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125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3 、訪客IP:3.129.250.222
姓名 蔡文騰(Wen-Teng C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軍事佈防的變遷~以澎湖為探討中心(1945年以前)
(Probing the transition of military deployment--Peng Hu(before 1945))
相關論文
★ 從「大義覺迷」到「五族共和」 ——近代中國民族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胡光墉與南幫票商之研究,1823~1885
★ 清代捐納制度與台灣士紳之研究★ 嚴慶齡與台灣汽車工業之發展(1953-1981)
★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的發展★ 明將李如松與朝鮮之役研究
★ 輪轉鍊生:臺灣自行車產業史(1972-2005)★ 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
★ 雲南反共救國軍的探討, 1949~1954★ 東港漁業的發展與變遷,1948-2008
★ 日治時期「新竹州」之發展與演變(1895—1945)★ 國民政府對戰後世界秩序之構想 -以「國際問題討論會」為例
★ 台中加工出口區與潭子鄉社會變遷(1971-1994)★ 清領時期台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5-1850)
★ 新莊社會變遷的研究★ 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澎湖在自然環境上並無法造成自給自足,雖然其有優良的港口馬公港,然而由於氣候、雨量等自然因素,造就澎湖物質需靠外地支援。從南宋開始歷經元代、明初的巡檢司,其制度代表的都是認同澎湖做為福建泉州的外港,所以防守澎湖可以保障福建的安全這個道理。當明太祖廢巡檢司之後,國防安全就會出現危機,如明初到明中葉的外敵入侵就是最佳的例證。其後由於「倭寇」與荷蘭的兩次入侵,使得從嘉靖以後朝廷開始得再從新思考棄澎的利與弊,呈現澎湖確實具有危及福建的功能,因此要把外夷趕出澎湖。對於該地更進一步的想法是在天啟四年以後。吸收沈鐵意見的兵部善後條陳,從這裡開始我們可以看見守護澎湖的防禦圈是哪些地方,那就是以馬公港為中心的防守,這樣的防守一直延續到後來,雖然中間防守地點有些增減,但重點中心部分並沒有脫離馬公港,但從這修防禦點的轉變,可以看見當時的政府對於澎湖的防禦思想以及關心的防禦地區為何。這關係到歷來戰爭的經驗與防禦對象。
1895年日本藉由甲午戰爭的勝利,透過國際條約的簽訂,合法取得台、澎的主權,使其成為當時大日本帝國最南方的領土。領台之後,以其為日本進出華南與南洋的基地,而賦予「南進的跳板」與「南門的鎖鑰」之重責大任。鑑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強烈的軍事性質,因此日本軍方設有陸、海軍機構,派遣軍隊駐紮於此。透過這些單位的執行,以達成其被賦予的軍事目標。澎湖在清代主要是以水師左、右營負責該區之戍防,因此陸路的防禦也是由水師汛兵負責。但到日治時期,日本於此地設置陸軍機構,以做為防衛該地之部隊。回顧日本統治澎湖五十年其間,陸軍一直將其地定位為「要塞區」,因此衍生出「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與「澎湖島要塞司令部」二個陸軍機構。另外在海軍方面,該地屬於島嶼地形,因此對外一切皆須倚重海軍。由於澎湖在軍事重要性上,歷來都是海上重於陸地,所以清代在此地駐防之兵力,是以澎湖協水師左右營為主。就清代澎湖的戰略位置來看,其功能在於做為聯繫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橋樑,此也是其戰略地位之所在。日本承襲清代以來對於澎湖軍事戰略位置的看法,將其定位為進出華南的基地,而賦予重任。因此於明治三十四年在此地設置馬公要港部,做為臺灣總督府轄下的最高海軍機構。透過機構變遷、編制定員與防禦圈三者的討論,可以明顯的看出澎湖陸軍的任務是負責防禦該島,因此以要塞砲兵大隊為其主要擔任守備者。沿岸要塞堡壘化是日本從明治中期以後的國家守備概念。海軍以水雷敷設隊負責海面安全,要港部主要是針對華南的狀況。
關鍵字(中) ★ 軍事佈防
★ 澎湖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一章 明清時期澎湖在中國東南的海防地位......9
第一節 清代以前澎湖的軍事地位................9
第二節 清代守澎護臺的海防變遷................26
第三節 中法戰後建立獨立的軍事佈防............48
第二章 日本往南發展的軍事基地................56
第一節 日治初期控制台灣海峽的新國土..........56
第二節 中日戰爭後成為戒嚴的軍事基地..........68
第三節 從華南往南洋發展的重要基地............75
第三章 澎湖軍事機構的設立與演變..............83
第一節 防禦澎湖群島的陸軍要塞................83
第二節 日本最南方的海軍要港..................101
第四章 軍事對區域變遷的影響..................122
第一節 環境衛生的改善........................122
第二節 軍事社會與空間的建構..................127
結論.........................................132
參考書目.....................................135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官方檔案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史料閱覽室典藏,舊日本陸海軍文書,1868年~1945年。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資料,1868年~1945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典藏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5年~1945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典藏,中華民國國軍檔案,1945年以後。
(二)政府公報、統計書、年鑑、官方職員錄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古亭書屋,1947年。
高雄州編,《高雄州報》,1920年~1926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台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01年~1944年。
澎湖三十周年招魂大祭奉贊會,《澎湖郡統計摘要》,台南:台南新報社,1925年。
澎湖廳編,《大正七年澎湖廳行政事務及管內概況報告書》,澎湖:澎湖廳,1919年。
澎湖廳編,《大正八年澎湖廳行政事務及管內概況報告書》,澎湖:澎湖廳,1920年。
澎湖廳編,《昭和七年澎湖廳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澎湖:澎湖廳,1933年。
澎湖廳編,《昭和九年澎湖廳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澎湖:澎湖廳,1935年。
澎湖廳編,《昭和二年統計概要》,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8年。
澎湖廳編,《昭和二年澎湖廳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澎湖:澎湖廳,1928年。
澎湖廳編,《昭和八年澎湖廳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澎湖:澎湖廳,1934年。
澎湖廳編,《昭和十一年澎湖廳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澎湖:澎湖廳,1937年。
澎湖廳編,《昭和十二年澎湖廳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澎湖:澎湖廳,1938年。
澎湖廳編,《昭和十年澎湖廳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澎湖:澎湖廳,1936年。
澎湖廳編,《昭和三年澎湖廳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澎湖:澎湖廳,1929年。
澎湖廳編,《昭和五年澎湖廳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澎湖:澎湖廳,1931年。
澎湖廳編,《昭和六年澎湖廳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澎湖:澎湖廳,1932年。
澎湖廳編,《昭和四年澎湖廳館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澎湖:澎湖廳,1930年。
澎湖廳編,《澎湖廳第三統計書》,澎湖:澎湖廳,1918年。
澎湖廳編,《澎湖廳第四統計書》,澎湖:澎湖廳,1919年。
澎湖廳編,《澎湖廳統計概要》,澎湖:澎湖廳,1929年。
澎湖廳編,《澎湖廳統計概要》,澎湖:澎湖廳,1933-1942年。
澎湖廳編,《澎湖廳報》,1926年~1943年。
澎湖廳編,《廳報》,1896年~1920年。
(三)專書
Jenkins, Keith(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1996年。
又吉盛清(魏廷朝譯),《日本殖民下的台灣與沖繩》,台北:前衛,1997年。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概說‧產業》,台北:稻鄉,1997年。
井田麟鹿,《澎湖風土記》,東京:以文館,1911年。
井原尹三太郎,《澎湖島大觀》,台南:南瀛新報,1932年。
內藤春吉(許冀武譯),《台灣漁業史》,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752)年。
王鑫、馮治華,《澎湖的地形景觀》,台北:交通部觀光局,1991年。
台銀經濟研究室編,《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年。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輿圖纂要》,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1862)年。
伊能嘉矩(楊南郡譯),《臺灣踏查日記》,台北:遠流,1996年。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1909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南投:省文獻會,1985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1704)年。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台南:台南市政府,2000年。
余光弘,《清代班兵與移民:澎湖的個案研究》,台北:稻鄉,1998年。
余光弘,《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之研究》,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年。
吳建興,《澎湖舊網垵社聚落的領域層次》,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吳密察,《「二崁地方志」期末報告書》,澎湖:西嶼鄉公所委託,1997年。
李紹章,《澎湖縣誌(上冊)》,澎湖:澎湖縣政府,1960年。
杜臻,《澎湖臺灣紀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683)年。
杉山靖憲,《澎湖 古今 涉 》,台南:臺日社臺南支局,1925年。
汪大淵(元),《島夷誌略校釋》,北京:中華,2000年。
周于仁、胡格,《澎湖志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736)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1710)年。
周必大(宋),《文忠集》,台北:臺灣商務,1971年。
周學普譯,《十七世紀台灣與英國貿易史料》,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959年。
東鄉吉太郎,《澎湖島》,東京:青木嵩山堂,1903年。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大,1987年。
林長興,《澎湖群島之地質與地形》,台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年。
林晉德,《神、祖靈、鬼之性質及地位對澎湖祠廟空間之影響》,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林朝棨,《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林豪,《澎湖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1893)年。
林謙光,〈臺灣紀略附澎湖〉,收入《澎湖臺灣紀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685)年。
邱炫煜,《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關係的演變》,台北:蘭臺,1995年。
施琅,《靖海記事》,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1683)年。
洪國雄,《澎湖產業印象:走過潮間帶》,澎湖:澎胡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紀麗美總編,《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澎湖:澎湖文化局,2002年。
胡建偉,《澎湖紀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771)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747)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1700)年。
夏琳(明),《閩海紀要》,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高拱乾,《台灣府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5(1696)年。
高雄市文獻會編,《高雄市志‧港灣篇》,高雄:高雄市文獻會,1958年。
張玉璜,《媽宮(1604--1945):一個臺灣傳統城鎮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張默予、郭志成,《澎湖縣志‧衛生志》,澎湖:澎湖縣政府,1977年。
張燮(明),《東西洋考》,台北︰學生書局,1975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台北:稻鄉,2001年。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台北:稻鄉,2003年。
莊東,《澎湖縣志‧文化志》,澎湖:澎湖縣政府,1978年。
許佩賢譯,《攻台戰記—日清戰史‧臺灣篇》,台北:遠流,1995年。
許雪姬,《清代台灣的綠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許雪姬,《澎湖縣志‧城市志》,澎湖:澎湖縣政府,1990年。
許雪姬,《澎湖縣志‧雜志》,澎湖:澎湖縣政府,1992年。
陳仁錫(明),〈皇明世法錄(選錄)〉,收於董應舉(明),《崇相集(選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年。
陳文達,《台灣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720)年。
陳正祥,《臺灣省通誌稿卷一土地志‧氣候篇(第二冊)》,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年。
陳正祥,《澎湖群島》,台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5年。
陳汝勤、林斐然,《臺灣附近之海洋地質》,台北:經濟部地質調查所,1990年。
陳信雄,《澎湖宋元陶瓷》,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85年。
陳培源、張郇生,《澎湖群島之地質與地史》澎湖:澎縣文化中心,1995年。
陳紹章,《澎湖縣誌(上)》,澎湖:澎湖縣政府,1960年。
彭孫貽,《靖海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約1683)年。
曾光棣,《澎湖的五營:以空間角度來看》,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6(1722)年。
黃昭堂(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台北:自由時代,1989年。
楊英,《從征實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1662)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世宗實錄選輯‧雍正五》,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日誌》,東京:綠蔭書房,1992(1945)年。
趙汝适(宋),《諸蕃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劉鳳翰,《日軍在台灣》,台北:國史館,1997年。
樓鑰(宋),《攻媿集》,台北:臺灣商務,1979年。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編,《澎湖開拓史學術研討會實錄》,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89年。
澎湖廳,《澎湖事情》,台北:成文,1895(1929--1936)年。
澎湖廳,《澎湖廳勢一覽》,台北:成文,1985(1934)年。
澎湖廳水產會編,《澎湖廳水產要纜》,澎湖:澎湖廳,1936年。
澎湖廳警務課,《衛生概況(昭和十二年度)》,澎湖:澎湖廳警務課,1938年。
澎湖廳警務課,《衛生概況(昭和十三年度)》,澎湖:澎湖廳警務課,1939年。
澎湖廳警務課,《衛生概況(昭和十年度)》,澎湖廳:澎湖廳警務課,1936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1685)年。
蔣鏞,《澎湖續編》,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832)年。
蔡平立,《(增訂新編)澎湖通史》,台北:聯鳴,1987年。
蔡平立,《馬公市志》,澎湖:馬公市公所,1984年。
戴寶村,《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北:玉山社,2000年。
薛鍾彝主編,《澎湖群島科學調查專輯》,澎湖:澎湖群島科學調查團,1948年。
藍鼎元,《平臺紀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1723)年。
藤川三郎,《澎湖島》,台北:成文,1985(1932)年。
(四)期刊論文
中村校志著、許賢瑤譯,〈關於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古石︰澎湖文化中季刊》9期,1996年,頁60-71。
余光弘、劉肖洵,〈澎湖馬公廟館的初步研究〉,《思與言》18卷3期,1981年,頁25-37。
李東華,〈宋元時代泉州海外交通的盛況〉,收入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84年。
村上直次郎(許賢瑤譯),〈澎湖島上的荷蘭人〉,《.咕石:澎湖文化中心季刊》3期,1996年,頁44-62。
林文鎮,〈移民篇〉,收於許雪姬主持,《澎湖文獻鄉土史料蒐集及研究報告書》,澎湖:澎湖文化局,2000年。
林會承,〈澎湖的聚落單元:兼論清代澎湖的地方自治〉,《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期,1996年,頁53-132。
林會承,〈澎湖社里的領域〉,《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期,1999年,頁41-96。
林會承,〈澎湖聚落的形成與發展(下)〉,《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5期,1995年,頁1-44。
林會承,〈澎湖聚落的形成與發展(上)〉,《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4期,1994年,頁1-36。
翁佳音,〈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收於《中國海洋發戰史論文集‧第七輯》,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99年。
曹永和著,陳宗仁、陳俐甫譯,〈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台灣〉,《台灣風物》48卷3期,1998年,頁91-116。
許雪姬,〈明末對澎湖的經略〉,《台北文獻》(直) 45卅46期1978年,頁359-374。
許雪姬,〈澎湖的人口遷移——以白沙鄉瓦硐村為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
陳信雄,〈從廟宇的發展窺視澎湖的開拓史〉,《歷史學報(成大)》20期,1994年,頁229-273。
陳憲明,〈一個珊瑚礁漁村的生態:澎湖島嶼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8期,1992年3月,頁111-159。
黃士強,〈澎湖古代文化〉,《人類與文化》15期,1981年,頁61-65。
臧振華,〈從考古證據看漢人的拓殖澎湖──兼評澎湖為宋元貿易轉運站說〉,《台灣風物》37卷3期1987年,頁77-98。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卷1期,2001年,頁41-88。
鄭水萍,〈高雄市澎湖籍移民之研究〉,收於許雪姬主持,《澎湖文獻鄉土史料蒐集及研究報告書》,澎湖:澎湖文化局,2000年。
五、學位論文
尹建中,〈澎湖人移居台灣本島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所碩士論文,1969年。
田允茂,〈澎湖舊奎璧澳聚茖的領域層次〉,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1997年。
周介一,〈澎湖農漁業活動及空間使用〉,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1622-1662)〉,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許雪姬,〈明清兩代國人對澎湖群島的認識與防戍〉,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詹瑞峰,〈從後頭厝(娘家)到阮家(婆家)---澎湖望安阿媽的生活空間〉,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1999年。
蔣瓊徽,〈澎湖聚落民間信仰空間防禦體系之探討〉,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1997年。
指導教授 賴澤涵、許雪姬
(Jeh-Hang Lai、Hsueh-chi Hsu)
審核日期 2004-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