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434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3 、訪客IP:3.146.35.53
姓名 劉邦立(Pang-Li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傳統食品加工產業生產力影響因素之分析
相關論文
★ 投資者之風險屬性與基金理財績效之實證研究★ 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分析-以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為例
★ 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手續費收入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 母親的教育程度對兒童醫療利用行為之影響
★ 地區醫院的存亡與轉型★ 公平交易法對多層次傳銷定義之研究 -「給付一定代價」是否應予保留
★ 產業群聚與ICT、電子商務技術擴散-以臺灣製造業為例★ 人力資本與經濟成長:以TIMSS測驗分數作為人力資本代理變數可行性之探討
★ 教育對健康的影響—臺灣地區老人之實證研究★ 個人預計退休年齡的決定
★ 醫院購置高科技醫療儀器與市場結構的關聯★ 租稅幻覺與已婚婦女勞動供給之影響
★ 宗教認知對修行投入時間影響之探討★ 退休金給付制度及強制退休時點與員工互動之探討
★ 台灣管理階層薪資結構 Tournament Theory 之實證研究★ 台灣地區醫院最適效率規模的估計-倖存者分析方法應用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食品加工製造業為基礎民生工業,在過去也曾經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目前因為國際競爭加劇及國內產業結構改變,造成整體市場比重下降,在台灣加入GATT及WTO等世界組織後又帶來了另一波衝擊,生產力是衡量廠商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了解生產力的影響因素,將有助於產業未來的發展。本研究以行政院主計處於民國70、75、80、85及90年等五個年度所辦理之「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資料,計算廠商的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TFP),並且進行統計分析和建構實證模型,分析影響罐頭、冷凍、脫水及醃漬食品製造業以及調味品製造業等四個傳統食品加工業總要素生產力的主要因素,進而找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方向。
實證結果中冷凍食品與調味品製造業廠商規模出現兩極化的現象,在冷凍食品與調味品製造業中、大型廠商將規模以多樣化的產品追求更高的產值佔有率,以發揮範疇經濟的效果,使生產力增加,而微型企業則是以專業化生產,同樣達到提高生產力的目的。外銷行為對生產力的影響則僅有調味品製造業的中、大型廠商較顯著,顯示食品加工業是一個以內需為主的產業。因為產業中從事委外加工行為的廠商家數少,其委外加工支出也不高,導致採用委外加工降低成本以提高生產力的效果並不明顯。由於研究發展需要高度及長期的資源投入,並不是以中、小型及微型企業為主的食品加工製造業所能負擔,因此從事研發的廠商也不多。食品加工仍屬勞動密集產業,同時,整體產業的生產力也會受到整體經濟環境的變遷所影響。
關鍵字(中) ★ 食品製造業
★ 總要素生產力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我國食品工業變遷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食品產業相關研究 12
第二節 生產力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其他相關研究 14
第三章 實證模型與統計分析 16
第一節 總要素生產力與實證模型設定 16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變數建構 19
第三節 基本統計分析 21
第四章 實證結果 35
第一節 總要素生產力計算結果 35
第二節 實證結果分析 36
第三節 小結 40
第五章 結論與政策意涵 41
參考文獻 4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李素菁(2003),「SARS疫情對食品產業的影響」,《2003食品產業年鑑》,368-383。
2. 李錦楓等著(2003),《新編食品加工二版》,匯華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 李華揚(2001),「統一企業的全球化經營」,《2002食品GMP年鑑》,47-54。
4. 吳秀蓮、林欣榜(1997),「脫水、醃漬食品業產業報導」,《1997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食品產業年鑑》,78-92。
5. 胡名雯(2000),「台灣中小企業之應變力來源─生產理論的實證驗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6. 胡名雯,薛琦(1997),「中小企業生產特性與效率之研究─台灣製造業之分析」,《經濟論文叢刊》,25:1,1-26。
7.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2002),「市場新契機─HMR論壇」,《2002食品產業年鑑》,3.32-3.34。
8. 張萃中(2004),「食品公司投入生物技術產業對其經營績效影響之探討」,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
9. 陳淑芳(2000),「調味料業產業現況及發展趨勢」,《2000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食品產業年鑑》,296-312。
10. 陳淑芳(2005),「2004年1-7月大陸食品工業營運概況」,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產業評析。
11. 陳國隆(1998),「罐頭食品業產業報導」,《1998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食品產業年鑑》,96-103。
12. 陳慈薇(2000),「冷凍食品產業趨勢」,《2000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食品產業年鑑》,234-353。
13. 劉志政(2002),「出口與生產力的關聯─台灣電子業廠商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部分
1. Aw, Bee Yan (2001),“Productivity Dynamic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in Taiwan(China),”WBI Working Pape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 Aw, Bee Yan, Xiaomin Chen and Mark J. Roberts (2001),“Firm-level Evidence on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s and Turnover in Taiwan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66, 51-86.
3. Bauer, Paul W. (1990),“Decomposing TFP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f Cost Inefficiency, Nonconstant Return to Scale, and Technological,”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Vol. 1, No. 4, 287-299.
4. Bernstein, Jeffrey I. (1994) ,“Export, Margin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Canadian Softwood Lumber Industry,”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 Vol. 76, No. 2, 291-301.
5. Chen, Tain-Jy and De-piao Tang(1990),“Export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The Case of Taiwan,”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hange, Vol. 38, No. 3, 577-585.
6. Chuang, Yih-Chyi (1999),“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Taiwan,”Asian Economic Journal, Vol. 13(2), 117-114.
7. Doi, Noriyuki (1999),“The Determinants of Firm Exit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 331-337.
8. Färe, Rolf, Shawna Grosskopf and Wen-Fu lee (1995),“Productivity in Taiw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pplied Economics, 27, 259-265.
9. Gopinath, Munisamy, Daniel Pick and Yonghai Li (2004),“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Applied Economics, 36, 1-7.
10. Gounder, Rukmani and Vilaphonh Xayavong (2004),“A Decomposi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New Zealand’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New Zealand Association of Economics Conference, Wellington, 30th June to 2nd July, 2004.
11. Hossain, Ferdaus and Sanjib Bhuyan (2004),“An Analysis of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in U.S. Food Industries,”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Consumer Food System, Washington D.C., May 3-5 , 2000.
12. Kwon, Oh Sang, and Hyunok Lee(2004),“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n Korean Rice Farming: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Analysis,”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Resource Economics, Vol. 48(2), 323-346.
13. Stigler, G. J.(1939),“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Short-Ru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7, 305-327.
14. Timmer, Marcel P.(2001),“Climbing the Technology Ladder Too Fast? New Evidence on Comparative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in Asian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Vol. 15, 1-23.
15. Timmer, Marcel P. and Adam Szirmai (1999),“Comparative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in South and East Asia, 1960-93,”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7, No. 1, 57-79.
16. World Bank(1993), The East Asian Miracl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指導教授 單驥、蔡偉德
(GEE SAN、Wei-der Tsai)
審核日期 2006-1-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