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 參考網頁
1. 台灣昇陽,http://www.sun.com.tw
2. 台灣微軟,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
3. 台灣IBM,http://www.ibm.com/tw/
4. 資策會資訊資料服務中心,http://www.cisc.iii.org.tw/
二、 中文部分
5. Geoffery A. Moore (1999),龍捲風暴,陳正平譯,臉譜出版。
6. Geoffery A. Moore (1999),跨越鴻溝,陳正平譯,臉譜出版。
7. Geoffery A. Moore (1999),斷層線上,陳正平譯,臉譜出版。
8. 張亞勤等著(2003),軟件企業的管理與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
9. 凱倫.紹斯威克(2000),昇陽傳奇,傅尚裕譯,商周出版。
10. 王盈勛(2003),微軟生存之道,商周出版。
11. 侯偉森(2004),微軟的經營謀略與壟斷,大拓文化出版。
12. Sun One 架構指引(2004),昇陽出版。
13. 游慶培(2004),十年網路看未來,Run PC雜誌119期,旗訊科技。
14. 蔡哲銘 洪鑫泓(2004),Web service無遠弗屆,Run PC雜誌116期,期訊科技。
15. 陳怡宣(2004),網路服務市場議題資訊大廠的架構佈局,Run PC雜誌116期,期訊科技。
16. 陳柏宏,「從創新擴散理論的角度探討影響台灣中小型企業採用新事物之因素分析--以IP-VPN 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7. 陳致榮,2001,"個案研究法",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研究方法課程報告。
18. 馬國鼎(2004),建立Web Serivces 開發架構,Run PC雜誌116期,期訊科技。
19. 倪慈緯(2004),十年軟體看未來,Run PC雜誌117期,期訊科技。
20. 詹文男(2003),台灣軟體產業的未來,MIC。
21. 龔俊霖(2001),談昇陽Java與微軟.NET的開發平台之爭,MIC。
22. 郭楷林、陳美君(2002),逐鹿中原的Web Services廠商,資訊與電腦。
23. 邱孝賢、崔源茂(2002),Web Services待完成的障礙賽,資訊與電腦。
24. 劉遠威、黃雯汝(2002),Web Services帶來整合革命,資訊與電腦。
25. 邱智宏,「化妝品品牌商物流委外評估程序之實證研究-以臺灣LT公司個案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
26. Philip Kotler(1999)行銷管理學10版,方世榮譯,東華書局P.363-P.382。
27. 龔俊霖(2001),從Web Services興起談資訊大廠競爭態勢,MIC。
28. 王凱(2002),從JSR-J2ME Web service規格談我國業者的web service發展策略,MIC。
29. 李國樑(2000)《技術策略、技術創新能力與創新管理之關係研究---以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游勝章,「台灣地區消費者對128位元遊戲機接受意願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
31. 林亮德,「消費者創新產品之採用行為與產品屬性評估之研究以數位影音光碟機(DVD)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32. 賴士葆、謝龍發等/編著(1997),科技管理,空中大學出版。
33. 賴琡雲,2002,"企業建構供應鏈管理機制之個案研究-以國內高爾夫球桿頭製造廠商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吳冠昌(1998),「後進地區國家技術產品生命週期與產品替代議題之探討-以台灣光碟機產業為研究對象」,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35. 丁錫鏞主編(1993),現代科技管理學,嵐德出版社。
36. 彭智強,「多角化與國際化策略配合對企業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技術生命週期觀點分析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37. 蘇郁琇(1999)《台灣地區企業採用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之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 英文部分
1. Amabile, T.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10, Pp. 123-167.
2. Betz, F.(1993),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 Graw-Hill,Inc.
3. Boer Harry & During Willem E. (2001). Innovation, what innov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product, process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t. J. Technology Management, 22, 1/2/3, 83-107
4. Damanpour Fariborz (1996). Bureaucracy and innovation revisited: Effects of
contingency factors, industrial sectors, and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7, 2, 149-173
5. Damanpour Fariborz & Gopalakrishnan Shanthi (1998).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15, 1-24.
6. Gopalakrishnan Shanthi & Damanpour Fariborz (2000).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n Innovation Adoption in Commercial Bank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47, No.1, 14-25.
7. Guiltinan, Joseph P. (1999), “Launch Strategy, Launch Tactics, and Demand Outcomes,” Journal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6, pp.509-529.
8. Hoyer Wayne D. & MacInnis Deborab F. (1997). Consumer Behavior.
9. Kotler, P. ,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Prentice-Hall Inc., 1998.
10. Rogers Everett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Fourth Edition.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1. Rogers, E. 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2. Rogers, Everett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P.79-86, 1962
13. Rogers, E.M.(1971),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4. Robertson, Thomas S., 1967,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 Journal of Marketing , Vol.31 , pp.14-19.
15. Schiffman, L.G. & Kanuk, L.L, Consumer Behavior, 2nd ed.,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 P.4, 1991.
16. Thomas S. Robertson, Innovative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P.6, 1971.
17. Tushman, M. L.,and Nadler, D. (1986),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28,No.3, pp7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