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124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222.109.228
姓名 徐珮茹(Pei-Ju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荀子禮論思想之研究
相關論文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研究★ 熊十力春秋外王學研究
★ 老子法自然的美學★ 成玄英莊學研究
★ 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 道法合流的慎到思想
★ 《韓非子》<解老>、<喻老>之研究★ 孟子立命與王充命定之比教研究
★ 楊簡心、經學問題的義理考察★ 《尹文子》之研究
★ 《管子》四篇思想研究★ 《白虎通》研究─《白虎通》暨《漢禮》考
★ 莊子修養論工夫次第研究★ 老莊道家善惡觀之研究
★ 從「任勢為治」說的形成論韓非思想的蛻變★ 《忠義水滸全書》的義理闡釋--從人性、權力與符號的角度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先秦諸子之言論,都有一共同關懷焦點,亦即-追求人倫秩序的和諧,小至個人之修養、家庭的和諧,大至國家的治理,儒學的出發點也在此。不論時代氛圍如何轉變,欲尋求的對象如何不同,可以肯定的是,每個時代文化都極為重視秩序、講求和諧;因為重視人與社會之間的問題,所以凸顯了「禮」的重要性與必然性。換言之,「禮」正是建立和諧有序之人間世的手段和方法。
儒家言「禮」仍保有三代以來涵攝有社會秩序的意義和道德秩序的意義,從周公「制禮作樂」開始,創造了歷史上的第一個親親、尊尊的宗法制度之黃金時期;到禮壞樂崩之時,孔子為重建禮樂的新秩序以及思索如何建立之際,提出「仁」為中心的思想,以仁做為禮的內在基礎,以仁心來貫注禮樂,使禮樂具有真實的意義,同時以禮樂恢復其秩多的穩定力量,這是孔子在周公「制禮作樂」的精神意義下轉換禮樂的方向與指標。
荀子為先秦末期的儒家大師,同樣重視自古以來禮的精神和意義,他認為只有禮才是重建人文秩序的有效資具,內可化人之情性,外則可推之家國天下,故其禮論思想大體上繼承著孔子的傳統;但在反映當時混亂的社會情況,卻又有著不同孔孟的表達,荀子以為禮不是根植於人的內在心性,反而是外在的客觀規範,所以在荀子的禮論裡,非常著重於對禮的起源說明,同時他也擴大了禮的範圍和涵義,使禮具有法律的色彩,由此更確認了法律的地位,將禮與法調和,使之達到治理的最大意義和功效,在這裡荀子發揮了儒家從孔孟以來禮學的最大廣度與限度,其禮學的多彩與豐富,無疑為當時提出了穩定社會的新思路。
筆者以研究荀子的禮論思想來一窺荀子如何解決時代的問題,如何在孔孟的傳統下還可以打開屬於自己的新方向。本文首先從荀子禮論思想之淵源與時代背景開始說明,進而論述其禮論之哲學基礎、內容特色及其禮論延伸有法的意涵,最後則對荀子禮論思想之檢討與評價及其所具之時代意義進行分析。
關鍵字(中) ★ 正理平治
★ 性惡
★ 起偽化性
★ 法
★ 禮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荀學的流傳與發展……………………………………………...…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觀點設限…………………………………………...…6
第四節 本文架構…………………………………………………………...8
第二章 荀子禮論之思想淵源與時代背景………………..…......10
第一節 荀子禮論之思想淵源………………………………………….….10
一、 周公之「制禮作樂」………………………………………………..10
二、 孔子之「攝禮歸仁」………………………………………………..16
三、 孟子之「仁義禮智根於心」……………………………………..…22
第二節 荀子禮論之時代背景-禮義之道的客觀精神……….………….29
一、 荀子禮論之時代背景………………………………………………..29
二、 「禮」的關懷面向…………………………………………………..31
三、 彰顯禮義之道的客觀精神…………………………………………..32
第三章 荀子禮論之哲學基礎…………………………………..…....35
第一節 「天行有常」的天道觀-天生人成………………………..........35
一、 從「天行有常」的天道觀言天人二分……………………………35
二、 制天用天與事天敬天………………………………………………36
三、 天生人成-人道之彰顯……………………………………………38
第二節 「人之性惡」的人性觀-起偽化性……………………….….....40
一、 性的形式決定與實質決定…………………………………….……41
二、 「性惡」之主張與論證…………………………………….....……45
三、 起偽化性……………………………………………………..…...…50
第三節 禮義之道的價值根源-禮義之統…………………………..….....55
一、 禮出自「聖人」所衍生的問題……………………………..……...55
二、 禮義之道的依據在「禮義之統」……………………………..…...58
三、 禮有三本……………………………………………………..……...60
第四章 荀子禮論思想之內容特色與延伸………………….….....63
第一節 禮論之內容特色…………………………………………….....…..63
一、 禮的起源與重要性………………………………………….....……63
二、 「禮」、「義」與「禮義」使用意思同異辨析……………...…..…65
三、 禮所施履的範圍…………………………………………….....……67
四、 禮的效用……………………………………………………...…..…72
第二節 禮論之延伸-由禮而法的延伸………………..……...…………..76
一、 隆禮重法的發展線索…………………………………..…...………76
二、 禮、法的制作順序與關係………………………………….………79
三、 禮法的功用和範圍………………………………………….………81
第三節 禮、法、類、刑諸概念在荀子禮論中的分位……………….......85
一、 禮與類的關係………………………………………………….……85
二、 法與類的關係……………………………………………….………86
三、 禮與刑的關係……………………………………………….………87
四、 法與刑的關係……………………………………………….………88
第五章 荀子禮論的檢討與評價……………………………...….…...90
第一節 人文之極的建立…………………………………………..……….90
一、 人文價值之型範…………………………………………….………90
二、 聖人人格之特徵…………………………………………………….93
三、 人文價值之學習與實踐………………………………………….…95
第二節 體常而盡變的政治智慧……………………….………..….……...97
一、 正理平治的政治藍圖與條件………………………….……………97
二、 「體常而盡變」的政治智慧……………………………….………98
第三節 內聖與外王之道…………………………..……………….……..100
第六章 結論……………………………..………………...….….…...…...103
第一節 荀子禮論思想之統貫……………………………..….…….....….103
第二節 荀子禮論的時代意義與未來展望……………………...….….…108
參考資料………………………………………………….…………..….…111
參考文獻 一、荀子之傳統著作與注釋
王先謙 《荀子集解》 中華書局 1988
引得編纂處編纂 《荀子引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北大哲學系 《荀子新注》 里仁書局 1983
李滌生 《荀子集釋》 學生書局 1986
荀況 《荀子》 中華書局 1968
郝懿行 《荀子補注》 北京出版社 2000
梁啟雄 《荀子柬釋》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楊倞 《荀子集解》 廣文書局 1972
熊公哲 《荀子今註今譯》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9
劉師培 《荀子補釋》 藝文卬書館 1957
錢佃 《荀子考異》 新文豐書局 1989
二、其他傳統著作與注釋
《十三經注疏》 中華書局 1979
王弼(注) 《老子道德經》 文史哲出版社 1979
司馬光 《資治通鑑》卷十一 天工出版社 1988
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 1959
朱 熹 《四書章句集註》 鵝湖出版社 1984
朱 熹 《朱子語類》 正中書局 1970
李 覯 《旴江集鈔.禮論第一》 上海有正書局
李勉註譯 《管子今註今譯》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8
李漁叔註譯 《墨子今註今譯》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4
阮 元 《揅經室集》卷三.第二十一冊 新文豐書局 1985
屈萬里 《尚書集釋》 聯經出版社 1999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藝文卬書館 1994
徐 幹 《中論》 商務卬書館 1968
班 固 《新校漢書藝文志》 世界書局 1963
高 亨 《詩經今注》 里仁書局 1981
陳啟天 《韓非子校釋》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
焦 循 《孟子正義》 世界書局 1955
程明道 《河南程氏遺書》卷19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8
賀凌虛註譯 《商君書今註今譯》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7
劉 向 《敘錄》 世界書局 1987
歐陽景賢等釋譯 《莊子釋譯》 里仁書局 1996
戴 震 《原善》 世界書局 1959
韓 愈 《韓昌黎文集校注》 漢京出版社 1983
三、荀子之當代著作
牟宗三 《名家與荀子》 學生書局 1980
何淑靜 《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 文津出版社 1994
吳 康 《孔孟荀哲學》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
李哲賢 《荀子之核心思想》 文津出版社 1987
周群振 《荀子思想研究》 文津出版社 1990
姜尚賢 《荀子思想體系》 復文圖書出版社 1986
韋政通 《荀子與古代哲學》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徐平章 《荀子與兩漢儒學》 文津出版社 1989
翁惠美 《荀子論人研究》 正中書局 1991
張西堂 《荀子真偽考》 明文書局 1975
陳大齊 《荀子學說》 中國文化大學 1992
陳飛龍 《孔孟荀禮學之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1998
陳飛龍 《荀子禮學之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1990
黃公偉 《孔孟荀哲學證義》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90
楊承彬 《孔孟荀的道德思想》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0
楊筠如 《荀子研究》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33
廖名春 《荀子新探》 文津出版社 1994
劉文起 《荀子成聖成治思想研究》 復文圖書出版社 1993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學》 學生書局 1983
鮑國順 《荀子學說析論》 華正書局 1988
龍宇純 《荀子論集》 學生書局 1992
魏元珪 《荀子哲學思想研究》 東海大學出版社 1983
四、其他當代著作
中村元 《中國人之思維方法》 學生書局 1995
王邦雄 《韓非子哲學》 東大出版社 1979
王邦雄 《中國哲學論集》 學生書局 1983
王邦雄 《老子的哲學》 東大圖書公司 1999
王邦雄等 《中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 國立空中大學 1989
王邦雄等 《中國哲學史》 國立空中大學 1995
王國維 《觀堂集林.卷十》 大通書局 1976
白 奚 《稷下學研究》 三聯書店 1998
任繼愈 《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篇)》 人民出版社 1983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 學生書局 1978
牟宗三 《中國哲學的特質》 學生書局 1979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 學生書局 1982
牟宗三 《政道與治道》 學生書局 1988
牟宗三 《歷史哲學》 學生書局 1988
牟宗三 《心體與性體(一)》 正中書局 1990
牟宗三 《道德的理想主義》 學生書局 1992
牟宗三 《圓善論》 學生書局 1996
余英時 《中國智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聯經出版事業 1993
杜維明 《人性與自我修養》 聯經出版事業 1988
周群振 《儒學探源-古代儒家的心性思想》 鵝湖出版社 1992
屈萬里 《古籍導讀》 台灣開明書店 1993
林安弘 《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 文津出版社 1986
林義正 《孔子學說探微》 東大圖書公司 1987
侯外廬 《中國哲學通史(第一卷)》 中國史學社 1957
胡 適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 上海書店 1989
韋政通 《先秦七大哲學家》 牧童出版社 1976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 學生書局 1986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卷一》 學生書局 1993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學生書局 1994
徐復觀 《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 時報文化出版
公司 1979
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2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卷一》 學生書局 1984
袁保新 《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 文津出版社 1983
張光直 《中國青銅時代》 聯經出版社 1994
張光直 《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 聯經出版社 1994
張岱年 《中國倫理思想研究》 上海人人出版社 1989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中華書局 1971
梁啟超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華正書局 1974
許倬雲 《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4
郭沫若 《十書批判》 古楓出版社 1986
陳 來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三聯書店 1996
章太炎 《國學略說》 復文書局 1984
傅佩榮 《儒道天論發微》 學生書局 1985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 三民書局 1988
曾春海 《儒家哲學論集》 文津出版社 1989
曾昭旭 《道德與道德實踐》 漢光文化事業 1994
黃汝成 《日知錄集釋》 花山文藝出版社 1991
黃俊傑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 聯經出版社 1982
楊向奎 《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 人民出版社 1997
楊向奎 《大一統與儒家思想》 中國友誼出版
公司 1989
楊祖漢 《儒家的心學傳統》 文津出版社 1987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0
鄒昌林 《中國古禮研究》 文津出版社 1992
蔡仁厚 《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 正中書局 1983
蔡仁厚 《中國哲學史大綱》 學生書局 1987
蔡仁厚 《儒家心性之學論要》 文津出版社 1989
蔡仁厚 《儒學的常與變》 東大圖書公司 1989
蔡仁厚 《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 文津出版社 1992
蕭公權 《中國政治思想史(一)》 聯經出版社 1982
錢 穆 《國史大綱.上冊》 商務卬書館 1985
顧頡剛 《古史辨》第四冊 蘭燈文化公司 1987
五、學位論文(先列博士論文後列碩士論文)
李正治 《春秋戰國禮樂思索的正反諸型》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柳熙星 《荀子哲學的秩序性建構及其困境》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邦盛 《荀韓禮法思想及其人性論之研究》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秀宮 《先秦儒家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培敦 《荀子論「心」的意義之研究—有關
是否以心為性及思考方式之檢討》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毓琦 《荀子教育思想研究》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方立 《從周文化的角度理解先秦思想家》 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如 《荀子思想中人格的實踐與開拓》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彥 《荀子禮治思想研究》 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志村 《荀子性惡論新詮》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嫈雰 《荀子「禮」學研究—以性、心、學
為基礎》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期刊論文
岑溢成 〈「性之論性」釋義〉 鵝湖學誌第1期 1988.05
岑溢成 〈荀子性惡論析辯〉 鵝湖學誌第3期 1989.09
林翠芬 〈孟子正名思想探微〉 孔孟學報第69期 1995.03
唐端正 〈荀學價值根源問題的探討〉 哲學年刊第3期 1985.01
孫大川 〈人的價值感-孔子論恥感為
線索的討論〉 東吳哲學傳習錄第三號 1994.05
陳修武 〈孟荀論人性善惡的確定意義〉 孔孟月刊第24卷第3期 1985.11
陳德和 〈荀子性惡論之意義及其價值〉 鵝湖月刊第20卷第3期 1994.09
陸建華 〈荀子禮法關係論〉 孔孟月刊第41卷第10期 2003.04
曾錦坤 〈禮樂與禮樂教化〉 孔孟月刊第28卷第2期 1990.1
黃俊傑 〈荀子天道觀及其在中國古代
天道思想中的地位〉 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卷
第4期 1972.12
黃俊傑 〈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
及其運用〉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 1993.03
楊國榮 〈儒學的衍化與轉向〉 孔孟學報第66期 1993.09
劉文郎 〈荀子性惡論研究〉 輔大哲學論集第20期 1987.07
鮑國順 〈論荀子善從何來與價值根源的問題〉 孔孟學報第62期 1991.09
鮑國順 〈近代學者對荀子的評價〉 國文天地第13卷5期 1997.11
韓德民 〈荀子的理想人格論〉 孔孟學報第78期 2000.09
羅思美 〈孔子仁學蠡測-以禮成仁說〉 孔孟月刊第32卷第3期 1993.11
指導教授 王邦雄(Pang-hsiung Wang) 審核日期 2004-7-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