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20101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3.22.61.30
姓名 徐嫚鴻(Man-Hong S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明代陳繼儒戲曲評點本研究:以《六合同春》為討論中心
(Chen Jiru’s Chinese drama criticism in Ming Dynasty:A study of Liuhe tongchun)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明代文學家陳繼儒(1558-1631)曾評點過《西廂記》、《琵琶記》、《幽閨記》、《繡襦記》、《紅拂記》、《玉簪記》等劇作。在署名為「陳眉公」的戲曲評點本中,原為明代書林師儉堂書坊所刻,清代時被修文堂購買,重新印行,彙集六部劇作此次合刊稱為《六合同春》。
本論文從陳眉公的文集和明清文人筆記中,整理有關論述,理析陳眉公思想與劇中評點內涵互相參照。研究範圍以陳眉公評點的《六合同春》為主,依序分析各劇評點內涵及其理論價值。
藉由評點本的評價、比對,和探析評點內容,爬梳其中呈現眉公戲劇學觀點,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曲白科諢的營造、關目情節的安排、場上觀念的有無等,並與眉公思想相互照應比對,藉以比對研判評語是否有因襲或是偽造的可能。
比對此六劇評點內涵後,可知與眉公的思想主張是相符的,他肯定「至情」、「真情」,以及「奇巧」的文學思想。藉由評點本發抒己見,挖掘劇作家的創作手法、敘事技巧,整理出陳眉公曲評本的戲劇學觀點,可做為補充陳眉公文學理論,也可視為明代評點文學發展的一部份:眉公的戲曲評點不只是著重於曲意鑑賞,也能對關目情節的設計經營有所發揮,這也是其評點的理論價值。
摘要(英) Chen Jiru had criticized drama pieces as follow: Xixiang ji, Pipa ji, Yougui ji, Xiuru ji, Hongfu ji and Yuzan ji. In p’ing-tien named Chen Meigong, the book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the printing shop Shulin Shijian tang of the Ming, and purchased by Shiuwen tang of the Chin. Being republished, six pieces of criticisms were bound and renamed Liuhe tongchun.
Research measure adopted by this study is data analysis. Information are collected through Chen’s anthology and notes made by intellectuals of Ming and Chin. Pertinent discussions are reorganized, and compared with concepts proposed by Meigong. Liuhe tongchun criticized by Chen is included in research scope. Contents of each criticism are analyzed, and the value of these sayings is explored in this study as well.
Through evaluations, comparisons and explorations, theatre stances of Chen are investigated, which include personnel image shaped, arias, dialogues, and comic interludes, plots arrangements, etc. Compared with Meigong’s thought, all mentioned segments are examined to check the possibilities of counterfeit or imitation.
After comparisons, it is found that these aspects are basically corresponding to Meigong’s thoughts, which recognized the literacy of “true affections”. Stances are revealed through explorations of dramatists’ creations and narrations. Stances concealed in Chen Meigong’s literature theory can be regarded as partial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developments in Ming dynasty. Meigong’s criticism focuses not only on play appreciations, but also the plot developments of plays. This is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his criticism.
關鍵字(中) ★ 陳眉公
★ 《六合同春》
★ 評點
★ 中國戲曲批評
★ 陳繼儒
★ 書坊
關鍵字(英) ★ Chinese drama criticism
★ p'ing-tien
★ Publisher
論文目次 目 錄
頁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i
符號說明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以《六合同春》為主 5
一、陳評本範圍 5
二、陳評本的版本分類與年代順序 8
三、台灣可見陳評本 13
(一)《六合同春》 14
(二)《陳眉公批評琵琶記》 15
(三)《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繡襦記》 15
(四)《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廂記》 16
(五)《古本戲曲叢刊》收《麒麟罽》、《李丹記》、《丹桂記》 17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評述 19
一、蔣星煜 19
二、黃仕忠 21
三、朱萬曙 22
四、陳旭耀 24
五、林宗毅 24
六、其他研究明清戲曲評點的台灣學者 2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8
一、評語視角分析法 28
二、文獻整理法 28
第五節 研究限制:版本問題、僞評問題 28
第二章 文學評點溯源與眉公戲曲評本背景探討 30
第一節 文學評點溯源 30
一、「刻本書有圈點」的開始 33
二、更早的評點淵源:與章句之學、論文、科舉、評唱之關係 35
三、評點淵源:與章句之學的關係 35
四、評點淵源:與論文、科舉、評唱等關係 36
第二節 眉公戲曲評本背景探討 39
一、晚明時期的文人思想—以陳眉公為討論中心 39
(一)晚明隱士的代表 40
(二)陳眉公的文藝思想:讚揚至情說 43
(三)陳眉公的讀者觀點 47
二、戲曲文化概況 50
三、晚明出版文化背景 53
(一)書商們的選題─以大眾市場為取向 55
(二)書商推銷書籍手法─書名冠上「某某先生批評」、附精美插圖57
(三)晚明刻書業的弊病─版本粗陋與偽盜之風 60
小結 61
第三章 陳眉公戲曲評本批評形式和批評視角 62
第一節 陳評系統評點的形式要素與批評功能 62
一、陳眉公戲曲評點本中的評點符號 62
二、陳眉公戲曲評點本的評語形式 67
第二節 陳眉公戲曲評點本的批評視角 71
一、敘事文學視角(人物形象、關目批評) 71
二、抒情文學視角(曲詞賓白營造的語境、情感抒發) 71
三、讀者立場視角 72
四、社會批評視角 72
小結 77
第四章《六合同春》各劇的評點探析及批評價值(上) 78
第一節 《鼎鐫西廂記》評點探析 78
一、《鼎鐫西廂記》的評價與評點本比對 79
(一)評語內涵與陳眉公思想的比對 79
(二)同劇作的其他評本比較:李評本與陳評本 82
二、《鼎鐫西廂記》的戲劇學觀點探析 86
(一)人物形象 87
(二)曲白科諢 89
(三)關目情節 90
(四)場上觀念 92
第二節 《鼎鐫琵琶記》評點探析 94
一、《鼎鐫琵琶記》的評價與評點本比對 94
(一)評語內涵與陳眉公思想的比對 94
(二)同劇作的其他評本比較:李評本與陳評本 96
二、《鼎鐫琵琶記》的戲劇學觀點探析 101
(一)人物形象 101
(二)曲白科諢 105
(三)關目情節 111
(四)場上觀念 112
第三節 《鼎鐫紅拂記》評點探析 115
一、《鼎鐫紅拂記》的評價與評點本比對 116
(一)評語內涵與陳眉公思想的比對 116
(二)同劇作的其他評本比較:李評本與陳評本 116
二、《鼎鐫紅拂記》的戲劇學觀點探析 119
(一)人物形象 120
(二)曲白科諢 121
(三)關目情節 123
(四)場上觀念 125
第五章《《六合同春》各劇的評點探析及批評價值(下) 126
第一節 《鼎鐫玉簪記》評點探析 126
一、《鼎鐫玉簪記》的評價與評點本比對 127
(一)評語內涵與陳眉公思想的比對 128
(二)同劇作的其他評本比較:李評本與陳評本 129
二、《鼎鐫玉簪記》的戲劇學觀點探析 133
(一)人物形象 133
(二)曲白科諢 135
(三)關目情節 140
(四)場上觀念 143
第二節《鼎鐫幽閨記》評點探析 144
一、《鼎鐫幽閨記》的評價與評點本比對 144
(一)評語內涵與陳眉公思想的比對 144
(二)同劇作的其他評本比較:李評本與陳評本 145
二、《鼎鐫幽閨記》的戲劇學觀點探析 148
(一)人物形象 149
(二)曲白科諢 150
(三)關目情節 151
(四)場上觀念 152
第三節《鼎鐫繡襦記》評點探析 153
一、《鼎鐫繡襦記》的評價與評點本比對 154
(一)評語內涵與陳眉公思想的比對 154
(二)同劇作評本比較:
《鼎鐫繡襦記》與《陳眉公先生批評繡襦記》 154
二、《鼎鐫繡襦記》的戲劇學觀點探析 157
(一)人物形象 158
(二)曲白科諢 163
(三)關目情節 165
(四)場上觀念 166
第六章 結論:陳評系統的理論貢獻 168
一、陳眉公戲曲評點本的評語風格 171
二、陳評本內涵反應陳眉公戲劇學觀點 172
三、陳評本研究展望 173
主要參考文獻 174
書影 188
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文獻
一、古籍
﹝明﹞王實甫、陳繼儒評:《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廂記》二卷,附釋義二卷,蒲東詩一卷,錢塘夢一卷(﹝明﹞書林蕭騰鴻刊本,約西元17世紀),現藏台灣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
﹝明﹞呂天成撰、吳書蔭校注:《曲品校注》 (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社,1990年)
﹝明﹞屠隆撰:《陳眉公考槃餘事》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續修四庫全書》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沈氏尚白齋刻陳眉公訂正秘笈本」影印
﹝明﹞陳與郊撰:《麒麟罽》 (《古本戲曲叢刊》第二集第二函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刊本)
﹝明﹞陳繼儒撰:《陳眉公先生全集》 (﹝明﹞明崇禎間(1628-1644)華亭陳氏家刊本,約西元17世紀),六十卷附年譜一卷,現藏台灣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陳繼儒撰:《陳眉公集》明萬曆乙卯(43年,1615年)吳昌史氏刊修補本,現藏台灣國家圖書館
﹝明﹞陳繼儒撰:《六合同春》六種,十二卷( 西廂記--琵琶記--紅拂記--玉簪記--幽閨記--繡襦記) (北京市 : 學苑出版社,2003年《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馬氏不登大雅文庫明蕭騰鴻刻本影印」)
﹝明﹞陳繼儒撰:《第七才子琵琶記》 (上海市: 掃葉山房,1929年「石印本」)
﹝明﹞陳繼儒撰:《陳眉公集》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43年史兆斗刻本影印」), 17卷
﹝明﹞陳繼儒撰:《陳眉公四種:太平清話、偃曝餘談、眉公羣碎錄、枕譚》 (台北市:廣文書局,1968年)
﹝明﹞陳繼儒撰、胡紹棠選注:《陳眉公小品》 (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明﹞劉還初撰:《李丹記》 (《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第一函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刊本)
﹝明﹞錢希言:《戲瑕》收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闕名:《丹桂記》 (《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刊本)
﹝清﹞金聖嘆:《增像第六才子書》 (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清﹞姚華:《菉猗室曲話》收在任中敏編:《新曲苑》冊三,(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清﹞錢謙益、錢陸燦輯:《列朝詩集小傳》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二、專書
吳梅:《霜崖曲跋》收在任中敏編:《新曲苑》冊三,(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姚華:《菉猗室曲話》(卷二),收錄在任中敏編:《新曲苑》冊三,(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傳田章編:《明刊元雜劇西廂記目錄》(東京市 : 東京大学東洋學文化研究所附属東洋文献センタ-刊行委員会,1970年)
張棣華:《善本劇曲經眼錄》 (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陳萬益:《金聖歎的文學批評考述》 (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出版,1976年)
屈萬里、昌彼得同撰:《圖書版本學要略》 (台北市:華岡出版社,1978年)
金聖嘆著:《增像第六才子書》 (台北市: 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 (浙江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3年)
蔣星煜:《西廂記罕見版本考》 (東京市:東京不二株式會社出版社,1984年)
秦學人,侯作卿編著:《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輯》 (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秦學人、侯作卿編著:《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集》 (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古籍版本鑒定叢談》 (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姜亮夫纂定,陶邱英校:《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 (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 (台北市:台灣書局出版社,1986年)
陳多、葉長海選著:《中國歷代劇論選注》 (湖南省: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 (台北市:里仁出版社,1987年)
夏寫時:《論中國戲劇批評》 (山東市:齊魯書社出版社,1988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 (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8年)
侯百朋:《琵琶記資料匯編》 (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 (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李惠綿:《戲曲要籍解題》 (台北市:正中書局出版社,1991年)
袁震宇、劉今明著;王運熙、顧易生主編:《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 (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
陳平原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台北市:久大文化出版社,1991年)
王永炳:《琵琶記研究》(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92年)
帕瑪/嚴平:《詮釋學》 (台北市:桂冠出版社,1992年)
郭英德:《痴情與幻夢 : 明清文學隨想錄》 (台北市:錦繡出版社,1992年)
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 (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94年)
侯雲舒:《明清戲劇理論之結構概念研究》 (高雄市:中山大學,1994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伍)明代卷》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黃仕忠:《琵琶記研究》 (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楊殿珣編:《中國歷代年譜總錄》 (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6年)
謝水順:《福建古代刻書》(福建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吳梅編著 :《南北詞簡譜》(台北市: 學海出版社,1997年)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 (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1997年)
高辛勇講演:《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郭英德編著:《明清傳奇綜錄 》 (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蔣星煜:《西廂記的文獻學硏究》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蔣星煜:《桃花扇研究與欣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謝水順:《福建古代刻書》(福建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 (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1999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 (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著;吳昌杰譯:《閱讀地圖》 (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1999年)
周心慧主編:《新編中國版畫史圖錄》第一冊(北京市:學苑,2000年)
程華平:《中國小說戲曲理論的近代轉型》 (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道廣等著:《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 中國新文化史》 (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1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 (上海市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任繼愈主編,趙前著:《中國版本文化叢書:明本》 (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出版社,2002年)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 (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 文學詮釋學》(上海市 :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譯文出版社,2002年)
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 (台北市:里仁書局出版社,2002年)
羅麗容:《清人戲曲序跋研究》(台北市:里仁書局出版社,2002年)
任繼愈主編,黃鎮偉著:《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坊刻本》(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吳曉鈴舊藏:《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 (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3年)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 (台北市:里仁書局出版社,2003年)
金英淑:《琵琶記版本流變研究》 (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社,2003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 (台灣: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 (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市:三民,2004年)
任繼愈主編,韋力著:《中國版本文化叢書:批校本》(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出版社,2004年)
鄔國平:《竟陵派與明代文學批評》 (上海市:上海古籍,2004年)
錢存訓著;鄭如斯編訂:《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 Chinese paper and printing:a cultural history eng》 (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方正耀著,郭豫適審訂:《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 (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 (台北市: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何宗美撰:《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 (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年)
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黃卓越 :《明中后期文學思想研究》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蔡鎮楚:《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修訂版》 (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
王雨:《王子霖古籍版本學文集》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汪超宏:《明清曲家考》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南柄文、何孝榮:《明代文化研究》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6年)
徐朔方,孫秋克:《明代文學史》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曹萌:《中國古代戲劇的傳播與影響》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潘榮勝主編:《明清進士錄》(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
韓結根:《明代徽州文學研究》 (上海市:復旦大學,2006年)
元鵬飛:《戲曲與演劇圖像及其他》 (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年)
陳旭耀:《現存明刊《西廂記》綜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蔣星煜:《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三、期刊論文
王德勇:〈我國古代文學評點中的人物塑造理論〉,《古代文學理論硏究》第12期(1987年),頁295-303
佘德餘:〈金聖歎小說戲曲評點理論的文藝心理學價値〉,《北方論叢》第6期,總第98期 (1989年),頁76-81
林衡勛:〈試論明淸評點派的典型思想〉,《古代文學理論硏究》第12期(1987年),頁304-318
孫琴安:〈試論中國評點文學的兩個來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5期,總第153期(1998年),頁67-71
徐立:〈金聖嘆的評點風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第4期,總第56期(1985年),頁79-85
譚帆:〈小說評點的萌興:明萬曆年間小說評點述略〉,《文藝理論硏究》第6期,總第89期 (1996年),頁87-94
譚帆:〈論《西廂記》的評點系統〉,《河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元曲硏究專號》第2期(1990年),頁59-66
趙紅娟:〈淩濛初評點《幽閨記》及與沈璟交遊考〉,《浙江社會科學》(杭州市:浙江社會科學雜誌社)第6期(2004年,11月),頁187-189
大木康:〈從出版文化的進路談明清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台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9月),頁175-178
王璦玲:〈「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論《桃花扇》評本中批評語境之提示性與詮釋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26期(2005年,3月),頁161-212
王璦玲:〈「為孝子、義父、貞婦、淑女別開生面」──論毛聲山父子《琵琶記》評點之倫理意識與批評視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28期(2006年,3月),頁1-49
王璦玲:〈文學批評與「理想的讀者」〉,《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台北市: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處)第8卷第3期(2007年6月),頁2
王璦玲:〈曲盡真情,由乎自然──論李贄《琵琶記》評點之哲學視野與批評意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27期(2005年,9月),頁45-89
王璦玲:〈評點、詮釋與接受──論吳儀一之《長生殿》評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23期(2003年,9月),頁71-128
王璦玲:〈導言:有關「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研究之開展--從近年敘事學研究之新趨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13-126
田根勝:〈戲曲評點與明清文藝思潮〉,《藝術百家》(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所)第3期(2004年,3月),頁13-16
田根勝:〈戲曲評點與明清文藝思潮〉,《藝術百家》(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所)第3期,總第77期(2004年),頁13-16
朱萬曙:〈明代《西廂記》的評點系統〉,《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第38卷第3期(2001年,3月),頁111-117
朱萬曙:〈明代《西廂記》的評點系統〉,《南京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38卷,總第141期(2001年,1月),頁116-122
吳承學:〈評點之興──文學評點的形成和南宋的詩文評點〉,《文學評論》第1期(1995年,1月),頁24-33
林宗毅:〈晚明《西廂記》評點的發展及其與時代思潮的關係〉,《國立編譯館館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第27卷第1期(1998年,6月),頁227-252
侯美珍:〈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4卷第3期(2004年,9月),頁223-248
侯雲舒:〈清代戲曲評點家關於敘事技法的三項討論〉,《第七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3月),頁807-823
侯雲舒:〈戲曲評點作品中的敍事觀〉,《民俗曲藝》(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第139期(2003年,3月),頁97-145
侯雲舒:〈戲曲評點作品中關於人物質素的幾點討論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台灣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第5期(2003年,12月),頁1-10
俞為民:〈古代戲曲理論研究的新成就—— 評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藝術百家》(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所)第3期(2003年,3月),頁135-136
孫秋克:〈論戲曲評點的特點、歷史發展和理論建樹〉,《雲南藝術學院學報 》(雲南:雲南藝術學院)(2004年,2月),頁58-62
孫書磊:〈陳繼儒批評《琵琶記》版本流變及其真偽辨正〉,《戲劇藝術》(上海:上海戲劇學院)第3期(2008年),頁87-93
袁媛:〈從「山人」到「逸士」論陳繼儒多重身份變化中的心靈位置〉,《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夏社會科學院)第1期,總第61期(2008年),頁42-46
張靜秋:〈論晚明大山人陳繼儒的文化性格及其形成原因〉,《中國文化月刊》(台灣台中市: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第248期 (2001年,11月 ),頁50-68
陳剛:〈金聖嘆的文學接受理論初探──以其戲曲小說評點為例〉,《寧夏社會科學》(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夏社會科學院)第5期(2005年,5月),頁141-145
曾凡盛:〈金聖嘆詩學理論初探〉,《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湖南: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第6卷第3期(2001年,6月),頁23-26
華瑋:〈《才子牡丹亭》作者考述──兼及〈笠閣批評舊戲目〉的作者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3期(1998年,9月),頁1-35
華瑋:〈性別與戲曲批評──試論明清婦女之劇評特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9期(1996年,9月),頁193-232
黃霖 :〈評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22期(2004年,3月), 頁314-316。
黃霖:〈最早的中國戲曲評點本〉,《復旦學報》(上海市:復旦大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第2期(2004年),頁39-46
黃霖:〈論容與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北西廂記》〉,《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市:復旦大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第2期(2002年),頁119-125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9期(2001年,10月),頁55-108
楊玉成:〈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 〉,《淡江中文學報》(台北縣: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第14期(2006年,6月),頁63-132
楊玉成:〈劉辰翁:閱讀專家〉,《國文學誌》(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第3期(1999年,6月),頁198-248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國文學誌》(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第5期(2001年,12月),頁115-157
葛成民:〈論李卓吾、金聖嘆對《水滸》的評點〉,《河北學刊》(河北:河北省社會科學院)(1998年,4月),頁96-100
賈文勝:〈陳繼儒仕隱生活及心態淺論〉,《浙江社會科學》(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夏社會科學院)第4期(2007年,7月),頁201-205。
廖肇亨:〈淫辭豔曲與佛教:從《西廂記》相關文本論清初戲曲美學的佛教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26期(2005年,3月),頁127-160
蒲彥光:〈傳統評點學試探〉,《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台北市:中國海事專科學校)93學年度(2005年,2月),頁167-190
么書儀:〈《西廂記》在明代的「發現」〉,《文學評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第5期(2001年),頁120-127
四、論文集論文
顏天佑 :〈試論李漁評《金批西廂》的曲論史意義 〉,《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年)
王璦玲 :〈明清傳奇戲劇敘述中之語言使用與結構形成〉,《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市: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年)
李惠綿:〈戲曲「關目」論之興起與發展〉,《宋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東吳大學中文系,2001)
李惠綿:〈戲曲「關目」論之興起與發展〉,《宋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東吳大學中文系出版,2002年3月)
王璦玲:〈〈評點、詮釋與接受:論吳儀一之《長生殿》評點〉,Poetic Thought and Hermeneutics in Traditional China: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2003年,5月)
王璦玲:“Commentary, Interpretation and Reception: Wu Yiyi’s Commentary on Hong Sheng’s Changshengdian.” ,A Special Panel on Ming-Qing Literature and Though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2004年,11月)
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南華大學文學系主辦:《傳播、交流與融合 : 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南華大學文學系出版:新文豐發行,2005年)
朱萬曙:〈明人對《牡丹亭》的評點批評及其傳播功用〉,《湯顯祖與牡丹亭(上)》(台北市: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Stephen H. West 奚如穀著,孫曉靖 譯:〈論《才子牡丹亭》之《西廂記》評注〉,《湯顯祖與牡丹亭(上)》(台北市: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江巨榮:〈《才子牡丹亭》對理學賢文的哲學、歷史和文學批判〉,《湯顯祖與牡丹亭(上)》(台北市: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根ケ山徹:〈徐肅穎刪潤《玉茗堂丹青記》新探〉,《湯顯祖與牡丹亭(上)》(台北市: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商 偉:〈一陰一陽之謂道──《才子牡丹亭》的評注話語及其顛覆性〉,《湯顯祖與牡丹亭(上)》(台北市: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大木康:〈晚明出版文化的成就及其影響〉,《文獻學國際研討會,再造與衍義》會議論文(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2007年)
五、學位論文
陳芳英:《明代劇學研究》 (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李國俊:《繡襦記及其曲譜之研究》 (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李春燁:《毛聲山評點琵琶記研究》 (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王秀珍:《論陳繼儒與晚明思潮的互動關係》 (台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宗毅:《「西廂學」四題論衡 》 (台北市: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侯雲舒:《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 》 (新竹市: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1年)
陳欣怡:《明末在野知識份子經世致用精神之表現---以陳繼儒為討論中心》(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2001年)
楊曉菁:《陳繼儒及其小品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周淩雲:《《繡襦記》研究》(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柯香君:《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 (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翁碧慧:《明代戲曲「湯評本」研究》(台北市: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研究》 (台北市: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凃柏辰:《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台北市: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指導教授 李國俊(Guo-jun Li) 審核日期 2009-1-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