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7125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2 、訪客IP:18.189.143.150
姓名 謝仕淵(Shih-Yuan Hsi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殖民主義與體育 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
★ 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
★ 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 (1912-1945年)★ 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
★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1950-1996)★ 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
★ 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 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
★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 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
★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 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
★ 臺灣海關艦艇移撥海岸巡防署之研究★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本文擬探究日治前期公學校體操科中,以人體主動從事之肢體活動為生(身)理特徵的體育活動,如何達到身、心支配效果,進而反映殖民者對於公學校學生在身體、意識型態的期待。本文並將此過程放置在政治、文化、經濟所形成的殖民地化以及「文明開化」(或稱為近代化;civilizatition)過程中檢視,藉以釐清殖民體制所具之壓制意涵與「文明開化」所隱含的進步性,如何在不同歷史階段中,形成合乎邏輯的說詞,從而形構體操科、文明開化與殖民支配間的相互關係。
藉由問題意識的提出與檢證,日治前期公學校體操科得以區辨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為公學校成立前(1895-1898),主要以文明作為宣稱,體操科「保持正確的姿勢」與重複立正、整頓動作的特徵,實已體現日台之間懸殊之差異。第二階段為後藤新平主政的時期,體操科容納遊戲、日台課程日益接近的政策,女子體育的發展,臺灣人對體育活動的接受程度,皆意味體育具有體現文明的意義,強健的體格與自由競爭守法等精神,因此成為體操科的主要目的。而殖民差異則置於外部因素的限制,其中諸如財政限制以及公學校更強調順從等精神。第三階段則為隈本繁吉就任後所推動的「同化」政策,「文明開化」與殖民地化藉由同化結構遂相互結合,尚且支撐此些論述的科學調查活動,使所謂同化更具中立性。由此,遂建構出以身體為支配對象的統治機制。此係科學調查後的身體,乃將身體能力轉化為可算計的數據,藉以規劃體操科教材,此外,藉由視覺與文化差異所「再現」的「異己」,亦為身體的統治機制開啟另一種可能性。
關鍵字(中) ★ 殖民教育
★ 身體政治
★ 科學
★ 異己再現
★ 公學校
★ 體育
★ 體操科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緒論
一、 研究目的……………………………………………….…….…………………1
二、問題意識:殖民主義與體育……………………………………………………6
三、研究回顧:日治時期公學校體育史的研究…………………………………..17
四、研究方法與資料運用…………………………………………………………..22
五、論文架構………………………………………………………………………..25
第一章 體育即身體規律:附屬學校與國語傳習所
時期的體操科(1895-1898)
第一節 鎮壓、「始政」與教化:日治初期的殖民統治………………………......30
第二節 體操科的理論與實踐……………………………….……….…………….42
第三節 支配的起源與臺灣人的反應………………………..……….……………57
小結……………………………………………………………..……….…………..66
第二章 體育與「文明開化」:兒玉後藤體制下的體
操科(1898-1910)
第一節 新機制的建立:身體自由與規則制約下體操科「遊戲」的分析………..70
第二節 女子體育的發展:賢妻良母、纏足與體育……………………………….90
第三節 體操科的強化及其限制…………………………………………………..112
第四節 臺灣人與體操科:從排拒到接受………………………………………..128
小結…………………………………………….……………..……………………136
第三章 體育、科學與同化:隈本繁吉時期的體操科與
「體操科教授要目取調委員會報告書」(1910-1922)
第一節 同化的假面:法規與同化教育的理論結構………………………..……142
第二節 「體操科教授要目取調委員會報告書」的源起與分析…………………154
第三節 從「兵式體操」到「教練」:身體規律與殖民地體育的差別化問題….192
小結………………………………………………………………………………...205
結論:兼論殖民地統治機制的探索
一、文明、殖民與體育…………………………………………………………….207
二、 殖民地統治機制的探索...………………. ….……………….……………....210
三、現在與未來...………….……………………………………………………….213
附錄一:明治31-43年臺灣公學校運動會調查表………………………………216
附錄二:大正6年「體操科教授要目取調委員會報告書」….…………………….228
參考書目………………………………………………………...…………………249
圖 次 目 錄
圖 緒論之一 植民地文化結構與社會結構圖……………………………………...8
圖1-1 整頓動作之一:表現身體規律的重要手段…………………………………53
圖1-2 立正姿勢解說圖………………………………………………….……….…54
圖1-3 日治初期書房概況圖………………………………………….….……..…..58
圖2-1 旗取競走…………………………………………………………….…….…87
圖2-2 豆囊投…………………………………………………………...…...………87
圖2-3 纏足示意圖:纏足相當不利於活動………………………………………..100
圖2-4 第一附屬學校時代的女子遊戲………………………………...………….106
圖2-5 變換行進示範動作…………………………………………………………107
圖2-6 纏足女子普通體操減省動作之一:以整支腳移動取代屈膝舉踵….……111
圖2-7 濱崎傳藏所編教材的不同名稱……………………………...….……..…..127
圖3-1 臺灣教育令改正圖:「剛毅」正是最後被寫入的原則………….………..153
圖3-2 公學校體操科項目之一:拔河…………………………………………….174
圖3-3 公學校體操科項目之一:旗送競走…………………………….…..……..174
圖3-4 公學校胸部運動之一:上體後屈:臂上伸:直立/閉足…………………180
圖3-5 公學校上肢運動之一:臂前屈:直立:臂側伸………………………….181
圖3-6 小學校跳躍運動之一:膝立跳上跳下…………………..…………………182
圖3-7 小學校跳躍運動之二:橫振跳……………………………………………..182
圖3-8 公學校女生不必實施的運動之一:走幅跳……………………………….185
圖3-9 公學校女生不必實施的運動之二:單腳競走…………………………….185
圖3-10 鐵棒代用圖……………………………………………...………….……..190
圖3-11 跳箱代用圖…………………………………………...……………...……190
圖3-12 立正姿勢與角度版………………………………………...…………...…198
表 次 目 錄
表1-1 1898年公學校成立前國語傳習所暨分教場表…………………………..…40
表1-2 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體操科進度表……………………………….….…49
表1-3 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體操科進度表……………………………...…...…50
表1-4 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體操科進度表………………………………...…...51
表2-1 「體操科教授細目」與「體操科教程」遊戲對照表…………………….…84
表2-2 1908年「體操法教程」一般實施動作、女子動作與本島女子動作對照表..108
表2-3 明治36-43年體育講習會概況………………………………………….…114
表2-4 明治38年彰化廳公學校體操科教授細目……………………..……….…123
表3-1 明治後期與大正初期「同化」教育方針比較表………………………….145
表3-2 大正元年至八年公學校相關數據表…………………………...………….146
表3-3 小、公學校表情、行進遊戲項目對照表………………………………….169
表3-4 小、公學校競爭遊戲分配比較表………………………………………….172
表3-5 小、公學校身體檢查(體重)比較表…………………………………….175
表3-6 小、公學校身體檢查(身高)比較表…………………………………….176
表3-7 小、公學校身體檢查(胸圍)比較表…………………………………….176
表3-8 小、公學校身體檢查(脊柱)比較表……………………………………..177
表3-9 普通體操項目及其功能表………………………………………...……….178
表3-10 小公學校普通體操個別動作數量對照表………………………...……...179
表3-11 課外體操內容表……………………………………………………...…...187
表3-12 小、公學校體操設備表……………………………………………………188
表3-13 兵式體操與輕體操比較表……………………………………………......193
表3-14 「體操教授要目報告書」公學校教練課程表…………………………….19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官書、報章與辭典、私人文書
(一)官書
1.檔案
〈各廳縣學務主任會議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三十一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五十三卷。
〈有關頒佈教科書臺南縣知事之呈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卷。
〈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國語學校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九年永久保存乙種第十六卷。
〈國語學校明治三十年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三十年永久保存第十七卷。
〈國語學校規則中追加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三十年甲種永久保存第二十二卷。
〈第一附屬學校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六卷。
〈第一附屬學校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三十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二十一卷。
〈第二附屬學校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六卷。
〈第二附屬學校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三十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二十一卷。
〈第三附屬學校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六卷。
〈第三附屬學校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六卷。
〈普通體操改正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四十一年永久保存。
〈臺北國語傳習所明治二十九年十月事務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十六卷。
〈臺北縣下及各支廳管下學事視察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
〈臺南國語傳習所明治二十九年七月份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六卷。
〈臺南國語傳習所明治二十九年十月份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六卷。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細則〉,《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三十二年乙種永久十七卷。
〈體操科教授要目取調委員設置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三年永久保存第四十一卷。
〈體操科教授要目取調委員報告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五年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卷。
〈體操科教授要目取調委員命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三年永久進退第十二卷。
〈體操科教科付各廳長通牒文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三十七年永久保存。
〈體操課教授要目取調委員被免〉,《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四年永久進退第四卷。
〈慰問總督及陸軍軍官之敕語及覆文〉,《臺灣總督公文類纂》,明治二十八年甲種永久保存。
2.官報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學事部第九年報》。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府報》,明治29年至大正12年。
3.統計書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各種學校生徒及兒童發育統計》(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大正2年)。
4.教科書
朝鮮總督府,《小學校 普通學校體操教授書》(朝鮮總督府,大正13年)。
臺灣總督府學務課編,《臺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1902年。
(二)報紙、雜誌、辭典
1.報紙
《臺灣新報》,明治29年6月至明治31年4月。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1年4月至大正11年12月。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8年7月至明治44年11月。
《臺灣民報》,大正12年至大正14年。
2.雜誌
《臺灣教育會雜誌》,明治34年7月至大正元年。
《臺灣教育》,大正元年至大正11年。
《國家教育》,明治25年至明治30年。
《臺灣學校衛生》,昭和14年。
3.辭典(工具書)
大日本百科辭書編輯局編纂,《教育大辭書》(東京:同文館,1921)(「復刻本」東京:日本圖書,1997)。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日本近代教育史事典編集委員會,《日本近代教育史事典》,(東京:平凡社,1971(1996))。
左秀靈編譯,《日華體育辭典》(臺北:名山出版社,1988)。
永原慶二監修,《岩波日本史辭典》,(東京:岩波書店,1999)。
寺崎昌男,《教育名言辭典》(東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1999)。
岸野雄三等編,《近代體育年表》(東京:大修館書店,1999(3版))。
金澤庄三郎編纂,《廣辭林》,(東京都:三省堂,1934)。
教育思想史學會編,《教育思想事典》(東京:勁草書房,2000)。
藤野保,《日本史事典》(東京:朝倉書店,2001)。
(三)日記、文書
1.日記
田健治郎,《田健治郎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
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四)》(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2.文書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後藤新平文書》。
日本天理大學藏,《下村宏文書》。
二、時人著作
(一)專著
下村高次郎,《國語讀方科、體操科教授關研究》,(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大正14年)。
川野重任《日據時期臺灣米穀經濟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1941))。
片岡巖、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
可兒德、石橋藏五郎、寺岡英吉等著,《理論實際 競技遊戲》(東京:中文館書店,大正8年(1919))。
正榕會,《小公學校武道科指導細目》,(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昭和14年(1939))。
永井道明,《學校體操教授要目精神及其實施上注意》(東京:教育新潮研究會,1915)。
永田重隆,《臺灣體育的理論及實際研究》,(臺北:江間常吉,昭和2年﹝1927﹞)。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局,1985(1929))。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10月)。
竹村豐俊,《臺灣體育史》(臺北:臺灣體育協會,1933)。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1905)。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推展》(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
柴田簾,《臺灣島民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23;復刻版1996)。
教育史編纂會,《明治以降教育制度史 三卷》,(東京:社會教育會,昭和13年(1938))。
教育史編纂會,《明治以降教育制度發達史 十二卷》(東京:社會教育會,昭和13年(1938))。
森川龜吉講述,《體操科》(臺灣總督府學務部,大正3年(1914))。
臺中師範學校編《臺中師範學校創立十週年紀念誌》(臺中:臺灣師範學校,1933)。
臺北市教育研究會編,《研究彙報》(臺北:臺北市教育研究會,大正13年(1924))。
臺北市樺山尋常小學校體育研究部,《臺灣於小學校體育實際》(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大正13年(1924))。
臺北師範學校編《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週年紀念誌》(臺北:臺北師範學校,1926)
臺北市樺山尋常小學校體育研究部,《臺灣於小學校體育實際》(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大正13年(1924))。
臺北師範學校編《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週年紀念誌》(臺北:臺北師範學校,1926)。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灣教育會,昭和14年(1939))。
臺灣總督府編,《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
臺灣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王洛林監譯,《臺灣抗日運動史(4)》(臺北:海峽學術,2000)。
藤原喜代藏,《明治大正昭和教育思想學說人物史 第二卷 明治後期篇》(東京:東亞政經社,昭和18年(1943))。
(二)論文
三屋恕,〈學校管理法(承前)〉,《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版)》64(明治40年7月25日),頁5。
三屋恕,〈學校管理法(承前)〉,《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版),61號(明治40年4月),頁4-6。
丸山芳登,〈臺灣於學校體育沿革概要(承前)〉,《臺灣學校衛生》,6(昭和14年12月),頁49。
丸山芳登,〈臺灣於學校體育沿革概要〉,《臺灣學校衛生》,5,昭和14.9。頁29~30‧
大石和太郎,〈教育者努力〉,《臺灣教育會雜誌》96(明治43年3月),頁4。
山口喜一郎,〈讀新公學校規則 一〉,《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版)》30號,明治37年9月。頁1-3。
川崎長松,〈體育上觀屋外運動場設備〉,《臺灣教育》142(大正3年2月),頁25-26。
中村治太,〈複式學級關實驗 二〉,《臺灣教育會雜誌》118(明治45年2月),頁20-22。
今村善二,〈體育就(一)〉,《臺灣教育》,297號(1927昭和2年3月),頁44-45。
水科七三郎,〈臺灣於兒童發育〉,《臺灣統計協會雜誌》87(大正2.3),頁23。
水科七三郎,〈臺灣於兒童發育(六)〉,《臺灣統計協會會報》,91,大正2年4月,頁34。
水科七三郎,〈臺灣於兒童發育(三)〉,《臺灣統計協會雜誌》,88號(大正2年4月),頁27-28。
王名受〈本國旅行日誌(續前),《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版)》,19號(明治36年10月),頁20。
加藤元右衛門,〈十年前思出〉,《臺灣教育會雜誌》79(明治41年10月),頁31。
加藤元右衛門,〈序〉,《臺灣紀念名鑑》(大正15年,臺灣刊行會),頁22-23。
加藤忠太郎,〈艋舺公學校兒童體格檢查成績〉,《臺灣教育會雜誌》,67號(明治40年10月),頁16-22。
古市健,〈我國民性臺灣教育〉,《臺灣教育》,154號(大正4年2月),頁20-27。
平井直重,〈私學級於課外運動實際就〉,《臺中州教育》,7:6,昭和14.7。頁28。
平井直重,〈體位向上資課外運動重視〉,《臺中州教育》,7:5,昭和14.6。頁20。
平塚佐吉,〈學校體育〉,《臺灣教育》,171(大正5年9月),頁7-17。
本田茂吉,〈在職當時感想叢談〉,收入小野正雄編,《創立滿三十週年紀念誌》(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窗會、學友會,1928),頁320-321。
矢內原忠雄,〈軍事的同化的日佛殖民地政策比較一論〉,《國家學會雜誌》51:2,頁 。
石田新太郎,〈臺灣教育家的使命〉,《臺灣教育會雜誌》,61號(明治40年4月),頁6-7。
仲田朝由,〈出席獎勵法(二)〉,《臺灣教育會雜誌》,31期(明治37年10月),頁21。
自然道人,〈女子體育論〉,《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版)》66(明治40.9),頁1。
自然道人,〈歐美現行體操法〉,《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版)》69(明治40年12月),頁2-6。
臼杵才化,〈女兒體育就教育家望〉《臺灣教育會雜誌》48號(明治39年3月),頁1-6。
角田秀雄,〈臺灣婦人骨盤就並生體計測〉,《臺灣醫學會雜誌》27(明治38年1月),頁180-209。
町田富重,〈女生徒研究〉,《臺灣教育》166(大正5年3月),頁29。
岡本要八郎、三尾靜,〈公學校唱歌教授就〉,《臺灣教育會雜誌》6,明治35年8月。頁24-36。
東鄉實,〈經濟上觀婦人纏足〉《臺灣農友會報》,8(明治40年1月),頁21。。
芳賀揪五郎,〈學校園就〉,《臺灣教育會雜誌》84號,明治42年3月,頁24-38。
近藤十郎,〈學校建築理想,附校旗揭揚主張〉,《臺灣教育會雜誌》51號,明治39年6月,頁5-8。
前川治,〈公學校教育於體操科價值〉,《臺灣教育會雜誌》97(明治43年4月),頁4-5。
秋濤生,〈體操科教授細目〉,《臺灣教育會雜誌》37號,明治38年4月,頁33-35。
砥上種樹,〈訓育上見公學校體操科〉,《臺灣教育》166(大正5年3月),頁35-36。
高岡武明,〈公學校修身科就〉《臺灣教育會雜誌》4號,明治35年3月,頁4。
高橋憲一、毛利琢磨,〈作業科〉,《臺灣教育會雜誌》111(明治44年6月),頁8。
清水岩生,〈遊戲一、二〉,《臺灣教育會雜誌》,20號(明治36.11),頁19-22。
許子文,〈公學校本島雇教員注意所〉《臺灣教育會雜誌》,27號(明治37年6月),頁43-45。
彭城晃,〈就運動會而言〉,《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版),92號(明治41年),頁1。
渡部春歲,〈學校園設置望〉,《臺灣教育會雜誌》45號,明治38年12月,頁6-8。
筒井茂吉,〈體格檢查就〉,《臺灣教育會雜誌》,16號(明治36年7月),頁31-32。
賀田直治,〈校庭綠蔭樹學校林就〉,《臺灣教育會雜誌》85號,明治42年4月,頁18-30。
新井博次,〈本島就內地兒童教育特徵〉,《臺灣教育會雜誌》1號,明治34年7月,頁64-66。
鈴木金次郎,〈十年前思出〉,《臺灣教育會雜誌》79(明治41年10月),頁27。
鈴木梅太郎,〈公學校體操科教授概要〉,《臺灣教育會雜誌》,11(明治36年2月),頁32-33。
臺灣教育會,〈臺灣公學校規則改正〉,《臺灣教育會雜誌》,128號(大正元年12月),頁9。
臺灣教育會編輯,〈臺灣於內地人子地教育〉,《臺灣教育》,171號(大正5年9月),頁1-2。
臺灣教育會編輯,〈學事會議席上於內田民政長官閣下訓示要領〉,《臺灣教育》,124號(明治45年8月),頁1-2。
臺灣教育編輯部,〈研究調查:內地小學校比本島小學校有教育上三大不利及其救濟法〉,《臺灣教育》,189號(大正7年1月),頁26-42。
濱崎傳造,〈小公學校適用新體操法〉,《臺灣教育會雜誌》62(明治40年5月),頁24。
濱崎傳藏,〈小公學校適用新體操法〉,《臺灣教育會雜誌》62號(明治40年5月),頁24-34。
濱崎傳藏,〈臺灣公學校體操法〉,《臺灣教育會雜誌》,63期(明治40年6月),頁8-24。
巖谷季雄,〈桃太郎主義〉,《臺灣教育》168(大正5年6月),頁9-18。
三、今人著作
(一)中文著作(含翻譯)
1.專著
刁筱華譯、Miles, Rosalind.《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王志弘、王淑燕、郭苑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等譯、Said, Edward.,《東方主義》(臺北:立緒,1999)。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王信慧等譯、S.Kendrick & D.McCrone編,《解釋過去/了解現在》,(臺北:麥田,1997)。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王業偉、趙國新譯、Strathem, Andrew.,《身體思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田心喻譯、Bocock, Robert,《文化霸權》,(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1984﹞)。
成素梅等翻譯、Thomas, L. Goodale & Geoffrey, Godbey,《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閒》,(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成窗譯、Huizinga, Johan.,《人:遊戲者》,(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朱元鴻等譯、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後現代理論—批評的質疑》,(臺北:巨流,1995)。
吳文忠,《體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73)。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學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8))(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83)。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
吳密察導讀、許佩賢譯,《攻臺戰紀》,(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
吳叡人譯、Anderson, Benedict,《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出版社,1999)。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李永熾,《日本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
李永熾,《日本近代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2)。
李永熾,《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1968)。
李金梅譯、Gellner, Ernest,《國族主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李金梅譯、Hobsbawn, Eric.,《民族與民族主義》,(臺北:麥田,1997)。
李學來、黃鎬淑譯,《韓國近代體育史研究》,(臺北:師大書苑,2000)。
杜章智譯、Althusser, Louis,《列寧與哲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
杜聰明,《回憶錄之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
易劍東,《體育文化》(臺北:揚智文化,1998)。
易劍東,《體育文化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林正芳譯、Tsurumi, Patricia.,《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基金會,2000)。
林茂生、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與教育》(臺北:新自然主義,2000)。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著、馬采譯,《近代日本思想史 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與理想與現實-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0)。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洪郁如,《日本植民統治「新女性」誕生 近代臺灣女性史》(東京:勁草書房,2001)。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唐宗清譯、Harris, Kevin,《教師與階級:馬克斯主義分析》(臺北:桂冠出版社,1994)。
徐淑芳譯、Bammel, Gene & Lei Lane Burrus-Bammel,《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桂冠,1996)。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
崔樂泉,《中國近代體育史話》(北京:中華書局,1998)。
康樂、黃進興主編,《歷史學與社會科學》,(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
張京媛譯、Habemas, Jurgen. 《社會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1996)。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臺北:商務書局,1997)。
張深切,《里程碑 ---又名:黑色的太陽(上)》,(臺北:文經社,1998)。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著,《臺灣開發史》(臺北:空中大學,1996)。
曹珍芬譯、Bynum, William F.,《19世紀醫學科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陳曉蘭、楊劍鋒譯、Showalter, Elaine.,《婦女 瘋狂 英國文化(1830-1980)》(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臺北:揚智,2000)。
章義和、陳春雷,《貞節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0),(臺北:師範大學歷史所,1988)。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一九二○-一九三二)》(臺北:時報文化,1993)。
廖炳惠,《另類現代情》(臺北:允晨出版社,2001)。
熊秉真,《童年憶往 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2000)。
劉北成、楊遠嬰譯、Foucalt, Michel,《規訓與懲罰》(臺北:桂冠,1992)。
劉成林,《祭壇與競技場 藝術王國裡的華夏與古希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劉國柱,《希特勒與知識份子》(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師範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1998)。
蔡禎雄,《日據時期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1997(修訂一版))。
鄭德順譯、Kann, Reginald.,《福爾摩莎考察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賴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 新詩散文集》(臺北:旭昇圖書公司,2000)。
蘇競存,《學校體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論文(含期刊論文、專書論文與學位論文)
小林道彥,鄭天凱譯,〈1897年臺灣高等法院院長高野孟矩罷職事件 明治國家與殖民地領有〉,《臺灣風物》47:2(1997.6),頁129-157。
小林道彥著,李文良譯,〈後藤新平與殖民地經營─日本殖民政策的形成與國內政治〉,《臺灣文獻》48:3(1997年9月),頁101-117。
中根幸夫、吳密察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的成果 附記: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風物》32:1(1982年3月),頁23-58。
毛岸俊、Morris, Andrew.(毛岸俊),〈1909-1919年「教育雜誌」體育文章分析的初步〉,《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1(1996.6),頁47-58。
王世慶,〈外國記者和外商筆下的乙未之役〉,《臺灣風物》39:2(1989.6),頁81-93。
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思與言》29:4(1991年12月),頁5-43。
王秀雲,〈「女性與知識」的幾種歷史建構及其比較──以臺灣當代、七○年代臺灣、清末及民初四段時空為背景〉(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殖民地立法之程序與內容〉,《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4:1,頁1-44。
王順隆,〈日治時期臺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49:4(1999年12月),頁117-124。
王學新,〈日據初期臺東地區抗日戰事中原住民族群向背之分析(一八九五至一八九六) 〉,《臺灣文獻》47卷4期1996,頁129-148。
丘延亮,〈日本殖民時代人類學「臺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997.12),頁145-173。
何乏筆,〈修身、個人、身體---對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之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3,頁293-308。
何乏筆,〈修身與身體﹝二﹞身體,氣氛與美學經濟之批判〉,《文明探索》15(1998.11),頁63-73。
余舜德,〈中國氣的文化研究:一個人類學的觀點〉,發表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之「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1999年5月28日。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料及其研究之評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1993.3),頁48-53。
吳文星,〈如何看待日據時代臺灣史〉,《學術演講專輯第12輯》,(臺北:師大,1996)。頁415-426。
吳文星,〈近十年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研究之動向(1991-2000)〉,《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9(2001.6),頁221-238。
吳文星,〈新渡戶稻造與日本治臺宣傳〉,《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歷史系,1993),頁31-41。
吳哲和、孫慧敏譯、江政寬校譯、Averill, Stephen.,〈中國與「非西方」世界的歷史研究之若干新趨勢〉,《新史學》11:3(2000.9),頁157-194。
吳密察,〈日本的臺灣史研究 若林正丈 吳密察對談〉,《當代》30(1988.10),頁24-39。
吳密察,〈外國顧問W. Kirkwood 的臺灣殖民地統治政策構想〉,《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歷史系,1993),頁13-21。
吳密察,〈從日本殖民地教育學制發展看臺北帝國大學的設立〉,《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頁155-184。
吳密察等著,〈日治時代臺灣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1993.3),頁16-21。
李卓,〈近代日本女性觀─良妻賢母論辯析〉,《日本學刊》4(2000),頁88-91。
李尚仁,〈評介David Arnold, Colonizing the Body〉,《新史學》10:4(1999.12),頁159-167。
李貞德,〈從醫療史到身體文化的研究-從「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談起〉,《新史學》10:4(1999.12),頁117-127。
李國生,〈戰爭與臺灣人:殖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991.9),頁1-65。
汪暉譯、Foucault, Michel.,〈什麼是啟蒙?〉收入汪暉、陳燕谷編,《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書店,1998),頁422-442。
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臺灣史研究》8:2(2001.12)頁9-10、18。
林文淇,〈殖民主義與法律:《印度之旅》對後殖民理論的省思〉,《中外文學》24:3(1995.8),頁61-78。
林玫君,〈日治時期臺灣體育史料解析〉,《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9(2000.5),頁2-16。
林玫君,〈回頭看臺灣體育史〉,《國民體育季刊》28:3(1999.9),頁54-62。
林琪雯,〈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臺灣棒球發展史〉,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林麗卿,〈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教團體與社會變革 以臺北州「同風會」為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邱琡雯,〈「文化變容」的取徑 殖民史研究的另類觀點〉,《當代》154(2000.6),頁106-117。
姚人多,〈傅柯的權力箱 權力篇〉,《當代》175(2002.3),頁70-82。
姚人多,〈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2001.6),頁119-182。
柯志明,〈日據時代殖民發展研究再思考〉,《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3(1889.12),頁16-21。
柯志明,〈農民與資本主義:日據時代臺灣的家庭小農與農業資本〉,《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6(1988),頁51-84。
洪郁如,〈日本統治初期仕紳階層女性觀之轉變〉,收入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頁257。
范春源,〈日據時代臺灣國民小學躲避球運動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0(1995.12),頁167-177。
范春源,〈體育史學研究動態(1989-1999)〉,《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9(2000.5),頁48-56。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1895-1945)〉,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范燕秋,〈日據前期臺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20)〉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范燕秋,〈政治的身體/身體的政治-日治時期臺灣政治運動中的醫學議題〉,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醫學、殖民主義與社會變遷研討會」1998年5月20-21日。
范燕秋,〈疾病、邊緣族群與文明化的身體-以1895-1945宜蘭泰雅族為例〉,《臺灣史研究》5;1(1998.6),頁141-175。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新史學》9:3,頁50-79。
若林正丈、許佩賢譯,〈日本的臺灣殖民地支配史研究的成果(下)〉,《當代》88,(1993.8),頁70-87。
若林正丈、許佩賢譯,〈日本的臺灣殖民地支配史研究的成果(上)〉,《當代》87,(1993.7),頁50-61。
若林正丈、許佩賢譯,〈試論如何建立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的研究-戰後日本政治史〉,收於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頁273-275。
夏鑄九,〈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0(2000年12月),頁48-82
徐國章,〈由「六三法」看日本治臺的基本理念-天皇大權統治主義〉,《臺灣風物》48:2,頁27-28。
徐裕健、陳成章,〈殖民城市的文化空間與權力-以日治時期臺北之休閒生活模式及空間建構為個案〉,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舉辦「文化政治與歷史重構」研討會,1995。
祝平一,〈身體、靈魂與天主:明末清初西學中的人體生理知識〉,《新史學》7:2(1996.6),頁47-98。
祝平一,〈評介Laqueur, Thomas. Making Sex〉,《新史學》7:4(1996.12),頁223-231。
張力可,〈臺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心愷,〈明清時代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張妙娟,〈從《臺灣府城教會報》看晚清臺灣長老教會的白話字教育〉,收入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臺灣省文獻會合編,《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 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0),頁165-193。
張炎憲,〈日治時代臺灣史的研究定位〉,《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1993.3),頁10-14。
張啟雄,〈1950年代海峽兩岸的名分秩序論爭-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代表權之爭-〉,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2001年6月27日,頁1-25。
張隆志,〈重構殖民者的歷史圖像:後藤新平研究論〉,收於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書局,2001),頁121-144。
梁淑萍,〈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莊雅仲,〈再現、改宗與殖民抗爭:十七世紀荷蘭統治下臺灣的殖民主義與傳教工作〉,《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5(1993.11),頁131-160。
莊雅仲,〈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4:3(1993.9),頁59-79。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許佩賢,〈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許佩賢,〈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治初期國語傳習所的成立〉,收入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臺灣省文獻會合編,《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 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0)。頁195-224。
許義雄,〈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體育思想的形成 上〉,《國民體育季刊》20:3(2001.9),頁131-142。
郭錦慧,〈「美麗新世界」──論日治時期運行於原住民部落中的規訓權力〉,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怡宏,〈忠誠與反逆之間 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弱水,〈日本近代思潮與教育中的社會倫理問題─一個初步的考察〉,《新史學》11:4(2000.12),頁65-98。
陳弱水,〈傳統中國史研究與臺灣史的未來〉,《當代》111(1995.7),頁104-113。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開展(1895-1900)〉,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7:2(2001.6),頁1-49。
陳培豐,〈從「抑制教育普及」到「以普及教育來作為壓制」臺灣人的「同化」政策──大正期隈本繁吉主導下皇民化運動雛型的誕生〉(未刊稿)。
陳培豐,〈殖民地臺灣國語「同化」教育的誕生─伊澤修二關於教化、文明與國體的思考〉,《新史學》12:1(2001.3),頁115-155。
陳遠超,〈日本近代初級普通教育在臺灣的移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豔紅,〈後藤新平在臺殖民政策(下)〉,《臺北文獻》直90期,(1989.12),頁77-109。
陳豔紅,〈後藤新平在臺殖民政策(上)〉,《臺北文獻》直89期,(1988.9),頁117-159。
富山一郎,〈殖民主義與熱帶科學:”島民”差異的學術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期(1997.12),頁121-143。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女子體育的發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2000.6)(抽印本)。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觀初探〉,《新史學》7:4(1996年12月),頁119-158。
游鑑明,〈美人變種?近代中國有關女子健美的言論(1920年代-1940年代)〉,發表於「近代中國的婦女、國家與社會(1600-1950)」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8月23-25日。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賀安娟,〈殖民地臺灣的漢文教育:同化政策中的另一個面向〉,《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13(2001.2),頁19-22。
黃俊傑,〈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學」:特質與涵義〉,《歷史月刊》141(1999.10),頁82-90。
黃德時,〈光復前之臺灣研究(代序)〉,收於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頁1-8。
楊瑞松,〈身體、國家與俠-淺論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身體觀和英雄崇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3(2000.9),頁87-106。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2000.6),頁41-87。
劉士永,〈一九三○年代以前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的特質〉,《臺灣史研究》4:1(1999.4),頁97-148109。
劉維茵,〈我們要去dema-從遊戲經驗看竹麻社區兒童的人事與情感〉,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歐用生,〈日據時代臺灣公學校課程之研究〉,《臺南師專學報》12期(1979),頁87-110。
蔣竹山譯、Arnold, David.,〈醫學與殖民主義〉,《當代》170(2001.10),頁40-59。
蔣竹山譯、Furth, Charlotte.(費俠莉),〈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個取向〉,《新史學》10:4(1999.12),頁129-143。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人的初等教育體育科之成立之歷史經緯〉,《體育學報》13(1991.12),頁15-33。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人的初等學校體育科之進展—以1919年至1939年為中心〉,《體育學報》14(1992.12),頁1-13。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科之變質〉,《體育學報》16(1993.12),頁51-66。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科的歷史考察—其總述和結論〉,《體育學報》18(1994.12),頁1-12。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師範學校體育的變遷〉,《體育學報》17(1994.8),頁1-31。
蔡錦堂,〈日本統治初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科書一考察〉,《淡江史學》7/8(1997年6月),頁207-216。
蔡錦堂,〈日本據臺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收於《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私立淡江大學歷史系,1993),頁242-255。
鄭政誠,〈日治初期臺灣舊慣調查事業的開展(1896-1907)〉,收於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編《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師範大學歷史系,2000),頁225-263。
鄭政誠,〈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初創之際的籌畫與運作〉,《臺灣文獻》53:1(2002年3月),頁135-166。
鄭淑梅,〈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鄭麗玲,〈日本殖民地高等教育政策之轉折與發展─以京城大學與臺北帝國大學的設立為例〉,《臺灣風物》51:2(2001年6月),頁87-137。
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謝仕淵,〈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初等教育體操科內容之分析:以兵式體操的內容與普通體操的關係為中心〉《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13(2001.2),頁2-17。
謝仕淵,〈評介 許佩賢著〈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史匯》5(2001.8)頁193-203。
謝振榮,〈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衛生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鍾淑敏,〈日據初期臺灣殖民體制的建立與總督府人事異動初探(下)(1895-1906)〉,《史聯雜誌》15(1989.12),頁51-72。
鍾淑敏,〈日據初期臺灣殖民體制的建立與總督府人事異動初探(上)(1895-1906)〉,《史聯雜誌》14(1989.6),頁84-96。
簡炯仁,〈「臺灣是瘴癘之地」──一個漢人的觀點〉,《臺灣風物》46:4(1996年12月),頁21-45。
魏元良譯、Memmi, Albert.,〈殖民者與受殖民者〉,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頁1-27。
藤森智子,〈日治初期「芝山巖學堂」(1895-1896)的教育—以學校經營、教學實施、學生學習活動之分析為中心—〉《臺灣文獻》52:1(2001.3),頁565-580。
(二)日文著作
1.專著
入江克己,《日本近代體育思想構造》(東京:明石書店,1988)。
上沼八郎,《近代日本女子體育史序說》(東京:不昧堂,昭和47年)。
小山靜子,《良妻賢母規範》(東京:勁草書房,2001)。
山下晉司、山本真鳥主編的《殖民地主義文化》(東京:新曜社,1997)。
山本信良、金野敏彥,《大正昭和教育天皇制 Ⅰ學校行事軍事的擬似自治的性格》(東京:西泉社,1986)。
山本信良、金野敏彥,《大正昭和教育天皇制 Ⅱ學校行事宗教的性格》(東京:西泉社,1986)。
木村吉次,《日本近代體育思想形成》(東京:杏林書院,昭和50年)。
木村信之著,海後宗臣編,《日本教科書大系 解說篇》(東京:講談社,1969)。
水野忠文、木下秀明、渡邊融、木村吉次,《體育史概說──西洋 日本》(東京:杏林書院)。
本山幸彥,《明治國家教育思想》(東京:思文閣,1998)。
石附 實,《近代日本學校文化誌》(東京:思文閣,1992)。
石橋武彥、佐藤友久,《日本體操─百年步實技─》(東京:不昧堂書店,1966)。
伊澤修二君還曆祝賀會編,《樂石自傳教界周遊前記》(東京:大空社,昭和63年)。
吉見俊哉等著,《運動會日本近代》(東京市:青弓社,1999)。
吉原藤助、真行寺朗生,《近代日本體育史》,收於日本體育基本文獻集 第8卷 大正昭和戰前期(東京:日本,1997)。
西尾達雄,《體育戰爭責任—殖民地朝鮮體育政策》(東京:樹花舍,1995)。
佐藤由美,《植民地教育政策研究(朝鮮1905-1211)》(東京:龍溪書社,2000)。
杉田敦,《權力系譜學:以後政治理論向》(東京:岩波書店,1998)。
沖田行司,《日本近代教育思想史研究 ---國際化思想系譜---》(東京:日本圖書,1995)。
松尾章一,《近代天皇制國家民眾‧ 上》(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97)。
松野 修,《近代日本公民教育 教科書中自由、法、競爭》(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7)。
南 博,《日本人論 明治今日》(東京:岩波書店,2000)。
姜尚中,《彼方---近代文化批判》(東京:岩波書店,1996)。
秋野晃司等譯、Emily A. Schultz & Robert H. Lavenda,《文化人類學(I)》(東京:古今書院,1990)。
海後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 近代編 第25卷 唱歌》(東京:講談社,1965)。
海後宗臣、仲新,《近代日本教科書總說 解說篇 》(東京:講談社,1969)。
望田幸男監譯、Peter Lundgreen,《學校社會史概觀》(東京:晃洋書房,1995)。
野口伐名,《文部大臣井上毅明治國民教育觀》(東京:風間書房,2001)。
陳培豐,《「同化」同床異夢 日本統治下臺灣國語教育史再考》(東京:三元社,2001)。
奧田真丈,《教科教育百年史》(東京:建帛社,1985)。
遠藤芳信,《近代日本軍隊教育史研究》(東京:青木書店,1994)。
齊藤利彥,《競爭管理學校史 明治後期中學校教育展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5)。
駒?武,《植民地帝國日本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6)。
歷史學研究會編,《資本主義人變》(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5)。
藤澤房俊,《『-』時代──近代子供國家》(東京:筑摩書房,1993年初版,1996年2刷)。
2.論文(含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上沼八郎,〈解說 伊澤修二「檢證」素材〉,收於《樂石自傳教界周遊前記 樂石伊澤秀二先生》,(東京:大空社,昭和63年),頁1-4。
上沼八郎,〈臺灣教育史〉,《世界教育史體系2日本教育史》(東京:講談社,1975),頁269-270。
大櫃敬史,〈文部省雇教師G. A.  滯日書簡─日本近代体育一斷面─〉《(北海道大學)教育學部紀要》,78號(1999.6),頁8-24。
大櫃敬史,〈招聘關經緯──大學所藏文書分析中心〉《(北海道大學)教育學部紀要》,73號(1997.6),頁1-34。
山本有造,〈植民地統治「同化主義」構造〉,《人文學報》83(2000.3),頁57-71。
井上俊,〈近代日本於武道〉,收入日本社會學會編,《變容現代社會》,(京都:世界思想社,1998),頁225-235。
今西一,《近代日本差別性文化 文明開化民眾世界》(東京:雄山閣,1997)。
內藤千珠子,〈病身體—「血」「精神」比喻〉,收於金子明雄等編,《—帝國》,頁56-81。
日野秀逸,〈後藤新平「命價說」關研究〉,《日本醫史學雜誌》34:4(昭和63年10月),頁16-29。
木下秀明,〈學校體育100年 明治5年學制明治37年體操遊戲取調〉,《新體育》43:1(1973年1月),頁22-25。
木下秀明,〈體操教科書〉,收於海後宗臣、仲新編《近代日本教科書總說 解說篇 》,頁680-683。
木村吉次,〈學校體育100年 明治38年大正15年〉,《新體育》43:2(1973年2月),頁34-37。
田中宏,〈日本植民地支配國籍關係經緯──臺灣朝鮮關兵役義務參政權〉(愛知縣立大學外國語學部『紀要』第9號,1974年12月)。
西川長夫,〈國家---文明文化〉,《思想》827(1993.5),頁4-33。
吳宏明〈殖民地教育──臺灣朝鮮中心〉,收於本山幸彥《帝國議會教育政策》(東京:思文閣,昭和56年),頁540-556。
村上綱實,〈植民地調查後藤新平〉,收入川合隆男編《近代日本社會調查史(1)》,(東京:慶應通信,1988),頁219-250。
林繁藏,〈韓國於近代國家形成〉,收入日本社會學會編《變容現代社會》,(京都:世界思想社,1998)。頁187-193。
姜尚中,〈觀相剋:東洋史學植民政策學〉,《青丘》21(1995,春季號),頁101-107。
姜尚中,〈觀相剋:植民地主義者肖像(2)〉,《青丘》23(1995,秋季號),頁191-197。
姜尚中,〈觀相剋:植民地主義者肖像(3)〉,《青丘》24(1995,冬季號),頁101-105。
姜尚中,〈觀相剋:植民地主義者肖像〉,《青丘》22(1995,夏季號),頁166-171。
若林正丈,〈一九二三年東宮臺灣行啟「內地延長主義」〉,《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1993),頁45-74。
若林正丈,〈一九二三年東宮臺灣行啟「內地延長主義」〉,收於岩波講座「近代日本植民地」2《帝國統治構造》(東京:岩波書店,1992),頁87-107。
綱澤滿昭,〈國民、國家、「國語」--上田萬年〉,《日本近代思想相貌 –近代的「知」問--》(東京:晃洋書房,2001),頁32-64。
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編,〈戰後日本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文獻目錄〉,《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3號,(東京: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1981)。
蔡禎雄,〈日本統治下臺灣初等學校教科體育歷史的考察〉,日本筑波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駒?武,〈日本殖民地支配近代〉,《思想》928(2001.8),頁159-197。
(三)西文著作
1.專著
Appadurai, Arjun. 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
Arnold, David & Curtin, Philip. Death by Migration: Europe’s Encounter with Tropical World in the Nnei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Arnold, David. Colonizing the Body: State Medicine and Epedemic Disease in Nineteenth-Century Ind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rliforina Press, 1993.
Cohn, Bernard. Colonialism and its Forms of Knowledge.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Gene, Bammel.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C. Brown Publishers, 1982.
Gilman, Sander L. Inscribing the Other.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3.
Guha, Ranajit. ed., Subaltern Studies. Delh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Guttmann, Allen. & Thompson, Lee. Japanese Sports A Histo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Guttmann, Allen. Games and empires: modern sports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Hargreaves, John. Sport, Power, and Culture: a Soci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opular Sports in Britain. New York, NY: Polity Press, 1986.
Hawkins, Mike. Social Darwinism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Thought 1860-194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Huntington, Samuel.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 – Military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Ko, Dorothy (高彥頤). Every step a lotus: shoes for bound fe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Laqueur, Thomas. Making Sex: Body and Gender from the Greek to Freu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ratt, Mary. Imperial Eye: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ur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Patricia, E. Tsurumi,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roctor, Robert. Racial Hygiene: Medicine under the Nazi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Gulik, Robert Hans van, 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 Leidon: E. J. Brill, 1961.
Shih, Gi-Wook & Robinson, Michael. eds., Colonial Modernity in Kore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Turner, Bryan. The Body & Society.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 1996.
2.論文(含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Jordanova, Ludmilla. Natural fact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science and sexuality. In C. McCormack and M. Strathern, eds., Nature, Culture, and Gend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Morris, Andrew. Cultivating the national body : a history of physical culture in Republican China. Thesis (Ph. 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1998.
指導教授 戴寶村(Pao-Tsun Tai) 審核日期 2002-7-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