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2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9 、訪客IP:18.222.164.162
姓名 吳曉筑(Chu-Hsiao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太陽神話的生命意涵研究
(The Study of Life in Sun Mythos)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太陽自古被視為生命的源泉,不僅來自於太陽「光明」與「熱」的象徵,同時太陽的升落也帶來了一切生命的意象,且日出、日落的循環正給予初民一種生命的不死與永恆,進而將對太陽的崇拜與信仰體現在神話的意蘊裡,然世界各地的太陽神話雖有著豐富多彩的面貌,究其本質仍是來自於對太陽的崇拜,亦即對生命的崇拜與信仰,因此,藉由探討中國文獻中的太陽神話,發現蘊含在太陽神話內在的深層信仰與文化內容,其是圍繞著「生」、「不死」與「再生」的主題,所展現的正是一種對於生命永恆的追尋與超越,故本文以太陽神話為核心,經由太陽運行所呈現出的空間、時間以及蘊含在神話底層的原始生命信仰、文化意蘊等面向,從而在太陽神話的各種意象中揭示出對生命的崇拜與信仰。
摘要(英) The sun was a fountain of life in the ancient becase it not only symbolize the brightness and heat, but also brought up the meaning of the life. The cycle of sunrise and sunset implies the permanence of the life. Therefore, people show their belief and faith of sun in the fairy tale. By studying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f sun, we found the subjects of the story are always around birth, athanasia and rebirth. It shows that the human is trying to follow, or even surpass the eternal life. This paper is going to study the culture, the meaning, the time, the space and other point of view in the literature of sun, and then finally reveal the faith and belief of the life.
關鍵字(中) ★ 生命
★ 太陽神話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02
第三節 研究範圍……………………………………………………………11
一、釋題……………………………………………………………11
二、文本的選擇……………………………………………………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16
一、研究方法………………………………………………………16
二、章節安排………………………………………………………17
第二章 太陽神話中空間的生命意涵………………………………………19
第一節 日出、日落:新生與死亡的生命象徵……………………………19
一、日出入之樹……………………………………………………19
1.扶桑、若木…………………………………………………20
2.從宇宙樹到生命樹…………………………………………26
二、日出入之水淵…………………………………………………29
1.湯谷、虞淵…………………………………………………29
2.水之洗禮轉化生命的生、死象徵…………………………32
第二節 以方位的對立轉化出四方空間的生命意象………………………33
第三章 太陽神話中時間的生命意涵………………………………………41
第一節 具體直觀的時間性概念……………………………………………41
一、以具體事物來呈現時間的流逝…………………………………41
二、連續秩序的時間意義-時辰的確立與劃分……………………46
第二節 生-死-復生的生命循環意象……………………………………49
一、東升西落的晝夜循環交替………………………………………49
二、週而復始的季節輪替-年週期的循環與再生…………………53
三、具有農時性的曆法-農業週期的循環與再生…………………55
第四章 太陽神話中不死與再生的原始生命信仰………………………63
第一節 太陽與靈魂不死信仰……………………………………………63
第二節 太陽神鳥-日烏、陽離隱含的不死與再生……………………64
一、日烏神話的形成與演變……………………………………64
二、日烏、陽離隱含的不死與再生……………………………67
1. 太陽鳥與靈魂不死信仰…………………………………68
2. 烏之色黑的不死意象……………………………………70
3. 三足烏-生命的創生與不死……………………………73
4. 陽離-浴火重生的不死鳥………………………………75
第三節 太陽神樹-扶桑隱含的不死與再生……………………………77
第五章 太陽神話中對抗自然的生命意涵……………………………83
第一節 羿射日-人定勝天的積極生命觀………………………………83
第二節 夸父逐日-超越自身生命的有限 彰顯生命再生的強烈意志…87
第六章 太陽神話的文化意蘊……………………………………………93
第一節 曆日制度的呈現…………………………………………………93
一、山頭記曆法的呈現……………………………………………93
二、十干記日的旬制………………………………………………93
第二節 巫術祭儀的呈現…………………………………………………99
一、拜日祭典的巫術祭儀-羲和生日、浴日……………………99
二、抗旱祈雨的巫術祭儀…………………………………………101
1. 十日炙殺女丑之尸………………………………………101
2. 射日………………………………………………………103
第三節 方位的神聖化象徵………………………………………………105
一、方位概念的文化性意涵……………………………………105
1.「東」、「西」概念…………………………………………105
2. 冥界、墓形與葬儀………………………………………106
二、明堂-太陽堂………………………………………………108
第七章 結論……………………………………………………………………112
一、物我同一的生命觀……………………………………………………112
二、奮勇不屈、勇於對抗自然的生命態度………………………………113
三、「生」之追尋-永恆回歸的不死信仰…………………………………114
四、對「光明」的崇拜與敬仰……………………………………………115
參考書目………………………………………………………………………117
參考文獻 一、古籍
‧ 《周禮注疏》,〔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
注疏》,文選樓藏本校定,台北:新文豐,1977年。
‧ 《禮記正義》,〔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
三經注疏》,文選樓藏本校定,台北:新文豐,1977年。
‧ 《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文選樓藏本校定,
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1977年。
‧ 《春秋左傳正義》,〔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文選樓藏本校定,收入〔清〕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1977年。
‧ 《毛詩正義》,〔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文選樓藏本校
定,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1977年。
‧ 《莊子集釋》,〔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台北:正
中書局,1962年。
‧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
《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1977年。
‧ 《歸藏》,〔清〕洪頤煊輯,據清嘉慶問經堂刊洪頤煊經典集林本影印,收入
《百部叢書集成》,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 《史記》,〔漢〕司馬遷撰:《史記》,武英殿版本,台北:新陸書局,1964年。
‧ 《尚書大傳》,〔漢〕伏勝撰、鄭玄注、陳壽褀輯校,據古經解彙函本排印,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 《海內十洲記》,〔漢〕東方朔述、〔明〕吳琯校,據古今逸史版本影印,收
入《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 《淮南子》,〔漢〕劉安著、高誘注,根據武進莊氏本校刊,台北:中華書局,
1966年。
‧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著,收入《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年。
‧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
公司,1990年。
‧ 《爾雅》,〔晉〕郭璞注,據宋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年。
‧ 《小爾雅》,〔漢〕孔鮒著、〔宋〕宋咸注,據夷白齋宋本重雕,收入《叢書集
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 《靈憲》,〔漢〕張衡撰,據清嘉慶問經堂刊洪頣煊輯經典集林本影印,收入
《百部叢書集成》,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 《新論》,〔漢〕桓譚撰,據問經堂輯本校刊,收入《四部備要》,台北:台灣
中華,1966年。
‧ 《春秋元命苞》,〔清〕黃奭輯,據景印原刻影印,收入《叢書集成三編》,台
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頁60。
‧ 《廣雅》,〔魏〕張輯撰、〔隋〕曹憲音,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
書局,1985年。
‧ 《列子》,〔周〕列禦寇、〔晉〕郭璞,據景宋本影印,收入《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 《後漢書》,〔宋〕范曄撰、〔唐〕章懷太子賢注,據武英殿版本校刊,收入《四
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1966年。
‧ 《拾遺記》,〔晉〕王嘉,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 《玄中記》,〔晉〕郭璞撰、〔清〕茆泮林輯,收入《續修四庫全書》,據華東
師範大學館藏清道光14年梅瑞軒藏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撰、〔民〕汪紹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年。
‧ 《晉書》,〔唐〕唐太宗御撰、何超儀義,據武英殿版本校刊,收入《四部備
要》,台北:台灣中華,1966年。
‧ 《初學記》,〔唐〕徐堅,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 《鶡冠子》,〔宋〕陸佃:《鶡冠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1月臺
一版。
‧ 《爾雅翼》,〔宋〕羅願撰、〔元〕洪焱祖釋,據學津討原本排印,收入《叢書
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 《楚辭集注》,〔宋〕朱熹撰,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 《楚辭補註》,〔宋〕洪興祖撰,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 《宋本廣韻》,〔宋〕陳彭年 等重修、〔民國〕林尹校訂,澤存堂藏本,台北: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 《路史》,〔宋〕羅泌,收入《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1966年。
‧ 《山海經補註》,〔明〕楊慎,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收入《百部從書集
成》。
‧ 《尸子》,〔清〕汪繼培輯校,據清嘉慶17年刻尸子、尹文子合刻本影印,收
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 《山帶閣注楚辭》,〔清〕蔣驥,台北:洪氏出版社,1962年。
‧ 《山海經箋注》,〔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收入《四部刊要》,台北:
漢京文化有限公司,1983年。
‧ 《楚辭通釋》,〔清〕王夫之,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一年魏學渠刻本
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格致鏡原》,〔清〕陳元龍,楊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二、中文專書
(一)
‧ 《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鄧啟耀,重慶:重慶出版社,1966年。
‧ 《山海經神話系統》,杜而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 《中國古典文學論叢 冊三:神話與小說之部》,王夢鷗等著,台北:中外文學
月刊社,1980年。
‧ 《神話的故鄉—山海經》,李豐楙:台北:時報文化,1981年。
‧ 《中國神話》,〔日〕白川鏡著、王孝廉譯,台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5月。
‧ 《神話.禮儀.文學》,陳炳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3月。
‧ 《楚辭與神話》,蕭兵,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 《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新探》,何新,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第2版。
‧ 《神與神話》,〔日〕御手洗勝、王孝廉主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3
月。
‧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丁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 《中國創世神話》,陶陽、鍾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 《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蕭兵,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3月。
‧ 《楚辭文化的破譯-一個微宏觀的研究》,蕭兵,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年11月。
‧ 《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一至五冊,蕭兵,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
‧ 《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何星亮,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 《中國神話哲學》,葉舒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
‧ 《中國上古神話通論》,劉城淮,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 《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王孝廉,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2年。
‧ 《東北西南族群創世神話》,王孝廉,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2年。
‧ 《古神話選釋》,袁珂,台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
‧ 《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北京:中華書
局,1993年。
‧ 《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下冊,馬昌儀,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年。
‧ 《山海經校注》,袁珂,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 《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陳建憲,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2
版。
‧ 《中國神話研究》,玄珠,台北:廣文書局,1998年,。
‧ 《神話與時間》,關永中,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3月初版。
‧ 《神話與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李福清,2001年增訂本,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神話學引論》,蕭兵,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 《山海經的神話思維》,邱宜文,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 《太陽崇拜與太陽神話-一種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視》,高福進,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2年。
‧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上)》,孫作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 《英雄與太陽》,葉舒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2005年5月初版。
‧ 《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鍾宗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初版。
(二)
‧ 《屈原賦校注》,姜亮夫,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 《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古添洪、陳慧樺,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
年。
‧ 《讀史札記》,呂思勉,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 《中國原始社會史》,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年。
‧ 《中國青銅時代》,張光直,台北:聯經出版,1983年。
‧ 《中國科學技術史論文集》下冊,呂子方,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初版。
‧ 《雲南滄源崖畫的發現與研究》,汪寧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
‧ 《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陳遵媯,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 《出土文獻研究》,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
‧ 《中國古代宗教初探》,朱天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 《中國美術全集-畫像石畫像磚》,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人
民美術,1986~1989年。
‧ 《古史辨(七)》,顧詰剛著,台北:蘭燈文化公司編輯部,1987年。
‧ 《考古學專題六講》,張光直,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
‧ 《屈賦論叢》,蘇雪林,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
‧ 《楚辭論學叢稿》,朱碧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
‧ 《生殖崇拜文化論》,趙國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 《中國前期文化-心理研究》,王鍾陵,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
‧ 《屈原與九歌》,蘇雪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5月。
‧ 《中國原始藝術精神》,張曉凌,四川:重慶出版社,1992年11月。
‧ 《楚辭注釋》,馬茂元,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
‧ 《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蒲慕州,台北:聯經出版,1993年。
‧ 《夏商社會生活史》上下冊,宋鎮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 《中國古代神秘數字》,葉舒憲、田大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年。
‧ 《中國早期藝術與宗教》,王昆吾,昆山: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6月。
‧ 《中國靈魂信仰》,馬昌儀,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 《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劉文英,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 《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王德育,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譯小組,200
年5月出版。
‧ 《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劉錫城,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1月。
‧ 《中國古代風神崇拜》,魏慈德,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 《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祕》,江林昌,濟南:
齊魯書社,2004年。
‧ 《混沌初開—中國史前時代文化》,張征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年。
‧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李學勤,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
‧ 《早期中國文明—新石器文化與夏代文明》,鄭杰祥,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年。
(三)
‧ 《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康韻梅,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
年6月初版。
‧ 《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郭于華,台北:紅葉文化,1994年。
‧ 《生命終點的學問》,鄭曉江,台北:中正書局,2001年。
‧ 《生命哲學》,羅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四)
‧ 《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胡厚宣,台北:大通,1972年。
‧ 《積微居金文說甲文說》,楊樹達,台北:大通,1974年。
‧ 《甲骨文字釋林》,于省吾,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 《甲骨四堂論文選集》,朱歧祥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8月。
‧ 《殷虛卜辭綜述》,陳夢家,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三、國外翻譯著作
‧ 《宇宙之謎》,〔德〕恩斯特.海克爾(Enrst Haeckel)著、上海外國自然科學哲
學著作編譯組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 《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北京:商務
印書館,1982年。
‧ 《國家的神話》,恩斯特.卡西勒著(Cassirer,Ernst),黃漢清、陳衛平譯,台
北:成均出版社,1983年。
‧ 《巫術 科學 宗教與神話》,〔英〕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著、李安宅
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 《神話—原型批評》,葉舒憲選編,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
月初版。
‧ 《人論》,〔德〕恩斯特.卡西勒著(Ernst Cassier)、甘陽譯,台北:桂冠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 《金枝:巫術宗教之研究》上下冊,〔英〕弗雷澤(J.G.Frazer) 著、汪培基譯,
陳敏慧校,台北:久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
‧ 《神話思維》,〔德〕恩斯特‧卡西爾著(Ernst Cassier),黃龍保、周振選譯、
何禮文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 《死亡的意義》,約翰.鮑克(John Bowker)著,商戈令譯,台北:正中書局,
1994年。
‧ 《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Mircea Eliade),
楊儒賓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Mircea Eliade),楊素娥譯,
胡國禎校,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初版。
‧ 《原始思維》,〔法〕路先.列維—布留爾著(Lucien Levy-Bruhl),丁由譯,台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 《語言與神話》,〔德〕恩斯特.卡西勒著(Cassirer,Ernst),于曉等譯、張思
明校閱,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 《原始文化》,〔英〕泰勒著(Taylor Edward Burnett)、連樹聲譯,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四、期刊論文
‧ 〈昆侖天山與太陽神「舜」〉,方善柱,《大陸雜誌》,1974年,第49卷,第4
期,頁153~161。
‧ 〈論神秘數字七十二〉,楊希枚,《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974年,
第35、36期,頁12~47。
‧ 〈夸父逐日神話新釋〉,龔維英,《天津社會科學》,1983年,第5期,頁88~93。
‧ 〈日月神話初探〉,屈育德,《民間文學論壇》,1986年,第5期,頁13~20。
‧ 〈太陽神岩畫與太陽神崇拜〉,蓋山林,《天津學報》,1988年,第3期,頁
74~77。
‧ 〈東西方太陽神形象比較研究〉,董楚平,《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
1990年7月,第10卷,第7期,頁64~68。
‧ 〈日月神話與先民的時間、生命意識〉,李炳海,《北方論叢》,1990年,第5
期,頁22~26、44。
‧ 〈山海經的神話思維〉,鄭志明,《淡江大學中文學報》,1993年12月,第2
期,頁189~240。
‧ 〈太陽神話意象論〉,李權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
年,第5期,頁76~81。
‧ 〈生命.時間.生命-射日、逐日等太陽神話哲學內蘊初探〉,廖明君,《東
方叢刊》,1993年,第1卷,第5期,頁48~61。
‧ 〈從羲和「生日」探索十月太陽曆產生的時代〉,唐楚臣,《思想戰線》,1994
年,第3期,頁82~84。
‧ 〈鹿台崗遺址自然崇拜遺跡的初步研究〉,匡瑜、張國碩,《華夏考古》,1994
年,第3期,頁68~71。
‧ 〈論中國遠古上古時代的方形文化-兼及八卦的起源〉,張勁松,《民間文學
論壇》,1996年,第2期,頁31~41。
‧ 〈中國史前「尚黑」觀念源流試論〉,王悅勤,《文化導論》,1996年,第3
期,頁24~33。
‧ 〈說「東」道「西」-日神崇拜與中國絕對方位觀念的考察〉,劉雲生、李蓉,
《綿陽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5卷,第2期,
頁29~32。
‧ 〈消滅多餘的太陽神話〉,李福清,《歷史月刊》,1997年3月,第110期,
頁71~76。
‧ 〈射日神話及其寓意再探〉,高福進,《思想戰線》,1997年,第5期,頁39~44。
‧ 〈陶鬹的形式及其象徵意義〉,呂琪昌,《藝術學報》,1997年12月,第61
期,頁59~90。
‧ 〈試論鹿台崗遺址Ⅰ、Ⅱ號遺跡的性質〉,劉春迎,《江漢考古》,1997年,
第2期,頁45~49。
‧ 〈中國傳統生死觀探析〉,鄭曉江,《孔孟月刊》,1997年4月,第35卷,第
8期,頁39~46。
‧ 〈太陽鳥信仰的成因及文化意蘊〉,陳勤建,《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1996年,第1期,60~66。
‧ 〈莊子生死學研究〉,鄭基良,《空大人文學報》,1997年5月,第6期,頁
129~158。
‧ 〈面對死亡:死亡態度的歷史演進〉,簡旭裕,《歷史月刊》,1999年8月,
第139期,頁40~46。
‧ 〈莊、孟的生死智慧及其對中國知識份子的影響〉,曾春海,《歷史月刊》,
1999年8月,第139期,頁47~52。
‧ 〈道教生死觀-「不死」的養生觀〉,鄭志明,《歷史月刊》,1999年8月,第
139期,頁55~58。
‧ 〈八角形紋飾與太陽神崇拜〉,李錦山,《農業考古》,2000年,第1期,頁
169~178。
‧ 〈從「夸父逐日」到「白日依山盡」-生命意識由非理性向理性的嬗變〉,第
環寧,《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頁24~27。
‧ 〈十日神話別解〉,張碧波,《學習與探索》,2000年,第1期,頁70~75。
‧ 〈道家與原始思維〉,鄭振偉,《漢學研究》,2001年12月,第19卷,第2
期,頁113~140。
‧ 〈金烏圖像及其神話〉,李錦山,《故宮文物月刊》,2001年5月,第19卷,
第2期,頁88~103。
‧ 〈太陽.烏鴉.巫師---對我國太陽神話的一點思考〉,張福三,《民族藝術研
究》,2002年,第5期,頁30~38。
‧ 〈台灣原住民射日神話〉,徐麗霞,《中國語文》,2002年2月,第90卷,第
2期,頁102~114。
‧ 〈顓頊死即復蘇-由魚婦神話談變化神話的憑藉條件〉,邱宜文,《東方人文
學誌》,2002年6月,第1卷,第2期,頁1~13。
‧ 〈浴日和御日〉,趙世超,《歷史研究》,2003年,第3期,頁180~185。
‧ 〈超越時空的不朽靈魂-《山海經》神話中英雄神的文化闡述〉,陸嘉明:《蘇
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9月,第21卷,第3期,頁72~76。
‧ 〈天梯神話〉,莊美芳,《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第1期,頁23~29。
‧ 〈說甲骨文「易」與「昜」-兼及湯谷扶桑十日神話發生學諸問題〉,張碧波,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3月,第2期,頁1~3。
五、碩博士論文
‧ 《說相 桑樹崇拜文化研究》,魯瑞菁,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何指導,1991年。
‧ 《唐詩中日神話考察及詮釋》,劉月珠,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錫壬指導,1992年。
‧ 《后羿射日神話研究》,李瑋菁,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孝廉
指導,1993年。
‧ 《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羅相珍,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樂蘅軍指導,1993年。
‧ 《中國太陽神話傳說研究-遠古的文化、觀念、信仰與崇拜》,張素美,高雄
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汪智勇指導,1996年。
‧ 《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陳逸根,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陳器文指
導,2002年。
‧ 《羿和嫦娥的神話與儀式之結構分析》,秦美珊,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鄭志
明指導,2003年。
‧ 《中國上古天文學之社會文化意涵》,梅政清,成功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王健文指導,2003年。
‧ 《山海經時空觀探索》,蘇曼如,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陳器文指導,
2004年。
‧ 《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張史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
文,高莉芬指導,2005年。
‧ 《山海經死生觀研究》,陳琬菁,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
國俊指導,2005年。
‧ 《中國古代英雄神話研究》,賴悅珊,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
國俊指導,2006年。
‧ 《「死而復生」神話意涵之研究》,黃君琦,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李國俊指導,2006年。
指導教授 李國俊(Kuo-Chun Lee) 審核日期 2007-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