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12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5 、訪客IP:3.137.200.58
姓名 李欣倫(Shin-Lun L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戰後台灣的疾病書寫,並非一個新創的文學類型,而是基於從台灣文學舊有文本中建立新議題的觀點,所發展出來的研究取向。簡單來說,舉凡文本中出現的疾病描述,包括疾病形象、罹病者以及醫病者間的關係,皆可納入疾病書寫的研討範疇。
本文探討的疾病書寫文類包含戰後台灣的小說、散文及病誌,以文類為標準,再將疾病書寫區分為兩個層面,包括文本中的疾病作為「隱喻」以及文本中的疾病作為文化「除魅」。在隱喻部分,作者經由書寫各種疾病,彰顯個人的疾病源出病態社會,換言之,作者的真正目的並不限於書寫個別病例,更重要的是批判、嘲諷權力建構下的社會的畸形面貌。在文化除魅部分,作者透過書寫自身疾病,表現個人藉由書寫獲得心靈上的復原和再生,以現身說法的方式為社會進行文化除魅,以個人的疾病故事解構社會大眾對疾病的誤解、偏見和刻板印象。無論隱喻或除魅,兩種方式在根源上皆體現了「敘事治療」的精神,我們可以從這些文本中窺見敘事治療文學化和文本化的跡象。
我們不妨將這些書寫疾病的作家稱為「作家醫生」,他們透過書寫,治療飽受病痛煎熬的身心,同時診治社會病源,為社會、文化把脈。具醫學背景的醫生作家,在面對疾病卅文學的課題時,則秉持著以「人」為本、以「文」為重的精神,這正符合敘事治療對一個人文醫師的期許。由是,本文借用「敘事治療」的概念,從「文學治療」的角度切入疾病書寫,探看此一課題的多元景貌。
關鍵字(中) ★ 作家醫生
★ 疾病書寫
★ 疾病的隱喻
★ 病誌
★ 除魅
★ 敘事治療
★ 戰後台灣文學
★ 醫生作家
關鍵字(英) ★ 
★ 
論文目次
壹、緒論 01
一、研究動機 01
二、研究目的 04
三、研究方法 08
貳、他者邊緣戰鬥卅逗——疾病書寫作為隱喻 11
第一節 失憶歷史,文學見證:陳映真及郭松棻小說中的邊緣台灣人病例 13
一、發現歷史病例 13
二、失憶歷史的一紙見證 13
三、文學失語的喀血預感 21
四、凝視歷史傷痕 26
第二節 「聖」與「狂」之辯:施叔青及王幼華小說中的狂人病例 27
一、「聖」與「狂」 27
二、〈狂人日記〉戰後台灣版:王幼華〈超人阿A〉 29
三、〈麗石的日記〉台灣女性版:施叔青《約伯的末裔》37
四、瘋癲無罪:「聖」與「狂」的對壘與混同 42
五、瘋狂又在遠遠的天邊孕釀 45
第三節「性」與不幸的寓言:黃春明、葉石濤、黃娟、紀大偉小說中的性病病例 46
一、連結「性」入口介面 46
二、父權卅陽具神話的「不舉」:黃春明〈癬〉〈鮮紅蝦〉46
三、愛滋的沈默隱喻:黃娟〈世紀的病人〉 49
四、美學修辭的挑逗卅鬥:紀大偉〈香皂〉、葉石濤〈玫瑰項圈〉 54
五、深探文學敏感帶 57
第四節 疾病小說的「異」想世界:施叔青、李喬、張大春小說中的「虛擬」病例 59
一、小說家的醫學想像 59
二、戀物卅微物強迫症:施叔青《微醺彩妝》 59
三、溝通腺素分泌失調症候群:張大春〈病變〉 62
四、台灣男作家版的「嬰兒固幼症」:李喬〈恐男症〉 65
五、小說病理學的「異」樣紋身 67
參、主體先卅現身說法——疾病書寫作為除魅 69
第一節 「杏」福降「林」:走出病房卅書房的疾病寫作 71
一、一個「非常」健康的病人,一個走入社會的教育者 71
二、「羅曼蒂克」的人與文 73
三、戰鬥的文學,戰鬥的身體 75
四、應許殘障朋友一個奶和蜜的「伊甸」 80
五、病房外的善性傳染 85
第二節 乳癌隱喻,文學療程:西西的《哀悼乳房》 87
一、站在「接受」的起點 87
二、剝除乳癌隱喻,呈顯文學價值 89
三、延展女性議題,重構女體美學 95
四、形塑瑣碎病誌,翻譯皮囊語言 98
伍、「接受」是終點,也是起點 104
第三節 護「佑卅誘」憂鬱患者之「生卅聲」:許佑生的《晚安,憂鬱》《聽天使唱歌》 105
一、傾聽「鐘型瓶」內的聲音 105
二、從寂寞星球回傳的憂鬱訊息 108
三、憂鬱患者「自己的版本」 113
四、呼叫憂鬱症同類 119
肆、醫生作家卅作家醫生的角色扮演
——疾病書寫作為敘事治療 121
第一節 最佳治療師,換「文」做做看:敘事治療「文學化」的初步思考 122
一、當疾病來到敘事治療湖畔清洗傷口 122
二、具有文學特質的治療法 123
三、敘事治療的人文顯影 126
四、你當然可以使用我的故事 135
第二節 醫生的文學處方箋:王溢嘉、莊裕安的醫病書寫 136
一、疾病前史:醫學與文學的交叉感染 136
二、主訴症狀:聽診器下的疾病世界 138
三、診斷說明:人文醫生的嚮往及期待 141
四、服用方法:文學為主,醫學為輔 145
五、癒後追蹤:尋找醫生說書人的可能 154
第三節 病患的文學自救單:陳雪《惡魔的女兒》 157
一、疾病前史:「我是有病的你們不知道嗎?」 157
二、改寫病例:女性患者的敘事心聲卅新生 158
三、共診說明:患者卅書寫者與醫者卅讀者的互動 166
四、服用方法:將虛構卅真實、隱喻卅除魅充分扮勻 170
五、病癒追蹤:文學治療的流動風景 174
伍、結語——文學療程的終點與起點 177
參考書目 181
附錄:戰後台灣疾病書寫小說文本舉要 18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專書著作】
七等生《放生鼠》,台北:遠景,1977年3月
王幼華《惡徒》,台北:時報,1982年11月
王幼華《熱愛》,台北:時報,1989年6月
王浩威《一場論述的狂歡宴》,台北:九歌,1994年8月
王溢嘉《實習醫生手記》,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6月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9月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10月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台北:野鵝出版社,1995年4月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遠景,1984年9月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2月
西 西《哀悼乳房》,台北:洪範,1992年9月
朱西甯《黃粱夢》,台北:三三書坊,1987年7月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1994年12月
余鳳高《病魔退卻的歷程—尋求治療的背景文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8月
杏林子《杏林小記》,台北:九歌,1979年3月
杏林子《另一種愛情》,台北:九歌,1982年10月
杏林子《重入紅塵》,台北:九歌,1985年3月
杏林子《我們》,台北:星光,1985年10月
杏林子《行到水窮處》,台北:九歌,1987年5月
杏林子《感謝玫瑰有刺》,台北:九歌,1989年10月
杏林子《相思深不深》,台北:九歌,1993年1月
杏林子《生之歌》,台北:九歌,1995年1月重排初版
杏林子《生之頌》,台北:九歌,1995年2月重排初版
杏林子《真情是一生的承諾》,台北:圓神,2000年1月
杏林子《探索生命的深井》,台北:圓神,2000年9月
杏林子《美麗人生的22種寶典》,台北:九歌,2000年12月
汪其楣《海洋心情》,台北:東潤,1994年3月
林瑞明、陳萬益編《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年12月
紀大偉《膜》,台北:聯經,1996年3月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1969年7月
施叔、高天生編《王幼華集》,台北:前衛,1992年4月
莊裕安《一隻叫浮士德的魚》,台北:大呂,1991年6月
莊裕安《曉夢迷碟》,台北:大呂,1998年2月
莊裕安《喬伊斯偷走我的除夕》,台北:九歌,2001年9月
莊桂香《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3月
孫乃修《佛洛伊德與中國現代作家》,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5月
袁瓊瓊《滄桑》,台北:洪範,1985年2月
許佑生《晚安,憂鬱——我在藍色風暴中》,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6月
許佑生《聽天使唱歌》,台北:心靈工坊,2002年7月
陳映真《我的弟弟康雄》,台北:人間,1988年4月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台北:人間,1988年4月
陳映真《萬商帝君》,台北:人間,1988年4月
陳映真《鈴鐺花》,台北:人間,1988年4月
陳 雪《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6月
陳飛寶《台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台灣電影導演協會,2000年3月
郭松棻《雙月記》,台北:草根,2001年1月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6月
焦 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1998年11月。
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台北:皇冠,1985年8月
黃 娟《世紀的病人》,台北:前衛,1994年5月
張大春《病變》,台北:時報,1990年2月
張拓蕪《左殘閒話》,台北:九歌,1983年1月
張曉風《我知道你是誰》,台北:九歌,1994年9月
張曉風《曉風散文集》,台北:道聲出版社,1993年3月
張 珣《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年7月
張庭琛編《接受理論》,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
張系國《孔子之死》,台北:洪範書店,1992年4月十版
葉石濤《賺食世家》,台北:圓神出版社,2001年12月
葉舒實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新華書店,1999年9月
劉現成《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揚智,1997年2月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1998年8月
錢虹編《廬隱選集上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
安納托‧卜若雅(Anatole Broyard)《病人狂想曲》,尹萍譯,台北:天下遠見,1999年2月
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陳新綠譯,台北:桂冠,1997年3月
魯益士(C.S.Lewis)《基督教信仰初探》,台北:人光,1984年12月
榮格(Carl Gustav Jung)《心理學與文學》,馮川、蘇克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11月
盧卡奇(Georg Lukacs)《小說理論》、楊恆達編譯,台北:唐山,1997年7月
葛雷瑪‧透納(Graeme Turner)《電影的社會實踐》,林文淇譯,台北:遠流,1997年10月
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寧、金元浦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反革命與反叛》,高志仁譯,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8月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易之新譯,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年9月
范丹伯(J.H van den Berg)《病床邊的溫柔》,石世明譯,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10月
凱‧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瘋狂天才——藝術家的躁鬱之心》,王雅茵、易之新譯,台北:心靈工坊,2002年3月
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乳房的歷史》,何穎怡譯,台北:先覺,2000年3月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性意識史》,尚衡譯,台北:桂冠,1990年1月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瘋癲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1992年11月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古典時代瘋狂史》,林志明譯,台北:時報,1998年7月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廖世德譯,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4月。
米克‧巴爾(Mieke Bal)《敘述學:敘述理論導論》,譚君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說的藝術》,孟湄譯,香港:牛津,1993年
羅莎琳‧邁爾斯(Rosalind Miles)《女人的世界史》,刁筱華譯,台北:麥田,2000年8月
韋勒克(Rene Wellek)、華倫《文學論》,王夢鷗、許國衡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11月再版
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德瑞(Dori Laub)《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劉裘蒂譯,台北:麥田,1997年8月
雄恩‧麥克尼夫(Shaun McNiff)《藝術治療》,許邏灣譯,台北:新路,1999年6月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劉平等譯,台北:米娜貝爾,2001年11月
S.K圖姆斯(S.K Toombs)《病患的意義——醫生和病人不同觀點的現象學探討》青島:青島出版社,2000年6月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疾病的隱喻》,刁筱華譯,台北:大田,2000年11月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美學理論》,林宏濤、王華君譯,台北:美學書房,2000年7月
安貝托‧艾柯(Umberto Eco)《悠遊小說林》,黃寤蘭譯,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11月
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三枚金幣》,王蕆真譯,台北:天培文化,2001年9月
W.C.布斯(Wayne C. Booth)《小說修辭學》,華明、胡曉蘇、周實譯,北京:新華書店,1987年10月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故事的人》,林志明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12月
【期刊、單篇論文】
王浩威〈臨終關懷淡薄、生命尊嚴逸失——死亡學研究書籍在台灣〉,《一場論述的狂歡宴》,台北:九歌,1994年8月
王潤華〈五四小說人物的「狂」和「死」與反傳統主題〉,《魯迅小說新論》,台北:三民,1992年7月
王德威〈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的創作美學〉,《聯合文學》210期,2002年4月
丘彥明記錄整理〈製造一支棉花糖——曾野綾子、林文月對談錄〉,林文月《午後書房》,台北:洪範,1998年3月
向鴻全〈唐君毅先生與儒家式「病人誌」研究〉,《第八屆全國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2001年12月
宋冬陽〈縫合這一道傷口——論陳映真小說中的分離與結合〉,《文學界》20期,1986年11月
李豐楙〈命與罪——六十年代台灣小說中的宗教意識〉,《台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林 梵〈越戰後遺症——論陳映真的兩篇小說〉,原刊《書評書目》87期,1980年7月;亦刊於《人間》1998年4月
吳璧雍〈憂鬱的台灣社會——試論陳映真的《華盛頓大樓》〉,《文星》106期,1987年4月
施 叔〈台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6月
施 叔〈創傷的病歷——鄉土與德國左派〉,《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6月
莊裕安〈人馬走方醫〉,《自由時報‧週日副刊》,2000年4月19日
莊裕安〈茱麗葉掛急診〉,《自由時報‧週日副刊》,2000年5月4日
莊裕安〈信仰馬克斯主義的盲腸〉,《自由時報‧週日副刊》,2000年6月22日
莊裕安〈愛麗斯踢翻藥水瓶〉,《自由時報‧週日副刊》,2000年7月19日
莊裕安〈虛擬家族也會有基因圖譜〉,《自由時報‧週日副刊》,2000年9月3日
莊裕安〈白色瘟神打扮成的黑衣僧〉,《自由時報‧週日副刊》,2000年11月12日
莊裕安〈我的豐乳腴臀〉,《自由時報‧週日副刊》,2001年8月5日
孫一信〈抗議弱智一詞再被污名化〉,《中國時報》,2001年4月5日
康來新〈感時憂國中的基督宗教——側讀陳映貞、張系國的關心文學〉,《台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郝譽翔〈永遠的薛西弗斯——陳映真訪談錄〉,《聯合文學》201期,2001年7月
陳克華〈科幻與醫學〉,《大眾科學》第4卷第6期,1983年6月
陳豔姜〈《金色筆記》中瘋狂的形式〉,《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年4月
陳宛蓉〈飛行在文壇領空的靈魂——台灣醫生作家作品觀察〉,《文訊》171期,2000年1月
陳麗芬〈天真本色——從西西《哀悼乳房》看一種女性文體〉,《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台北:書林,2000年5月
彭瑞金〈探索的、反叛的飄泊者——王幼華的小說世界〉,《台灣時報》,1985年12月13日
黃子平〈病的隱喻與文學生產——病的隱喻與文學生產〉,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型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董維良〈小說初讀九則〉,《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年12月
廖炳惠〈後殖民的憂鬱與失感〉,《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5月
簡光明〈台灣醫事寫作的觀察——兼談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文訊》171期,2000年1月
【學位論文】
張慧玲《神醫傳說研究——以故事學為觀點的考察》,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林秀蓉《日治時期台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2年6月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ong) 審核日期 2003-1-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