資之比較採討」,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九卷第一期,民國八十六年一月,31-61。
黃琬瑜,「台灣高科技產業有效稅率之主要影響因素--兩稅合一實施前後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黃瑞靜、徐守德、 廖四郎, 「兩稅合一對公司價值、股利政策與資本結構之影響-動態資本結構模型之應用與台灣產業的實證研究」, 管理評論第二十卷第二期,民國九十年四月,55-86。
詹家昌、許民欣,「檢定股利與負債的預測模式-抵換理論與融資順位理論」,管理評論第二十二卷,民國九十二年一月,25-52。
詹家昌、劉維琪、吳欽杉,「經理人固守職位與資本結構」,輔仁管理評論第六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八年九月,47-70。
楊淑媛、廖四郎、黃瑞靜,「從動態資本結構模型採討台灣產業最適資本結構」,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三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九年三月,41-64。
楊慧蘭、江向才,「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研發投資與財務政策關聯性之實證研究」,仁德學報第二期,民國九十二年十月,207-229。
葉金江,「股市冷、債市熱,直接金融比重再攀升-近年我國直接與間接金融趨勢分析」,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三十一期,民國九十年九月,47-54。
臧仕維、商景明,林義欽,「兩稅合一與公司資本結構理論」,財稅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三期,民國八十九年五月,1-27。
劉維琪、李怡宗,「融資順位理論之調查研究」,管理評論第十二卷,民國八十二年七月,119-143。
賴怡君,「租稅效果對融資決策的影響:台灣電子業上市公司之實證研究」,私立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
英文部份:
Allen, D. E., 1993, “The pecking order hypothesis: Australian evidence.”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3, 101-112
Bah, R. and D. Pascal, 2001, “R & D intensity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28, 671-692
Baker, M. and J. Wurgler, 2002, “Market Timing and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e 57, 1-32
Baskin, J., 1989,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ecking order hypothesis.” Financial Management 18, 26-35
Bowen, R.M., L.A. Daley, and C.C. Huber, 1982, “Evidence on the Exist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Inter-Industry Differences in Leverage. ” Financial Management 11, 10-20.
Carpenter, R. E. and B. C. Petersen, 2002,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high-tech investment, and new equity financing.” Economic Journal 122, F54-F72
Claggett, E. T., 1991, “Capital structure: Convergent and pecking order evidence.”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 35-48
Everitt, B.S., 1992, “The Analysis of Contingency Tables. ” Chapman and Hall, Ltd: London.
Fama, E. and F. Kenneth, 2002, “Testing tradeoff and pecking order predictions about dividends and debt.”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5, 1-33
Frank, M. Z. and V. K. Goyal, 2003, “Testing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7, 217-248
Ghosh A. and F. Cai, 2001, “Capital structure: New evidence of optimality and pecking order theory.” American Business Review 17, 32-38
Graham, J. R, 1999, “Do personal taxes affect corporate financing decisions? ”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3, 147-185
Hall, G., P. Hutchinson and N. Michaelas, 2000, “Industry Effect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Unquoted SMEs' Capital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7, 297-312
Hill, C. W. L. and S. A. Snell, 1988, “External Contro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Research-Intensive Industr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9, 577-590
Himmelberg, C. P. and B. C. Petersen, 1994, “R&D And Internal Finance: A Panel Study of Small Firms in High-Tech Industries.”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76, 38-51
Jensen, M. C., 1986,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323-329
Mackie-Mason, J. K., 1990, “Do taxes affect corporate fin anc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Finance 45, 1471-1493
Miller, M. H., 1977, “Debt and Taxes. ” Journal of Finance 32, 261-275
Moriarty, R.T. and Kosnik, T.J., 1989, “ High-tech marketing: concept, Continuity and change. ”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0, 7-17
Myers, S. C., 1977,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 , 147-175
Myers, S. C. and N. S. Majluf, 1984,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 187-221
Rajan, R. G and L. Zingales, 1995, “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 structure? 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 Journal of Finance 50, 1421-1460
Ross, S., 1977, “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incentive signaling approach.”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8, 23-40
Schulman, C. T., D. W. Thomas, K. F. Sellers, and D. B. Kennedy, 1996, “Effects of tax integration and capital gains tax on corporate leverage.” National Tax Journal 49, 31-54
Shyam-Sunder, L. and S. C., Myers, 1999, “Testing static tradeoff against pecking order models of capital structur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1, 219-244
Timan, S., R. Wessels, 1988,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Journal of Finance 43, 1-19
Trezevant, R., 1992, “Debt financing and tax status: tests of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and the tax exhaustion hypothesis using firms’ responses to the 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 of 1981.” Journal of Finance 47, 1557-1568
Watson, R. and N. Wilson, 2002, “Small and Medium Size Enterprise Financing: A Note on Some of the Empirical Implications of a Pecking Order. ”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29, 557-578
指導教授 洪榮華(Jung-Hua Hung) 審核日期 2004-6-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