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125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 、訪客IP:18.220.6.168
姓名 吳美枝(Wu-Mei Chi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
(A study of literati activitys in cafes in Taipei from 1949 to 1989)
相關論文
★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 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
★ 殖民主義與體育 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
★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 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 (1912-1945年)
★ 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1950-1996)
★ 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 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
★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 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年)
★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 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
★ 臺灣海關艦艇移撥海岸巡防署之研究★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本文透過文人在咖啡館活動的研究,來探討咖啡館的文藝形象是在何種歷史背景下產生,又因為何種歷史因素,導致這種咖啡館的文藝形象逐漸消失,藉此擬出咖啡館在台北的發展,並透過資料的分析、解讀,來建構台北文人咖啡館的圖像。戰後台北文人咖啡館,由早期的「朝風」開始,與稍後的「田園」,皆以古典音樂來吸引顧客,而「明星」引領的風潮,也造成一股文人留連咖啡館的趨勢,緊接著「作家」、「文藝沙龍」的誕生,皆為文人圈內的自發性創業,目的即是創造一個文人可以定期聚集的場所,較晚出現的「野人」、「天琴廳」、「天才」,也標榜著文藝咖啡館的經營方向。
透過文人創作文本的爬梳,以及文人回憶性的散文,咖啡館裡的文人活動,隨著歷史情境的轉換,也有階段性的變化。1950年代初期,政治肅殺氣焰正熾之時,文人在咖啡館內以聆聽西洋古典音樂為主;1950年代中期,一批詩人及藝術家進駐咖啡館,主要以創作現代詩及現代藝術為主;1950年代末期,咖啡館裡詩人,其詩作轉為晦澀難懂的超現實風格,突顯出政治高壓下,文人創作不得不轉向內心世界的窘境。1960年代,現代主義文學在咖啡館裡萌芽發展,存在主義思潮也在此時成為文人咖啡館的重要話題。咖啡館作為一個傳遞西方文藝思潮的現代都市空間,同時也是文人逃避現實的出口,咖啡館遂可說是文人消極抵抗官方文藝的文化場域。1960年代末期,批判現代主義流離現實的聲音開始在文人圈蔓延開來,咖啡館裡的文人也曾試圖讓文藝回歸現實,卻旋即遭到官方的打壓:逮捕、審問、盤查等政治手段,因此,受制於官方的層層打壓,失去行動空間的文人,也只能在咖啡館裡高談闊論,展現「豪情萬丈」的自己。由此推知,沒有集會、結社、出版、言論等自由的權利,台灣根本沒有發展公共領域的空間與條件,台北文人咖啡館也無法和歐洲文人咖啡館相提並論。
綜論台北文人咖啡館,從1950年代到1989年代,雖然其內文人活動有階段性的變化,但是基本而言,文人只是藉由咖啡館空間,建立文人圈中的集體認同感、歸屬感,並試圖尋得文藝創作上的自由。在政治壓迫、思想緊縮的年代裡,這樣的空間往往是文人喘息的空間,由於咖啡館的開放性,一方面是間接向官方聲明:「我們光明正大。」另一方面,自由來去的文人可以咖啡館內找到和自己氣味相投的人,彼此交流摸索,高談闊論。
關鍵字(中) ★ 咖啡館
★ 文人
關鍵字(英) ★ literati
★ cafe
論文目次 目 次
緒論…………………………………………………………………………………1
第一章 台北文人咖啡館的歷史淵源……………………………………………10
第一節 咖啡館裡的文藝與政治……………………………………………10
第二節 文人與茶藝館………………………………………………………21
第三節 日治時期咖啡館裡的藝文活動……………………………………28
第二章 戰後台北文人咖啡館的興起背景………………………………………40
第一節 政治社會與民生經濟………………………………………………40
第二節 台北――現代都市生活的展演地…………………………………51
第三章 咖啡館裡文人活動的重要展現…………………………………………67
第一節 文藝流域裡的咖啡館………………………………………………67
第二節 咖啡館裡的文藝歲月………………………………………………81
第四章 台北文人咖啡館之現象評析……………………………………………104
第一節 一個消極抵抗霸權的文化場域……………………………………104
第二節 文人咖啡館的消逝…………………………………………………114
結論…………………………………………………………………………………124
參考書目……………………………………………………………………………127
參考文獻 參 考 資 料
一、專書
七等生,《城之迷》,台北:遠行,1977。
王志明譯,Claude Lèvi-Strauss(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台北:聯經,1989。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Mike Crang原著,《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
王國璋譯,Norman Hampson原著,《法國大革命》,台北:麥田,1998。
王仁湘,《飲食之旅》,台北:商務,200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Karl Marx(馬克思)原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1998。
中國時報編輯部編著,《臺灣:戰後50:土地˙人民˙歲月》,台北:時報文化,1995,頁128。
中國文藝協會編著,《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
文訊雜誌社,《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台北:文建會,1995年,版二。
文崇一,《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1990。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1975,頁977。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通誌:卷四經濟志商業篇》,台北:眾文圖書,1980。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通誌:卷三政事志建置篇》,台北:眾文圖書,1980。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台灣省通誌:卷四經濟志商業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漢文版,美國加州:蓬島文化,1980.9。
老舍,《茶館》,板橋:駱駝,1999。
朱自振、沈漢,《中國茶酒文化史》,台北:文津,1995。
成寒譯,Ernest Hemingway(海明威)原著,《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台北:九歌,1999。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
李歐梵,《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大學,2000。
李筱峯,《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吳自牧(宋人),《夢粱錄》,北京:中華,1985。
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商務,1968。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1995。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草根,1995。
吳三連口述,吳豊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1991。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台北:金川,1975。
林山田,《刑法的革新》,台北:學林,2001。
林芳如譯,Charles T. Brown,《搖滾樂的藝術》,台北:萬象,1993。
林珍良譯,Klaus Thiele-Dohrmann原著,《歐洲咖啡屋》,台北:聯經,2003。
林宗德譯,Philip Smith著,《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2004。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三)技術協助計畫》,台北:國史館,1998。
柯瑞明,《臺灣風月》,台北:自立晚報,1991。
姚國坤、王存禮、程啟坤,《中國茶文化》,台北:洪葉文化,1994。
紀弦,《紀弦回憶錄(第二部)》,台北:聯經,2001。
洛夫,《石室之死亡》,台北:創世紀,1965。
施康強、顧良譯,Fernand Braudel(布勞岱爾)原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卷一)》,台北:貓頭鷹,1999。
段承璞主編,《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1994。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2002。
高毅,《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台北:淑馨,1993。
徐江敏、李姚軍譯,Ervign Goffman(高夫曼)原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1992。
殷麗君譯,Wolfgang Schivelbusch原著,《味覺樂園――看香料、咖啡、菸草、酒、如何創造人間的私密天堂》,台北:藍鯨,2001。
孫慧敏譯,J.H. Shennan原著,《大革命之前的法國》,台北:麥田,2000。
翁台生,《CIA在台活動秘辛》,台北:聯經,1991。
陳正祥,《臺北市誌》,台北:南天,1997。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台北:臺灣書店,1999。
章英華,《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台北:巨流,1995。
張志成譯,Verean von der Heyden-Rynsch原著,《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台北:左岸,2003,
張君玫譯,John Storey原著,《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2。
張君玫譯,Robert Bocack原著,《消費》,台北:巨流,1996。
張旭東、魏文生譯,Walter Benjamin(班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三聯,1989。
張惠菁,《楊牧》,台北:聯合文學,2003。
張系國,《昨日之怒》,台北:洪範,1980,第九版。
張宏庸,《台灣茶藝發展史》,台中:晨星,2002。
張宏庸,《台灣傳統茶藝文化》,台北:漢光文化,1999。
明․張萱,〈高尚˙王問〉,《西園聞見錄》,台北:華文書局,1968,卷22。
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1996。
許綬南譯,Peter Burke (彼得柏克)原著,《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1997。
曹衛東等譯,Jürgen Habermas(哈伯馬斯)原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2002。
常慧譯,Roden Claudia原著,《咖啡的故事》,台北:聯經,1998。
郭方等譯,Lewis Coser原著,《理念的人》,台北:桂冠,1992。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彭懐恩,《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寒爵,《儒林新傳》,台北:成文,1980。
湯皇珍,《陽光、印象、楊三郎》,台北:雄獅圖書,1994。
賈士蘅譯,Peter Burke (彼得柏克)原著,《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台北:麥田,2003。
馮川、蘇克譯,Carl Gust Jung(榮格)原著,《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1994。
楊澤主編,《狂飆八○》,台北:時報,1999。
楊澤主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楊孟瑜,《少年懷民》,台北:天下遠見,2003。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一九五四~一九六○)》,台北:國史館,2002。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八)新聞自由》,台北:國史館,2002。
楊幼蘭、杜默譯,Leah Hager Cohen原著,《玻璃紙咖啡豆》,台北:時報,2000。
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時報,1991。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經濟與生活,1989。
臺北市勸業課編,《臺北市商工人名錄》,昭和8年、昭和10-15年,台北:臺北市役所,昭和九年。
臺北市商工會議所編,《臺北市商工人名錄》,昭和18年,台北:臺北市役所,昭和九年。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卷六經濟志商業篇》,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6。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警政篇》,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6。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城市篇》,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6。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9。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台北:自立晚報,1993。
葉龍彥,《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
葉淑燕譯,Robert Escarpit原著,《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
鄭之書譯,Bernard Lewis原著,《中東:自基督教興起至二十世紀末》,台北:麥田,1998。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1992。
廖欽龍譯,《咖啡事典》,台南:驊優,1997。
劉永毅,《周夢蝶―詩壇苦行僧》,台北:時報,1998。
劉大任,《浮游群落》,台北:三三,1990。
劉宗德研究主持,《特種娛樂營業管理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7。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合著,《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1993。
賴瑛瑛,《台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台北:遠流,2003。
蔣勳等著,《到綠光咖啡屋,聽巴哈,讀余秋雨》,台北:爾雅,1993。
隱地,《盪著鞦韆喝咖啡》,台北:爾雅,1998。
隱地,《隱地極短篇》,台北:爾雅,1990。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8。
蔡啟恒譯,Dames W. Davidson原著,《臺灣之過去與現在(一)》,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蔡百銓譯,William Doyle原著,《法國大革命的起源》,台北:編譯館,1995。
蕭新煌,《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1993。
蕭其來,《台灣的咖啡》,台北:海外文庫,1956。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1991。
瓊瑤,《窗外》,台北:皇冠,1965。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2000。
薛絢譯,David T. Courtwright原著,《上癮五百年》,台北:立緒,2002。
藍博洲,《白色恐怖》,台北:揚智,1993。
二、報紙資料
不著作者,〈廣植咖啡〉,《臺灣新報》,第198號,明治30.5.9。
不著作者,〈咖啡結實〉,《臺灣新報》,第337號,明治30.10.22。
不著作者,〈大稻埕顯著現代化――咖啡店林立,常設劇場誕生〉,《台灣日日新報》,昭和九年三月六日,版2。
不著作者,〈影壇漫步〉,《中央日報》,1949.3.6,版4。
不著作者,〈文化動態〉,《台灣文化》,3:3,1948.4.1,頁22。
不著作者,〈光復節展覽會出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自立晚報》,1947.10.27,版4。
本報訊,〈熱褲太短,警察要管――維護善良風俗,取締奇裝異服〉,《聯合報》,1971.4.2,版6。
本報記者,〈畸形發展的咖啡館〉,《中華日報》,1962.1.24,版3。
本報記者,〈街頭詩人周夢蝶路邊撐起窮骨頭〉,《徵信新聞》,1965年4月12日,版3。
本報記者,〈暗光咖啡館滄桑錄〉,《徵信新聞》,1959年4月6、10、11日,版3。
本報記者集體採訪,〈咖啡館與問題青少年專題採訪〉,《中央日報》,1976.3.1,版9。
本報記者,〈咖啡櫛次鱗比〉,《民生報》,1987.4.17,版5。
社論,〈特定營業管理與社會風氣〉,《中華日報》,1974.6.9,版2。
社論,〈從嚴禁「命名洋化」說起〉,《自立晚報》,1976.3.4,版1。
社論,〈特定營業的限制〉,《自立晚報》,1965.9.26,版1。
社論,〈取締「嬉痞」須從根救起〉,《自立晚報》,1968.4.29,版1。
社論,〈加強特種營業的管理〉,《自立晚報》,1966.1.8,版1。
社論,〈從舞廳酒家黃色咖啡館說起〉,《中國日報》,1965年10月15日,版2。
社論,〈家長的責任重於政府的責任――論「野人咖啡屋」事件引起的青少年問題〉,1970.4.12,版2。
丁文玲,〈請來重溫老文學雜誌〉,《中國時報》,2003.6.29,版B1。
丁文玲,〈明星咖啡屋即將重新開張〉,《中國時報》,2004.2.29,版B1,開卷周報。
山雨,〈咖啡館風光(上、下)〉,《公論報》,1962年7月10、11日,版3。
王灼堯,〈黃色咖啡室的種種〉,《商工日報》,1963年5月25日,版2。
王柳敏,〈脫衣舞與黃色咖啡館〉,《商工日報》,1964年10月12日,版2。
江述凡,〈朝風 野風 音樂風―台北最早古典音樂咖啡館〉,《中央日報》,1997.3.17,版3。
李旼,〈掃蕩黃黑世界〉,《中央日報》,1965.12.28,版3。
李次民,〈地下酒家〉,《中華日報》,1963.9.8,版3。
李碧玉,〈「歲」不敵「税」!明星咖啡廳從臺北街頭殞落〉,《中央日報》,1989.12.11,版14。
李碧玉,〈捨不得又奈何?簡錦錐的心與「明星」永遠輝映〉,《中央日報》,1989.12.11,版14。
李牧,〈喝咖啡―旅法拾感之七〉,《中華日報》,1975.9.24,版11。
林琨,〈黃色咖啡館和茶花室〉,《臺灣新生報》,1965年12月26日,版3。
岳陽,〈形形色色的咖啡廳〉,《民聲日報》,1975年9月24日,版3。
周銘秀,〈純喫茶式咖啡館的崛起:傳統的喝茶習慣式微了〉,《經濟日報》,1967.9.4,版3。
洪瑞宏,〈台灣咖啡的領航者〉,《省都時報》,2001.4.25,版4。
施麗薰,〈夢在咖啡飄香 台灣老咖啡館足跡〉,《中國時報》,1998.9.13,版14。
恒沙,〈我喜歡BB:咖啡館素描〉,《自立晚報》,1950.3.30,版3。
袁祖愛,〈黃色咖啡的煩惱〉,《臺灣新聞報》,1965年11月28日,版4。
馬岳琳,〈曬書飄書香書街風華再現〉,《自由時報》,2002.11.16,版14。
凌美雪,〈席德進畫出五○年代文人神韻〉,《自由時報》,2003.7.26,版45。
陳思翰,〈熱戀維也納咖啡〉,《中國時報》,2002年12月22日人間副刊版。
陳文芬,〈流亡白俄麵包師,打造文學聖殿〉,《中國時報》,2002.4.7,版12。
陳文芬,〈明星走過54年,紀錄台北文學史〉,《中國時報》,2002.4.7,版12。
陳盈珊,〈周夢蝶現身丰采依舊〉,《中國時報》,2002.11.24,版19。
陳盈珊,〈空間解嚴,老中山堂新左岸,「堡壘咖啡」端上〉,《中國時報》,2004.2.1,C8藝術人文版。
陳希林,〈作家重回明星,找回自由的感覺〉,《中國時報》,2004.5.18,C8藝術人文版。
張爵民,〈北市的黑咖啡館〉,《中央日報》,1965.7.2,版3。
張榮仁,〈北市居仁堂餐廳起火,消防員3傷〉,《聯合報》,2002.4.7,版8。
黃兆洲,〈咖啡館傳奇〉,《商工日報》,1962.10.9,版3。
黃青萍,〈咖啡館在蛻變中〉,《商工日報》,1964.11.1,版3。
黃海騰,〈咖啡女郎厭惡保鑣酒女歡迎中年客人〉,《商工日報》,1967.8.14,版3。
黃敬質,〈地下室營業場所安全問題〉,《中央日報》,1974.7.7,版2。
曹叔,〈問題少年陪笑生涯咖啡廳沉淪記〉,《臺灣新生報》,1967.11.26,版3。
鄒群,〈參觀展覽會速記(一)〉,《自立晚報》,1947.10.27,版1。
劉本炎,〈清茶座〉,《中央日報》,1970.3.2,版4。
魯伯續,〈海派在台北〉,《自立晚報》,1950.3.24,版3。
蔡策,〈正視一個怪現象:色情咖啡館的管理問題〉,《中央日報》,1960.12.13,版3。
蔡益,〈黃色咖啡室及地下舞廳試色情媒介〉,《民聲日報》,1967.12.10,版3。
蕭承訓,〈素食店烈焰,塵封明星煙滿樓〉,《中國時報》,2002.4.7,版12。
羅玉蓓,〈明星咖啡屋最後一夜的浪漫〉,《聯合報》,1989.12.10,版14。
三、專題論文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11:3,2000.9。
王增榮,〈從台北咖啡屋看建築文化〉,《當代》,第十七期,1987.9。
王壽南,〈抗戰前十年的出版法規〉,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
向陽,〈「台北的」與「台灣的」――初論台灣現代文學的「城鄉差距」〉,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
江寶釵,〈現代主義的興盛、影響與去化――當代台灣小說現象研究〉,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吳智和,〈明代的茶人集團〉,林慶弧編,《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4。
吳智和,〈明代文人集團的的飲茶生活〉,徐小虎、陳麗宇編,《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3。
何浩天,〈光復以來的台灣藝術發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期,台北: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
林淇漾,〈五○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靜宜人文學報》,第11期,1999.7。
林淇瀁,〈長廊與地圖〉,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經,2001。
夏鑄九,〈一個都市中心的興起: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的個案研究〉,《當代》,第15期,1987。
夏志清,〈《現代文學》的努力和成就〉,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
奚密,〈邊緣,前衛,超現實:對台灣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的反思〉,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
黃瑞祺,〈現代性的省察――歷史社會學的一種詮釋〉,《台灣社會學刊》第19期,1996。
黄才郞,〈五○年代台灣的文化政策及其實戴氛圍〉,林吉峰主編,《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黃俊傑主編,《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1995。
郭繼生,〈戰後台灣的美術社會〉,《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二)》,1995.10。
楊式昭,〈光復後台灣重要文化政策之觀察〉,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1901-2000台灣文化百年論文集Ⅰ》,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楊照,〈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劉進慶,〈從歷史觀點看台灣經濟成長問題〉,《台灣學術研究會誌》,第2期,1986。
熊自健,〈戰後台灣自由主義者與海耶克思想――以殷海光、夏道平、周德偉為例〉,《當代中國思潮述評》,台北:文津,1992。
鄭明俐,〈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鄭明俐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1994。
蔡采秀,〈從日治到戰後的臺北(1895-1985)――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史過程分析〉,《臺灣史研究》,1996.12,3:2。
蔣年豐,〈戰後台灣經驗中的存在主義思潮―以沙特為中心〉,宋光宇編,《台灣經驗―社會文化篇》,台北:東大,1993。
戴振豐,〈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日治時期台灣的咖啡〉,《台灣歷史學會會訊第17期》,台北:台灣歷史學會,2003.12。
龔鵬程,〈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文人階層〉,《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週年校慶特刊》,2000年10月。
四、短篇論述
小野,〈當一隻始祖鳥〉,《一個運動的開始》,台北:時報,1986。
子敏,〈約會在朝風〉,人間副刊策劃主編,《回到中山堂――延平南路98號和周遭生活圈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2。
王鼎鈞,〈咖啡館〉,《講理》,台北:大地,1984,版15。
王拓,〈一個年輕的鄉下醫生〉,《中外文學》,2:12,1973。
王文興,〈大地之歌〉,《十五篇小說》,台北:洪範,1979。
幻余,〈臺北酒家演變史〉,《臺灣風物》,17:3,1967.6。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明星咖啡館》,台北:皇冠,1984。
白先勇,〈《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貌〉,《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
丘彥明,〈從「波麗路」到「明星」:三十年來文人與咖啡屋窺探〉,《聯合文學》,1:4,1985.2。
向明,〈詩‧音樂‧黃豆湯〉,人間副刊策劃主編,《回到中山堂――延平南路98號和周遭生活圈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2。
伊里,〈本土咖啡館六十年〉,《誠品閱讀人文特刊―咖啡館》,1994年4月1日。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處,〈廢止出版法之探討〉,《出版界》,第56期,1999。
江玲,〈坑裡的太陽〉,隱地編,《光陰的故事》,台北:爾雅,1986。
李瑞騰,〈台北:一個文學中心的形成〉,《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1994。
李昂,〈一封未寄的情書〉《一封未寄的情書》,台北:洪範,1986。
李黎,〈別後我城〉,《別後》,台北:允晨,1989。
李明軒,〈臺灣咖啡文化的見證―力代咖啡〉,《食品資訊》,第176期,2000.8。
李篤恭,〈軀殼〉,臺灣作家全集《李篤恭集》,台北:前衛,1992。
李宗慈,〈訪黃得時,談郁達夫〉,《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2期,台北: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社,1987。
李何林,〈美國電影的毒害〉,《文萃叢刊》,2:23,1947.3.20。
吳智和,〈飲茶․茶書․陸羽〉,陸羽,《茶經》,台北:金楓,1991。
何春蕤,〈性探索――多做少說的七○年代〉,楊澤主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何懐碩,〈咖啡杯中的詩人〉,《苦澀的美感》,台北:大地,1973。
林惺嶽,〈咖啡館裡的繪畫運動家〉,《雄獅美術》,1984,9月份。
艾瑪,〈我的小巴黎〉,人間副刊策劃主編,《回到中山堂――延平南路98號和周遭生活圈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2。
周靜宜紀錄整理,〈從明星咖啡到網路咖啡――台灣咖啡館發展走向推論〉,《室內》,第56期,1997。
周渝,〈紫藤廬一隅――我的父親周德偉先生〉,《中國時報》,2003.1.3,人間副刊。
林同濟、雷海宗,〈論文人(上)(下)〉,《文化型態史觀》,台北縣:地平線,1978。
林懷民,〈蟬〉,《蟬》,台北:大地,1974。
紀弦,〈「現代派的信條」及釋意〉,《現代詩》,第13期,1956.2。
季季,〈擁抱我們的草原〉,隱地編,《這一代小說》,台北:爾雅,1967。
季季,〈尋找一條河〉,臺灣作家全集《季季集》,台北:前衛,1994。
姜捷,〈一頁咖啡色的文學〉,《聯合文學》,1:4,1985.2。
南方朔,〈集權與分權〉,許允斌總企劃,《瞻前顧後―台北的絕版、復刻與新生》,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2001.10。
南方朔,〈那時,台灣才長大〉,楊澤主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南方朔,〈青山繚繞疑無路〉,楊澤主編,《狂飆八○》,台北:時報,1999。
洛夫,〈我不風景誰風景〉,《落葉在火中沉思》,台北:爾雅,1998。
洛夫,〈我與眼鏡〉,《洛夫隨筆》,台北:九歌,1985。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1988。
胡品清,〈那個很波希米亞的日子〉,《芒花球》,台北:水牛,1969。
胡品清,〈悠久的春天〉,《芒花球》,台北:水牛,1969。
秦松,〈作家咖啡屋〉,《誠品閱讀人文特刊―咖啡館》,1994年4月1日。
晏琪,〈作家咖啡屋瑣談〉,《聯合文學》,1:4,1985.2。
晏山農輯,〈八○年代年表〉,楊澤主編,《狂飆八○―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高大鵬,〈飛來樹的見證〉,梅新等著,《繁華猶記來時路》,台北:中央日報,1992。
尉天驄,〈我的文學生涯〉,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我的探索》,台北:中國論壇,1985。
翁台生,〈野人帶來的問題〉,《西門町的故事》,台北:龍年,1976。
黃得時,〈郁達夫先生評傳(一)〉,《臺灣文化》,2:6。
黃得時,〈城內的沿革和臺北城〉,《臺北文物》,2:4,1954.1。
郭水潭,〈憶郁達夫訪台〉,《臺北文物》,3:3,1954。
商禽,〈咖啡瑣憶〉,人間副刊策劃主編,《回到中山堂――延平南路98號和周遭生活圈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2。
明˙費元祿,〈鼂采館清課序〉,《鼂采館清課》,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程抱一,〈巴黎的作家咖啡屋〉,《聯合文學》,1:4,1985.2。
陳秋盛,〈台北音樂紀事〉,吳秋美總編輯,《台北記憶》,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7。
陳丹燕,〈上海咖啡館的編年史〉,《聯合文學》,第204期,2001.10。
陳炎鋒,〈塞納河畔的咖啡屋〉,《聯合文學》,1:4,1985.2。
陳若曦,〈柳綠鵑紅瑠公圳〉,吳秋美總編輯,《台北記憶》,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7。
陳映眞,〈一個「私的歷史」之紀錄和隨想〉,吳秋美總編輯,《台北記憶》,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7。
陳映真,〈美國統治下的台灣〉,《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88。
陳明,〈中國文化與自由主義的懷想――紫藤廬及其他〉,《鵝湖月刊》,總號第327。
陳松溪,〈郁達夫的台灣之行〉,《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2期,台北: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社,1987。
陳佩君採訪撰文,〈波麗路西餐廳〉,《很久很久以前…》,台北:明日工作室,2004。
陳正祥,〈臺北市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4:4,1951.1。
陳芳明,〈昭和記憶˙民國顏色――從公會堂到中山堂〉,人間副刊策劃主編,《回到中山堂――延平南路98號和周遭生活圈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2。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第199期,2001.5。
陳芳明,〈離台十五年祭〉,《夢的終點》,台北:聯合文學,1998。
陳映真,〈台北斷想〉,《台北畫刊》,第377期,1999.6。
張若谷,〈俄商復興館〉,《戰爭,飲食,男女》,上海:良友,1933。
張默,〈葉維廉˙我的呼喊如急速的水沫〉,《夢從樺樹上跌下來》,台北:爾雅,1998。
張拓蕪,〈咖啡?那杯苦水〉,《聯合文學》,1:4,1985.2。
尉天驄,〈幔幕掩飾不了污垢〉,《路不是一個人走得出來的》,台北:聯經,1976。
陶恒生,〈六十年代的台灣中西文化論戰〉,《傳記文學》,83:3,2003.9。
許舜英,〈從烏鴉族到新挪威森林世代〉,楊澤主編,《狂飆八○――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紫藤廬提供,〈古蹟之歷史沿革及創見過程〉,2003。
馮光遠,〈噓―報報七○年代〉,《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劉克襄,〈知識份子〉,《漂鳥的故鄉》,台北:前衛,1984。
莊永明,〈「山水亭」的「古井」―王井泉〉,張炎憲、李筱峯、莊永明等編,《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三冊,台北:自立晚報,1987。
雷驤,〈咖啡室啟蒙〉,《黑暗中的風景》,台北:爾雅,1996。
楊照,〈只剩下咖啡館,只剩下星期一〉,《Café Monday》,台北:聯合文學,1997。
楊逵,〈為此一年哭〉,《新知識》創刊號,1946.8.15。
楊牧,〈那一個年代〉,《昔我往矣》,台北:洪範,1997。
楊照,〈發現「中國」:台灣的七○年代〉,楊澤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雷震,〈創刊「自由中國」的意旨――為建立反共理智的信念〉,《自由中國》,16:6,1957.3.16。
廖炳惠,〈台灣的公共文化〉,《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2001。
廖仁義,〈處境與實踐邏輯〉,《當代》,第三期,1986.7.1。
劉大任,〈情斷老區〉,《壹週刊》,第155期,2004.5.13。
劉蘊芳,〈新古蹟的誕生――紫藤盧〉,《光華雜誌》,1997年10月份,1997。
葉榮鐘,〈台灣省光復前後的回憶〉,《台灣人物群像》,台北:時報,1995。
葉倩瑋,〈清代台灣的都市化――以台北市為例〉,《臺北文獻》,直字95期,1991.3。
葉維廉,〈我那漸被遺忘了的台北〉,《一九八二年台灣散文選》,台北:前衛,1983。
葉維廉,〈葉維廉答客問:關於現代主義〉,《中外文學》,10:12,1982。
葉珊(楊牧),〈「深淵」後記〉,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81。
蓉子,〈「明星」在回憶中的投影〉,《光華》,15:2,1990.2。
盧非易,〈尋找杯底的秘密〉,《飲食男》,台北:聯合文學,1996。
盧克彰,〈給朱橋〉,朱西寧、辛鬱等著,《碧野朱橋當日事:朱橋紀念文集》,台北:十月,1969。
龍應台,〈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台灣的內向性〉,《面對大海的時候》,台北:時報,2003。
賴素鈴,〈中山堂:歷史開門,風華再現〉,《臺北畫刊》,412期。
蔡源煌,〈八○年代文學商品化的趨勢〉,《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1991。
謝里法,〈童話大稻埕〉,吳秋美總編輯,《台北記憶》,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7。
謝里法,〈島嶼美學――關於「台灣早期美術運動文件展」,附:七星山和波麗路〉,《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
隱地,〈遠近中山堂〉,人間副刊策劃主編,《回到中山堂――延平南路98號和周遭生活圈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文化局,2002。
隱地,〈純喫茶〉,《幻想的男子》,台北:爾雅,1979。
隱地,〈一個叫莫尚勤的年輕人〉,《幻想的男子》,台北:爾雅,1979。
隱地,〈愛喝咖啡的人〉,《愛喝咖啡的人》,台北:爾雅,1992。
隱地,〈五○年代的臺北〉,《愛喝咖啡的人》,台北:爾雅,1992。
隱地,〈一條名叫時光的河〉,《愛喝咖啡的人》,台北:爾雅,1992。
隱地,〈到明星看作家〉,《自從有了書以後》,台北:爾雅,2003。
隱地,〈變與不變〉,《隱地極短篇》,台北:爾雅,1990。
隱地,〈快樂地〉,《隱地極短篇》,台北:爾雅,1990。
蕭蕭,〈五○年代新詩論戰述評〉,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
蕭蕭,〈火焰咖啡〉,《太陽神的女兒》,台北:九歌,1984。
蕭乾,〈冷眼看台灣〉,《人生採訪》,台北:聯經,1990。
羅珞珈,〈我在文藝沙龍〉,《誠品閱讀人文特刊―咖啡館》,1994年4月1日。
羅青,〈台灣地區後現代狀況〉,《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1989。
羅門,〈「明星」咖啡屋浮沉記〉,《光華》,15:2,1990.2。
羅門,〈摩卡的世界――摩卡咖啡店是城市伸腰鬆腿的地方〉,《羅門詩選》,台北:洪範。
嚴勝雄,〈都市發展與計畫〉,《臺北市發展史(三)》,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3。
五、學位論文
王士文,〈當咖啡香氣瀰漫在法國街頭――論法蘭西咖啡館文化的形成與轉變〉,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沈孟穎,〈台北咖啡館:一個(文藝)公共領域之崛起、發展與轉化(1930-1970)〉,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2。
李永隆,〈台北市民咖啡與茶消費行為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何亞蘋,〈連鎖經營體系管理控制與協調機制之研究──以咖啡連鎖店為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余欣娟,〈一九六○年代台灣超現實詩――以洛夫、瘂弦、商禽為主〉,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林吟春,〈咖啡連鎖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咖啡連鎖店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林育慈,〈都市速食餐飲消費活動、店址與空間分析――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林良振,〈咖啡使用度及產品涉入程度對咖啡店知覺的影響─以台北市連鎖咖啡店為例〉,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企管組碩士論文,1999。
洪婉琦,〈台北市娼妓管理辦法之研究(1967-199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范婷,〈台灣咖啡消費文化的歷史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曾令正,〈「Cafè」:一個見面社交場所空間形式變遷之初探――以台中市為例1983~2003〉,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3。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程佳惠,〈1935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是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莊佳欣,〈台北市咖啡連鎖店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蔡文芳,〈跨國娛樂資本的空間生產――以台北星巴克(starbucks)為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1。
蔡淑滿,〈戰後初期台北的文學活動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鄭秀香,〈台北市咖啡連鎖店顧客滿意度之研究〉,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嚴奇峰,〈台灣地區大學咖啡消費者行為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85。
蕭晴宜,〈咖啡連鎖店業者與消費者商店形象認知之比較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2002。
六、未出版品
吳美枝訪問整理,〈「明星」負責人簡錦錐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03.4.8。
七、西文資料
W. Scott Haine. The World of the PARIS CAFÉ.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Mark Pendergrast. Uncommon Ground: The History of Coffee and How It Transformed Our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指導教授 戴寶村(Pao-Tsun Tai) 審核日期 2004-7-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