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41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6 、訪客IP:3.14.253.221
姓名 許惠敏(Hui-min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f Chen Baisha's Philosophy of Self-fulfillment)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陳確人性論研究
★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李翱思想研究
★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宋明儒「以心著性」之哲學意義研究
★ 劉蕺山的氣論研究★ 郭象《莊子注》的思想體系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歷來研究白沙思想者,多因關涉問題過雜,致使白沙思想本身不明。筆者以為,固然對思想家的討論可以牽涉甚廣,但此廣度若不建基在一堅實穩固的基礎上,則此廣亦不過是泛泛的、不切題的廣;對白沙思想研究,筆者以為首重白沙思想本質要義為何——思想本質為何之判斷,主要依據牟宗三先生所謂儒家思想本質要義在於能否肯定心即理義,若能,即是心學——而本文的論述,確實也從此展開一連串的考察。在理論陳述方面,筆者承前人研究基礎,提出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詮釋方式:一方面以白沙思想進程作為論述架構,另一方面又以「自得」作為此架構之基本精髓;以「自得」來貫穿白沙全幅義理內涵,其根據乃通過對白沙思想本質要義判斷而得。
又,通過此論文之疏理,確實也得到相當的成果:首先,從儒學本質要義做判斷,吾人可確信白沙確實從朱子理學轉而為肯定道德主體內在於我,心即是理之給出者,是為心學家。又從此心學一義,亦可確定白沙心學特點不同於孟子、象山;此不同並非指對本體體會的不同,而是從工夫處言白沙未若象山信得及,因而對本體體會仍須求一超越的體證。承此論述,筆者也解決了牟宗三先生對白沙「實無孟子工夫」的質疑。接著,從白沙思想進程的發展,確實可以見出靜坐、自然、自得、虛體、靜等概念,在白沙思想發展中各自所代表的意義;同時,從白沙強調靜坐以悟體,到後來悟得本體本無分動靜,工夫亦無分動靜,只是真機活潑、自然流行,亦見得白沙思想發展之內在邏輯性。最後,通過東所、甘泉對白沙「自然」的吸收與承繼,再次見得白沙學的內涵與可能的發展。統體而言,對白沙思想的體會,唯有以「自得」二字,方最能掌握白沙全幅義理內涵。
摘要(英) This doctorial dissertation provides an approach to the essence of Chen Baisha’s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which Mou Tsung-san has argued and established that Confucian orthodoxy depends upon whether the proposition “Mind is identical with Principle” is affirmed by a alleged Confucianist or not, this dissertation initiates its discussion from this starting point and provides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one hand,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Baisha’s thought is examined in detail; on the other, I argue that the idea of self-fulfillment is a thread for understanding his philosophy.
Some points are included in my critical exposition. At first, we can conclude that Baisha’s philosophy turned against the Cheng-Zhu school and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Mind-learning. Secondly, I attempt to distinguish the distinctiveness of Baisha’s Mind-learning from Mencius’s and Lu Xiang-shan’s. In addition, I try to settle Mou’s doubt that the system of Baisha’s philosophy “indeed lacked Mencian moral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in practice. Thirdly, this dissertation accounts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meditation and explains sufficiently the ideas of spontaneity, self-fulfillment, being-empty and tranquility through inner logic of his thought development. Fourthly, the implication of Baisha’s philosophy was manifested in the way that Zhan Juo-shui inherited his idea of spontaneity. In conclusion,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self-fulfillment played the key role in the overall picture of Baisha’s philosophy.
關鍵字(中) ★ 白沙
★ 心體
★ 自得
★ 靜坐
★ 自然
關鍵字(英) ★ Baisha
★ Mind
★ self-fulfillment
★ meditation
★ spontan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目前研究成果......................................05
一、從白沙學術「以自然為宗」作為論述的主軸............07
二、從白沙重視實踐主體來凸顯白沙思想的意義............09
三、以思想進程方式來表現白沙思想的特點................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17
第四節 為學歷程:兩次未得到自得..........................19
第五節 理論限制..........................................37
第六節 預期成果..........................................38
第二章 為學初始:讀書以明理..............................40
第一節 從康齋言心見白沙言「此心與此理未能湊泊脗合」之意..40
一、所謂「未得」,非謂白沙未獲或不解康齋學說..........40
二、康齋論心乃心與理為二的心..........................43
第二節 從康齋重讀書見白沙所謂「舍彼之繁」之意............60
一、希聖、學聖乃康齋重讀書之故........................60
二、讀書要點在於熟讀玩味聖賢之意......................67
第三章 為學進階:靜中養出端倪............................77
第一節 未得到自得:義理本質的扭轉........................78
一、自覺實踐關鍵在己..................................78
二、自證己心即是天理..................................91
第二節 對康齋學的反省....................................99
一、希賢亦賢,希聖亦聖................................99
二、以我觀書,非以書博我.............................105
第三節 以靜坐為悟道工夫.................................110
一、人之不善,實吾自為之.............................110
二、言孟子工夫,僅顯主體自覺義.......................118
三、靜坐目的在於明心.................................131
四、靜坐工夫之理論淵源...............................142
第四章 為學究竟:大悟自然真義...........................159
第一節 未得到自得:本體工夫的深化.......................159
一、自信為學關鍵在覺.................................159
二、得此心通塞往來之機,生生化化之妙.................166
三、實踐究竟,人與天地只此自然、流行.................173
第二節 以自然為工夫.....................................176
一、積極地:顯一真機活潑.............................176
二、消極地:使心無有凝滯.............................180
三、雖言自然,然亦不廢對治...........................184
四、自然義下對讀書與靜坐的反省.......................188
第三節 從東所、甘泉看白沙自然之意.......................196
一、從東所看白沙自然之意.............................197
二、從甘泉看白沙自然之意.............................203
第五章 結論.............................................214
參考書目................................................220
附錄:白沙年譜節略
參考文獻 以下書目,典籍部分依時代,其他部分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一、傳統文獻
(一)
明‧陳獻章撰:《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明‧陳獻章撰:《白沙子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據清乾隆辛卯年刻板碧玉樓藏版,1974年9月)
明‧陳獻章撰:《陳白沙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明‧陳獻章撰:《白沙子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岫廬現藏罕傳善本叢刊,1973年)
(二)
宋‧周敦頤撰:《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宋‧張載撰:《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集》(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宋‧羅從彥撰:《羅豫章集》(臺北:廣文書局,1998年10月)。依據版本為:和刻本,係據謝鸞重校本(明 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有沙邑人謝鸞重校十七卷本),於日本寬政十二年(一八○○年)加訓點翻刻。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宋‧朱熹撰:《朱子全書》(共二十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陸九淵撰:《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宋‧林希逸撰:《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明‧吳與弼撰:《康齋集》,《四庫全書珍本》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胡居仁撰:《胡文敬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明‧胡居仁撰:《居業錄》(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8月)
明‧張詡撰:《東所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四三》(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天津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年張希舉刻本,1997年6月初版一刷)
明‧湛若水撰,鍾彩鈞彙編:《泉翁大全集》、《甘泉先生續編大全》(臺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據2004年7月 )。依據版本為:〔明〕洪垣等編,《泉翁大全集》八十五卷,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十九年刻,萬曆二十一年修補本;〔明〕《甘泉先生續編大全》三十三卷,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三十四年刻,萬曆二十三年修補本。
明‧王守仁撰:《陽明全書》,《四部備要》子部,臺灣中華書局據明謝氏刻本校刊。
明‧王守仁撰:《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明‧王畿撰:《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
明‧聶豹撰:《聶豹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
明‧羅洪先撰:《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
明‧黃宗羲撰:《明儒學案》,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明‧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三冊至第六冊,《宋元學案》、第七冊至第八冊,《明儒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
清‧陳壽昌撰:《南華真經正義》(臺北:新天地書局,1977年7月)
清‧屈大均撰︰《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二、近人著作
(一)
王曙星、楊偉雄主編:《陳白沙新論》(廣州:花城出版社,1995年1月)
江門五邑炎黃文化研討會編:《陳白沙與江門學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
呂妙芬撰:《胡居仁與陳獻章》(臺北:文津,1996年5月)
宋志明、王熙元、陳清輝撰:《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三),《陳獻章、王守仁、李贄》(臺北:臺灣商務,1999年6月)
姜允明撰:《陳白沙其人其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9月)
姜允明撰:《王陽明與陳白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
苟小泉撰:《陳白沙哲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陳郁夫撰:《江門學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3月)
章沛撰:《陳白沙哲學思想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章繼光撰:《陳白沙詩學論稿》(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章繼光等主編:《陳白沙研究論文集》(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桂蘭撰:《白沙學說及其詩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5月)
黃明同撰:《陳獻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劉興邦撰:《陳白沙心學價值審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簡又文撰:《白沙子研究》(香港:簡氏猛進書屋,1970年10月)
(二)
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編:《中國古代哲學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第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苗潤田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容肇祖撰:《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2年7月)
容肇祖撰:《中國歷代思想史》(伍),明代卷(臺北:文津,1993年12月)
徐復觀撰:《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9月)
韋政通撰:《中國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0月)
張君勱撰:《新儒家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張立文撰:《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
張學智撰:《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勞思光撰:《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8月)
馮友蘭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中國哲學史(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馮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錢穆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2月)
錢穆撰:《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元明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三)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等撰:《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10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等撰:《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4年10月)
王叔岷撰:《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
方勇、陸永品撰:《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古清美撰:《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古清美撰:《慧菴存稿一‧慧菴論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7月)
付長珍撰:《宋儒境界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8月)
牟宗三撰:《心體與性體》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8月)
牟宗三撰:《心體與性體》第二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3月)
牟宗三撰:《心體與性體》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12月)
牟宗三撰:《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2004年5月)
牟宗三撰:《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5月)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5月)
牟宗三撰:《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1999年9月)
牟宗三撰:《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1996年4月)
牟宗三譯註:《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冊)(臺北:臺灣學生,2000年9月)
余英時撰:《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7月)
岑溢成撰:《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3月)
宋志罡主編:《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唐君毅撰:《唐君毅全集》卷十三,《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
唐君毅撰:《唐君毅全集》卷十四,《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唐君毅撰:《唐君毅全集》卷十七,《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祝平次撰:《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1994年2月)
高柏園撰:《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陳榮捷撰:《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陳榮捷撰:《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1月)
陳榮捷撰:《宋明理學之概念與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4年12月)
彭永捷撰:《朱陸之辨—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黃信二撰:《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10月)
張默生原著,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96年)
喬清舉撰:《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3月)
楊希閔撰:《明吳康齋先生與弼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0月)。
楊希閔撰:《明陳白沙先生獻章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1月)。
楊祖漢撰:《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3月)
楊自平撰:《明代學術論集》(臺北:萬卷樓,2008年2月)
楊國榮撰:《以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台北:水牛出版社,2007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1月)
錢穆等撰;項維新、劉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臺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1月)
鍾泰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
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12月)
(四)
(日)山井湧等撰:《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日)宇野哲人撰,馬福辰譯述:《中國近世儒學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10月)
(日)岡田武彥撰,吳光等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日)忽滑谷快天撰,朱謙之譯,楊曾文導讀:《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日)松浪信三郎撰,梁祥美譯:《存在主義》(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10月)
(日)島田虔次撰,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朱鴻林撰︰〈明儒陳白沙對林光的出處問題之意見〉,《文集》編委會,《顧誠先生紀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頁56-79。
李明輝撰:〈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解〉(上),《鵝湖月刊》,第三三卷第三期(2007年9月),頁11-21。
李志勇撰:〈陳獻章哲學中的天人關係與理想人生〉,《鵝湖月刊》,第三四卷第三期(2008年9月),頁12-22。
李孟儒撰:〈從「靜坐」衡定陳白沙之心學〉,《鵝湖月刊》,第三三卷第三期(2007年9月),頁22-31。
唐君毅撰:〈白沙在明代理學之地位〉,《白沙學刊》,第2期(1965年3月),頁33-38。
曾明泉撰:〈吳康齋本色—創造性傳承之明代教育家〉,《鵝湖月刊》,第三二卷第三期(2006年9月),頁3-11。
鄭宗義撰:〈明儒陳白沙學思探微—兼釋心學言覺悟與自然之義〉,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1999年9月),頁337-388。
鍾彩鈞撰:〈吳康齋的生活與學術〉,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年3月),頁269-316。
鍾彩鈞撰:〈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年9月),頁345-406。
邱素雲撰:《陳白沙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傅玲玲撰:《陳白沙心學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王繼華撰:《王陽明實踐哲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指導教授 楊祖漢 審核日期 2010-1-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