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27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8 、訪客IP:3.131.110.169
姓名 涂君暐(Chun-Wei T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內外在動機、創造力工作環境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以第八屆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之參賽學生為例
相關論文
★ 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接受傾向與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接受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 -以台北市資訊重點學校為例★ 台北市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學校環境因素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之相關研究
★ 教師情緒智慧、教師權能與教師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 一位大學優良教師的教育實踐—女研究生與主角的共同敘說
★ 敘說一位研究型大學教師之自我座落★ 書法教學現況及教師書法教學意願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
★ 影響實習教師實習困擾之相關因素研究-以九十四學年度半年制實習教師為例★ 敘說實習教師之教師認同
★ 工科研究生的學習樣貌—一個情境學習的觀點★ 探究「一位教學傑出教師的生命與特質」—以外甥與研究生角色進行探究
★ 用心傾聽一段永不停止的關係-一位大學傑出教師與學生關係之敘說★ 影響國小學童家長送子女參加課後補習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為例
★ 編織生命樣貌—一位工藝藝術師與研究生共同勾勒美的故事★ 脫下假面:敘說一位穿梭於舞蹈班與普通班之間的初任教師之蛻變
★ 以故事、合作、對話、反省融入國中生數學學習的行動研究★ 經驗的聆聽、凝視與回觀─我在沈昭良的攝影課上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旨在探討內外在動機、創造力工作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研究對象為「第八屆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的參賽學生,共148位。研究目的在於:1.瞭解參賽學生內在動機因素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2.瞭解參賽學生外在動機因素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3.瞭解參賽學生所處的創造力工作環境因素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內外在動機量表」、「創造力工作環境量表」及「創新行為量表」,資料分析方式為:描述統計、信效度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半淨相關迴歸分析與逐步複迴歸分析,並於問卷資料蒐集後選取19位同學進行訪談,以輔助及補充說明問卷統計結果。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挑戰與投入」、「肯定與回饋」、「報酬」、「指導老師支持」、「團隊合作」與「創新行為」具有顯著相關
二、經由半淨相關複迴歸分析可以得知「挑戰與投入」、「肯定與回饋」二個因素共可解釋39.4%的創新行為變異量,其中「挑戰與投入」可以單獨解釋 20.7%的變異量,「肯定與回饋」可以單獨解釋1.7%的變異量。
三、經由逐步複迴歸分析得知,「挑戰與投入」、「肯定與回饋」兩個變項(依其重
要性排列)為預測「創新行為」的因子,兩者共可解釋「創新行為」38.9% 的
變異量。
四、學生的參賽動機以內在動機為主,外在因素多為次要輔助因素
五、創造力工作環境中的助力與阻力常是一體的兩面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學校、指導老師、同學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關鍵字(中) ★ 創造力工作環境
★ 內外在動機
★ 創造力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力的定義及理論…………………………………………… 9
第二節 內外在動機與創造力的關係……………………………………… 19
第三節 環境與創造力的關係……………………………………………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8
第五節 研究程序………………………………………………………… 62
第六節 資料分析…………………………………………………………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基本資料之描述統計分析……………………………………… 65
第二節 內外在動機、創造力工作環境量表信效度分析……………… 69
第三節 內外在動機、創造力工作環境與創造力之描述統計…………… 74
第四節 內外在動機、創造力工作環境與創造力之關係………………… 77
第五節 內外在動機、創造力工作環境與創造力之單獨解釋力與預測公式………………………………………………………………… 80
第六節 開放式問答及訪談資料分析…………………………………… 84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問卷與訪談結果綜論…………………………………………… 97
第二節 結論……………………………………………………………… 107
第三節 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7
附錄
附錄一 專家名單………………………………………………………… 124
附錄二 內外在動機、創造力工作環境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問卷…… 125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王思峰、陳凱銘(2002)。實務社群對創造力的理論影響與政策意涵。社會教育學刊,31,235-266
王振源(2001)。兩岸軟體開發人員創造力影響因素比較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4)。日美教育改革目標與本國教育目標。教改通訊,3,23-27
余彥翬、潘佳汝、莊靚歆、吳佩倫(2005)。現今台灣教育的省思:從創意談起-專訪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教授。教育研究月刊,133,107-116
李宗倫(2004)。個人創造力歷程之研究 — 動機理論之整合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慧賢(1996)。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雄、陳昭儀(1998)。我國發明人發明方法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創刊號,107-111。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吳靜吉、林偉文、林士郁、陳秋秀、曾敬梅、王涵儀等(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的趨勢。資優教育研究,2(1),1-26。
吳靜吉、曾敬梅、王涵儀、林志哲、林偉文(2004)。台灣創造力教育實施現況。 台北:教育部
邱皓政(2002)。學校組織創新氣氛的內涵與教師創造力的實踐:另一件國王的新衣。應用心理研究,15,191-224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惠卿(2000)。創造力攸關之內外在環境特質與創造力投資策略之關係-學童與廠商跨領域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毓孜(2004)。個人玩興與團隊玩興氣氛對團隊創造力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榮昭、蕭錫錡、吳明雄(1997)。日本創造力培育。教育研究資訊 ,5(4), 144-152
徐銘宏(1999)。創造力環境特質與學習型策略關係之質化比較研究-實質選擇權觀點及其應用。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柴昌維(2002)。工程教育創造發明教學方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陳昭儀(2004,2月)。創意人物研究之探析與省思。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之「2004第二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台北。
陳昭儒(2003)。工作動機、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某鋼鐵公司KT廠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振明(2004)。影響高一學生科學創造力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惠(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斐卿、郭泓男、葉則亮、蕭述三(2004,2月)。創意工程成品的設計與實踐之領悟歷程。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之「2004第二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台北。
郭泓男、蕭述三、葉則亮、陳斐卿(2005,1月)。創意實踐過程前後之團隊合作知覺初探。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之「2005第三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台北。
張佩芬、蕭述三(2004,2月)。創意思考學習成效評估―以創意機械設計課程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之「2004第二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台北。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張世彗。
曾敬梅(2002)。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創造氛圍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智先(1999)。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堯(2005)。創造力、執行力與競爭力的哲學論述與積極行為。教育研究月刊,133,31-41。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100,117-124。
詹志禹(2004a)。台灣發明家與高職教師的對照―在動機、思考取向及環境機會方面 。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之「2004第二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台北。
詹志禹(2004b)。台灣發明家的內在動機、思考取向及環境機會-演化論的觀點。教育與心理研究,27(4),775-806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95-122。
葉玉珠、吳靜吉(2002)。創意發展組織因素量表之編製:以科技產業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5,225-247。
黎文龍、黃國真(2004)。以創思設計及製作競賽為例分析工程創造力。臺北科技大學學報,37(1),1-14
鄭英耀、王文中。(2002)。影響科學競賽績優教師創意行為之因素。應用心理研究,15,163-190。
劉曉雯(1998)。創造力工作環境特質對組織創租行為影響關係之研究-兼論內外在動機與資訊科技基磐特徵的作用。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鶴龍(1996)。資訊電子產業科技人員與非科技人員創造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宜貞、林珊如(2005,1月)。學校組織創新氛圍與教師工作動機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之「2005第三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台北。
簡文娟(1999)。組織創新氣候評鑑量表之建立-以高科技產業為實證研究對象。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錦榮(1998)。新竹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研發人員、技術人員與非科技人員創造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冠華(2002)。組織創造力之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饒瑞霖(2000)。創造力競爭環境、個人內在動機與創造力工作環境關係之探討-學童與廠商跨領域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份
Amabile, T. M. (1979). Effects of external evaluation on artistic crea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 221-233.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B. A. Hennessey, and B. S. Grossman (1986), Social influences on creativity: The effects of contracted-for rewar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1), 14-23
Amabile, T.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Greenwich, CT: JAI Press.
Amabile, T.M., Hill, K. G., Hennessey, B.A. & Tighe, E.M. (1994). 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5), 950-967.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nt. CO: Westview Press.
Amabile, T. M., Conti, R., Coon, H., Lazenby, J., & Herron, M. (1996).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5), 1154-1184.
Amabile, T. M. (1997a).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 18-31
Amabile, T. M. (1997 b).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Amabile, T. M. (2003). Motivation in Software Communities: Work Environment Supports. Retrieved February 10, 2005, from
http://opensource.mit.edu/papers/preso-amabile.pdf
Alencar, Eunice M. L. Soriano de & Bruno-Faria, Maria de Fatima (1997). Characteristics of an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which stimulate and inhibit creativity .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 31(4), 271-281.
Brief, Arthur P. & Aldag, Ramon J. (1977).The intrinsic extrinsic dichotomy toward conceptual clar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496-500.
Csikszentmihalyi, M. (1990).The domain of creativity, In M. A. Runco and R. S.Albert (Eds.), Theories of Creativity, 190-212.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shing.
Csikszentmihalyi, M.(1990).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NY: HarperCollins.
Csikszentmihalyi, M.(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J.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3-335).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s, J. A.(1971).Elementary survey analysis. Englewood, NJ: Prentice-Hall.
Deci, E. L. and R. M. Ryan.(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ew York: Plenum.
Florida, R. (2004). America's looming creativity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2(10), 122-130.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NY: Basic Books.
Gruber, H. (1981). Darwin on man: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yer, R.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449-46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iu, W.; & Sternberg, R. J.(2003).Societal and school influences on student creativity:The case of China.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0(1), 103-114.
Nunnally, J.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Ochse , R.(1990).Before the gates of excellence: The determinants of creative geniu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licastro, E., & Gardner, H. (1999). From case studies to robust generalizations: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213-25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unco, M. A. and Walberg, H. J. (1998). Personal ex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2(1), p.1-17.
Scott, S. G., & Bruce, R. A.(1994).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580-607
Simonton, K. D. (1999). Creativity from a historiometric perspective.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116-13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 Lubart, T.I.(1995).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vit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New York:Free press.
Sternberg, R.J. & Lubart, T.I.(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競賽網站
第八屆全國大專院校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網站 http://140.118.199.154/robot8.nsf
全國大專院校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入口網站 http://robottw.ntust.edu.tw
指導教授 林信榕(Shinn-Rong Lin) 審核日期 2005-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