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30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18.191.5.239
姓名 李慧芳(Hui-Fang L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謝枋得之散文及《文章軌範》研究
(The Research of Hsieh Fang-Te ’s essays and《Article Models》)
相關論文
★ 太康英彥—三張詩文研究★ 錢起山水田園詩研究
★ 南朝贈答詩與士人文化研究★ 南宋遺民道教詩歌研究
★ 宋元之際逸民畫家題畫詩研究★ 兩晉政論文研究
★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研究★ 海濱鄒魯的區域印記——北宋蔡襄詩歌研究
★ 李綱詩歌研究★ 地誌與記憶:南宋地方百詠組詩之研究
★ 劉辰翁《須溪四景詩集》研究★ 胡安國《春秋傳》研究
★ 宋代女性詩歌中的禁錮與追尋★ 執志與保真:王荊公詩歌主題研究
★ 六朝哀挽詩文研究★ 謝枋得詩歌及其詩學觀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宋朝科舉發達、文學蓬勃,兼擅各體的文人輩出;探討文學創作、指導科考的書籍也大量湧現,南宋末年更是評點文學興起的關鍵時期。宋末愛國文人謝枋得詩文俱佳,編輯評點的書籍又炙手可熱,是當時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本文即以其散文及評點本《文章軌範》為研究對象。先結合外緣的歷史環境、文學發展,及內緣的個人生平、師承淵源、心理思想等因素,來剖析其散文各類體裁的書寫意識、內容主題、寫作技法,呈現其散文的特色。再運用歸納及比較法來解析其《文章軌範》編選、評點的傾向,並和同時代的著名選本加以比較,以明此書的價值,又從文體學、文章學、評點學、寫作學、科舉學等角度切入,來分析《文章軌範》一書的地位。最後則是將《文章軌範》相關的作文觀點及謝枋得實踐在散文寫作上的表現加以融會貫通,建構出謝氏指導作文的見解並說明對明清兩代文學主張的影響。
摘要(英) Imperial examinations are highly developed in Sung Dynasty and its literature is in full blossom. Therefore, there are numerous literati who specialize in a wide range of writing genres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reference books about taking exams are consequently abundant. What’s more, the late year of South Sung Dynasty is quite critical phase for literacy criticism to prosper. A patriotic scholar, Hsieh Fang-Te, adroit at writing poems and compositions, is a well-known, big person in his contemporary society. Books of criticism edited by him are extremely popular as well. This thesis uses Hsieh’s essays along with edited books of criticism, Article Models, as the focuses of this thesi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this thesis is constructed by two distinctive perspectives: viewpoints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literary develop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reviews of his life biography,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thoughts. These are used to analyze Hsieh’s composing ideology, writing topics, writing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riting essays. The further approaches—induction and the methods of compare and contrast—are employed to give a detailed analysis on how Hsieh selects or edits Article Models and his preferences for criticism. From different angles—stylistics, articles, criticism, writing theory and study on imperial examination, Article Models can show its influential and pivotal role in the literary field. The conclusion of the current study integrates relevant viewpoints of composition and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in writing essays in order to construct Hsieh’s concept of instructing how to write compositions and present its effect on the writing styles of Ming and Chi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評點
★ 南宋散文
★ 謝枋得
★ 文章軌範
關鍵字(英) ★ Article Models
★ Criticism
★ Essays of South Sung
★ Hsieh Fang-Te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前人成果 1
一、研究動機 1
二、前人成果 2
第二節 研究論題與方法說明 4
第三節 「散文」義界與版本說明 6
一、「散文」義界 6
二、版本說明 6
第二章 謝枋得的時代背景與家世生平 9
第一節 謝枋得的時代背景 9
一、科舉發達,教育普及 9
二、三教繁盛,刻書大興 11
三、文學榮欣,史學蓬勃 12
四、政局崩離,宋滅元立 13
五、遺民群聚,堅守志節 15
第二節 謝枋得的家世與生平 16
一、生平事蹟 16
二、師承淵源 19
三、凜然家風 20
四、友朋同道 21
五、重要著作 23
第三章    謝枋得的散文研究 25
第一節  謝枋得散文的類別 25
一、書體 26
二、序體 27
三、記體 29
四、啓、札體 31
五、說體 33
六、跋體 34
七、碑銘體 35
八、宗教類表、疏體 36
九、青詞體 37
十、雜著體 38
第二節 謝枋得散文的內容 40
一、關心政治時局,了解民生疾苦 40
二、崇尚堅貞氣節,謹慎個人生死 41
三、質疑天道存無,終謂賢人有報 46
四、紀錄真實生活,反映落拓晚景 49
五、遠紹韓愈道統,近受理學沾溉 50
六、嚮往道家避世,冀求道教化升 55
七、廣納各家理論,盡展「氣」之風華 59
八、建立學詩系統,融入個人喜好 64
第三節 謝枋得散文的藝術手法 71
一、布局嚴謹,行文圓活 71
二、錘鍊字詞,創新句法 78
三、氣勢盛大,情感真摯 90
四、比喻高妙,描摹細膩 93
第四節 謝枋得散文的價值 96
一、針砭時弊,氣亞孟韓 96
二、自然有法,沿襲歐蘇 98
三、融匯三教,兼顧文質 100
四、貫通經史,不襲陳言 103
五、尚議重實,雅俗融通 103
第四章 謝枋得的《文章軌範》研究 106
第一節 南宋的散文評點 106
一、評點文學的形成、特性及發展 106
二、南宋散文評點的興起 108
三、代表著作 109
第二節 《文章軌範》的編選特色 114
一、分類獨創,編排有序 114
二、集中名家,偏重實用 124
三、興寄思想,兼及科考 134
四、同時代的選本比較 137
第三節 《文章軌範》的評點特色 141
一、評點格式完整,符號輔助彰義 141
二、還原歷史時空,闡述個人史觀 142
三、解析思想立意,動關世教傳達 146
四、注重科舉策論,點明文法技巧 147
五、立足高處論說,講究文章氣勢 154
六、強調筆法淵源,喜用縱橫比較 156
七、總結作家風格,評價作品地位 158
八、同時代的選本比較 159
第四節 《文章軌範》的價值 164
一、創新文體學分類 164
二、推助八大家形成 165
三、洞見各大家範文 167
四、自成評點學範例 169
五、體現文章學意義 173
六、影響八股文確立 175
第五章 謝枋得的作文見解及其影響 178
第一節 謝枋得的作文見解 178
一、作文明道,立言輔時 179
二、抒發不平,合於世情 182
三、文勢圓活,章法多變 183
四、氣魄浩然,語勢雄健 185
五、意境超然,自然有味 188
六、取法名家,積學創新 190
七、相輔相成,兼容並蓄 192
第二節 謝氏見解對後代的影響 195
一、對明代唐宋派的影響 196
二、對清代桐城派的影響 196
三、對其他批評家的影響 198
第六章 結論 200
參考文獻 208
附錄一 謝枋得生平大事及散文作品繫年表 221
附錄二《文章軌範》評點分布表 224
附錄三〈各選集分類表〉 226
附錄四〈宋代試論程式與宋元經義程式及明清八股文之比較表〉 227
附錄五〈明清選本範文熱門排行表〉 228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先秦.莊子,《莊子》,《景印藻摛堂四庫全書薈要》子部第30冊,世界書局。
晉.陸機,〈文賦〉,《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6年(1967)6月初版。
梁.任昉撰,明陳懋仁注,〈文章緣起注〉,《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初版。
梁.劉勰,《文心雕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17詩文評類,第147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民84年(1995)10月。
梁.鍾嶸,《詩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17詩文評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王昌齡著,胡問濤、羅琴校注,《王昌齡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10月初版。
唐.王勃,《王子安集》,《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民73年(1984)3月。
唐.李德裕,《李衛公會昌一品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
唐.杜牧,陳允吉校點,《杜牧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民71年(1982)5月。
後晉.劉煦撰,《舊唐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北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民國63年(1974)10月初版。
北宋.王洙,《王氏談錄》,《叢書集成新編》第86冊。
北宋.李復《潏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60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北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17詩文評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北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民國64年(1975)3月初版。
北宋.蘇洵,《嘉祐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北宋.蘇軾,《蘇軾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4(1975)9月初版。
北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初版。
南宋.方逢辰批點,《書蛟峰批點止齋論祖後》,《四庫全書存目》集部20,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6月初版。
南宋.方頤孫編,《文章百鍛錦》,《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16,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六月初版。
南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10月初版。
南宋.王霆震編,《古文集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29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八儒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台北:中文出版社,據漢籍叢刊思想三編影印。
南宋.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20詩文評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宋.呂祖謙編,《古文關鍵》,《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此據金華叢書本排印初編各叢書僅有此本。
南宋.李塗,《文章精義》,劉明暉校點,《文則,文章精義》,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7年4月初版。
南宋.李綱著,王瑞明點校,《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5月初版。
南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初版。
南宋.胡安國,《春秋胡氏傳》,《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宋.真德秀編,《文章正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290,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
南宋.袁說友編,《成都文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宋.陳耆卿,《篔窗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17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宋.陳傅良,《止齋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49冊,別集類,台北:世界書局,2001年。
南宋.陳善,《捫虱新語》,《叢書集成初編》第310冊。
南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民71(1982)1月。
南宋.陸游,《陸放翁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民64(1975)5月初版。
南宋.湯漢編,《妙絶古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295,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
南宋.樓昉編,《崇古文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南宋.鄭虎臣編,《吳都文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29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宋.謝枋得,《疊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3別集類,第118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宋.謝枋得著,熊飛、漆身起、黃順強校注,《謝疊山全集校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南宋.謝枋得註,《疊山先生註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青石山莊叢書》影印望三益齋刻本,清光緒乙未二十一年(1895年)。
南宋.謝枋得評註,《文章軌範》,潯陽萬青銓氏蓮峰書屋校刊,清咸豐二年。
南宋.魏了翁,《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7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南宋.魏天應編,林子長箋解,《論學繩尺》,《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29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19詩文評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元.王構編,《修辭鑑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21詩文評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元.倪士毅,〈作義要訣自序〉,《叢書集成新編》第8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元.郝經,《陵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31別集類,第119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第1版。
元.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四部叢刊.廣編》第2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元.劉塤撰,清.劉凝刊行,《隱居通議》,《筆記四編》第29冊,台北:廣文書局。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四部叢刊縮編》集部第79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佚名,《昭忠錄》,《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初版。
明.尹直,《南宋名臣言行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93冊,齊魯書社出版,明弘治刻本。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7年(1968)12月。
明.王世貞,《讀書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24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王洙,《史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冊,台南:莊嚴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明嘉靖刻本。
明.王蓂,《歷代忠義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93冊,齊魯書社出版,明嘉靖刻本。
明.朱右,《白雲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67別集類,第122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初版。
明.貝瓊,《清江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柯維騏,《宋史新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第311冊,上海古籍出版,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唐順之、應德逋選,《唐宋八大家文格纂評》,台北:新文豐出版,民64年(1975)3月初版。
明.唐順之《文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初版。
明.陳邦瞻撰,《宋史紀事本末》,台北:里仁書局,民70年(1981)12月初版。
明.陳繼儒選評,《古文品外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5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6月初版。
明.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卷10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錢士升,《南宋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31冊,台南:莊嚴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清嘉慶二年掃葉山房刻本。
明.謝榛,《四溟詩話》,《叢書集成初編》第258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歸有光評選,《文章指南》,台北:廣文書局,民61年(1972)四月初版。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
清.方苞,《欽定四書文.凡例》,《四庫全書珍本》第9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8年(1979)。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6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據清道光13年江沈氏楷堂刻昭代叢書甲集本影印。
清.王夫之,《宋論》,台北:里仁書局,民70年(1981),10月。
清.王文濡選註,《宋元明文評註讀本》,台北:廣文書局,民70年12月初版。
清.王文濡選註,《唐文評註讀本》,台北:廣文書局,民70年12月初版。
清.王國維原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民83年(1994)11月初版三刷。
清.王梓材,馮雲濠撰,張壽鏞校補,《宋元學案補遺》,台北:世界書局,民63年(1974)7月再版。
清.王應奎著,王彬、嚴英俊點校,《柳南隨筆.續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2月再版。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文譜》,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7年11月初版。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吳楚材、吳調侯評定,《評註古文觀止》,台北:廣文書局,民70(1981)年12月初版。
清.呂璜纂,《初月樓古文緒論》,《叢書集成新編》第8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台南:東海出版社,民59年(1970)12月初版。
清.周亮工,《因樹屋書影》,《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34冊。
清.杭永年輯,《古文快筆通解》,《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34,北京:北京出版社。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台北:廣文書局,民54年(1965)10月再版。
清.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3月二刷。
清.姚瑩,《東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12冊。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集部第94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清.姚鼐輯,王文濡校注,《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9年(1970)11月三版。
清.唐彪,《讀書作文譜》,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7年11月初版。
清.徐乾學編注,《古文淵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清.庫勒納,李光地等奉敕撰,《日講春秋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166春秋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年(1983)。
清.乾隆,《御選唐宋文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清.張伯行重訂,《唐宋八大家文鈔》,《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
清.莊仲方編,《南宋文範》,《宋集珍本叢刊》第10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清.陸心源輯,《宋史翼》,卷32,列傳第32忠義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1年12月初版。
清.陶元藻,《泊鷗山房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441冊。
清.章學誠,〈墓銘辨例〉,《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民69年(1980)9月初版。
清.曾國藩編,《經史百家雜鈔》,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8年(1969)10月二版。
清.黃本驥,《痴學》,《叢書集成續編》第20冊,新文豐出版。
清.黃宗羲,《論文管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22詩文評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續修,王梓材校補,《宋元學案》,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4年3月初版。
清.萬斯同,民張壽鋪撰,《宋季忠義錄》,《叢書集成續編》第253冊史地類,新文豐出版社,四明刻本。
清.過珙編,《古文評註》,台北:珍藝書苑,民52年7月初版。
清.管同,《因寄軒文二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04冊。
清.趙翼,《歐北詩話》,台北:廣文書局,民60年(1971)9月初版。
清.劉大櫆,《論文偶記》,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劉熙載,《藝概.經義概》,台北:廣文書局,民58年(1969)4月再版。
清.劉聲木撰,劉篤齡點校,《萇楚齋隨筆.五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3月初版。
清.厲鶚輯撰,《宋詩紀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7年(1968)6月初版。
清.蔡世遠,《古文雅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第404冊,台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6月初版。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明倫出版社。
清.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四部備要》子部第32冊,中華書局。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雜家子部,第85冊。
(二)近人論著
(日)內山精也著,朱剛等譯,《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
(日)高津孝著,潘世聖等譯,《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日)副島一郎著,王宜瑗譯,《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丁傳靖編輯,《宋人軼事彙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1年9月二版。
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出版,1984年7月第1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王忠林,《文心雕龍析論》,台北:三民書局,民87年(1998)3月初版。
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5年(1996)6月。
王凱符、張會恩主編,《中國古代寫作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75年(1986)4月。
何忠禮,《科舉與宋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6年12月初版。
何淑貞校注,《新編抱朴子.外篇.鈞世》,台北:國立編譯館,民91年(2002),2月初版。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8年﹝1999﹞12月初版。
吳曾祺,《涵芬樓文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9年(1980)9月四版。
吳闓生纂,《古文範》,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9年(1970)3月初版。
宋文蔚,《文法津梁》,台北:蘭臺書局,民國66年。
沈松勤主編,《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
汪小洋、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3月。
周明,《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林紓,《畏廬文集.詩存.論文》,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台北:廣文書局,民58年(1969)10月再版。
俞兆鵬,《謝疊山大傳:紀傳文學》,南昌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據》,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
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華正書局,民75年(1986)10月初版。
高步瀛選注,《唐宋文舉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二刷。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崔大華,《南宋陸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5月初版。
崔驥編,〈謝枋得年譜〉,《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仁青,〈宋代駢文新探〉,《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所,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5月。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張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民國72年(1983)第二版。
張健編,《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7年(1978)12月。
張榮輝,《中國文體通論》,高雄:高職叢書出版社,民66年(1977)7月)。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4年(1995)10月。
陳曉芬,《傳統與個性-唐宋六家與儒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初版。
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編著,《宋史》,台北:空大圖書,民93年(2004)12月初版。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二刷。
黃寬重,《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2003年9月初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民82年(1993)10月七版。
楊家駱主編,《宋史》,台北:鼎文書局,民83年(1994)。
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9月。
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葛金芳,《中國經濟通史第五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80年(1991)4月修訂增補版一刷。
劉海峰、李兵,《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66年(1977)4月初版。
謝冰瑩、李鍌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77年(1988)4月。
謝无量,《實用文章義法》,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3月。
羅聯添,《韓愈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66年(1977)11月初版。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92年6月初版。
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初版。
(三)學位論文
王盛恩,《宋代官方史學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李蓮,《中國古文理論的總結與轉型—姚鼐文論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1月。
沈杰,《謝枋得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4月。
沈振奇,《孟子與莊子文學的比較研究》,南京;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3月。
谷曙光,《宋代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年5月。
貝京,《歸有光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4月。
林明昌,《古文細部批評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林郁迢,《南宋士人思維中的南朝影像》,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92年(2003)6月)。
侯吉永,《韓愈破體為文論—以其碑志文體為中心》,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高明揚,《科舉八股文專題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11月。
符雲輝,《南宋的王安石論》,南京: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5月。
許文君,《疊山詩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9月。
陳林,《論學繩尺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
陳祈安,《宋代社會的命份觀念》,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賀日波,《歐陽修題跋文研究》,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楊宗錫,《呂祖謙學術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虞黎明,《論史記在宋代的接受》,浙江: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5月。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92年(2003)。
劉來春,《曾國藩對桐城派文論的發展》,湖南: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10月。
劉尊舉,《唐宋派文學思想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5月。
劉湘蘭,《中國古文散文文體概論》,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後學位論文,2007年6月。
謝敏玲,《蘇軾史論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2000)1月。
(四)期刊論文
于立君、王安節,〈試說古文選評〉,《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4月。
卞威,〈謝枋得詩中的道家與儒家思想〉,《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孔慶茂、汪小洋,〈科舉考試中的經義與論〉,《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3年8月。
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的形成與解體過程〉,《漳州師院學報》,1996年第2期。
牛海蓉,〈宋金遺民差異探因〉,《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05年11月。
王明輝,〈宋人神化陶淵明現象及其成因論略〉,《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付瓊,〈韓愈「古文」中的「驕文成分」〉,《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6年5月。
任崇岳,〈論宋代民族英雄謝枋得〉,《黃淮學刊》第11卷第1期,1995年3月。
朱迎平,〈宋文文體演變論略〉,《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7卷,2007年第5期。
朱迎平,〈宋代題跋文的勃興及其文化意蘊〉,《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
何晉勳,〈世變下的表態紀念---以南宋遺民為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7期,民94年(2005)7月。
余世鋒,〈韓愈與蘇軾散文的思維視點〉,《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 1999年2月。
余慶安,〈宋代散文簡述〉,《廣州大學學報》第8卷第2期(總第15期),1994年6月。
吳承學,〈八腳詞與宋代文章學〉,《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吳承學,〈評點之興-文學評點的形成和南宋的詩文評點〉,《文學評論》第1期,1995年。
李兵,〈書院大師朱熹的科舉生涯與科舉觀評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2004年5月。
李峻岫,〈試論韓愈的道統說及其孟學思想〉,《孔子研究》,2004年第6期。
李斌,〈心物交溶,文與道俱--蘇軾文藝本質論〉,《求索》,2003年6月。
李劍鋒,〈宋末愛國士人與陶淵明的深刻共鳴〉,《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李曉婉,〈遺民詩人謝枋得道教慕仙情結研究〉,《蘭州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
杜海軍,〈呂祖謙與唐宋八大家〉,《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1期,2006年1月。
杜海軍,〈唐宋八大家緣起〉,《江海學刊》,2003年6月。
沈杰,〈謝枋得《文章軌範》簡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1998年11月。
周楚漢,〈歐陽修文章論〉,《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4期。
易然,〈淺談古代文論中的文氣說〉,《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林明華,〈《莊子》散文的文學特質及其價值〉,《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
金生楊,〈謝枋得所傳易圖考〉,《周易研究》,2005年第73期。
俞兆鵬,〈論疊山精神〉,《南昌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2000年1月。
俞兆鵬、俞暉,〈謝枋得的愛國思想和他的《注解選唐詩》〉,《南昌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1996年3月。
唐明貴,〈宋代《論語》研究的勃興與成因〉,《東嶽論叢》第28卷第3期,2007年5月。
孫琴安,〈論謝枋得的詩文評點〉,《許昌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1998年。
徐公喜,〈宋代江西成為理學之源的歷史成因〉,《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2卷第6期, 2006年12月。
祝尚書,〈南宋古文評點緣起發覆──兼論古文評點的文章學意義〉,《四川大學學報》第4期,2005年。
祝尚書,〈論宋元時期的文章學〉,《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祝尚書,〈論宋代理學家的新文統〉,《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祝尚書,〈論南宋文學的東西部差異〉,《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
高洪岩,〈論唐宋八大家散文選本經典化與文論的演進〉,《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2003年第2期。
高洪岩、王金城,〈論元代古文批評的價值取向〉,《沈陽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30卷,2006年第4期。
張金嶺,〈宋理宗推崇理學的深遠影響〉,《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年2月。
張秋娥,〈南宋謝枋得評點中的句法〉,《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6年。
張秋娥,〈評點修辭的興起—南宋評點修辭思想綜論〉,《修辭學習》第2期,2005年。
張秋娥,〈論呂祖謙《古文關鍵》評點的修辭接受思想〉,《修辭學習》(2004年第2期),頁56-58。
張秋娥,〈謝枋得評點中的修辭思想〉,《國文學報》第33卷,民92年(2003年)6月。
張秋娥,〈謝枋得評點中的圈點—從謝枋得三種評點著作看其圈點及其體現的修辭思想〉,《殷都學刊》第3期,2003年。
張秋娥,〈謝枋得評點中的章法觀〉,《國文天地》第19卷第1期,民92年(2003年)6月。
張秋娥,〈謝枋得評點中體現的辯証修辭思想〉,《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4年。
張海鷗、孫耀斌,〈《論學繩尺》與南宋論體文及南宋論學〉,《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
張曼莉,〈一曲悲歌泣鬼神—論愛國詩人謝枋得〉,《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張梅,〈文學評點與宋代的《莊子》文學解讀〉,《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2007年9月。
張智華,〈南宋所編詩文選本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總第161期,2000年第5期)。
張智華,〈謝枋得《文章軌範》版本述略〉,《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2000年2月。
張愛民,〈宋代文學家與《莊子》〉,《德州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5年6月。
張愛民,〈宋代統治者對《莊子》的闡釋接受〉,《泰山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5年1月。
張麗,〈評謝枋得《注解選唐詩》〉,《四川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2年1月。
張麗,〈謝枋得《文章軌範》初探〉,《揚州師專學報》第21卷第1期,2002年3月。
曹麗萍,〈論《四庫全書總目》對南宋散文的批評〉,《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7期,2006年7月。
梁球,〈韓愈、蘇軾散文藝術風格之比較〉,《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0卷第4期,1999年12月。
莫道才,〈疊山公祠堂記—新發現的一篇研究謝枋得的重要資料〉,《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2期。
許曉晴,〈論儒道的隱逸觀與隱士形象〉,《社會科學家》總第122 期,2006年11月。
陳光,〈八股文體式源流考辨〉,《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陳望南,〈謝枋得和《文章軌範》〉,《中山大學學報》,第2期,1996年。
單維華,〈略論莊子的辯證法思想〉,《學米文流》第1期,1995年。
彭永捷,〈論儒家道統及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文史哲》,2002年第2期。
曾棗莊,〈論宋代的四六文〉,《文學遺產》,1995年第3期。
黃永武,〈謝枋得肩負萬古綱常〉,《中華日報》,1979年12月13日。
黃保真,〈論中國古代的生命意識與文學理論中的養氣說〉,《瓊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黃強,〈朱右及其《唐宋六家文衡》述考〉,《文學遺產》,2001。
黃強、章曉歷,〈南宋時期集唐宋八大家為古文流派的趨勢〉,《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5期,2001年9月。
黃強、章曉歷,〈推舉唐宋八大家的重要動力〉,《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2004年1月。
黃維華,〈書信的文化源起與歷史流變〉,《江海學刊》,1996年第3期。
楊世文,〈論韓愈的儒學文化觀及其歷史意義〉,《孔子研究》,2002年第6期。
楊慶存,〈宋代散文體裁樣式的開拓與創新〉,《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董金裕,〈宋學的結晶—文天祥與謝枋得〉,《中央日報》,1978年6月6日。
趙洪奎,〈韓愈碑志的文學化和散文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2006年9月。
趙維平〈薛居正、歐陽修史論之比較〉,《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劉新華、江海,〈中唐儒家之道的新興與確立〉,《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3期,2007年9月。
潘立勇,〈氣在朱子理學美學中的意義〉,《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2期。
潘海霞、辛樹洪,〈古代書信體散文的文體特徵〉,《宜春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08年2月。
穆克宏,〈《文選》對後世的影響〉,《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謝皓燁,〈論宋元之際江西遺民詞人群的群體特徵〉,《求索》,2004年3月。
曠娟,〈張載氣論對宋明理學的貢獻〉,《東嶽論叢》第26卷 第6期,2005年11月。
繭廬,〈謝枋得文章孝友〉,《中央日報》,1954年3月27。
羅時進、劉鵬,〈唐宋時文考論〉,《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4期。
指導教授 王次澄(Ci-Cheng Wang) 審核日期 2009-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