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6125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4 、訪客IP:18.222.205.211
姓名 趙俊祥(CHUN-HSIANG CH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台灣古蹟的歷史形成過程-以清代志書「古蹟」為探討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onuments in Taiwan-a study based on Ching's gazetteers "Monument”)
相關論文
★ 國府對台灣電影產業的處理策略(1945年-1949年)★ 1935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
★ 戰後北臺灣縣市志纂修之研究★ 虎井:一個澎湖離島社里發展之研究(1715-1950)
★ 威權體制下台灣女性參政之研究--以女性省議員為例(1950-1987)★ 支配者的腳印-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巡視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為誰保存、為何保存、保存什麼是現代古蹟保存的癥結根源,凸顯了古蹟的意義與價值是保存的核心問題,故本文就歷史與人文論述的立場來闡述古蹟意涵緣由,因為古蹟深刻的歷史文化內蘊方是作為文化資產的價值所在。惟有從歷史去瞭解古蹟的形成經過,探討什麼是古蹟,才知道古蹟對我們的意義;並接壤過去的文化傳統,建立真正奠基於本土的古蹟觀念與保存論述。所以本文從清代志書古蹟中追溯最早有系統的古蹟文本史料,研究台灣古蹟的起源與歷史形成過程,尋找與現今古蹟定義的演變關係,釐清歷史記憶與文化內涵之由生,以顯現古蹟的歷史脈絡與時代意義。
本文先對清代志書「古蹟」相關史料的記載內容作基本的整理解析,以通盤掌握歷史發展情形;並進一步探究古蹟起源成因,詮釋歷史背景與內在文化意涵。在探討自然人文景觀轉化為古蹟的過程,並對志書古蹟內容演進與類型源流的分析下,都說明古蹟形成史見證了移墾社會的發展縮影。其次,若說移墾社會的不斷進展是志書古蹟的客觀成因,其主觀要素應是修志文人持續的古蹟書寫與文化演繹。文人對台灣歷史及景物觀感認知的深化,以及對古蹟的觀點與深層意識型態,皆影響了古蹟的評價擇取。方志的持續性修纂與古蹟傳寫,文人共同的撰述與詩文圖繪等文本表現形式,以及古蹟建物之修建實存,都確立並延伸古蹟的空間認知與文化記憶。
但基於志書的客觀限制與侷促,以及古蹟記載的種種缺失,加上修志文人官吏的主導權與主觀論述下,使其只是文人片面認知與記憶的古蹟,也僅能見證部分清代及以前歷史。所以本文最後歸納內涵特質,追尋後世的發展情形,探究其在今日的意義與作用,並展望清代志書古蹟的未來發展。經由古蹟內涵與傳承經過的探微,觀察歷史、空間與人的互動,梳理歷史、史料與古蹟的關連,使古蹟回歸其歷史本質,進而省思歷史與古蹟之意義價值,並擴大發掘其內涵,這亦是古蹟的再發明與歷史的再創造過程。對此志書古蹟正是一個起始點,同時也是本文的出發與最終關懷所在。
關鍵字(中) ★ 古蹟
★ 志書
★ 台灣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界定與所用文獻資料 8
第三節 研究使用概念 23
第四節 章節架構概述 27
第二章 清代志書「古蹟」的記載情形與演進 29
第一節 清代志書「古蹟」的歷史分期 29
第二節 形成期 34
第三節 發展期 48
第四節 轉變期 66
第五節 其他文獻的「古蹟」記載 78
第三章 清代志書「古蹟」內容的解析與評述 87
第一節 綱目義例與甄錄原則 88
第二節 子目類型 94
第三節 記載方式 103
第四節 各時期脈絡特徵 109
第五節 清代志書「古蹟」的評述 117
第四章 志書古蹟的源流與移墾社會的發展 123
第一節 古蹟是自然人文景觀演變的歷程 124
第二節 古蹟內容的演進見證移墾社會開發史 135
第三節 從古蹟史析論古蹟類型的起源內涵 146
第五章 修志文人與志書古蹟論述 173
第一節 志書古蹟反映文人對台灣知覺的深化 174
第二節 修志文人對古蹟的觀點與意識型態 193
第三節 文本傳寫與建築留存承續古蹟的文化意涵 226
第六章 結 論 265
參考文獻 287
附錄一:清代志書「古蹟」一覽表 301
附錄二:日治時期杉山靖憲《台灣名勝舊蹟誌》史蹟調查情形 310
附錄三:戰後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公告之古蹟 314
附錄四:本文論及之「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條文 325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志書:
1. 蔣毓英,《台灣府志》,陳碧笙校注,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5。
2. 高拱乾,《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0。
3. 周元文,《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0。
4. 周鍾瑄、陳夢林,《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2。
5. 李丕煜、陳文達,《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4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1。
6. 王禮、陳文達,《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3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1。
7. 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1。
8. 范咸,《重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1。
9.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2。
10.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1。
11.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6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2。
12. 胡建偉,《澎湖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109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1。
13. 謝金鑾、鄭兼才,《續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2。
14. 蔣鏞,《澎湖續編》,台灣文獻叢刊第115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1。
15. 周璽,《彰化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56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2
16.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6。
17.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台灣文獻叢刊第92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1。
18.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3。
19. 林豪,《澎湖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64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3。
20. 林豪,《澎湖廳志稿》,中國方志叢書台灣地區19號,台北:成文,1983。
21. 沈茂蔭,《苗栗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59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2。
22. 屠繼善,《恆春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5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0。
2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73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0。
24.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37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59。
25. 陳朝龍、鄭鵬雲,《新竹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145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2。
26. 胡傳,《台東州采訪修志冊》,台灣文獻叢刊第81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0。
27. 薛紹元,《台灣通志稿》,台灣文獻叢刊第130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2。
28. 蔡振豐,《苑裏志》,台灣文獻叢刊第48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59。
29.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3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0。
30.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台灣文獻叢刊第67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59。
31. 穆彰阿、永瑢等,《清一統志台灣府》,台灣文獻叢刊第68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0。
32. 陳壽祺、魏敬中,《重纂福建通志》,台灣文獻叢刊第84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0。
(二)其他史料:
1. 唐贊袞,《台陽見聞錄》,台灣文獻叢刊第30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58。
2. 李元春,《台灣志略》,台灣文獻叢刊第18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58。
3. 董天工,《台海見聞錄》,台灣文獻叢刊第129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1。
4. 蔣師徹,《台遊日記》,台灣文獻叢刊第6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57。
5. 蔣元樞,《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台灣文獻叢刊第283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70。
6. 鄭用錫,《北郭園全集》,《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台北:龍文,1992。
7. 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台北:明文,1982。
8. 季麒光,《蓉洲文稿》,陳碧笙校注,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5。
9. 《淡水廳築城案卷》,台灣文獻叢刊第171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3。
10. 《台灣中部碑文集成》,台灣文獻叢刊第151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2。
11. 《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灣文獻叢刊第218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1966。
12. 《本島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概況─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案要項》,台灣總督府內務局地方課,1930。
13.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資料》,台灣總督府內務局,1931。
14. 《史蹟名勝指定物件說明書》,台灣總督府內務部,1932。
15. 《史蹟名勝調查報告書一、二輯》,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藏,1936。
16.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調查物件書》,1940。
17. 杉山靖憲,《台灣名勝舊蹟誌》,台灣總督府,1916。
18. 原幹洲,《台灣史蹟》,拓務評論台灣支社,1937。
19. 藤島亥治郎著,詹慧玲編校,《台灣的建築》,台北:台原,1993。
20.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南投:省文獻會,1991。
二、專著:
1. 《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
2. 《台閩地區古蹟名冊》,台北:內政部,1995。
3. 《台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一種方志類(一),台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編印,1987。
4. 《台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一種方志類(三),台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編印,1987。
5. 方豪,《方豪教授台灣史論文選集》,台北:捷幼,1999。
6. 台灣研究基金會,《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1995。
7. 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台北:商務,1991。
8.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台北:雄獅,1979。
9. 李乾朗,《傳統建築入門》,文化資產叢書5,台北:文建會,1984。
10. 李乾朗、俞怡萍,《古蹟入門》,台北:遠流,1999。
11.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台北:藝術家,1987。
12. 林衡道,《臺灣勝蹟採訪冊》1-7,南投:省文獻會,1977-1982。
13. 洪泉湖,《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政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1985。
14.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省文獻會,1980。
15. 夏黎明,《清代台灣地圖演變史》,台北:知書房,1996。
16. 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3,1993。
17. 夏鑄九,王弘志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88。
18. 夏鑄九等,《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台北:文建會,1992。
19. 徐明福,《台灣傳統民宅其地方性史料研究》,台北:胡氏圖書,1993。
20. 徐裕健,《台閩地區古蹟保存相關論著編目及研究計畫》,台北:文建會,1994。
21. 郝長海、曹振華,《旅遊文化學概論》,中國: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
22. 張炎憲,陳美容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北:自立,1993。
23.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1979。
24.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1985。
25. 陳以超,《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台北:文建會,1986。
26. 陳正祥,《台灣地誌》,台北:南天,1993。
27. 陳志華,《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台北:博遠,1992。
28. 陳捷先,《清代台灣方志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6。
29. 陳憲明,《藝文資源調查作業手冊─人文景觀類》,台北:文建會,1998。
30.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自由時代,1989。
31. 黃美英,〈文化的抗爭與儀式〉,台北:前衛,1995。
32. 黃靜嘉,《日據時期之台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統治》,台北:海天,1960。
33. 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5。
34. 黃耀能,《中國古代農業水利史研究》,台北:六國,1978。
35. 漢寶德,《古蹟的維護》,文化資產叢書4,台北:文建會,1984。
36. 潘桂成,《人本主義地理學之本質》,台北:固地文化,1997。
37. 蔡相煇、吳永猛,《台灣民間信仰》,台北:空大,2001。
38. 盧雲亭,《現代旅遊地理學》,台北:地景,1993。
39. 關山情編,《台灣古蹟全集》,台北:戶外生活,1980。
三、論文:
(一)期刊報紙及相關論文:
1. 〈文化資產特輯〉,《建築師》220,1993。
2. 〈文化環保,聚落保存特輯〉,《空間》51,1993。
3. 〈方志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3:2,1985。
4. 〈古蹟保存特輯〉,《建築師》219,1993。
5. 〈搶救古蹟專輯〉,《藝術貴族》48,1993。
6. 尹建中,〈文化資產維護觀念的評估〉,邵玉銘編《理念與實踐─當前國內文化發展之檢討與展望》,台北:聯經,1994。
7. 尹章義,〈台灣?福建?京師-科舉社群對於台灣開發以及台灣與大陸關係之影響〉,《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6。
8. 方孝謙,〈如何研究象徵霸權─理論與經驗的探索〉,《中研院民族所集刊》78,1995。
9. 方春蘭,〈台灣古蹟維護之探討〉,《史聯》26,1995。
10. 方豪,〈清初台灣士人與地方志〉,《方豪教授台灣史論文選集》,台北:捷幼,1999。
11. 毛一波,〈本省古蹟的認識與維護〉,《台灣風物》24:3,1974。
12. 毛文芳,〈晚明的旅遊小品〉,《旅遊文學論文集》,東海中文系編,台北:文津,2000。
13. 王明珂,〈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1994。
14.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996。
15. 王華豐,〈歷史‧情境‧古蹟〉,《建築師》12:6,1986。
16. 王爾敏,〈地方史乘保存與纂輯〉,《台灣文獻》49:3,1998。
17. 石守謙,〈古蹟、史料、記憶、危機〉,《當代》92,1997。
18. 江柏煒,〈中國首部旅歐遊記「身見錄」抄本的考察〉,《城市設計》2、3,1997。
19. 江寶釵,〈自然與社會〉,《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巨流,1999。
20. 池永歆,〈空間、地方與鄉土:鄉土文化的地理學面向詮釋〉,《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師院,1998。
21. 池永歆,〈清初詩文所描述的台灣地理景觀:以《諸羅縣志》為例的詮釋〉,第二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台灣師大地理系,1998。
22. 何培夫,〈台灣碑碣文獻與文學資料初探〉,《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東海中文系編,台北:文津,1999。
23. 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新史學》4:4,1993。
24. 李延祝,〈文化資產保存意識及執行方法〉,《歷史文物》7:3,1997。
25. 周貞芳,〈從台灣古建築來看保護古蹟的意義〉,《史聯》21,1992。
26. 林本炫,〈古蹟保存困境的省思〉,《國家政策雙週刊》1,1995。
27. 施添福,〈天庾正供與鹿港飛帆-鹿港古蹟的歷史地理考察〉,「五十年來台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研討會」論文,台中:省文化處,1999。
28. 洪文雄,〈從張家祖廟之修理探討文化資產保存〉,《第四次古蹟修護技術研討會專輯》,台北:文建會,1992。
29. 洪健榮,〈清修台灣方志「風俗」門類的理論基礎及論述取向〉,《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2,2000。
30. 范宜如,〈吳中地誌書寫-以文徵明詩文為主的觀察〉,《中國學術年刊》21,台師大國文所編,2000。
31. 夏春祥,〈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1998。
32.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996。
33. 夏春祥,林福嶽,〈人與環境的對話:論公共空間的傳播意涵〉,地區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中興大學,1995。
34. 夏鑄九,〈古蹟保存意義的建構與重構〉,《漢聲》74「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專輯」(二)論法,1995。
35. 夏鑄九,〈台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空間》74,1995。
36. 夏鑄九,〈市民社會,草根民主與地方自治〉,《台灣法學會學報》17,1996。
37. 夏鑄九,〈現階段古蹟保存之重要課題〉,《造園》11,1992。
38. 夏鑄九,〈戰後歐美聚落保存論述的形成與趨勢〉,《當代》92,1993。
39. 夏鑄九、顏亮一、林?,〈聚落保存論述的形成與趨勢〉,《漢聲》74「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專輯」(二)論法,1995。
40. 翁同文,〈從社會文化史觀點論方志的發生與發展〉,《漢學研究》3:2,1985。
41. 馬以工,〈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對古蹟定義之質疑〉,《台北文獻》直63、63,1983。
42. 高志彬,〈台灣方志之纂修及其體例流變述略〉,《台灣文獻》49:3,1998。
43. 高志彬,〈清修台灣方志藝文篇述評〉,《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東海中文系編,台北:文津,1999。
44. 張勝彥,〈清代台灣廳縣之建置與調整〉,《史聯》22,1993。
45. 陳志梧,〈社區歷史保存的初步題綱〉,《漢聲》74「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專輯」(二)論法,1995。
46. 陳板,〈台灣古蹟論述與實踐之主體立場〉,《空間》63,1994。
47. 陳昭瑛,〈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中外文學》21:2,1992。
48. 陳章瑞編,〈變遷中的台灣文化景觀〉,《造園》11,1992。
49. 陳惠美、林晏州,〈景觀知覺與景觀品質關係之研究〉,《造園學報》4:1,1997。
50. 陳耀威,〈台灣古蹟保存歷史意義之變遷過程〉,《雅砌》119,1990。
51. 傅朝卿,〈日治時期台灣建築之歷史意義〉,《高市文獻》9:4,1997。
52. 傅朝卿,〈日治時期建築中的本土意識〉,《高市文獻》9:4,1997。
53. 傅朝卿,〈城市建設與歷史保存〉,《建築師》23:1,1997。
54. 傅朝卿,〈建築的政治觀-台灣日治時期政府建築之政治意涵〉,《建築師》20:5,1994。
55. 傅朝卿,〈為台北二二八紀念碑在台灣現代建築史上之定位〉,《建築師》19:6,1993。
56. 馮啟宏,〈歷史論述與民族意識的建構-以台灣通史類論著為例-〉,《大仁學報》17,1999。
57. 黃士娟,〈日治時期台灣宗教政策下之神社建築〉,《史聯》23,1998。
58. 黃永松,〈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論法〉,《漢聲》74「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專輯」(二)論法,1995。
59. 黃秀政,〈談文化資產的維護:以古蹟為中心〉,《台灣文獻》42:1,1991。
60. 黃昭堂,〈殖民地與文化摩擦─台灣同化的糾葛〉,《台灣風物》41:3,1991。
61. 黃惠君,〈綠洲山莊,無聲沒入歷史〉,《中國時報》,1998,11,26。
62. 葉乃齊,〈文建會與台灣建築史研究〉,中研院《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5,1992。
63. 葉乃齊,〈古蹟在文化資產保存法之定位〉,《建築師》19:3,1993。
64. 葉乃齊,〈台灣古蹟保存運動的過去與未來〉,《台灣史料研究》6,1995。
65. 葉乃齊,〈結合常民的文化保存─談古蹟保存文化景觀〉,《造園季刊》11,1992。
66. 葉庭芬,〈西方社會史蹟保存之沿革與相關問題之初探〉,台北:文建會,1983。
67. 臧振華,〈考古遺址文化資產價值的評價問題〉,《中國民族學通訊》29,1993。
68. 蔡志展,〈明清台灣的水源開發〉,《台灣文獻》49:3,1998。
69. 蔡淵 ,〈清代台灣的移墾社會〉,《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論文集》,中研院民族所專刊乙種之16,1986。
70. 蔡淵 ,〈清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的轉變〉,《史聯》3,1983。
71. 蔡淵 ,〈清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的形成〉,《史聯》2,1983。
72. 閰亞寧,〈兩岸古蹟保存與文化觀念〉,《歷史文物》3:2,1993。
73. 蕭百興,〈台灣古蹟保存論述發展過程中範型移轉之反省、以及現此時專業實踐應有之視野〉,《建築學報》8,1993。
74.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台灣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2,1999。
75.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1,1997。
76. 賴志彰,〈台灣傳統建築研究對地域性開發與史料重建的意義〉,《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5,1992。
77. 薛順雄,〈明清時期台灣宦遊詩探析〉,《旅遊文學論文集》,東海中文系編,台北:文津,2000。
(二)學位論文:
1. 施懿琳,〈清代台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師大國文所博論,1991。
2. 陳志梧,〈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台大土木所博論,1988。
3. 蔡慧敏,〈離島環境變遷研究-金門島地景形塑與轉化分析〉,台大地理所博論,1999。
4. 宋天瀚,〈論章學誠的方志理論與方志學〉,文化歷史所碩論,1997。
5. 宋南萱,〈台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中央藝術所碩論,1990。
6. 周滿枝,〈清代台灣流寓詩人及其詩之研究〉,政大中文所碩論,1980。
7. 林奇龍,〈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之研究〉,中央歷史所碩論,1999。
8. 林孟章,〈台灣古蹟保存政策執行與保存論述關係初探〉,東海建築所碩論,1994。
9. 林宜德,〈蔣元樞《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的時代意義與建築理念之研究〉,文化建築所碩論,1998。
10. 林芬,〈戰後台灣古蹟保存政策變遷歷程之研究(1945-96)〉,台大政治所碩論,1996。
11. 張志源,〈殖民與去殖民 文本的文化想像-重讀淡水埔頂之地景〉,淡江建築所碩論,1999。
12. 張耀元,〈新港人文景觀之歷史地理研究〉,師大地理所碩論,1999。
13. 梁靜萍,〈日據時期台灣「建築文化資產」保存活動發展之歷史過程〉,中原建築所碩論,1996。
14. 陳虹如,〈郁永河《稗海紀遊》研究〉,師大國文所碩論,1999。
15. 程家祿,〈傳統的〝撰造〞與〝檔案化〞-以鹿港古蹟保存區的形成與發展為例〉,清大社人所碩論,1996。
16. 黃美娥,〈清代台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大中文所碩論,1998。
17. 黃麗玲,〈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社區)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台大建城所碩論,1995。
18. 葉乃齊,〈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台大土木所碩論,1989。
19. 臧芷伶,〈遊客對古蹟的環境知覺之研究-以淡水鎮古蹟為例〉,文化觀光所碩論,1993。
20. 趙永富,〈「大肚」地方性的構成-文化歷史地理的詮釋〉,師大地理所碩論,1998。
21. 劉麗卿,〈清代台灣八景與八景詩〉,中興中文所碩論,2000。
22. 蔡學民,〈山海經的歷史地理區域重塑〉,師大地理所碩論,1998。
23. 盧胡彬,〈清代台灣方志之研究〉,文化歷史所碩論,1985。
24. 蕭紋娉,〈台灣古蹟保存癥結性問題的回顧與批判〉,雲技工設所碩論,1997。
25. 賴弘文,〈清代方志地圖的研究〉,文化地理所碩論,1997。
26. 戴慧琪,〈古蹟文化資產價值判定之研究-以文化資產價值的論述為依據〉,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所碩論,2002。
27. 藍汀山,〈古蹟保存評估方法之發展〉,台大建城所碩論,1996。
四、法令:
1. 《文化建設法規彙編》,台北:文建會,1997。
2. 「文化資產保存法」,2002、6、12公布。
3.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2001、12、19公布。
4. 文建會「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草案」,參考自文建會網站。
五、西人著作:
1. Abner, Cohen著, 宋光宇譯,《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台北:金楓,1987。
2. Bocock, Robert著,田心喻譯,《文化霸權》,台北:遠流,1991。
3. Joyce Appleby、Lynn Hunt & Margaret Jacob等著,薛絢譯,《歷史的真相》,台北:正中,1997。
4. 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1996。
5. Louis A. Montross著,陳界華譯,〈文本與歷史〉,《中外文學》20:12,1992。
6. Tafuri‚Mahfredo著,〈新「君士坦丁堡」-人文主義(1450-1509)威尼斯的「革新」表徵〉,夏鑄九,王弘志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88。
指導教授 張炎憲(YEN-HSIEN CHANG) 審核日期 2003-6-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