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420104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8 、訪客IP:3.142.171.111
姓名 許家寧(Chia-Ning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企業管理學系
論文名稱 結合創新擴散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型探討企業員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意願之研究
(Combining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with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o Investigate Business Employees’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 Use e-Learning System)
相關論文
★ 工作滿足、領導行為、工作特性與人格特質對離職傾向之探討-以超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人員為例★ 以組織診斷模型診斷企業組織層級架構-以某公司為例
★ 科技產業組織診斷與分析之研究-以Q公司為例★ 製造業推行六標準差的成功關鍵因素探討
★ 高職辦理輪調式建教班對學校經營績效之評估-以北區私立高職為例★ 本國商業銀行經營績效之探討-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
★ 台灣中小企業 創業動機與創業績效關係之研究★ 員工當責與真誠領導之關聯性-以心理賦權與團隊凝聚力為中介變數
★ 以個人與環境適配為關鍵中介探討特定品牌領導對員工品牌權益之影響★ 道德感讓你買更多綠色產品?從消費者產品知覺價格及品質角度來探討—以綠色程度做調節
★ 線上品牌社群該如何提升與粉絲的價值共創?以線上品牌社群活動與線下實體活動為中介變數探討★ 農業創新服務模式之商業模式研究-以蜂巢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為例
★ 燈⽕闌珊處的求職旅程:如何透 過⼯作價值觀、雇主吸引⼒、激 勵因⼦為求職者點亮路徑★ 購買意願的幕後功臣:Instagram大小網紅的 自我揭露對消費者自我一致性與感知真實的影響
★ 中小企業之組織診斷與分析-以A公司為例★ 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發展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意願之因素,結合創新擴散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型,建立一個具有解釋與預測力之簡化的延伸科技接受模型,以解釋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意願與行為,研究對象為曾使用過及正在使用數位學習系統之企業員工,以了解影響其是否繼續使用數位學習系統意願之創新知覺因素為何,並提供相關單位在未來規劃、執行以及評估與預測數位學習系統之參考,進而增進使用者之使用意願。
本研究發現,五項創新知覺特徵:相容性、複雜性、相對利益、可觀察性與可試性,皆對數位學習系統之使用意願有顯著影響,其中相容性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認知有用性受到創新知覺特徵之相容性、複雜性、相對利益與可試性的顯著影響,認知易用性則受到創新知覺特徵之複雜性、相對利益與可試性的顯著影響;認知有用性對使用數位學習系統之意願有顯著正向影響,且認知易用性對認知有用性有顯著正向影響。本研究加入創新知覺特徵為外生變數,使研究模型更加完整,對數位學習系統有理論模式之適配度與解釋力,可供未來相關研究與學者參考及應用。
摘要(英) This study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business employees’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 use the e-learning system. Combined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d a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e proposed model was tested with data collected from 552 business employees using the e-learning system in Taiw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ve perceptions of the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mployees’ e-learning system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the compatibility was the strongest predicted factor. The effects of the compatibility, relative advantage, observability and trialability were positively significant on the employees’ e-learning system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the effect of complexity was negatively significant on the employees’ e-learning system behavioral intention. The effects of the compatibility, complexity and relative advantage on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The trialability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mployees’ perceived usefulness. The effects of the relative advantage and trialability on the employees’ perceived ease of us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The effect of the complexity on the perceived ease of use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nfluence. In addition, perceived ease of use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employees’ behavioral intention.
The findings suggested an extended model of TAM for the acceptance of the e-learning system, which can help the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ers in planning, evaluating and executing the use of the e-learning systems.
關鍵字(中) ★ 數位學習
★ 科技接受模型
★ 創新知覺特徵
★ 創新擴散理論
關鍵字(英) ★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Perception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 e-learning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與回顧 6
2-1 數位學習 6
2-1-1 數位學習的定義 6
2-1-2 數位學習的特色 10
2-1-3 國內組織使用數位學習現況分析 13
2-2 科技接受模型 16
2-2-1 理性行為理論 16
2-2-2 計劃行為理論 17
2-2-3 科技接受模型 18
2-3 創新擴散理論 21
2-4 科技接受模型與創新擴散理論之關連性與實證研究 23
2-5 各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 31
2-5-1 創新擴散理論五項創新知覺特徵與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意願之因果關係 31
2-5-2 創新擴散理論五項創新知覺特徵與數位學習系統之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之間的因果關係 34
2-5-3 數位學習系統之科技接受模型 3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8
3-1 研究架構與假說 38
3-2 變數之操作性定義 40
3-3 問卷設計 41
3-3-1 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量表 41
3-3-2 創新知覺特徵量表 42
3-3-3 使用意願量表 45
3-3-4 使用者特性 46
3-4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46
3-4-1 資料蒐集與研究對象 46
3-4-2 資料分析方法 46
第肆章 資料分析 50
4-1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50
4-2 研究變數敘述統計分析 53
4-3 信度檢定 56
4-4 建構效度分析 57
4-4-1 外生變數之建構效度分析 57
4-4-2 內生變數之建構效度分析 65
4-5 結構方程式分析 72
4-6 結構方程式修正 83
4-6-1 模式修正 83
4-6-2 修正模式之評估 90
4-6-3 修正模式之效果分析 9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3
5-1 研究發現 103
5-1-1 研究假設之檢定 103
5-1-2結構方程式之模式適配度假設檢定 105
5-1-3 研究變數之描述性統計 106
5-2 研究討論 106
5-2-1 創新知覺特徵對認知有用性的影響 106
5-2-2 創新知覺特徵對認知易用性的影響 108
5-2-3 創新知覺特徵對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意願的影響 109
5-2-4 科技接受模型變數之間的影響 110
5-2-5 模式之效果分析 111
5-3 研究結論與貢獻 113
5-3-1 研究結論與在研究上之貢獻 113
5-3-2 結合創新擴散理論之延伸科技接受模型 114
5-3-3 管理意涵上之貢獻與建議 115
5-4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18
附錄 125
表目錄
表2-1-1 e-learning定義彙整表 7
表2-1-2 e-learning特色彙整表 10
表2-1-3 國內千大製造業、五百大服務業和百大金融業之數位學習導入概況 14
表2-4-1 科技接受模型與創新擴散理論之國內外相關實證研究 23
表3-2-1 變數之操作性定義表 40
表3-3-1 認知有用性量表 42
表3-3-2 認知易用性量表 42
表3-3-3 相容性量表 43
表3-3-4 複雜性量表 43
表3-3-5 相對利益量表 44
表3-3-6 可觀察性量表 44
表3-3-7 可試性量表 45
表3-3-8 使用意願量表 45
表4-1-1 問卷回收情形 50
表4-1-2 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結構分析 50
表4-2-1 科技接受模型各研究變數資料敘述統計分析 53
表4-2-2 創新知覺特徵各研究變數資料敘述統計分析 54
表4-3-1 潛在變數信度分析 57
表4-4-1 外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模式參數估計表 59
表4-4-2 外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基本適配度檢定表 62
表4-4-3 外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模式內在適配度指標 63
表4-4-4 外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模式內在品質檢定表 64
表4-4-5 外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整體模式適配度檢定表 65
表4-4-6 內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模式參數估計表 67
表4-4-7 內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基本適配度檢定表 69
表4-4-8 內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模式內在適配度指標 69
表4-4-9 內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模式內在品質檢定表 70
表4-4-10 內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整體模式適配度檢定表 71
表4-5-1 研究模式之模式參數估計表 74
表4-5-2 研究模式之基本適配度檢定表 79
表4-5-3 研究模式之模式內在適配度指標 80
表4-5-4 研究模式之模式內在品質檢定表 81
表4-5-5 研究模式之整體模式適配度檢定 82
表4-6-1 修正模式(增加誤差項間之共變關係)之路徑估計參數表 85
表4-6-2 修正模式(刪除路徑γ10)之路徑估計參數表 86
表4-6-3 修正模式(刪除路徑γ10、γ11)之路徑估計參數表 88
表4-6-4 修正模式(刪除路徑γ2、γ10、γ11)之路徑估計參數表 90
表4-6-5 修正模式之模式參數估計表 92
表4-6-6 修正模式之基本適配度檢定表 95
表4-6-7 修正模式之模式內在適配度指標 96
表4-6-8 修正模式之模式內在品質檢定表 98
表4-6-9 修正模式之整體模式適配度檢定表 98
表4-6-10 修正模式之認知有用性效果分析表 100
表4-6-11 修正模式之認知易用性效果分析表 101
表4-6-12 修正模式之使用意願效果分析表 101
表5-1-1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 103
表5-1-2 修正前與修正後之整體模式適配度比較表 105
表5-3-1 結合創新知覺特徵之延伸科技接受模型路徑表 115
圖目錄
圖2-1-1 數位學習的涵蓋領域 7
圖2-2-1 理性行為理論模型 16
圖2-2-2 計劃行為理論模型 18
圖2-2-3 科技接受模型 19
圖3-1-1 研究模式架構 38
圖3-4-1 典型的SEM模式圖 49
圖4-4-1 外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概念模式圖 58
圖4-4-2 外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標準化估計值模式圖 61
圖4-4-3 內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概念模式圖 66
圖4-4-4 內生變數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標準化估計值模式圖 68
圖4-5-1 研究模式之概念模式圖 73
圖4-5-2 研究模式之標準化估計值模式圖 78
圖4-6-1 修正模式(增加誤差項間之共變關係)之標準化估計值因果模式圖 84
圖4-6-2 修正模式(刪除路徑γ10)之標準化估計值因果模式圖 86
圖4-6-3 修正模式(刪除路徑γ10、γ11)之標準化估計值因果模式圖 88
圖4-6-4 修正模式(刪除路徑γ2、γ10、γ11)之標準化估計值因果模式圖 89
圖4-6-5 修正模式之標準化估計值模式圖 91
圖5-3-1 結合創新知覺特徵之延伸科技接受模型路徑圖 114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王文雯(民97)。中小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 丘昌其(民92,4月29日)。e-learning下一波明星網路事業。經濟日報,數位內容專刊4版。
3. 石進祥(民96)。結合創新擴散理論與UTAUT模式以探究影響教師採用數位學習平台因素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97)。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92-96結案評估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98)。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97成果摘要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6. 吳明隆(民96)。結構方程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7. 呂宗翰(民96)。自我導向學習對混合式數位學習系統使用行為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8. 李育華(民96)。探討影響消費者採用數位閱讀服務關鍵因素之研究。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9. 李建德(民96)。影響消費者使用具有motion sensor功能遊戲機意願因素之探討-以Wii為例。元智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10. 周廷斌(民95)。以科技接受模式、創新擴散理論與網路外部性來探討「網路通訊服務」的使用-以即時通訊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周保男、張基成、傅心怡(2002)。台灣地區企業e-Learning市場之發展現況與趨勢--從企業訓練面向觀之。教學科技與媒體,62,69-84。
12. 林俐君(民96)。影響消費者採用多功能行動付款之因素。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林畯城(民95)。彰化縣國民小學推廣網路學籍管理系統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邱皓政(民95)。結構方程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15. 洪榮昭(2005,2月)。E-learning 的發展與運用。臺灣教育,2-10。
16. 高郁晴(民97)。台灣WiMAX創新採用意願之研究-以行動網路電視為例。開南大學資訊及電子商務學系,碩士論文。
17. 張彥淳(民95)。影響消費者採用行動付款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8. 曹世亮(2001)。電子學習(e-Learning)發展現況之探討。生活科技教育,34(5),32-39。
19. 陳年興、楊錦潭(民95)。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碩博文化。
20. 陳盈儒(2002)。數位學習環境與未來發展。RUN! PC,106,102。
21. 陳順宇(民96)。結構方程式 AMOS操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22. 黃智強(民89)。影響採用網路購物因素之研究-以網路書店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黃齡逸(民93)。探討影響使用者採納中華電信MOD的關鍵因素。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楊士賢(民90)。國內銀行採用與建置網路銀行的考量因素與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5. 楊美滿(民96)。影響消費者使用3G加值服務行為意圖之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26. 楊家興(1999)。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教學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47,12-23。
27. 楊國德(2003)。全球化與網路學習。成人教育,71,13-20。
28. 楊敦質(民96)。以科技接受模型分析數位有線電視之使用者採用行為。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經濟部工業局(民95)。我國數位學習產業發展措施具體建議報告。臺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30. 經濟部工業局(民96)。2007台灣數位內容產業年鑑。臺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31. 經濟部工業局(民97)。2008數位學習白皮書。臺北市:經濟部工業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32. 資訊工業策進會(民96)。10倍速學習力=e-Learning Power。臺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33. 鄒景平(1998)。線上訓練企業培訓新趨勢。中衛簡訊,135,23-26。
34. 廖秀莉(民97)。影響線上學習網站採用與繼續使用之因素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博士論文。
35. 榮泰生(民98)。SPSS與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36. 趙子豪(民96)。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採用網路ATM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7. 歐詩婷(民92)。線上學習潛在採用者與使用者行為意向差異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蔣仁和(民95)。從消費者行動娛樂觀點探討3G產業未來發展及市場策略。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蔡佳穎(民96)。環境感知行動服務使用意向。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蔡念中(民92)。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41. 鄭智仁(民89)。影響我國企業採用成本制度之因素探討─以作業基礎成本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賴志群(2005)。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CADesigner,183,134-136。
43. 賴彥儒(2004)。台灣數位學習前景看好。CADesigner,190,132-135。
44. 蘇振昇(2006,8月)。2005-2006線上學習產業概況透析(下)。資策會MIC。
英文文獻
1. Ajzen, I. & Fishbein, M.(1980).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
2. Ajzen, I.(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Heidelberg: Springer, 11-39.
3. Ajzen, I.(1989). Attitud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In A.R. Pratkanis, S.J. Breckler, and A.G. Greenwald (Eds.), 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p. 241-274).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 ASTD(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from: http://www.astd.org/LC/glossary.htm
5. Burgess, J.R.P. & Russell, J.E.A.(2003).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tance learning initiatives in origin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3(2), 289-303.
6. Carter L. & Bélanger F.(2005, January). The utilization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citizen trust, innovation and acceptance factors.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15(1), 5-25.
7. Chang S, Tung F.(2008 a, Januar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behavioural intentions to use the online learning course websit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9(1), 71-83.
8. Chang S, Tung F.(2008b, April). A new hybrid model for exploring the adoption of online nursing courses. Nurse Education Today, 28(3), 293-300.
9. Chang S, Tung F.(2008c). Nursing students'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online cours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5(9), 1299-1309.
10. Chen, L.D., M.L. Gillenson & D.L.(2002). Sherrell, Enticing online consumers: a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perspective. Inform. Manage, 39, 705–719.
11. David Egan. 學習的重大革命e-learning. Asia-Learning Weekly.
12. Davis, F.D.(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13. Dean McCrea.(2006, September). Impacting your business through e-learning. Wood Digest, 37(9), 18-21.
14. Fishbein, M &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5. Govindasamy, T. (2002).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learning 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s.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4(3–4), 287–299.
16. Hardgrave B, Davis F & Riemenschneider C.(2003). Investigating Determinants of Software Developers' Intentions to Follow Methodolog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 123-151.
17. Hemingway M.(2008). Going 'Digital Native': Putting eLearning to Practice with an Emerging Workforce. Utility Automation & Engineering T&D, 13(9), 32-33.
18. Hu, P.J., Chau, O.R., & Sheng, K.Y.(1999). Examin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using physician acceptance of telemedicine techn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6, 91-112.
19. Karahanna, E., Straub, D.W., & Chervany, N.L.(199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across time: A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 of pre-adoption and post-adoption beliefs. MIS Quarterly, 23, 183-213.
20. Lee, Ya-Ching. (2006).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an e-learning system.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30(5), 517-541.
21. Liaw, S.S.(2008). Investigating students' perceived satisfaction,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e-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Blackboard system. Comput. Educ, 51 (2), 864-873.
22. Mathieson, K.(1991). Predicting user intention: compar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ith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 (3), 173-191.
23. Moore, G.C. & Benbasat, I.(1991).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3), 192-222.
24. Ong, C.-S., & Lai, J.-Y. (2006).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Dominants of E-Learning Accepta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2(1).
25. Pituch, K. A. & Lee, Y. (2006). The influence of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n e-learning use. Comput. Educ, 47 (2), 222-244.
26. Roca, J. C., Chiu, C., & Martínez, F. J. (2006). Understanding e-learn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 An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t. J. Hum.-Comput. Stud, 64(8), 683-696.
27. Rogers, E.M.(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3rd edi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28. Rosenberg, M. J.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cGraw-Hill.
29. Rossett, A., & Schafer, L. (2003). What can we do about e-dropout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7(6), 40–46.
30. Sangjo Oh, Joongho Ahn, & Beomsoo Kim. (2003). Adoption of broadband Internet in Korea: 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building attitud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8(4), 267-280
31. Steven Ryan(2001). Is online learning right for you? American Agent & Broker, 73, 54-58.
32. Taylor & Todd (1995).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6(2), 144-176.
33. Urdan, Trace A. & Weggen, Cornelia C.(2000). Corporate E-learning: Exploring a New Frontier. WR Hambrecht+Co., San Francisco.
34. Venkatesh, V., Morris, M., Davis, G., & Davis, F. (2003, September).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3), 425-478.
35. Webb, H. W., Gill, G., & Poe, G. (2005). Teaching with the case method online: Pure versus hybrid approaches. 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3(2), 223–250.
36. Welsh, E.T., Wanberg, C.R., Brown, K.G. & Simmering, M.J. (2003). E-learning: emerging uses, empirical resul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7 (4), 245-258.
37. Wu IL, Wu KW(2005, Jul). A hybrid technology acceptance approach for exploring e-CRM adoption in organizations.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4(4), 303.
38. Wu, J.H. & Wang, S.C. (2005). What drives mobile commerce?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 Manage, 42, 719–729.
指導教授 李憶萱(Yi-Hsuan Lee) 審核日期 2010-3-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