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201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5 、訪客IP:18.118.186.202
姓名 張瑜真(Yu-chen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商晚筠小說研究
(The Research of Shang Wan Yun'novels.)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許多優秀的在台馬華作家獲獎無數,開啟馬華文學的獨特性與積極性,出色的著作,吸引眾多讀者與評論家的目光,馬華文學在台灣已成為不能忽視的文學現象,商晚筠的作品即為一例。本論文嘗試以商晚筠的小說文本為主要探討對象,考察文本所蘊藏的社會意義,與剖析環境與作家的相關性。因此本篇論文主要分三層面作為探討方向,一為從作家的背景層面作為切入點,其創作的濃郁性格往往與其所置身之場域、文化息息相關,進一步了解作家的生平與思想,且於作家與其所經歷過的空間記憶作為文學上的連結,再根據友人對於作家的敘述、評價,作文本外的考察,期望透過商晚筠的創作理念以及人生觀,釐清作家與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文本與社會之間所構成的文化內容。二為探究文本與作家實際生活的相關性,接著對照小說文本,分析作家創作的特色,以及其背後所蘊藏的書寫意識與策略。三亦由文本出發,著重於女性議題與關懷,探析作家後期將書寫焦點移至女性題材之現象,了解作家如何透過文字塑造女性人物的自我發展以及表露作家本身的女性意識。筆者以女性主義等相關論點為輔,探究作家如何融合意識流與女性意識的創作手法,其展現的和諧性透露作家言外之意的寫作策略,亦為筆者研究的重點。
摘要(英) A lot of good writers in Taiwan, Malaysian award-winning, open the uniqueness of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enthusiasm, good works,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the reader and critic,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aiwan has become a literary phenomenon can not be ignored, Shang Wan Yun’’s work is one example. In this paper, to try Shang Wan Yun’’s novel focused on the text object, inspect the text of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potential, and analyze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relevance of writer.Therefo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levels 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s a writer from the background level as a starting point. Creative writer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field outside it,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thinking of the author, and the writers have experienced and their spatial memory as a literature on the link, and then based on the writer’’s description of her friends, evaluation, writing of this outside investigation to look forward to Shang Wan Yun through the creative ideas and life view.Clarify the creative works of writers with background and text and society posed by the cultural content.
Second, to explore the text and the writer’’s real-life relevance, and then control the text of the novel related to on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writers, as well as its hidden behind the awareness and strategies for writing.
Third, starting from the text, with a focus on women’’s issues and care of the late writer will write the focus moved to the phenomenon of female subjects to understand how writers shape the female characters through the text of the self-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writers reveal their feminist consciousness.
Feminist writer to supplement and other related arguments to explore how the integration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er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 of the creative way to show the harmony of its authors said the implication of the writing strategy, is also the focus of the study author.
關鍵字(中) ★ 女性文學
★ 原鄉
★ 馬華女作家
關鍵字(英) ★ Malaysian writer
★ women's literature
★ the original township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考察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述架構 6
第二章 商晚筠的生平及其創作背景 9
第一節 商晚筠的生命歷程與創作關係 10
第二節 「寫作力求完美」的創作理念 22
第三章 文學地景的圖像 30
第一節 源於自身的想像 31
第二節 鄉關何處是 41
第三節 族群的衝突與和諧 57
第四章 自我身分的追尋 76
第一節 批判父權的勇氣 76
第二節 逐漸萌芽的女性意識 94
第三節 編織拼貼的女性烏托邦 114
第五章 結論 126
徵引及參考資料 131
參考文獻 參考及徵引資料共分為小說、論著、單篇文章、學位論文以及網路資料六類。中文著作依照作者與編者的姓氏筆畫,由少至多加以排列;翻譯著作則依照中文譯名第一字筆畫,由少至多羅列。
一、商晚筠小說文本
商晚筠:《癡女阿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10月。
商晚筠:《七色花水》,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7月。
商晚筠:《跳蚤》,吉隆坡:南方學院馬華文學館,2003年7月。
二、選集及其他文本
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9月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Ⅱ》,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1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黎紫書:《山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4月。
蘇偉貞:《陌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4月。
三、論著
(一) 中文專書
方北方:《馬華文學及其他》,新加坡: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出版,1987年11月。
方修:《新馬文學史論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出版,1986年4月。
方修:《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Kuala Lumpur: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1991年8月。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1月。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2月。
王潤華編:《東南亞華文文學》,新加坡:新加坡歌德學院,1989年1月。
王潤華:《從新華文學到世界華文文學》,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文教委員會出版組,1994年10月。
王潤華:《華文後殖民文學──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9月。
王潤華:《華文後殖民文學──中國、東南亞的個案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潤華:《魚尾獅‧榴槤‧鐵船與橡膠樹》,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12月。
石海軍:《愛欲正見──印度文化中的豔欲主義》,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1月。
江洺輝主編:《馬華文學的新解讀──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7月。
余秀斌:《新馬華文文學研究書目提要》,新加坡:新社,1991年11月。
吳岸:《馬華文學的再出發》,古晉: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1991年5月。
宋國誠:《後植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圖書公司,2003年11月。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1月。
李錦宗:《80年代的馬華文壇》,吉隆坡: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周偉民,唐玲玲:《中國和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月。
周維介:《新馬華文文學散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出版,1988年7月。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苦悶與蛻變: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月。
林水檺、何國忠、何啟良、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全三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年2月。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7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1月。
姜飛:《跨文化傳播的後殖民語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年12月。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5月。
徐曙玉等編著:《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2月。
高虹:《新夏娃的誕生:西蒙‧波伏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編:《世界華文文學新世界》,台北:世界華文作家協會,2003年3月。
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1月。
張云鵬:《文化權:自我認同與他者認同的向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張永修、張光達、林春美主編:《辣味馬華文學》,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2002年12月。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7月。
張健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1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2月。
莊萬壽,陳萬益,施懿琳,陳建忠:《台灣的文學》,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5月。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5月。
陳大為:《思考的圓周率:馬華文學的板塊與空間書寫》,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1月。
雲惟利編:《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1996年1月。
黃萬華:《新馬華文小說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年9第1版。
黃錦樹:《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年2月。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出版社;遠流總代理,1998年1月。
黃錦樹,張錦忠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9月。
楊一鳴:《馬來西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4月
楊耐冬撰:《現代小說散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68年1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黎湘萍:《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3月。
賴伯疆:《海外華文文學概觀》,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7月。
賴觀福主編:《馬華文化探討》,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2年1月。
戴小華、尤綽韜主編:《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第一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1998年5月。
戴小華、柯金德主編:《馬華文學70年回顧與前瞻:第一屆馬華文學節研討會討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1991年11月。
瞿世鏡:《意識流小說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
簡瑛瑛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年11月。
羅鋼:《敘述學導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蘇菲:《戰後二十年──新馬華文小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顧俊:《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二) 翻譯專書
C.R.Reaske著;林國源譯:《戲劇的分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6月。
Georg Lukacs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1月。
Kenney,William撰;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6月。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1月。
Robert J. 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台北:巨流出版社,2006年1月。
Stanley Wells著;李約翰譯:《戲劇與文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6月。
William Kennry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台北:三文印書館,1977年6月。
大衛・洛吉(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
巴特・穆爾─吉爾伯特(Bart Moore-Gilbert)著;陳仲單譯:《後殖民理論──語境、實踐、政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嘉雷斯・格里菲斯、凱倫・蒂芬(Bill Ashcroft、Gareth Griffiths、Helen Tiffin)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6月。
尼爾席克斯著;廖澺蒼譯:《影視編劇基礎》,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1月
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1月。
西蒙・波娃著;歐陽子、南珊、桑竹影譯:《第二性──女人》,台北:晨鐘出版社,1981年11月。
佛斯特(Forster, E. M.)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1月。
克莉絲‧維登著,白曉虹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8月
叔本華著;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1月。
彼得‧A‧安傑利斯著;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台北:城邦文化公司,1999年5月。
珍妮薇‧傅蕾絲著;鄧麗丹譯:《兩性的衝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迪特馬・羅特蒙特(Dietmar Rothermund)著;朱章才譯:《殖民統治的結束:1974年8月15日,德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月。
傑哈・簡奈特(Gerard Genette)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第三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
愛麗絲‧史瓦茲著;顧燕翎等譯:《拒絕作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台北:婦女新知雜誌社,1986年1月。
榮格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1990年9月。
瑪麗林・弗侖區(Marilyn French)著;鄭至麗譯:《對抗女人的戰爭》,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5月。
蕾妮・丹菲爾德著;劉泗翰譯:《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台北:智庫公司,1997年5月。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年11月。
四、單篇文章
(一) 中文期刊評論
古遠清:〈馬華文學研究在中國〉,《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2000年11月,頁1─5。
永樂多斯:〈寫詩,是因為懶惰〉,《家庭與婦女》第66期,1987年12月,頁140。
永樂多斯:〈寫作,我力求完美〉,《跳蚤》附錄(馬來西亞:南方學院馬華文學館,2003年7月),頁1─6。
吳大誠:〈評商晚筠的「小舅和馬來女人的事件」〉,《中外文學》第6卷第6期,1977年11月,頁54─60。
李子云:〈從七色花水到春秋流轉—從商晚筠到李憶莙〉,《評論與研究》第1期,96年1月,頁50─52。
李瑞騰:〈序〉,《七色花水》(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7月),頁5─11。
李瑞騰:〈試評商晚筠小說〈七色花水〉〉,《文訊》第71期,1991年9月,頁62─64。
李瑞騰:〈筠之晚矣,綠轉黃──遙祭大馬小說家商晚筠〉,《文訊》第118期,1995年8月,頁67。
李瑞騰:〈商晚筠未結集作品略述〉,《馬華文學的新解讀──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99年7月),頁48─54。
汪淑珍:〈商晚筠小說中的南洋色彩—以〈七色花水〉、〈癡女阿蓮〉為例〉,《親民學報》第11期,2005年7月,頁17─24。
岳欲杰:〈生機與危機並存-淺論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的現狀與前景〉,《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年,頁62─66。
林建國:〈為甚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第21期,1993年,頁89─125。
林雲龍:〈商晚筠短篇小說中的愛情〉,《馬來西亞華裔婦女學術研討會》(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聯合會婦女組,1994年9月11日)。
柳非卿:〈評〈夏麗赫〉〉,《蕉風》第305期,1978年7月,頁108─111。
柳非卿:〈反「反批評」〉,《蕉風》第308期,1978年10月,頁4─6。
馬相武:〈當代馬華小說的主體建構〉,《學術研究》第7期,1998年,頁57─62。
商晚筠:〈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對馬華文學的反映〉,《中國文學大同國際中國文學會議》(西德:萊辛斯堡,1986年7月1日)。
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台灣與旅行跨國性:「在台馬華文學」的案例〉,《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153─166。
曹淑娟:〈鏡裡鏡外:談商晚筠的〈蝴蝶結〉〉,《文訊》第26期,1986年10月,頁41─45。
莊華興:〈他者?抑或己他?商晚筠的異族人物小說初探〉,《九九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馬來西亞:南方學院中文系,1999年9月),頁352─368。
許通元:〈商晚筠遺作搜尋報告〉,《蕉風》復刊號,2002年12月,頁122─124。
許通元〈為跳蚤患處搔癢-解開商晚筠跳蚤意象與死亡密碼〉,《南方學院報》第3期,2007年,頁107─119。
陳鵬翔:〈寫實兼寫意──新馬留台作家初論〉,《文訊》第38期,1988年10月,頁129─138。
陳鵬翔:〈商晚筠小說中的女性與情色書寫〉,《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Ⅱ》(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1月),頁441─457。
湯石燕:〈商晚筠的後期生活、後期作品〉,《蕉風》第490期,頁135─136。
黃萬華:〈論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的本土特色〉,《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年,頁57─61。
黃錦樹:〈中國性與表演性:論馬華文學與文化的限度〉,《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創刊號,華社研究中心,收錄於《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年8月),頁93─162。
楊啟平:〈馬華文學:論商晚筠的女性書寫策略〉,《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06年9月,頁81─85。
楊錦郁:〈論商晚筠小說的女性〉,《紮根本土、面向世界》(吉隆坡:作協及馬大中文系畢業生協會,1998年),頁188─199。
楊錦郁:〈走出華玲小鎮-訪大馬作家商晚筠〉,《嚴肅的遊戲》(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頁53─60。
楊錦郁:〈人間行路〉,《穿過一樹的夜光中》(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7月),頁125─130。
廖冰凌:〈論商晚筠小說中的女性零餘者〉,《中國現代文學》第9期,2006年6月,頁103─121。
劉小新:〈近期馬華的馬華文學研究管窺〉,《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頁53─67。
劉小新:〈當代馬華文學思潮與「承認的政治」〉,《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7年,頁91─97。
顏宏高:〈評〈夏麗赫〉文中的幾點謬誤〉,《蕉風》第307期,1978年9月,頁4─9。
(二) 英文期刊評論
Wong Yoon Wah 王潤華 “After Crossing Boundary of Community: Enlarged Vision and Multi-Cultural Expression in Malaysian Chinese Writing Today” in Merlion, durian, Dredge and Rubber Tree: 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Malaysian and Singapore, Taipei: Wen shi zhe, 2007, pp139-236.
Wong Yoon Wah “Literatures in Chineses and Their Centers: Many Kinds of Chinese as Reading Strategy” in Edwin Thumboo(ed), Writing in Asia: The Literatures in Englishes, vol 1(Singapore: Ethos Books, 2007, pp.77-88.
(三) 報紙文章
永樂多斯:〈寫作,我力求完美:專訪商晚筠〉,《星洲日報‧文藝春秋》,1995年6月27日、1995年7月1日。
悄凌:〈商晚筠三大〉,《通報》第2版,1996年6月23日。
商桑:〈閉門造飛機〉,《通報》第7版(爬格子札記),1982年7月26日。
商晚筠、林燕妮、尤今等:〈女性作家與創作題材〉,《聯合早報星期刊卅文藝城》第7版,1989年9月24。
商晚筠:〈未知的隱憂〉,《明新日報》(雲雲煙煙專欄),1986年7月6日。
商晚筠:〈夜,不打烊〉,《中國報星期刊》(罌粟),1980年12月16日。
商晚筠:〈若即若離〉,《明新日報》(雲雲煙煙專欄),1986年6月22日。
商晚筠:〈無茶不歡〉,《通報》第7版(不盡紅塵),1985年8月6日。
商晚筠:〈關愛〉,《通報》第7版(煮字集),1986年11月30日。
張弓:〈哀商晚筠〉,《南洋商報‧商餘》第2版,1995年6月24日。
晨硯:〈春風又綠江南岸〉,《南洋商報》第2版,1995年7月28日。
晨硯:〈商晚筠的書〉,《精品副刊》第C9版(女人心眼),1995年7月28日。
許文彬:〈商晚筠(二)〉,《中國報》CHINA PRESS,1995年7月7日。
雅蒙:〈那一天〉,《南洋商報‧南洋文藝》第7版,1995年6月30日。
黃梅雨:〈商晚筠的筆名〉,《南洋商報‧南洋文藝》第7版,1995年6月27。
黃錦樹:〈鄉土與自我身份:小論商晚筠〉,《南洋商報‧南洋文藝》第7版,1995年10月13日。
楊錦郁:〈你會來道別嗎?-哀商晚筠〉,《南洋商報・商餘》第7版,1995年7月18日。
楊錦郁:〈妳會來道別嗎?〉,《聯合報》第37版,1995年7月13日。
葉寧:〈憶晚筠──猶記昨日歡笑時〉,《南洋商報》第1版,1995年7月7日。
五、學位論文
吳柳蓓:〈論在台馬華女性作家──以商晚筠、方娥真、鍾怡雯為觀察核心〉,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張錦忠:〈文學影響與文學複系統興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陳美萍:〈馬來西亞華巫族群的關係〉,嘉義: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黃薇臻:〈一場追尋自我與烏托邦的旅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法國與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月。
六、網路資料
大紅花的國度http://www.hibiscusrealm.net/index.php
大馬華社研究論文資料庫http://myedu.hibiscusrealm.net/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網站(佛光人文學院)http://www.fgu.edu.tw/%7Ewclrc
世界華文資料庫(世新大學)http://ocl.shu.edu.tw/forwriter.htm
有人部落http://www.got1mag.com/blogs/got1mag.php
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http://www.msait.org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http://www.faatum.com.my/org
馬華文學數據資料庫http://www.ctwei.com/database/catalogue.php
馬華文學館(南方學院)http://www.sc.edu.my/Mahua/
犀鳥天地http://www.china.name.my/hbnews.htm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i) 審核日期 2009-7-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