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12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222.119.148
姓名 蔡谷英(Gu-Ying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明代小曲研究
相關論文
★ 缽中蓮傳奇研究★ 龍沐勛詞學之研究
★ 浙崑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 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探討對象★ 黃周星及其戲曲著作研究
★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臺灣亂彈戲劇本研究五題
★ 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 《六十種曲》表記情節研究
★ 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 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
★ 焦循劇論研究★ 清乾嘉以降崑劇全本戲演出研究
★ 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 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小曲」體例,在明代獨樹一格。興起之初在鄉野間廣泛流傳,之後進入城市,成為都市娛樂生活的重要部分。
文人注意到小曲風靡大眾的魅力。除了採集、編輯小曲集子之外,更進而創作,使今日可見的明代小曲留下令後世驚嘆的大量資料。
明代小曲的流行與都市中頻繁的商業與娛樂活動密切相關。由明代小曲的內容,可窺見明代市民生活的種種。包括男女情愛帶來的喜怒哀樂、民間生活的不同面相、廣大民眾由衷的心聲,都如實反映在這些作品中。
此外,透過不同的修辭與形式,小曲展現其在明代極其通俗、卻也極生動的一面,而能切中民眾心中所思,終能廣為流布,蔚為大觀。
摘要(英) "Ditty" style, develop a style of one’’s own in Ming Dynasty.The beginning of rise spreads extensively in the country wild, getting into city after, becoming city amusement the importance part of the life.
Therefore, the scholar notices ditty to become popular the charm of the public.In addition to collect, compiling ditty to gather son to create outside and then, make today it is thus clear that of Ming Dynasty ditty leave to make the future generations is surprised to sigh of a great deal of data.
The multifarious business and the amusement activity is closely related in fad and city of Ming Dynasty ditty.Can peep what citizen live of seeing the Ming Dynasty by the content of the ditty of Ming Dynasty various.Include the loving, anger, saddness, and happiness that men and women’’s love brings, each civil stratum lives of various face readings, large people common true feelings etc., all if reflect actually in these works.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different rhetoric and the form, ditty’’s emerging in Ming Dynasty it is very and popular, but also very vivid of on facing, and can slice in people’’s true feelings, eventually ability widely for flow cloth.
關鍵字(中) ★ 小曲
★ 明代
關鍵字(英) ★ Ming Dynasty
★ Ditt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概況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明代小曲的發展 14
第一節 小曲的起源 14
一、小曲產生的原因 14
(一)政治因素 14
(二)社會因素 17
(三)文人提倡 19
(四)文學本身的因素 21
二、何謂小曲 22
(一)小曲起自南北朝民歌 22
(二)敦煌曲子辭 22
(三)小曲起於南、北曲 23
第二節 發展概況 26
一、流行區域 26
二、演出情形 28
第三節 文人的小曲 29
第三章 明代小曲的內容 37
第一節 愛情 37
一、美滿戀情 36
二、私情相會 39
三、相思 42
四、送別 44
五、自誓、賭咒 46
六、求神問卜 48
七、暗戀 49
八、哀怨 50
九、嫌隙猜忌 54
十、反抗 62
十一、其他 63
第二節 民間生活 66
一、尋常婦女 66
(一)婚姻生活 66
(二)「私情」的代價 69
(三)河東獅吼的恐懼 71
(四)不得白頭之憾 72
(五)其他 73
二、神女生涯原昰夢 74
(一)送往迎來 76
(二)青樓心聲 79
三、方外人士 83
第三節 譴責諷刺 85
第四節 歷史故事 89
第四章 明代小曲的寫作技巧 96
第一節 修辭方法 96
一、譬喻 97
二、起興 100
三、覆沓 102
四、誇飾 106
五、比擬 106
六、雙關 108
七、頂針 110
八、對比 110
第二節 形式結構 112
一、單曲演唱 112
二、一曲前後分開運用 113
三、一曲重複運用 114
四、曲間加說白 119
(一)單曲中夾說白 119
(二)同曲間夾說白 119
(三)說白與異調互相交雜 120
第五章 結論 127
一、評價與影響 127
二、結論 130
參考書目 132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古籍
《文心雕龍》梁,劉勰,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曲律》王驥德:,﹝據清道光錢熙祚校刊指海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
《水東日記》 葉盛,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出版。
《陶菴夢憶》 張岱著,金楓出版社,1999年革新一版。
《閒情偶寄》 李漁著,長安出版社, 1979年台三版。
《雲間據目抄》 范濂著,《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輯,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版。
《五雜俎》 謝肇淛,台北:偉文,1977年版。
《萬曆野獲編》 沈德符,台北:新興,1984年版。
《度曲須知》 沈寵綏,《歷代詩史長編》2輯第5冊,台北:鼎文,1974年版。
《馮夢龍全集》 魏同賢主編,陸國斌等校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善本戲曲叢刊》 王秋桂主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大明春》 程萬里編,《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初版。
《八能奏錦》 黃文華編,《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詞林一枝》 黃文華編,《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初版。
《摘錦奇音》 龔正我編撰,《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初版。
《明清民歌時調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今古奇觀》 明.抱甕老人,台北市;三民,1999年一月初版
(二)現代專著
《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 王爾敏,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3月初版。
《北平俗曲略》 李家瑞編,臺北:文史哲,1974年。
《中國戲曲通史》 張庚,郭漢城合著,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年12月臺一版。
《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 趙伯陶,武漢:湖北教育,1996年9月初版。
《市井文化》 魯威,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二刷。
《三百年遺響―蒲松齡俚曲音樂研究》劉曉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12月第1版
《中國文學史初稿》 王忠林、邱燮友等合著,石門圖書公司,1978年出版。
《中國民間文學》 高國藩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出版。
《中國民間文學》 鹿憶鹿編著,里仁書局,1999年出版。
《中國民間文學概論》 譚達先著,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中國俗文學史》 門巋、張燕瑾著,文津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國俗文學史》 鄭振鐸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臺一版。
《民間文學概論》 鍾敬文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出版。
《明代文學批評史》 袁震宇、劉今明著;王運熙、顧易生主編,199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 葉慶炳、邵紅合編,2001;台北:成文出版社
《中國俗文學史》 鄭振鐸,199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風俗史》 張亮采,198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歌謠》 朱自清,1985;台北:世界書局
《曲藝論集》 關德棟,198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楊蔭瀏,人民音樂出版社,西元1981年。
《中國歌謠》 朱自清,上海復旦大學,2004年8月。
《中國古代散曲史》 李昌集,華東師範大學,1991年8月。
《曲藝論集》 關德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新一版。
《中國婦女生活史》 陳東元著,台灣商務,2002年臺一版11刷
《中國娼妓史》 蕭國亮編,台北市,文津,1996初版
《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 何滿子著,台灣商務,台北市,1995(民84)
《愛情.社會.小說》 夏志清著,純文學出版社,民國70年12月7版
二、 期刊論文
〈明清俗曲作品名稱小考〉 徐元勇,《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1年12月。
〈界說「明清俗曲」〉 徐元勇,《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0年9月。
〈馮夢龍及其明代俗曲〉 徐元勇,《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2年6月。
〈論民歌與明清俗曲之異同〉 徐元勇,《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
〈論明清俗曲興盛發展之原由〉 徐元勇,《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3年6月。
〈論明清時代的情歌--明清俗曲〉 徐元勇,《音樂與表演》,2002年4月。
〈明清俗曲在說唱音樂中的流變〉 徐元勇,《中國音樂學》,2003年第4期,頁50-62。
〈明清俗曲與日本明清樂的比較研究〉 徐元勇,《音樂藝術》,2002年第2期,頁87-92。
〈流行于日本的我國古代俗曲樂譜〉 徐元勇,《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頁37-44。
〈馮夢龍及其明代俗曲〉 徐元勇,《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2年6月),頁8-12。
〈明代民歌批評的歷史成就及其局限〉 崔曉西,《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科版)1996年第3期﹐頁79-84。
〈明代民歌述評〉 崔曉西,《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頁61-67。
〈淺談明代民歌〉 鹿憶鹿,《文藝月刊》,第203-204期(1986年版),頁78。
〈晚明文化特質初探〉 陳寶良,《中州學刊》,1990年第1期,頁115-118,103。
〈晚明文化新論〉 陳寶良,《江漢論壇》,1990年第6期,69-75。
〈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其山人化〉 陳寶良,《史學集刊》,2000年第2期,頁34-39。
〈明清民間教派寶卷中的小曲〉 車錫倫,《漢學研究》,台北,西元2002年第一期。
〈民歌對明代散文的影響〉 馬啟俊,《六安師專學報(綜合版)》第14卷第1期,頁9-13。
〈明代小曲〉 羅錦堂,《大陸雜誌》卷九第1期,頁25。
〈一切新文學的來源都在民間—胡適論民歌〉 周正舉,《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001期,1995,頁56-62。
〈明清小曲「剪靛花」曲牌考述〉 張繼光,《民俗曲藝》86期,1993.11,頁71-96。
〈明清小曲「銀紐絲」曲牌考述〉張繼光,《嘉義師院學報》第8期,1994.11,頁251-272。
〈清代小曲「九連環」曲牌考述〉張繼光,《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1993.2,頁303-321。
〈明清小曲「劈破玉」曲牌探述〉張繼光,《嘉義師院學報》第9期,1995.11,頁373-410。
〈小曲「跌落金錢」曲牌探述〉張繼光,《嘉義師院學報》第10期,1996.10,頁297-339。
〈臺灣北管細曲與明清小曲關聯初探〉張繼光,《人文藝術學報》第1期,2002.3,頁29-54。
〈民歌「十八摸」曲調源流初探〉張繼光,《復興劇藝學刊》27期,1999.7,頁73-106。
〈明清時調小曲考原〉 謝桃坊,《中國國學》24期,1996.10,頁115-129。
三、 學位論文
《明清小曲研究》 張繼光,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2年。
《明清民歌研究》 鄭義雨,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馮夢龍纂評時調民歌美學研究》 劉淑娟,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明代民歌研究》 周玉波,南京鳳凰出版社,西元2005年8月。
《馮夢龍所輯民歌研究》 鹿憶鹿,東吳大學碩士論文,1985年。
《馮夢龍所輯民歌之風俗研究》 賴慧真,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明清詠歷史人物之小曲研究》 洪佩榕,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清代小曲研究》 陳怡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指導教授 洪惟助(Wei-chu Hung) 審核日期 2007-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