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201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8 、訪客IP:52.15.128.160
姓名 薛雯珊(Wen-shan Hsu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後新時期上海圖像:以陳丹燕、程乃珊、王安憶之都市散文為主
(Post-new-age Shanghai feature:Mainly at Chen Dan-Yan, Cheng Nai-Shan, Wang An-Yis’urban prose study)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後新時期為一文化與社會的新詞彙,此時上海文壇建立一個新的文學與社會的關係,由地理名詞轉為文化名詞供作家書寫,九○年代伴隨新都市、新寫實等大眾化成長,作家們擺脫先鋒與知青文學,深入地探索發掘上海文化底層並保留與發揚它,展現這座城市的優雅與從容、蒼勁與古樸的韻味,用真實情感描繪上海「歷史活化石」。
本文研究即聚焦在散文領域都市書寫的具體成果,深入解析作家們新建構的上海文化,討論作家對都市的外在景觀的描寫、內在精神的探索,並分析作家們描繪上海都市生活表象的繁華與頹廢,並企圖明瞭她們在中西、新舊文化的磨合與交融年代中,是如何塑造上海,企圖發掘屬於上海都市與上海人獨特的文化符碼,以及探究作家如何描寫上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底層意義。
而本文採用文化研究為理論基礎,輔以相關的歷史、文化史料,探討外部「空間」建築、消費空間的隱喻及意象,以及內部「族群」的市民、移民者、女性書寫等意涵。
摘要(英) Post-new-age is a new cultural and social terms. Shanghai literary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ety in this period, and Shanghai is a terms of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 s for authors to write. Age 90 with the public growth of new urbanism and new realism, authors get rid of pioneering and intellectual young literature and explore the Shanghai culture deeply and to retain it. They show the city’’s elegance, calm, vigorous and rustic charm, and painted "the history of Shanghai living fossil" with real emotion.
In this paper, I focused on urban areas of prose written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the reconstructions of the Shanghai Culture. To discuss the city’’s description of the external landscape, the inherent spirit of exploration and analyze the writers how to describe the appearance of the bustling city of Shanghai with the decad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m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old and new of culture age is how to shape the Shanghai, I attempt to explore the city of Shanghai and Shanghai’’s unique culture code and why the description of Shanghai’’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e.
In this paper, I used of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Supplemented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aterials to explore the external "space" construction and internal "the crowd" of people etc.
關鍵字(中) ★ 後新時期
★ 上海文學
★ 王安憶
★ 程乃珊
★ 陳丹燕
關鍵字(英) ★ Wang An-Yi
★ Shanghai literature
★ Post-new-age
★ Cheng Nai-Shan
★ Chen Dan-Yan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一、新時期與後新時期文學發展的界定………………………………………….5
二、本文研究對象………………………………………………………………….6
三、本文研究題材………………………………………………………………….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一、以史料編織背景脈落 8
二、文化理論與方法 9
三、文本本身的分析 10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1
第二章 作家與上海文化的背景………………………………………….....16
第一節 後新時期上海發展概況 17
一、上海政經與社會轉變…………………………………………………………17
二、文學與文化發展 19
第二節 後新時期海派文化與文學 25
一、海派寫作風格的傳統 25
二、小資情懷的文學動因 28
三、上海懷舊書寫的熱潮 30
第三節 三位作家之身分認同議題 35
一、自我對上海的認同意識 35
二、文化焦慮的心理 40
第三章 上海空間的書寫……………………..……………………………...43
第一節 尋找上海:上海建築的文化記憶 44
一、外灘、租界的殖民霸權象徵 44
二、商業街景的道德與物慾平衡 50
三、光與影中明亮與黑暗的對立 55
第二節 發現上海:懷舊的房屋與街景 60
一、上海傳統居住空間的文化內涵 60
二、空間的隱喻與意象:以洋房與弄堂為例 68
三、邊陲、都市的城鄉地域觀 73
第三節 再現風華:娛樂的「消費空間」 78
一、聲光空間:舞廳、夜總會 78
二、飲食空間:酒吧、咖啡館 82
三、博奕空間:麻將.. 87
第四章 上海族群的書寫……………..……………………………………...91
第一節 城市核心:上海市民百姓 92
一、小市民的生活與性格 92
二、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 97
三、沒落貴族的存在與否 101
第二節 城市游移者:外來移民者 106
一、孤寂、冒險的異鄉客 106
二、避難的猶太人 110
三、勞動民工、外移人口 113
第三節 城市靈魂之一:女性書寫與故事 118
一、現代都市女性書寫 118
二、歷史意味的女性肖像 123
三、女性成長故事的寄喻 127
第四節 城市靈魂之二:男性書寫與故事 131
一、現代都市男性書寫 131
二、富有歷史意味的男性肖像 134
第五章 結論………………………………………..……………………….140
參考文獻………………………………………..…………………………….148
圖目次
圖3-1 過去襄陽市場為拆除前的盛況 50
圖3-2 如今襄陽市場的遺址 50
圖3-3 昔日王安憶兒時居住弄堂區—淮海中路與思南路交叉口 59
圖3-4 上海虹口區之石庫門 66
圖4-1 銅仁路333號之綠屋 102
圖4-2 舟山路遺留下的猶太建築 107
表目次
表1-1 海峽兩岸學位論文成果表………………………………………………………13
表3-1 上海建築殖民霸權文化記憶之作品目錄總表…………………………………50
表3-2 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積……………………………………………………65
表3-3 上海懷舊房屋書寫與傳統居住空間內涵之作品目錄總表……………………72表3-4 娛樂的「消費空間」之作品目錄總表…………………………………………89
表4-1 上海男性與女性書寫之散文作品目錄總表……………………………………13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按照出版年代排列)
【一】 引用文本
(一) 王安憶作品集
1、 王安憶:《漂泊的語言.散文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2、 王安憶:《長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3、 王安憶:《長恨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4、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王安憶自選集之五》(上海:作家協會出版社,1996年)。
5、 王安憶:《獨語》(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6、 王安憶:《男人和女人; 女人和城市》(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7、 王安憶:《我是女性主義者嗎?弟兄們》(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
8、 王安憶:《我讀我看》(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年)。
9、 王安憶:《現代生活》(台北:一方出版社,2003年)。
10、 王安憶:《尋找上海》(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
11、 王安憶:《說》(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
12、 王安憶:《王安憶的上海》(香港:三聯出版社,2004年)。
(二)程乃珊作品集
1、程乃珊:《藍屋》(台北:新地出版社,1988年)。
2、程乃珊:《複製我們美好歲月》(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程乃珊:《上海探戈》(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4、程乃珊著文、何肇婭攝影:《上海女人》(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年)。
5、程乃珊:《上海Lady》(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年)。
6、程乃珊:《海上薩克斯風》(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年)。
7、程乃珊:《上海探戈》(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8、程乃珊:《上海FASHION》(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9、程乃珊:《閨秀行》(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年)。
10、程乃珊:《上海羅曼史》(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11、程乃珊:《上海TASTE》(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12、程乃珊:《上海先生》(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年)。
(三)陳丹燕作品集
1、陳丹燕:《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作家出版社,1998年)。
2、陳丹燕:《上海的風花雪月》(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
3、陳丹燕:《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作家出版社,1999年)。
4、陳丹燕:《上海的金枝玉葉》(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
5、陳丹燕:《上海的紅顏遺事》(上海:作家出版社,2000年)。
6、陳丹燕:《上海的紅顏遺事》(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
7、陳丹燕:《魚和牠的自行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8、陳丹燕:《魚和牠的自行車》(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
9、陳丹燕:《上海色拉》(上海:作家出版社,2002年)。
10、陳丹燕:《上海Salad》(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11、陳丹燕:《木已成舟》(上海:作家出版社,2002年)。
12、陳丹燕:《慢船去中國》(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陳丹燕:《偶遇》(台北:文匯出版社,2004年)。
14、陳丹燕:《慢船去中國:范妮》(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年)。
15、陳丹燕:《慢船去中國:簡妮》(台北:印刻出版社,2004年)。
16、陳丹燕:《陳丹燕和她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17、陳丹燕:《外灘影像與傳奇》(上海:作家出版社,2008年)。
18、陳丹燕:《上海的風花雪月(增補本)》(上海:作家出版社,2008年)。
19、陳丹燕:《上海的紅顏遺事(增補本)》(上海:作家出版社,2009年)。
20、陳丹燕:《上海的金枝玉葉(修訂本)》(上海:作家出版社,2009年)。
21、陳丹燕:《公家花園—陳丹燕的上海》(上海:作家出版社,2009年)。
(四)合集
1、倪墨炎選編:《名人筆下的老上海》(北京:北京,1999年)。
2、連雲飛、章龍、張麗華編:《二十世紀中囯女作家散文精品 》(北京:中囯廣播電視,1995年)。
3、楊斌華主編:《上海文學隨筆精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4、趙麗宏、陳思和編:《上海文學50年經典、散文詩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年)。
(五)其他
1、衛慧:《上海寶貝》(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2、李歐梵編選:《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小說選》(臺北:允晨文化,2001年)。
3、茅盾:《茅盾全集 : 補遺》(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二】專書
(按照姓氏筆畫排列)
1、上海研究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編:《上海70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2、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王德威:《如此繁華(海上風)》(香港:天地圖書,2006年)。 
4、王謙:《這就是上海人!?》(台北:笛藤文化,2003年)。
5、包亞明編:《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上海:上海教育,2002年)。
6、仲富蘭:《上海街頭弄口Shanghai FOLKLORE‧「滾地龍」與棚戶區的形成》(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7、李林榮:《嬗變的文體 : 社會歷史景深中的中囯現當代散文 =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8、李俊明:《驚艷上海》(台北:天下遠見,2001年)。2、沈義貞:《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杭州:浙江大學,2000年)。
9、宋路霞:《回夢上海老洋房-回夢百年上海系列》(上海:上海科技文獻,2004年)。
10、汪暉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1998年)。
11、辛旗:《百年的沉思—回顧二十世紀主導人類發展的文化觀念.東西文化的碰撞》(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12、吳義勤主編:《王安憶資料研究》(山東:人民印刷,2006年)。
13、范偉達:《全球化與浦東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
14、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文建會,1996年)。
15、周偉:《周璇歌曲一百首》(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16、陶郎、鄒帥萍:《阿拉上海人》(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社,1996年)。
17、侯翰如:《二○○○上海雙年展‧從海上到上海—一種特殊的現代性》(上海:上海18、斯妤:《海峽兩岸女性散文精品文庫‧總序》(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19、陳劍暉:《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南昌,江西高校, 2004年)。
20、陳惠芬:《想像上海的N種方法:20世紀90年代「上海文學」與城市文化身分建構》(上海:人民出版,2006)。
21、張仲禮榮譽主編、王泠一主編:《上海資源環境藍皮書-節約型社會中的上海智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22、張新、陳雪虎:《上海譚/浦東/新上海的一半》(上海:復旦大學,1993年)。
23、董建、丁帆、王彬彬:《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北京:人民文學, 2005年)。
genr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年)。
24、張仲禮主編:《上海近代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5、張建明、柴志光主編:《浦東年鑑》(上海:上海市浦東新區史志編纂委員會,2007年)。
26、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變遷與對峙》(台北:捷幼出版社,1996年)。
書畫出版社,2001年)。
27、熊月之、周武主編,爾冬強配圖:《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年)。
28、孫博文字、林路攝影:《上海 = Shanghai eng》(台北:太雅發行, 2007年)。
29、葉文心等:《上海百年風華》之〈上海里弄—論街道基層的生態演變〉(台北:躍昇文化,2000年)
30、葉辛:《上海:新十字街頭-海上文壇叢書.新觀察》(上海:上海教育,2004年)。
31、劉沙:《上海酒吧:濃縮看一座城市的浪漫和悲情》(台北:麥田,2003年)。
【三】理論研究
(一)中文著作
1、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2004年)。
2、史書美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江
蘇:江蘇人民出版,2007年。)
3、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大學,2000年)。
4、吳潛誠編:《文化與社會》(新店:立緒出版,1997年)。
5、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2002年)。
6、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
7、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文化出版社,1995年)。
8、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9、馮翰士、廖炳惠編:《文學、認同、主體性》(台北:書林出版,1998年)。
10、游鑑明:《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
11、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
12、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1994年)。
13、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14、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出版社,1999年)。
15、謝冕、張頤武:《大轉型/後新時期文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1995年)。
16、戴錦華:《隱形書寫: 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1999年)。
17、羅世宏:《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出版,2004年)。
(二)外文譯著
1、Chris Barker著、許夢芸譯:《文化研究智典》(台北:韋伯文化,2007年)。
2、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的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1997年)。
3、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與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出版,2003年)
4、Valerie Kennedy著、丘彥彬譯:《認識薩伊德》(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5、尚-皮耶.瓦尼耶著、吳錫德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四】期刊論文
1、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
2、 宋明煒:〈終止焦慮與長大成人--關於七十年代出生作家的筆記〉,《上海文學》,1999年第7期。
3、 杜維明:〈「上海價值論」大掃上海文化不自信〉,《社會科學報》,2004年2月9日。
4、 李琳:〈女性成長、女性敘事、女性立場─女性成長文本的意義〉,《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
5、 李政亮:〈台北、上海與中國小資〉,《去國‧文化‧華文祭:2005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新竹:交通大學,2005年1月8-9日。
6、 李歐梵:〈上海的世界主義〉,《二十一世紀》第54期,1999年8月。
7、 李歐梵:〈重繪上海的心理地圖—李歐梵教授2002年5月21日在華東師大的講演〉,《上海:思與文網刊》,2003年6月8日。
8、 李慶西:〈回到事物本身〉,《文學評論.尋根》,1988年第四期。
9、 沈永英:〈上海故事中的空間與懷舊:王安憶和程乃珊上海故事之比較〉,《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
10、 沈嘉祿:〈上海人懷舊的花樣〉,《滬港經濟》第5期,2001年。
11、 周穎菁、陳丹燕:〈快樂漲滿心靈的時刻—陳丹燕訪談錄〉,《小說評論》第4期,2005年。
12、 金潔明:〈中產階級「懷舊」話語的空間建構〉,頁94,2002年。
13、 孟念衍:〈憂鬱的行板—論陳丹燕的上海系列散文〉,《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期 2003年。
14、 時報周刊:〈上海、廣州五年內所得超越台灣〉,台北:《時報週刊》,2007年3月6日。
15、 倪文尖:〈上海卅香港:女作家眼中的『雙城記』〉,《文學評論》,2002年第一期。
16、 郭守運:〈論懷舊情結與文學審美〉,《嘉應學院學報》第5期2003年。
17、 郭守運:〈文學懷舊現象的哲學思索〉,《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2004年。
18、 夏鑄九:〈上海摩登〉,《台北:中國時報》,90年5月2日。
19、 麥風:〈現代人情感世界中的懷舊風〉,《旅遊》第6期,1995年。
20、 陳丹燕:〈城與人─陳丹燕自述〉,《小說評論》第4期,2005年。
21、 張劍、陸文雪:〈上海文化‧都市文化‧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學術月刊》第8期,1998年。
22、 張玲:〈陳丹燕:吃了蘋果以後的夏娃〉,《大學時代》,2004年3月號第18期。
23、 張旭東:〈現代性的寓言:王安憶與上海懷舊〉,《中國學術》2001年第3輯。
24、 湯潔編輯:〈找尋消逝的記憶—析懷舊書寫中城市女性的文本同構〉,《職大學報》,2007年。
25、 楊劍龍:〈懷舊想像與青春物語:近年來上海都市題材創作之文化透視〉,《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4年。
26、 董長江:〈「上海書寫」的美學內涵〉,《理論學刊》第157期,2007年。
27、 趙靜蓉:〈作為一個美學問題的現代懷舊〉,《福建論壇(人為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年。
28、 趙靜蓉:〈在傳統失落的世界裡重返家園:論現代視域下的懷舊情結〉,《文藝理論與批評》第4期,2004年。
29、 趙靜蓉:〈想像的文化記憶─論懷舊的審美心理〉,《山西師大學報》第2期,2005年3月。
30、 趙靜蓉:〈懷舊文化事件的社會學分析〉,《社會學研究》第3期,2005年。
31、 劉俊:〈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上海書寫〉,《文學評論》第3期,2002年。
32、 謝怡、吳隱林:〈張愛玲與王安憶上海書寫比較研究〉,《廣西社會科學》第3期,2007年。
33、 羅崗:〈文化傳統與都市經驗─上海文化研究之反思〉,《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1月。
【五】學位論文
1、王麗麗:《海派文學中女性形象研究》(黑龍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2、皮進:《上海作家筆下的上海書寫》(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3、任靜:《海派女作家筆下的上海生活》(南京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4、呂依嬙:《陳丹燕上海書寫之研究》,(台灣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5、徐曉芳:《論90年代都市小品文》(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6、許陳穎:《獨特的女性視野觀照下的上海》(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7、閆寒英:《女性主義視野中的上海「另類寫作」》(貴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論文,2004年)。
8、崔冽:《十丈軟紅迷舊情—九十年代以來上海文學中的「懷舊」現象研究》(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9、張鴻聲:《文學中的上海想像》(浙江大學現中國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10、綆存磊:《想像都市的方法:文學上海—現代作家對上海複雜文化的態度》(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11、劉影:《九十年代以來都市文學中的「上海懷舊」現象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12、劉秀芳:《二十世紀女性文學中的上海書寫:以張愛玲、王安憶、衛慧為例》(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六】網路資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資料公報〉,網
址為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dfrkpcgb/t20060320_402311562.htm,2006年3月17日。
2、 王曉明、李雪林:〈懷舊遮蔽了真實的老上海 〉,《文匯報》,2002年8月5日。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feature/193536.htm
3、 車東哲編輯:〈女作家程乃珊:上海和香港就像一對戀人〉,《東方網-勞動報》,2007
年6月30日。http://ld.eastday.com/l/20070630/u1a321907.html
4、 雨悅責任編輯:〈上海先生:一代名醫樂文照〉,《上海:文匯報》,2009年1月14日。
http://big5.china.com.cn/book/txt/2009-01/14/content_17106100_3.htm
5、 南都週刊記者:〈上海最後的老克勒們:依然固守著自己的生活方式〉,2006年10
月23日。
6、 姚莉莉:〈『老上海』後裔程乃珊注釋上海風情--『睡美人醒了!』〉,《文學報》之2002
年2月1日第1271期之大眾閱讀。
http://www.ewen.cc/wj/bkview.asp?bkid=114539&cid=339307
7、 陳丹燕:〈我著迷上海的混血氣質〉之訪談錄,《上海:華夏經緯》,2003年9月3日。
http://big5.huaxia.com/zk/wh/00116463.html
8、張偉強:〈程乃珊細語《上海lady》"懷舊非我本意!"〉,《勞動報》,2003年1月11日。
http://www.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148/20030111/class014800007/hwz863553.htm
9、董潔編輯:〈王安憶:我不是上海的代言人〉,《北京:新京報》,2008年4月17日。
http://big5.chinataiwan.org/twrwk/ywysh/200806/t20080613_670926.htm
指導教授 李瑞騰(Rui-teng Li) 審核日期 2009-7-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