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430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77 、訪客IP:18.217.116.183
姓名 楊錫隆(Sy-lon Y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論文名稱 新產品研發之知識管理的探討—以個案公司電源產品為例
相關論文
★ 內衣業標準工時設定之實務研究★ 派工法則於縮短DRAM 廠生產週期時間之探討—以A公司導入自動化派工系統為例
★ 企業如何在TQM、TPM及TP等管理模式下 運用6 Sigma管理系統之探討—以某日系家電製造公司為例★ 台灣TFT LCD產業發展及競爭力分析
★ 印刷電路板產業之外包程度與競爭力分析—以個案H公司為例★ 原料藥廠運籌管理的改善方案與執行績效 -以A公司為例
★ 條碼技術於生產管理的改善應用-以某輕金屬產業公司為例★ TFT-LCD對膠帶產業未來發展的探討--以膠帶業A公司為探究對象
★ 物流中心揀貨作業改善 - 以A公司為研究對象★ 國內上市企業導入ERP系統前後績效評估 -以D供應商之ERP系統為例
★ RFID的技術、發展、導入與物流的管理應用★ 台灣資訊產業兩岸分工經營模式發展探討-以A公司為例
★ 以平衡計分卡探討衛星定位計程車業之經營策略-以A公司為例★ 自行車業導入豐田生產方式之個案研究
★ 印刷電路板(PCB)多聯板報廢移植探討-以A科技公司為例★ 台灣電弧爐鋼鐵產業之策略分析-以A公司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資訊產業大者恆大的趨勢,在近來不斷的企業收購、合併下漸趨明顯,國內企業如鴻海精密經過不斷的策略聯盟及併購,即將成為全世界第一大EMS廠(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電子專業製造服務),其中隱含著如果不是第一或第二,最後都可能被競爭者購倂或慘遭市場淘汰的可能。
電源產品的產業特性伴隨著資訊大廠的腳步,面臨著產品壽命週期的急驟縮短、獲利能力的嚴重下滑情形,使得新產品的開發上市時間更凸顯重要,如果企業能在新產品開發的績效上發揮其及強大綜效,便能在上市期間、在市場競爭者及市場跟隨著尚未有類似產品分食市場前,掌握市場價格及佔有率。
本研究著重於新產品開發之知識管理的探討,並發現研發團隊知識管理系統的導入對於新產品的開發產生了以下的結論:
1. 研發時程的縮短
2. 研發效率的提高
3. 新產品研發的品質及信賴性提高
4. 逐步達成零件/線路標準化的目標
5. 產品重工或回收等品質成本的降低
6. 快速工作輪調,易於培養員工第二專長
7. e-learning的效果
8. 降低新產品的成本
9. 客戶滿意度的逐步提昇
關鍵字(中) ★ 知識管理
★ 新產品開發
★ 新產品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論文提要 I
摘要 Ⅱ
誌謝 Ⅲ
目錄 Ⅳ
表目錄 Ⅵ
圖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新產品開發 6
2.1.1 新產品的定義 6
2.1.2 新產品開發程序 9
2.1.3 新產品開發成功及失敗原因的探討 11
2.2 知識管理 13
2.2.1 知識管理的定義、來源 13
2.2.2 組織學習、學習型組織 16
2.3 本章小結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9
3.1 研究方法的架構 19
3.2 研究方法的設計及研究對象 21
3.3 研究的限制 22
第四章 產業概況及個案分析 23
4.1 台灣電源產品產業概況 23
4.2 電源產品發展方向及趨勢 27
4.3 電源產品產業的五力分析 29
4.4 個案公司現況及重要沿革 32
4.5 個案公司電源事業群的新產品開發模式 38
4.5.1 個案公司的電源產品開發流程 40
4.5.2 產品研發階段流程、組織及作業 42
4.6 研發部門知識管理系統架構之研究 46
4.6.1 研發知識不易管理的原因分析 46
4.6.2 知識管理在個案公司研發部門的發展 47
4.7 本章小結 62
第五章 研究結論及建議 63
5.1 研發團隊的知識管理系統發展成果 63
5.2 知識管理系統架構成功的要項分析 65
5.3 研究發現 67
5.4 研究建議 70
參考文獻 73
中文參考文獻 73
英文參考文獻 74
表目錄
表2-1 新產品類型 6
表2-2 產品觀點之新產品類型 8
表2-3 研究開發分類圖 8
表2-4 隱性轉化顯性知識的方法 14
表2-5 知識成為第五種生產要素 16
表4-1 全世界PC電源供應器的銷售排 23
表4-2 2002~2004年輸出功率相對於售價下滑情形 27
表4-3 我國電源產業『產品卅市場』策略構面圖 28
表4-4 我國電源產品的『價值活動卅地理位置』策略構面圖 29
表4-5 個案公司歷年成長足跡 33
表4-6 個案公司的全球營運據點 36
表4-7 個案公司研發部門的SWOT分析 36
表4-8 個案公司的新產品開發階段概述 41
表4-9 個案公司重要客戶的研發時程 41
表4-10 估價階段作業明細表 42
表4-11 專案組成及paperwork階段作業明細表 43
表4-12 A設計階段及樣品製作階段作業明細表 44
表4-13 B設計階段及設計審查階段作業明細表 45
表4-14 C設計階段及設計驗證階段作業明細表 46
表4-15 估價階段知識文件 48
表4-16 專案組成及paperwork階段知識文件 49
表4-17 A設計階段及樣品製作階段知識文件 50
表4-18 B設計階段及設計審查階段知識文件 52
表4-19 C設計階段及設計驗證階段知識文件 56
表5-1 研發團隊的知識管理系統發展成果 63
表5-2 個案公司知識管理系統架構成功要素 65
表5-3 知識管理系統的導入對新產品開發的影響 67
圖目錄
圖1-1 銷售和獲利生命週期 1
圖1-2 論文架構 5
圖4-1 1996~2003年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市場規模與年成長率 23
圖4-2 全球個人電腦2001~2006年的成長曲線 24
圖4-3 全球個人電腦2001~2006年的出貨數量曲線 25
圖4-4 全球個人電腦依地區銷售數量預估值 26
圖4-5 2002~2004年售價Vs輸出功率的發展趨勢 27
圖4-6 2002~2004年售價Vs輸出瓦特數的百分比 27
圖4-7 2001~2004年各類資訊產品的預估銷售成長率 28
圖4-8 Porter的五力模型理論 30
圖4-9 個案公司的營業收入 34
圖4-10 個案公司營運組織架構圖 35
圖4-11 C系統的作業流程 38
圖4-12 個案公司電源產品研發團隊組織圖 39
圖4-13 個案公司的新產品研發流程 4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Thomas, Robert J.(1993),「新產品研發」,智勝文化。
2. 小島敏彥(2002),「新產品開發管理」,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出版,民國91年5月,第一版。
3. 王魁生(1994),「新產品開發品質管理」,量測資訊第40 期。
4. 伍忠賢和王建彬 (2002) ,「知識管理策略與實務」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頁36。
5. 林志信(2003),「資訊產品公司開發消費性電子產品之過程研究」,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6. 李舜偉(2002),「新產品開發團隊學習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7. 徐明恩(2003),「台灣電感元件業對大陸研發投資的探討-以AG公司為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8. 劉常勇(1997),「技術資源管理能力對新產品開發影響之研究」,國科會專題計畫報告。
9. 劉常勇(2003),知識管理的定義,知識管理學習網站,http://www.cme.org.tw/know/。
10. 野中郁次郎(1991),「知識創造的企業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哈佛商業評論,1991年11/12月號,頁97。
11. 黃柏翔(2003),「影響組織知識創造之內外部因素分析之研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2. 黃淳益(2003),「產業特性與新產品開發之流程的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3. 陳忠雄(2003),「知識創造對新產品開發績效影響之實證研究」,義守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4. 張裕莉(2003),「企業導入知識管理的稽核模式初探」,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5. 湯凱喻(2003),「高科技企業推行知識管理實務之關鍵成功因素」,立德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6. 蔣維理(2001),「成功的新產品開發模式研究」,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7. 盧有澄 (1999),「Intel創新之祕」,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10-12。
18. 郭振鵬 (1996),「行銷管理」,台北三民書局,初版。
英文部份:
1. Bessant J., Caffyn S., and Gilbert J. (1996)“Learning to Manage Innovation”Technology Analysy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8,No.1, pp.59-70
2. Booz, Allen and Hamilton (1982) “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 1980’s, ”New York,p.17
3. Cohen, W. M. and Levinthal, D.A. (1990)“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 (1),pp.28–52
4. Cooper R.G.(1984)“The Strategy-Performance Link in Product Innovention,”R&D Management,Vol.14,pp.247-259
5. Cooper R.G. (1998)“Product Leadership:Creating and Launching Superior New Products, ” Perseus Books,L.L.C.
6. Davenport, Thomas H., De long, David W. and Beers, Michael C (1998)“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pp.43-57
7. Drucker, P. F. (1993)“Post-Capitalist Society,”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8. Drucker, P. F. (1988)“Knowledge Management,” 張玉文譯,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5-8。
9. Hedlund, G. (1994)“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5(Summer Special Issue),pp.73-90
10. Hisrich, Robert D. and Michael P. Peter (1984)“Marketing A New Product:It’s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11. Huber, G. P.(1991)“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s, ” Organization Science,20(1),pp88-115
12. Johnson,Samuel C.and Conrad Jones(1957)“How to Organize for New Produc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p.52
13. Kessler; Bierly & Gopalakrishnan (2000),“Internal vs. External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effects on speed, costs and competitive adavantage”,R&D management,pp.213-223
14. Lenoard-Barton, D.(1995)“Well sp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Boston,Ma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5. Maglitta, Joseph, (1996)“ Know-How, Inc., ”Computer world, pp.74-76
16. Michael E.Porter(1980)“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Free Press,New York.
17. Michael E. Porter(1996)“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民85),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pp.51-55
18. Philip Kotler,Swee Hoon and Siew Meng Leong and Chin Tiong Tan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 p.135
19. Purser, R. E. and Pasmore, W. A. (1992)“Organization for Learning, In Pasmore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London: JAI Press Inc. 37-114
20. Reuber,Rebecca(1997)“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Management Expertis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Vol. 21, Iss. 2, pp.51-60
21. Robert J. Thomas(1993)“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ohn Wiley & Sons, Inc.,(鄭三俠譯,新產品研發,智勝文化,1995 年).
22. Sands, S. and L. M. Warwick(1997)“Sucessful Business Innovation:A Survey of Current Professional View, ” Califonian Management Review,Vol.20,No.2,pp.5-16
23. Senge, P. (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 New York: Doubleday.
24. Urban,Glen L. and John R. Hauser(1980)“Design and Markeing of New Product,1st ed.,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pp.538-551
25. Winograd, Terry and Flores, Flrnando(1994)“Understanding Computers and Cognit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A New Foundation for Design, Ninth printing.
26. Yin, R. K.(2001)“Case study research, ”尚榮安(譯),個案研究,台北:弘智。
指導教授 何應欽(Ying-Ching Ho) 審核日期 2004-3-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