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7121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2 、訪客IP:18.217.208.72
姓名 吳肇嘉(Zau-Jia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道法合流的慎到思想
相關論文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研究★ 熊十力春秋外王學研究
★ 老子法自然的美學★ 成玄英莊學研究
★ 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 《韓非子》<解老>、<喻老>之研究
★ 孟子立命與王充命定之比教研究★ 楊簡心、經學問題的義理考察
★ 《尹文子》之研究★ 《管子》四篇思想研究
★ 《白虎通》研究─《白虎通》暨《漢禮》考★ 荀子禮論思想之研究
★ 莊子修養論工夫次第研究★ 老莊道家善惡觀之研究
★ 從「任勢為治」說的形成論韓非思想的蛻變★ 《忠義水滸全書》的義理闡釋--從人性、權力與符號的角度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慎到思想向來稱為道法之轉關,對於先秦道法關係的研究亟具價值,凡涉足此相關領域的學者,大抵不能無視於這號人物。但歷來觸及其人的研究者,多少都意識到《慎子》與《莊子.天下》篇所呈現的慎到思想並不一致,兩者間或有牴牾。對此問題,以往多有據《慎子》而疑〈天下〉篇者,但此作法頗值得商榷。《慎子》傳授統緒向來有問題,而〈天下〉篇則被公認為先秦思想研究之基石,故而當欲追溯慎到思想原貌時,〈天下〉篇理當比《慎子》書更受到信任。因此本文考察慎到思想,即以此方法上的改變為主要訴求;以〈天下〉篇尋繹出的思想脈絡為據,與《慎子》的相關理論範疇作比較。由此而展現的研究方法,即透過〈天下〉篇來理解《慎子》的進路。
透過〈天下〉篇以理解《慎子》,不但是為慎到研究奠定穩固的基礎,也在為其道、法思想安排一個比較的機會,以令兩者間的轉化軌跡浮現。在此方法的操作下,我們發現慎到思想主要是以物理意義的「理」為中心概念,而藉由「理—法」這樣的通路,將道、法兩家思想連結起來。所以在道家這一面,慎到的中心概念是「理」;而在法家這一面,他的中心概念就是「法」了。傳統上對慎到的認識,總是透過《韓非子.難勢》篇而將之定位為法家中的尚「勢」派;但在本文的研究下,卻認為慎到應屬不折不扣的尚「法」派。他的理論中不斷強調「客觀律則」的價值,而展現為對「理」、「法」的推崇;因此儘管其「勢」論頗具卓識,我們亦不宜視之為慎到思想的主軸。
慎到「由理而法」的道法結合,從法家的角度而言或許並不成功。他解決不了兩家思想間「無」與「有」的對立;於是一面高舉「尚法」的旗幟,一面卻將法的內涵架空,使之能與「理」相結合。如此的「以理為法」,雖然表面上結合了道法思想,實際上卻讓法度無由施行。不能施行的法,對於治世並無意義。所以慎到雖高唱「以道變法」之調,但究其實際,終未能替天下人開出切實可行之道路。
關鍵字(中) ★ 物論
★ 齊物
★ 黃老
★ 道法
★ 勢
★ 天下篇
★ 法家
★ 慎子
★ 稷下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研究課題及方法…………………………………………(1)
第一節 研究課題 — 慎到如何成為道法之轉關 ………………(1)
一、道、法二家之關係為一重要思想史課題……………………………(1)
二、慎到為道、法轉捩的代表性人物……………………………………(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針對材料限制而採取的特殊進路………(5)
一、〈天下〉篇與《慎子》所呈現的性格矛盾 …………………………(6)
二、《慎子》書不應立為慎到思想的標準 ………………………………(9)
三、研究慎到應以〈天下篇〉為主,《慎子》為輔 ……………………(14)
四、慎到與田駢不必強加區分…………………………………………(16)
第貳章 哲學問題 ……………………………………………………(21)
第一節 慎到生平略述………………………………………………(22)
第二節 哲學問題 — 萬物不齊 …………………………………(26)
一、理論還原 —「齊萬物」與「平治爭亂」的意向………………(26)
二、時代困境 — 戰國社會的價值混亂………………………………(32)
三、哲學視野 — 稷下學士的現實傾向………………………………(39)
第參章 慎到的道家性格…………………………………………(45)
第一節 齊萬物以為首………………………………………………(45)
一、「齊萬物以為首」的「首」是「首務」……………………………(45)
二、「齊物」在莊子是「消弭價值對立」的意義………………………(47)
三、慎到「齊萬物」也是由「物論」來著手…………………………(49)
第二節 棄知去己 ……………………………………………………(52)
一、平齊物論的三種方式……………………………………………(53)
二、道家反對心知在「分別價值」一面的作用……………………(55)
三、慎到的「棄知」是以「去己」來達成………………………………(56)
四、莊子是以「不知」來「喪我」………………………………………(59)
五、棄知去己會導致「無用賢聖」………………………………………(61)
第三節 緣不得已 ……………………………………………………(64)
一、「緣不得已」的「緣」是被動地受牽引……………………………(64)
二、「不得已」是指必然之「理」………………………………………(66)
三、「理」不是「知」的對象……………………………………………(68)
四、慎到的「道」就是「理」……………………………………………(70)
五、「道」由價值內容到形式意義之轉化………………………………(72)
第四節 本章小結 ……………………………………………………(74)
第肆章 道家性格與法家型態間的差異…………………(79)
第一節 「齊萬物」與「齊天下之動」……………………………(79)
一、「齊萬物」仍為貫串《慎子》書之根本意向………………………(79)
二、形上的「道」落實為具體的「法」………………………………(81)
三、「全大體」與「立公去私」之落差…………………………………(85)
第二節 「棄知去己」與「一人心」 ……………………………(89)
一、「棄知去己」與「一人心」在主體境界上的對立………………(89)
二、自為的人情是至公之法的現實基礎………………………………(93)
三、「無用賢聖」與「不待禹之智」態度並不相同……………………(97)
第三節 「緣不得已」與「據法倚數」……………………………(101)
一、勢之意義在「緣不得已」與「據法倚數」間的衝突 ……………(101)
二、慎到言勢必及於法………………………………………………(103)
三、《慎子》之勢並非「自然」,而是「必然」…………………………(105)
第四節 本章小結……………………………………………………(108)
第伍章 結論 ……………………………………………………………(112)
第一節 面對〈天下〉篇與《慎子》的理論差距…………………(112)
一、理論間的距離蘊涵了什麼問題?………………………………(112)
二、如何判斷此理論差距?…………………………………………(113)
第二節 道法的結合如何可能?…………………………………(116)
一、「由道入法」的關鍵因素 — 機械化之天道觀…………………(116)
二、機械化天道觀之現實基礎 — 自為的人性觀…………………(118)
三、慎到結合道法時所產生的理論衝突……………………………(119)
第三節 結語……………………………………………………………(121)
參考文獻 一、典籍、注疏:(先依「書名筆畫」排列,次依「出版時間」排列)
5劃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 著。(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85年11月。)
6劃 《老子校釋》,朱謙之 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民國74年10月。)
《老子翼》,焦竑 著。(臺北:廣文書局,民國82年7月。)
《老子注》,王弼 著;見於《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
7劃 《呂氏春秋校釋》,陳奇猷 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7年8月。)
9劃 《南華真經正義》,陳壽昌 著。(臺北:新天地書局,民國61年11月。)
《春秋左傳正義》,孔穎達 撰;見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8月。)
10劃《荀子集釋》,李滌生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3年10月。)
《荀子集解.考證》,楊倞 注,王先謙 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12月。)
11劃《莊子南華真經副墨》,陸西星 著。(臺北:自由出版社,民國63年3月。)
《莊子內篇注》,王闓運 撰。見《莊子集成續編》卷36,嚴靈峰 編輯。(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
《莊子補註》,奚侗 著。見《莊子集成續編》卷40,嚴靈峰 編輯。(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
《莊子南華經解》,宣穎 著、王輝吉 校。(臺北:宏業書局,民國66年6月。)
《莊子天下篇講疏》,顧實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12月。)
《莊子天下篇述義》,馬緒倫 著;見於《莊子研究論集》。(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4月。)
《莊子天下篇校釋》,譚戒甫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3月。)
《莊子解》,王夫之 著。(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7月。)
《莊子內篇憨山注》,憨山大師 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85年4月。)
《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 撰。(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莊子鬳齋口義校注》,林希逸 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莊子集釋》,郭慶藩 撰。(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莊子集解》,王先謙 著。(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8年5月。)
《莊子今註今譯》,陳鼓應 註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8年11月。)
13劃《慎子》,慎到 撰;見於《子彙》(四),周子義 等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8年3月。)
《慎子內外篇(附逸文校勘記)》,慎到 撰,慎懋賞 校;見於《四部叢刊初編》(02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6月。)
《慎子(附逸文)》,慎到 撰,錢熙祚 校;見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慎子》,慎到 撰;見於《群書治要》(7),魏徵 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慎子》,慎到 撰;見於《說郛三種》(一),陶宗儀 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月。)
《慎子》,慎到 撰;見於《墨海金壺》(28),張海鵬 集刊。(臺北:禹甸文化事業。)
15劃《墨子閒詁》,孫詒讓 著。(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6年3月。)
《稷下七子捃逸.慎子》,周立升 編著;見於《齊文化叢書》(7)。(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6月。)
18劃《韓非子校釋》,陳啟天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3年11月。)
《韓非子集解》,王先謙 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二、古典文獻:(先依「書名筆畫」排列,次依「出版時間」排列)
4劃 《中興館閣書目》,陳揆、趙士煒 撰;見《書目類編》第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7年7月。)
5劃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永瑢等 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3月。)
《古今偽書考》,姚際恆 撰;見《偽書考五種、清代禁書知見錄》。(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7年6月。)
《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 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9月。)
8劃 《直齋書錄解題》,陳振孫 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11劃《國語》,左丘明 著,韋昭 注;見於《四部備要.史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55年3月。)
《黃氏日抄》,黃震 著。(臺北:大化書局,民國73年12月。)
14劃《說文解字注》,許慎 撰、段玉裁 注。(臺北:天工書局,民國81年11月。)
《漢書藝文志考證》,王應麟 撰;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劃《諸子辨》,宋濂 撰;見《偽書考五種、清代禁書知見錄》。(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7年6月。)
《鄭堂讀書記》,周中孚 撰。(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月。)
16劃《戰國策》,高誘 注;見於《四部備要.史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55年3月。)
三、相關論著:(先依「書名筆畫」排列,次依「出版時間」排列)
2劃 《人人身上一部經典》,王邦雄 著。(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民國82年8月。)
《十批判書》,郭沫若 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二十一世紀的儒道》,王邦雄 著。(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88年6月。)
3劃 《文史叢稿》,裘錫圭 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0月。)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 著。(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8月。)
4劃 《中國歷代法家著述考》,孫祖基 著。(臺北:進學書局,民國59年6月。)
《中國哲學論叢(一)》,林耀曾 著。(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65年9月。)
《中國法家概論》,陳啟天 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9年6月。)
《中國哲學論集》,王邦雄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2年8月。)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梁啟超 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8年6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錢穆 著。(臺北:東大圖書,民國79年1月。)
《中國思想史論集》,傅武光 著。(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9年9月。)
《中國法家哲學》,王讚源 著。(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0年8月。)
《中國目錄學》,昌彼得、潘美月 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0年10月。)
《中國哲學史新編》,馮友蘭 著。(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民國80年12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唐君毅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1年3月。)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唐君毅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2年2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唐君毅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2年2月。)
《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韋政通 編著。(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民國82年5月。)
《中國人生哲學》,方東美 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民國82年8月。)
《中國思想史論集》,徐復觀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2年9月。)
《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 著。(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82年11月。)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篇(上)》,胡適 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國83年1月。)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徐復觀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3年4月。)
《中國思想(二)道家與道教》,宇野精一 主編,邱棨鐊 譯。(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民國83年7月。)
《中國思想(三)墨家.法家.邏輯》,宇野精一 主編,林茂松 譯。(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民國83年7月。)
《中國哲學論集》,陳榮捷 著。(臺北:中研院文哲所,民國83年8月。)
《中國哲學史》,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 編著。(臺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4年8月。)
《中國思想通史》,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 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6年1月。)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劉澤華 主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余英時 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7年4月。)
《中國政治思想史》,楊幼炯 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
《中國哲學發展史》,任繼愈 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中國古代哲學史》,胡適 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中國哲學史》,馮友蘭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8年11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梁啟超 著。(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9年8月。)
《中國思想史》,錢穆 著。(臺北:蘭臺出版社,民國90年2月。)
5劃 《古今偽書考補證》,黃雲眉 補證。(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1年1月。)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梁啟超 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5年11月。)
《古籍叢考》,金德建 著。(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古史辨》第四冊,顧頡剛等 編著。(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民國76年。)
《古書考辨集》,吳光 著。(臺北:允晨文化實業,民國78年12月。)
6劃 《先秦學術概論》,呂思勉 著。(上海:世界書局,民國22年10月。)
《名家五種校讀記》,錢基博 著。(臺北:廣文書局,民國59年10月。)
《老子索引》,葉廷幹 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8年10月。)
《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開展》,楊儒賓 著。(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民國72年6月。
《先秦諸子繫年》,錢穆 著。(臺北:東大圖書,民國79年9月。)
《先秦齊學考》,林麗娥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2月。)
《先秦道法思想講稿》,王叔岷 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民國81年5月。)
《先秦法家思想史論》,王曉波 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民國81年8月。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 著。(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2年10月。)
《老子的哲學》,王邦雄 著。(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2年10月。)
《先秦諸子導讀》,徐文珊 著。(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民國84年11月。)
《老莊新論》,陳鼓應 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袁保新 著。(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12月。)
《先秦法家「道法」思想的哲學研究》,王照坤 撰。(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民國88年6月。)
8劃 《周秦諸子概論》,高維昌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7月。)
《周秦諸子書目》,胡韞玉 著;見於《書目類編》第五十冊。(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7年7月。)
《法家哲學體系指歸》,黃公偉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8月。)
《周秦道論發微》,張舜徽 著。(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7年9月。)
《兩漢思想史卷一》,徐復觀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2年2月。)
《法家哲學》,姚蒸民 著。(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8年2月。)
9劃 《重考古今偽書考》,姚際恆 原著,顧實 重考。(上海:大東書局,民國15年7月。)
《政道與治道》,牟宗三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5年4月。)
10劃《哲學論集》,唐君毅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9年2月。)
《秦漢新道家》,熊鐵基 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11劃《莊子篇目考》,張成秋 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7月。)
《莊子天下篇研究》,楊日出 撰。(高雄:高雄師範學院國文所,民國68年6月。)
《傅斯年全集》,傅斯年 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民國69年9月。)
《黃老之學通論》,吳光 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劉笑敢 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2月。)
《莊學研究》,崔大華 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莊子道》,王邦雄 著。(臺北:漢藝色研,民國88年6月。)
《國史大綱》,錢穆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2月。)
《黃老之學析論》,黃漢光 著。(臺北:鵝湖出版社,民國89年5月。)
13劃《慎子集說》,蔡汝? 編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8月。)
《慎子校注及其學說研究》,徐漢昌 撰。(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民國62年5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勞思光 著。(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8月。)
《經子解題》,呂思勉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5月。)
《慎子的思想》,陳正凡 撰。(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民國87年6月。)
14劃《管子新探》,胡家聰 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漢書藝文志講述》,顧實 著。(臺北:廣文書局,民國84年10月。)
《齊國學術思想史》,劉蔚華、苗潤田 著;見於《齊文化叢書》(16)。(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6月。)
15劃《稷下派之研究》,金受申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60年5月。)
《諸子考釋》,梁啟超 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5年9月。)
《諸子考索》,羅根澤 著。(九龍:學林書店,1977年。)
《稷下鉤沈》,張秉楠 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
《諸子通考》,蔣伯潛 編著。(臺北:正中書局,民國80年9月。)
《諸子平議》,俞樾 撰。(臺北:世界書局,民國80年9月。)
《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白奚 著。(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9月。)
16劃《歷史哲學》,牟宗三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7年8月。)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陳麗桂 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民國80年4月。)
《儒道之間》,王邦雄 著。(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民國83年12月。)
《戰國時期道家與法家「道—法」命題之義涵研究》,伍振勳 撰。(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民國85年5月。)
《戰國史》,楊寬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3月。)
18劃《韓非子考證》,容肇祖 著。(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81年9月。)
《韓非子的哲學》,王邦雄 著。(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2年3月。)
《韓非哲學研究》,高柏園 著。(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9月。)
《韓非子通論》,姚蒸民 著。(臺北:東大圖書,民國88年3月。)
《韓非之學歸本於黃老析探》,陳伯适 撰。(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民國89年6月。)
21劃《續偽書通考》,鄭良樹 著。(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3年6月。)
22劃《讀莊子天下篇疏記》,錢基博 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9月。)
《讀諸子札記》,陶鴻慶 撰。(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4年11月。)
《讀子卮言》,江瑔 撰。(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1年8月。)
四、單篇論文:(先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次依「出版時間」排列)
3劃 于孔寶:〈論稷下之學與戰國文化中心〉,《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劃 王邦雄:〈「法雖不善,猶愈於無法」析義〉,《中央日報》,民國69年4月9日第十版(中央副刊)。
王青,〈論天下篇為莊子各派理論之總結〉,《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1993年第4期。
王威宣:〈論慎到的法律思想〉,《齊魯學刊》,1996年第4期。
5劃 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黃老學說:宋鈃和慎到評論〉,《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1994年3月。
6劃 曲守約:〈稷下考〉,《大陸雜誌》,第23卷5期。
江榮海:〈慎到應是黃老思想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
曲英杰:〈稷下之宮與稷下學〉,《人文雜誌》,1995年第4期。
7劃 宋元:〈慎到重勢思想之分析〉,《人與社會》,民73年10月第55期。
李增:〈慎到「法」之思想〉,《國立編譯館館刊》,民78年6月,第18卷第1期。
沈清松:〈老子的知識論〉,《哲學與文化》,1993年1月,20卷第1期。
杜宇民:〈田駢、慎到心性思想略論〉,《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1993年第2期。
李正治:〈周文解體與先秦諸子對禮樂價值的思索〉,《鵝湖月刊》,第21卷第11期。
李廷勇:〈論慎子的學術思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
何俊:〈中國哲學傳統中的反智論傾向〉,《哲學與文化》,1998年5月,25卷第5期。
9劃 苗潤田:〈論《莊子‧天下篇》的思想傾向〉,《齊魯學刊》,1982年7月,第49期。
苗潤田:〈從先秦文獻中看慎到的思想特點〉,《齊魯學刊》,1983年3月,第53期。
胡家聰:〈田齊法家法制理論的主要特點〉。《齊魯學刊》,1984年2月,第59期。
10劃 徐漢昌:〈慎到與慎子書〉,《書和人》,民國71年3月,第437期。
孫以楷:〈稷下人物考辨〉,《齊魯學刊》,1983年3月,第53期。
高銀秀、張志華:〈慎到法治思想簡論〉,《晉陽學刊》,1988年第6期,總第51期。
高正:〈稷下學派論「心」〉,《哲學研究》,1994年,第9期。
11劃 陳奇猷:〈韓非與老子〉,《道家文化研究》第6輯,1995年6月。
黃紹梅:〈《莊子‧天下篇》評慎到學說的觀點〉,《鵝湖月刊》,民國85年3月,第249期 。
12劃 張維華:〈釋黃老之稱〉,《文史哲》1981年7月,第145期。
張福信:〈關於稷下學昌盛的緣由〉,《齊魯學刊》,1983年1月,第52期。
傅佩榮:〈從比較的角度反省老子「道」概念的形上性格〉,《哲學雜誌》,1994年1月,第七期。
張玲芳:〈「道」、「法」之間的慎到〉,《孔孟月刊》,第37卷第5期。
13劃 群 力:〈臨淄齊國故城勘探紀要〉。《文物》,1972年5月,第192號。
董治安、王志民:〈試論稷下學宮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性質〉,《齊魯學刊》,1983年1月,第52期。
15劃 劉公木:〈慎到的法律思想〉,《中國國學》,民國70年8月,第9期。
劉蔚華:〈稷下學概述〉,《齊魯學刊》,1983年1月,第52期。
蔡德貴:〈論稷下學宮的性質〉,《齊魯學刊》,1983年1月,第52期。
劉蔚華、苗潤田:〈黃老思想源流〉,《文史哲》,1986年1月,第172期。
蔡德貴:〈試論稷下齊法家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複印報刊資料)》1993年第005期。
鄭國瑞:〈近年黃老學說研究情形述議〉,《中山中文學刊》,1996年6月,第2期。
20劃 蘇鉉盛:〈黃老之學與老莊思想〉,《東岳論叢》,1998年第2期。
指導教授 王邦雄(Pang-hsiung Wang) 審核日期 2002-6-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