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12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7 、訪客IP:3.15.221.67
姓名 賴芳暉(Fang-huei L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毛奇齡《四書改錯》研究
相關論文
★ 《文心雕龍》的「作者」理論★ 《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
★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研究★ 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
★ 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 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
★ 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
★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研究★ 莊子倫理學研究
★ 中國古典詩論中的寫實概念--以現代詮釋為研究進路★ 《國史要義》與柳詒徵《春秋》經史學
★ 紀昀詩論研究★ 明代春秋學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毛奇齡《四書改錯》為對象,研究毛奇齡之《四書》學。文中透過與朱熹的對比,釐清兩人在義理系統上的差異。前兩章較全面的探討了毛奇齡的《大學》學及《中庸》學;後兩章則選擇重要經文加以分析,突顯兩人在解經上的特色;並透過毛奇齡對核心觀念的詮釋,掌握其《孟子》學與《論語》學。
第一章,以《大學證文》為研究毛奇齡之起點。毛奇齡重視考據訓詁,對朱熹改動《大學》表示不滿,並從「解經方法」的角度提出批評。毛奇齡另一部《大學》著作乃《大學知本圖說》,此書宗尚古本《大學》,以「大學有本」、「格物知本」、「格物以修身為本」、「修身以誠意為本」的綱領,重新疏通《大學》原文。這些解釋兼採各家之說,成為完整的體系。在這些基礎上,《四書改錯》對朱熹解「格物致知」提出「知與行斷港決流」的批評,並指出工夫只在「誠意」。
第二章,借助「之謂」句的句法分析,釐清朱熹和毛奇齡兩人解《中庸》「天命之謂性」的歧義。毛奇齡以「生之為性」解「天命之謂性」,其實是「以氣論性」。毛奇齡以氣論性,認為氣是化生萬物最基本的質具,氣凝聚所生之人,天生就有仁義禮智、血氣心知、口目之欲的特性。正因為是「氣」,所以可化,「修道」或「教化」的意義正在於讓這些複雜的氣質往善的方向發展。《中庸》下半部以「誠」為核心,毛奇齡以「誠者」和「誠之者」為脈絡加以開展,反對朱熹以「天道」、「人道」的詮釋角度解「位天地、育萬物」。他認為《中庸》言「誠之者」正是要勸學者要「誠之」,而關鍵就在於「慎獨」,即在意念已發,喜怒哀樂未發時,作「誠意」工夫。
第三章,主要討論《孟子》中的「心」以及「不動心」的工夫。毛奇齡解「仁義禮智根於心」,從「以氣論性」的角度來說,他認為「心為性之根」;但性即心,心即性,兩者其實是一體的。心有「操則存,捨則亡」的特質,心不能不動,所以要有「不動心」的工夫加以把持。朱熹解此章時說主要工夫「持志」、次要工夫「養氣」,而最重要的工夫又在於「知言集義」。毛奇齡認為不動心的工夫,不像朱熹所說支離繁瑣,他透過訓詁的方式說明「志至焉,氣次焉」的主從關係,並以此強調工夫只在「持志」一端。
第四章,朱熹和毛奇齡兩人解「克己復禮」,足以代表宋儒與清儒的普遍差異。朱熹解「克己」為「戰勝私欲」,毛奇齡解「克己」為「約身」。清儒摒棄了天理人欲對立的詮釋角度,回復古註,要求「克己」與「為仁由己」之「己」字的一致性。一方面展現出清儒善用解經方法對宋儒提出批評的特色,一方面也顯現清儒將「己」從「天理人欲」的對立關係中解放,而強調道德主體的重要性。本章另一重心是朱熹與毛奇齡兩人詮釋「忠恕」的差異,毛奇齡對朱熹以「天道」、「人道」言忠恕並不以為然,他以平實的角度解忠恕,即推己及人而已;然而忠恕二字只要單提恕字即可,因為聖學必須在具體的生活世界中落實;推己才算是盡己的完成。這可從兩人對「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的詮釋中說明,毛奇齡認為孝弟就是仁行,朱熹認為孝弟只是行仁的開始。
關鍵字(中) ★ 朱熹
★ 明末清初
★ 四書章句集註
★ 毛奇齡
★ 毛西河
★ 四書改錯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毛奇齡及《四書改錯》/1
一、毛奇齡生平及著作∕1
二、毛奇齡學術地位及評價∕2
三、《四書改錯》之成書∕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9
一、本研究之取材與方法∕9
二、本文之章節安排∕11
第二章 毛奇齡論《大學》
第一節 《大學》本身的問題及本章研究定向∕15
一、《大學》本身的問題∕15
二、毛奇齡《大學》學的基本立場及本章研究定向∕17
第二節 《大學證文》的版本考據及古本《大學》之確認∕21
一《大學證文》之內容述要∕21
二、朱熹《大學章句》的解經方法檢討∕25
第三節 《大學知本圖說》之義理架構∕27
一、《大學知本圖說》之成書∕27
二、《大學知本圖說》之架構∕29
第四節 毛奇齡《大學》之特色及其意義∕34
一、《四書改錯》對《大學章句》之批評∕34
二、從解經方法到義理通貫∕41
第三章 毛奇齡論《中庸》
第一節 《中庸》本身的問題及本章研究定向∕45
一、《中庸》本身的問題∕45
二、毛奇齡《中庸》學的基本立場及本章研究定向∕47
第二節 「天命之謂性」∕50
一、「天命之謂性」的表面意義∕50
二、朱熹「性即理」的天人關係∕52
三、毛奇齡的批評∕53
第三節 「率性之謂道」、「道不可離」及「慎獨」∕70
第四節 誠的問題∕79
一、「誠」在《中庸》的地位∕79
二、朱熹論誠∕80
三、毛奇齡論誠∕84
第四章 毛奇齡論《孟子》
第一節 「仁義禮智根於心」——論心、性關係之差異∕91
一、朱熹心、性二分的詮釋系統∕91
二、毛奇齡心、性同根的詮釋系統∕95
第二節 「操則存,舍則亡」——心的特質∕100
一、朱熹「心豈有出入」之說∕100
二、毛奇齡「心可存可亡,可出可入」之說∕102
第三節 「志至焉,氣次焉」——論工夫∕105
一、《孟子》原文及三組「不動心」實例的對比∕105
二、朱熹「持志」的主要工夫及「養氣」的輔助工夫∕108
三、毛奇齡「志為氣之帥」的一端工夫∕113
四、毛奇齡對朱熹的挑戰∕118
第五章 毛奇齡論《論語》
第一節 「克己復禮為仁」——論克己與仁∕125
一、朱熹天理克勝人欲之說∕125
二、毛奇齡「約身」之說∕130
第二節 「忠恕而已矣」——論夫子之道∕134
一、朱熹「忠恕是一貫底注腳」之說∕134
二、毛奇齡「一貫之道即忠恕」之說∕143
第三節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論孝弟與仁∕147
一、朱熹「孝弟也者,行仁之始」∕148
二、毛奇齡「孝弟也者,其為仁之實」∕150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毛奇齡的《四書》學系統∕157
第二節 《四書改錯》的特色與意義∕160
一、解經方法∕161
二、義理系統∕162
三、學術思想史∕163
參考書目∕167
附錄:
毛奇齡「大學知本圖」
毛奇齡「大學知本後圖」
參考文獻 一、毛奇齡著作
《四書改錯》(清嘉慶十六年金孝圃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六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一版
《四書索解》(清康熙刻《西河合集》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台南:莊嚴文化,一九九五年(民八四)初版
《大學知本圖說》(清康熙刻《西河合集》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台南:莊嚴文化,一九九五年(民八四)初版
《中庸說》(清康熙刻《西河合集》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台南:莊嚴文化,一九九五年(民八四)初版
《聖門釋非錄》(清康熙刻《西河合集》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台南:莊嚴文化,一九九五年(民八四)初版
《逸講箋》(清康熙刻《西河合集》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台南:莊嚴文化,一九九五年(民八四)初版
《大學問》(清康熙刻《西河合集》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台南:莊嚴文化,一九九五年(民八四)初版
《經問》,《皇清經解》卷一六二~一七五,台北:漢京文化,出版年不詳
《經問補》,《皇清經解》卷一七六,台北:漢京文化,出版年不詳
《論語稽求篇》,《皇清經解》卷一七七~一八三,台北:漢京文化,出版年不詳
《四書賸言》,《皇清經解》卷一八四~一八七,台北:漢京文化,出版年不詳
《四書賸言補》,《皇清經解》卷一八八~一八九,台北:漢京文化,出版年不詳
《大學證文》,《四庫全書》經部204四書類,台北:臺灣商務,一九八三年(民七十二)初版
《西河文集》,台北:臺灣商務,一九六八年臺一版
二、古籍著作
〔漢〕司馬遷:《史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民四八)出版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論語注疏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二年八月九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二年八月九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二年八月九版
〔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台北:廣文書局,一九九一年九月再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一九八四(民七三)九月初版
〔宋〕朱熹:《四書或問》(黃坤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年十二月第一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覆刊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七○年(民五九)七月台二版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明嘉靖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年(民六九)十月台一版
〔明〕陸九淵、〔明〕王陽明:《象山語錄、陽明傳習錄》(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年十二月初版
〔明〕王陽明:《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台北:黎明文化事業,一九八六年(民七五)十一月初版
〔明〕王陽明:《大學古本旁註》,《百部叢書集成》初篇六九函,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六年出版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日本嘉永元年刻本),台北:廣文書局,一九八七年(民七六)三月再版
〔明〕劉蕺山:《劉宗周全集》(吳光等點校本),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一九九六年(民八五)初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七年(民七六)出版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香港:中華書局,一九七六年四月港版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五年九月第一版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市:華世出版社,一九七七年〔民六六〕三月初版
〔清〕施閏章:《學餘堂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57~458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六年(民七五)初版
〔清〕邵廷采:《思復堂文集》(祝鴻杰點校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第一版
〔清〕李塨:《恕谷後集》(馮辰點校本),《叢書集成初篇》2488~2489,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民七四)初版
〔清〕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四月初版
〔清〕戴震:《戴震全集》(王飛龍等點校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四月第一版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高流水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三月第一版
〔清〕阮元:《揅經室集》,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四年(民五三)二月初版
〔清〕焦循:《孟子正義》(學海堂本),一九六七年(民五六)一月台二版
〔清〕孫星衍:,《問字堂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台景印初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一九八三年(民七二)九月
〔清〕戴大昌:《補餘堂四書問答》(清嘉慶十五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六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一版
〔清〕戴大昌:《駮四書改錯》(清道光二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六九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一版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一九七七(民六六)七月再版
〔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附《國朝宋學淵源記》,鍾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一月第一版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民七四)五月增訂三版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由雲龍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二○○○年一版一刷
〔清〕王謨:《論語鄭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二九函,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六年(民五五)出版
〔清〕徐世昌:《清儒學案》,台北:燕京文化事業,一九七六年(民六五)六月初版
三、現代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4
王邦雄:《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一九九八年(民八七)十月七版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一九九九年(民八八)四月初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一九八五年(民七四)三月修訂三版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二年八月第一版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版
王茂(等):《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一月初版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二○○二年二月第一版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年(民七九)三月出版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四(民八三)五月初版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二年(民八一)十一月初版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台北:廣文書局,一九九○年(民七九)七月再版
內也台嶺:《四書通論》(鄭明東譯述),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七二(民六一)十二月台二版
大槻信良:《朱子四書集註典據考》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七六(民六五)四月初版
6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三年十月初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七五年(民六四)台三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二○○○年五月再版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二年十月第一版
朱杰人:《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朱子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二○○一年十一月第一版
宇同(張岱年):《中國哲學問題史》,台北:彙文堂出版社,一九八七年(民七六)十一月出版
安井小太郎(等):《經學史》(連清吉、林慶彰譯),一九九六(民八五)出版
7
宋天正:《中庸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七,(民六六)十月二版
余英時:《中國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二○○三年八月第一版
余敦康:《中國哲學論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月初版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一九九七年(民八六)三月六版
岑溢成:《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二年(民八一)三月初版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二(民八一)十二月初版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八(民七七年)八月初版
李思敬:《五經四書說略》,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初版
何耿鏞:《經學簡史》,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第一版
杜明德:《毛西河及其周禮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民八三)六月
杜明德:《毛西河及其昏禮、喪禮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九年(民八八)六月
8
吳康(等):《學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一九八二年(民七一)十月再版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三年四月第一版
吳雁南:《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二○○一年九月一版
吳量愷(等):《四書辭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初版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西古籍出版社,二○○二年九月第一版
邱漢生:《四書集注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年八月一版
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講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第一版
9
韋政通:《中學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二○○○年(民八九)三月十二版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八(民七七)二月初版
姜廣輝:《經學今詮初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二○○○年六月初版
姜廣輝:《經學今詮續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二○○一年十月初版
10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二○○一年九月第一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八(民七七)二月八版(台六版)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民七九)二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九龍:新亞書院研究所,一九六八(民五七)二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九龍:新亞書院研究所,一九六六(民五五)三月初版,一九七四(民六三)修訂再版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一九八一年(民七○)二月再版
11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一九七九年(民六八)五月
陳榮捷:《新儒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一九九五(民八四年)四月初版
陳槃:《大學中庸今釋》,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五四年(民四三)十月初版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二○○○年九月第一版
陳祖武 :《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初版
陳逢源:《毛西河及其春秋學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一年(民八○年)六月
陳逢源:《毛西河四書學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六年(民八五)五月
許蘇民:《戴震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二○○○年十月第一版
曹美秀:《回歸原始儒學:晚明清初儒學風氣之探討》,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民八七)五月
12
勞思光:《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二○○○初版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八月初版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九月一版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一九九三年(民八二)一月初版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西北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三月第一版
張壽山:《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的轉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九四年(民八三)五月出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年十一月第一版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台北:里仁書局,二○○三年(民九二)一月初版
張清泉:《清代論語學》,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二年(民八一)六月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一九八九(民七八)九月初版
黃俊杰:《中國孟學詮釋學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四年九月第一版
13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八年六月第一版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一九八五年二月一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一九九七年(民八六)三月修訂三版
詹海雲:《陳乾初大學辨研究》,台北:明文書局,一九八六年(民七五)八月初版
詹海雲:《清初學術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二年(民八一)三月初版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林右崇譯)台北:國立編譯館,一九九四(民八三)一月初版
14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民六九)三月初版
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二年九月二版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二○○○年四月第一版
趙澤厚:《大學研究》,台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七二年(民六一)三月初版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第一版
15
鄭靜若:《論語鄭氏注輯述》台北:學海出版社,一九八三(民七二)二月初版
鄭吉雄:《清儒名著述評》,台北:大安出版社,二○○一年八月第一版
劉小楓:《經典與解釋的張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二○○三年一月第一版
16
錢穆:《朱子學提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一版一刷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七年八月第一版
四、學術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序)
岑溢成:〈大學之單行及改本問題評議〉,鵝湖一○一期,一九八三年(民七二年)十一月
岑溢成:〈「生之謂性」釋論〉,鵝湖學誌一九八八年五月第一期
林慶彰:〈毛奇齡、李塨與清初的經書辨偽活動〉,《第二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陳德述:〈試論毛奇齡的反宋學思想〉,《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三(民八二)三月初版
陳祖武:〈關於乾嘉學派的幾點思考〉,《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一九九四年(民八三)六月初版
鄭吉雄:〈全祖望論毛奇齡〉,《臺大中文學報》第七期,台北:臺灣大學中文學系,一九九五年四月,頁二八一~三一二
成復旺:〈返回經典,走向實學—略論明清之際學術思想的轉變〉,《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系,一九九五年(民八四)十一月出版
陳祖武:〈論清初學術〉,《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系,一九九五年(民八四)十一月出版
康義勇:〈毛奇齡對朱子《論語集註》的評價〉,《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系,一九九五年(民八四)十一月出版
董金裕:〈顧炎武對理學的態度及其評價〉,《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系,一九九五年(民八四)十一月出版
劉又銘:〈顧炎武以氣為本的宇宙論〉,《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系,一九九五年(民八四)十一月出版
章權才:〈宋代退五經尊四書的過程與本質〉,學術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黃愛平:〈毛奇齡與明末清初的學術〉,《清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編輯部,一九九六年第四期
蔡方鹿:〈朱熹之《四書》學及其道統論的關係〉,《經學研究論叢》第四輯,桃園:聖環圖書,一九九七年(民八六)
朱嵐:〈論孝為仁之本〉,中國哲學史一九九九年第二期
鄭吉雄:〈論錢穆先生治學方法的三種特性〉,山東:《文史哲學報》第二期,山東:山東大學,二○○○年
陳逢源:〈毛奇齡經學論著及其學思歷程〉,《東吳中文學報》第六期,臺北:東吳大學,二○○○年(民八九)五月,頁一○五~一三○
陳居淵:〈毛奇齡與乾嘉經學典範的重塑〉,浙江學刊二○○二年第三期
指導教授 岑溢成(Yat-Shing Sham) 審核日期 2005-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