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430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6 、訪客IP:13.59.100.42
姓名 李江山(Chiang-Shan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論文名稱 大陸汽車廠員工人力資源管理措施的評價對工作投入影響之探討
相關論文
★ 台灣印刷電路板特用化學品經營策略 -以A公司競爭策略為例★ 台灣退休金新制實施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 影響與因應-以A公司為例
★ 企業構建以自有研發為發展策略之探討 -以 A 公司為例★ 新事業發展策略探討—以E公司進入噴墨頭產業為例
★ 作業基礎成本制度在降低製造成本之應用與效益探討-以某半導體公司為例★ 影響台灣地區電信產業員工工作投入與組 織承諾因素探討-以固網經營業者為例
★ 政府採購法拒絕往來制度實施問題探討★ 企 業 變 革 策 略 之 探 討 -以某被動元件公司為例
★ 資料倉儲與資料探勘在總部客服部門之應用-以資訊品牌A公司為例★ 台灣封測產業經營模式與競爭策略探討—以p公司為例
★ 跨國科技業併購整合之領導風格與組織策略探討-以電子材料CCL產業為例★ 印刷電路板中小企業之競爭策略探討--以A印刷電路板公司為例
★ 領導模式與激勵方式對草莓族銷售人員之績效影響研究-以通訊零售門市為例★ 固網業者在數位匯流趨勢下的經營策略探討-以A公司為例
★ 知識管理系統應用效益之研究—以某汽車公司零件設計作業為例★ 企業導入數位學習(e-learning)實務探討—以K公司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大陸自從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的汽車廠便不斷的與國外汽車廠接觸,與外資車廠進行技術合作或成立合資車廠。這些大陸合資汽車廠的員工,有些是來自中資舊有車廠的員工,有些則是新加入的成員。這些員工在早期封閉體制的影響之下,普遍的存在著吃大鍋飯的心態,由於外資企業的加入,給這些員工帶來許多新的思維,也因此造成了這些員工在思想、行為上受到了衝擊,而這些衝擊都需要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來加以舒解與平衡。本研究計畫旨在分析比較大陸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在包含領導型態、績效管理、薪資報酬及訓練與升遷發展等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評價上的差異,以及其對工作投入的影響,並對各車廠在人力資源管理措施方面提出建議,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投入,進而提升企業的經營績效。
本研究以大陸六家合資車廠及一家本土車廠為研究對象,資料的蒐集採問卷調查方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1)探討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對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評價的差異。(2) 探討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在工作投入的差異。(3)探討合資車廠員工與本土車廠員工在人力資源管理措施的評價對工作投入的影響。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大陸員工在領導型態、績效管理、薪資報酬、訓練與升遷發展的評價方面,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之間有顯著差異,且合資車廠員工的評價高於本土車廠。
(2)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的員工對結構領導的評價無顯著差異。
(3)各合資車廠員工對領導型態、績效管理、薪資報酬、訓練與升遷發展評價的差異沒有一致性。
(4)本土車廠員工個人屬性差異(性別)會影響其對領導型態、體恤領導、績效管理的評價,且男性的評價高於女性。
(5)本土車廠員工個人屬性差異(婚姻)會影響其對領導型態、體恤領導、績效管理、薪資報酬、薪資制度、薪資公平、訓練與升遷發展的評價,且未婚的評價高於已婚。
(6)本土車廠員工個人屬性差異(年資)會影響其對績效管理、薪資報酬、薪資公平、訓練與升遷發展的評價,且年資淺的評價高於年資深者。
(7)合資車廠員工個人屬性差異(性別)會影響其工作投入,且男性高於女性。
(8)本土車廠員工個人屬性差異(教育程度)會影響其工作投入,且大學高於大專。
(9)全體大陸車廠員工個人屬性差異(年齡)會影響其工作投入,且年齡高者大於年齡低者。
(10)對於合資車廠,員工的訓練與升遷發展評價對其工作投入有顯著之正向影響關係。
(11)對於本土車廠,員工的結構領導評價對其工作投入有顯著之正向影響關係。
(12)對於所有大陸車廠,員工在結構領導、訓練與升遷發展的評價對其工作投入有顯著之正向影響關係。
關鍵字(中) ★ 人力資源管理
★ 領導型態
★ 績效管理
★ 薪資報酬
★ 訓練與升遷發展
★ 工作投入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領導型態 13
第二節 績效管理 17
第三節 薪資報酬 19
第四節 訓練與升遷發展 22
第五節 工作投入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0
第三節 研究變項定義 30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法 32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34
第一節 問卷回收情況 34
第二節 問卷信度分析 36
第三節 回收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37
第四節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在各研究變項上之差異分析 43
第五節 個人屬性在各研究變項上之差異分析 58
第六節 相關分析 78
第七節 個人屬性與人力資源管理措施的評價對各車廠員工工作投入之迴歸分析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93
參考文獻 96
附錄 本研究問卷 100
圖 目 錄
圖1-1 第一汽車集團合作夥伴及持股 4
圖1-2 東風汽車集團合作夥伴及持股 5
圖1-3 上海汽車集團合作夥伴及持股 5
圖2-1 OHIO州立大學領導模式 15
圖3-1 本研究架構圖 29
表 目 錄
表1-1 1998年以前大陸汽車發展的三個階段 3
表1-2 各車廠合資的狀況 12
表2-1 領導的定義 14
表4-1 問卷回收情形 34
表4-2 人口統計變項回答比率 35
表4-3 問卷之信度分析 36
表4-4 性別結構 37
表4-5 年齡結構 38
表4-6 合資車廠的年齡結構 39
表4-7 婚姻狀況結構 39
表4-8 教育程度結構 40
表4-9 工作職類結構 41
表4-10 工作職位結構 41
表4-11 在職年資結構 42
表4-12 各構面差異檢定 43
表4-13 大陸員工對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評價與工作投入假設的驗證結果 44
表4-14 大陸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對領導型態評價的排序(體恤領導) 46
表4-14 大陸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對領導型態評價的排序(結構領導) 47
表4-15 大陸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對績效管理評價的排序 48
表4-16 大陸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對薪資報酬評價的排序 50
表4-17 大陸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對訓練與升遷發展評價的排序 51
表4-18 大陸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的工作投入排序 53
表4-19 不同車廠對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評價與工作投入的差異比較(一) 57
表4-20 不同車廠對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評價與工作投入的差異比較(二) 57
表4-21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性別在領導型態評價上的比較 59
表4-22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婚姻狀況在領導型態評價上的比較 60
表4-23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年齡在領導型態評價上的比較 60
表4-24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教育程度在領導型態評價上的比較 61
表4-25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在職年資在領導型態評價上的比較 62
表4-26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性別在績效管理評價上的比較 63
表4-27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婚姻狀況在績效管理評價上的比較 64
表4-28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年齡在績效管理評價上的比較 65
表4-29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教育程度在績效管理評價上的比較 65
表4-30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在職年資在績效管理評價上的比較 66
表4-31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性別在薪資報酬評價上的比較 67
表4-32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婚姻狀況在薪資報酬評價上的比較 68
表4-33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年齡在薪資報酬評價上的比較 69
表4-34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教育程度在薪資報酬評價上的比較 70
表4-35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在職年資在薪資報酬評價上的比較 71
表4-36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性別在訓練與升遷發展評價上的比較 72
表4-37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婚姻狀況在訓練與升遷發展評價上的比較 72
表4-38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年齡在訓練與升遷發展評價上的比較 73
表4-39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教育程度在訓練與升遷發展評價上的比較 73
表4-40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在職年資在訓練與升遷發展評價上的比較 74
表4-41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性別在薪資報酬評價上的比較 75
表4-42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婚姻狀況在工作投入的比較 75
表4-43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年齡在工作投入的比較 76
表4-44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教育程度在工作投入的比較 77
表4-45 合資車廠與本土車廠員工不同在職年資在工作投入的比較 77
表4-46 變項間之相關分析 78
表4-47 合資車廠員工影響工作投入因素迴歸分析 81
表4-48 本土車廠員工影響工作投入因素迴歸分析 82
表4-49 全體樣本影響工作投入因素迴歸分析 82
表4-50 大陸員工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評價對工作投入影響假設的驗證結果 83
表5-1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 9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何國全 (1994) ,大陸員工價值觀與台商管理行為的互動-地區次文化差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 吳坤成 (2001) ,台商公司與大陸子公司員工薪資滿足差異比較研究─以汽車產業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3. 吳秉恩 (1999) ,「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程序與實務」,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4. 李德玲 (1992) ,企業員工對薪酬制度反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宋世雯 (2000) ,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 余慶華 (2001) ,消費金融從業人員之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薪酬福利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銀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7. 林文燁 (1998) ,兩岸跨文化、領導風格與基層員工工作態度之研究─以明碁資訊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8. 林宜怡 (2001) ,組織生涯發展之程度對工作態度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9. 林宜珍 (2002) ,工作特性、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與工作滿足、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0. 林淑姬 (1992) ,薪酬公平、程序公正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11. 徐正平 (2002) ,員工對民營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南區分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2. 黃同圳 (1997) ,「大陸台商人力資源管理」,台北:風和出版有限公司。
13. 黃同圳 (2002) ,績效評估與管理,李誠主編:人力資源管理的12 堂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4. 黃超吾 (2003) ,薪酬設計公平對員工態度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5. 張舒雄 (2003) ,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與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認知對工作滿足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6. 陳人豪 (2001) ,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特性對工作態度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7. 陳正沛 (1983) ,研究人員之工作投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陳宏光 (2002) ,員工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相關因素之探討-以面對組織變革台鐵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9. 陳家聲 (1998) ,大陸三資企業之薪酬管理,黃國隆、郭建志等主編:海峽兩岸管理系列叢書III—海峽兩岸之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信義文化基金會。
20. 陳朝添 (2003) ,兩岸經營管理模式之探討─以某台商為例,國立中央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21. 許士軍 (1995) ,「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22. 蔡維奇 (2002) ,員工訓練與開發,李誠主編:人力資源管理的12 堂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3. 黎子言、林業偉 (1981) ,「中國管理人員工作價值觀研究」,香港經理,12月號。
24. 諸承明 (1995) ,薪資設計要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組織特性與任務特性為情境變項,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5. 潘依琳 (1994) ,基層護理人員之工作特性、成就動機與工作投入、工作滿足、留職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盧榮俊 (2003) ,公務機關員工之薪資制度、福利制度及升遷制度之知覺與其工作態度關聯性之探討,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7. 鍾振文 (2003) ,薪酬滿足知覺、薪酬設計原則對於員工工作態度與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8. 蕭新永 (1997) ,「大陸台商人事管理」,台北:農學社。
29. 譚家瑜譯 (1989) ,Gardner 著,「新領導力」,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0. 羅業勤 (1998) ,「薪資管理」,台北:合勤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31. 顧健華 (2003) ,中國市場的進入模式─以臺灣汽車產業製造廠商為例,國立中央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1. Armstrong, M. & Baron A.,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 New Realities,” London: Institute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 1999.
2. Blau, G. J., “Job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s Interactive Predictors of Tardiness and Absenteeism,”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72, 1986, pp. 577-584.
3. Brown, M. E., “Identification and Some Condition of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14. 1996.
4. Conger J. A., “Charismatic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al: An insider’s perspective on these developing streams of research ”, Leadership Quarterly, Vol. 10, No. 2, 1999, pp. 145-179.
5. Goldstein, I. L.,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1986.
6. Hackman J. R., and E. E. Lawler, “Employee Reactions to Job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55, 1971, pp. 259-286.
7. Kanungo, R. N., “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67, 1982, pp. 341-349.
8. Kathryn, M., Anil, G. and Stephen, J. 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actices,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A test of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theory,” BAR-Irish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ve Research, Vol. 17, No. 1, 1996, pp. 18-35.
9. Lawler, E. E. & Hall, D. T., “Relationship of Job Characteristic to Job Involvement,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54, 1970, pp. 305-312.
10. Lodahl, T. M. and M. Kejner, “The Definition &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49, No.1, 1965, pp. 24-33.
11. Madsen, M. 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Theories Revisited,” DDL working paper, No.4 October. 2001.
12. Milkovich, G.T. & Newman, J.M., “Compensation,” 7th ed., N.Y.: McGraw-Hill, 2002.
13. Noe, R. A. et 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g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3rd ed.,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0.
14. Oh, R. S., “Theory 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76, pp. 77-84.
15. Rabinowitz, S.,& Hall,D.T.,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84, 1977, pp. 265-288.
16. Robbins, S.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th ed., N.J.: Prentice-Hall Inc., 1989.
17. Saleh, S. D., & Hosek, J., “Job Involvement: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 No. 6, 1976, pp. 229-253.
18. Stogdill, R. M. & A. E. Coons, “Leader Behavior, Its Description and Measurement,” Ohio: 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1957, p. 88.
19. Dave Ulrich, “Human Resource Champions: The Next Agenda for Adding Value and Delivering Results,”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6.
20. Vroom, V. H.,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64.
21. Yukl, G. A., “Managerial Leadership: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Yearly review of management, Vol. 15, 1989, pp. 251-289.
指導教授 黃同圳(Tung-Chun Huang) 審核日期 2004-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