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劉宏祥(Hung-Hsiang Liu)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政工幹部學校之研究(1950~1970) (A Study of the FU HSING KANG College (1950~1970))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政工幹部學校之研究(1950~1970)
中文摘要
「政工幹部學校」的設立是政府遷台之後一項十分重大的政策,但是國內對於其設立的背景、教學的主要內容及其所發揮的影響等,長期以來一直缺乏系統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在於嘗試填補此一空白,在做法上擬以大量的檔案史料為基礎,探索政工幹部學校成立的背景、教學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復興崗精神」的培養與發揚,以及政工體系對於軍隊、政治、社會的長遠影響。本文在安排上,第一章說明本文的主要動機並就現有文獻與史料略加討論;其次,就政工幹部學校設立的歷史背景及其與中共政工制度的異同詳加比較;第三,說明政工幹部學校教育的內容,並就其如何培養「復興崗精神」予以闡釋;第四,政工制度對於軍隊、政治究竟產生哪些影響?這些影響究竟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第五,在結論一章,除了總結以上各章的要點之外,並就政工制度在中華民國軍事史上的意義與作用予以說明。 |
摘要(英) |
A Study of the FU HSING KANG College (1950~1970)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U HSING KANG College was a significant policy aft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and which is still lack of a systematic study and which is what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do. Basing upon the abundant historical archives as my research sources, I firstly investigate in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the FU HSING KANG College was established, then I proceed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its curricula,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FU HSING KANG College, and lastly I would make an assessment of the long term impact, if there is any, of the political work system upon the armies, politics and the society. Chapter One is the synopsis of the dissert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wo i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the FU HSING KANG College was established, meanwhile making a comparison whic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erms of the political work system in the armed forces. Chapter Three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its curricula,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FU HSING KANG College.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the possible long term impact of the political work system in the armed forces, politics and society, and whether the impact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consists of th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dissertation and a descrip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s of the political work system in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R.O.C.. |
關鍵字(中) |
★ 政工系統 ★ 政工幹校 ★ 政工幹部學校 ★ 政工人員 ★ 政工軍官 |
關鍵字(英) |
★ FU HSING KANG College ★ political warfare system ★ political officer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1
貳、研究時間斷限 5
參、研究回顧 6
肆、研究方法與史料 12
第二章 籌建政工幹部學校的歷史背景 15
第一節 黃埔建軍以來的政工制度沿革 15
第二節 國共政工制度的比較 32
第三節 政工改制與政工幹部學校籌建 49
第三章 政工幹部學校的教育體系及特色 73
第一節 組織與經營 73
第二節 教育內容與發展 87
第三節 訓導工作與復興崗精神 105
第四章 政工幹部學校的功能與影響 117
第一節 政工改制後的發展 117
第二節 政工系的形成 137
第五章 結論 156
徵引書目 163
附 錄
附錄一:國民革命軍黨代表條例 179
附錄二: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組織大綱 182
附錄三:國軍政工改制法規五種 184 |
參考文獻 |
徵引書目
一、史料部份
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編,《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提案原文》,台北,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民國40年。
何應欽,《何上將抗戰期間軍事報告(上)》,台北,文星書店,民國51年。
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軍事委員會(一)》,台北,國史館,民國
85年。
政工幹校教材審查委員會編,《參謀業務》,台北,政工幹部學校教育處,民國53年。
政工幹部學校編,《政治作戰教材》,台北,政工幹部學校,民國57年。
陳世宏等編,《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台北,國史館,民國91年。
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檔》《籌筆》《戡亂時期》,檔號010400-001~040。
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檔》《革命文獻》《戡亂時期》《戡亂軍事概況-一般策畫與各方建議》,檔號020400-012~014。
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檔》《特交檔案》《中央政工業務》,檔號080102-014~016。
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檔》《特交檔案》《中央軍事報告及建議》,檔號080102-044~052。
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檔》《特交檔案》《各方建議》,檔號080101-022~027。
國史館,《忠勤檔案》《軍事》,檔號3010.82/5044.01-096。
國史館,《忠勤檔案》《總政治部任內重要文件》,檔號3010.82/5044.01-050~054。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掃除過去大陸一切缺點檢討情形(國防部
日新研究計畫檢討)》,檔號1300/5702。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國軍年度政戰工作檢討會議》,檔號
1300/6015。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國軍政工史》,檔號1300/6015。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國軍政工會議(一)》,檔號1300/6015。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國軍政工會議(附件)(二)》,檔號
1300/6015。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蔡斯將軍1952年年終報告書(一)》,檔號
0440/4490。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蔡斯將軍1953年年終報告書(二)》,檔號
0440/4490。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蔡斯將軍1954年年終報告書(三)》,檔號
0440/4490。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蔡斯將軍1954年年終報告書(四)》,檔號
0440/4490。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國防部總政治部工作報告書(一)》,檔號
1300/6015。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國防部總政治部工作報告(二)》,檔號
1300/6015。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國防部總政戰部工作報告(三)》,檔號
1300/6015。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國軍政治教育工作綱領》,檔號1300/6015。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總統府檔案》《政工組織改革》,檔號1300/1814。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國軍檔案》《政工幹部學校編裝案(一)》,檔號
1932.1/1814。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國軍檔案》《政工幹校訓練計劃案(一)》,檔號0601/1814。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國軍檔案》《政工幹部學校編制案》,檔號1932.1/1814。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國軍檔案》《三軍官校政工幹校教育檢討會案》,檔號
0600.2/1010。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國軍檔案》《政工幹校招生與召訓案》,檔號0600/1814。
國防部擬,《陸海空軍軍官考績規則等三種》,台北,國防部,民國46年。
國防部擬,《國軍政治作戰典則》,台北,國防部,民國56年。
國防部總政治部,《國軍政工概況》,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民國48年。
國防部編,《國軍政工參謀業務作業訓練手冊》,台北,國防部,民國43年。
國防部擬,《國軍政工典範草案》,台北,國防部,民國43年。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訓工作》,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7年。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編,《黃埔軍校史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
二、報紙
《人間福報》,民國91年11月22日。
《中國時報》,民國90年1月10日。
《聯合報》,民國87年4月19日。
民國90年10月28日。
民國84年5月29日。
民國84年6月7日。
《聯合晚報》,民國84年6月25日
三、專著
Paul A. Smith著,洪陸訓譯,《論政治作戰》,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民國92年。
Thomas A. Marks著,張聯祺、李厚壯、劉謦豪、張維屏等譯,《王昇與國民黨-反革命運動在中國》,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92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匪黨控制方式與工作方法》,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民國55年。
毛思誠編,《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台北,出版者不詳,民國26年。
王子翬,《先總統蔣公政治作戰思想之研究》,台北,昌言圖書,民國73年。
王師凱編,《特種黨務五大改革案》,台北,編者出版,民國56年。
王健康,曉韋,石謙主編,《中國黨政制度全書》,長春,吉林攝影,2003年。
王銘義,《不確定的海峽-當中華民國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2年。
尼洛,《王昇-險夷原不滯胸中》,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民國84年。
石明主編,《軍隊政治工作學教程》,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年。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國88年。
江南,《蔣經國傳》,美國加州,美國論壇報社,1988年,第十版。
艾思明編,《台灣軍方領袖》,台北,群倫出版社,民國77年。
艾思明編,《名將孫立人》,台北,群倫出版社,民國76年。
艾愷(Guy Alitto) 著,譯者不詳,《西方史學論著中的蔣介石(Chiang Kai-Shek in Western Historygraphy)》,台北,出版者不詳,年代不詳。
克萊恩(Ray S. Cline)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9年。
吳杰明主編,《軍隊政治工作理論學習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吳振漢,《國民政府時期的地方派系意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1年。
吳國禎手稿,黃卓群口述,劉永昌整理,《吳國禎傳(上、下)》,台北,自由時報,民國84年。
李元平,《平凡平淡平實的蔣經國先生》,台北,青年戰士報,民國71年第六版。
李台京、洪陸訓合著,《國軍政戰制度與各國政戰工作簡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84年。
李松林,《蔣介石的台灣時代》,台北,風雲時代,民國82年。
李松林,《蔣氏父子在台灣》,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
李松林、陳太先編《蔣經國大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年。
李敖編,《論定蔣經國》,台北,李敖出版社,民國77年初版。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沈雲龍,《中國共產黨之來源》,台北,中國青年黨黨史委員會,民國76年增訂本。
汪士淳,《千山獨行:蔣緯國的人生之旅》,台北,天下文化,民國85年。
易勞逸(Lloyd E. Eastman)著,王建朗、王賢知譯,《蔣介石與蔣經國(1937~1949)(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三刷。
政治作戰學校校史編纂委員會編,《政治作戰學校校史》,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民國69年。
茅家琦,《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92年。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透視情治系統》,台北,風雲論壇社,民國74年初版。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透視總統班底》,台北,風雲論壇社,民國74年初版。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浮雕》,台北,風雲論壇社,民國74年初版。
徐中約著,計秋楓、鄭會欣譯,《中國近代史》(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
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基本問題》,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年。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國軍政戰制度研究》,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82年。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國軍政戰制度研析與探討》,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82年。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編,《國軍政工史稿》上、下冊,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民國49年。
康士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黨委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4年再版。
張正隆,《雪白血紅》,香港,天地圖書,1998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上、下冊,台北,臺灣東華書局,民國75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張明,《國軍政治工作史稿案》,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民國32年。
張瑞德,《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許狄村編,《蔣經國系史話》,台北,羣倫出版社,民國78年。
郭緒印編,《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陳浩,寇維勇編,《透視黨內派系》,台北,風雲論壇社,民國74年初版。
陳錦昌,《蔣中正遷台記》,台北,向陽文化,民國94年。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0年10月初版。
揭鈞,《小兵之父:孫立人將軍側記》,台北,躍昇文化,民國80年。
黃仁宇,《大歷史不會萎縮》,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黃嘉樹,《國民黨在臺灣》,台北,大秦出版社,民國83年。
楊天石,《蔣氏祕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圖書,民國86年。
楊碧川,《蔣介石的影子兵團-白團物語》,台北,前衛出版社,民國89年。
萬君默主編,《三年來江蘇省政述要》,南京,江蘇省政府祕書處第三科,民國25年。
董顯光,《蔣總統傳》,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6年。
對共軍事研究會編,《朱毛匪軍現行政工制度與政治工作》,出版地不詳,對共軍事研究會,民國46年。
漆高儒,《蔣經國的一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80年。
漆高儒,《蔣經國評傳-我是台灣人》,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6年。
劉虹,《蔣經國全傳》,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6年。
劉健清,王家典,徐梁伯主編,《中國國民黨史》,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蔣永敬,《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82年初版。
蔡省三、曹雲霞合著,《蔣經國系史話》,香港九龍,利通圖書,1988年。
諸葛文武編,《孫立人事件始末記》,台北,薪火雜誌社,民國74年。
鄧元忠,《國民黨核心組織真相──力行社、復興社,暨所謂「藍衣社」的演變與成長》,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四、日記、年譜、口述歷史、回憶錄、言論集
「感恩與薪傳」編輯委員會編,《感恩與薪傳》,台北,福星圖書出版社,民國87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編,《毛澤東同志論政治工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國父全集》(全六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62年。
毛善祥,《走過來時路》,台北,海州文獻雜誌社,民國87年。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89年。
何智霖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台北,國史館,民國94年。
沈雲龍訪問,賈廷詩等記錄,《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政工幹部學校編,《復興崗講詞集(四)》,台北,政工幹部學校,民國48年。
政治作戰學校訓導處編,《復興崗講詞(一)》,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訓導處,民國66年。
政治作戰學校訓導處編,《復興崗講詞(二)》,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訓導處,民國66年。
政戰學校七期同學聯誼會編,《政戰學校七期畢業四十週年紀念文集》,台北,政戰學校七期同學聯誼會,民國88年。
孫建中編,《國軍裝甲兵官兵口述歷史訪問紀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3年。
郝柏村著,王力行採編,《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台北,天下文化,民國85年初版二刷。
專集編輯小組編,《政工幹部學校第一期畢業五十週年專集》,台北,政工幹部學校第一期畢業五十週年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民國92年。
童建人,《獅子與我》,台北,群流出版社,2001年。
黃仁宇,《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樹森主編,《蔣緯國將軍紀念文集》,台北,中華戰略學會,民國89年。
萬耀煌,《萬耀煌將軍日記》,台北,湖北文獻社,民國67年。
劉健群,《銀河憶往》,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55年。
潘振球口述,朱重聖、郭紹儀主訪,張世瑛紀錄,《潘振球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民國93年。
編者不詳,《軍隊政治工作學習文件》,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78年。
編者不詳,《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1年。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經國先生全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1年。
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台北,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民國55年。
賴暋訪問、記錄,《賴名湯先生訪談錄》(上),台北,國史館,民國83年。
譚政,《在西北局高幹會上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3年。
五、期刊論文
七十年代編輯部編,<訪蔣經國舊部蔡省三>,《七十年代》,第68期,1975年9月,頁8~15。
卜少夫,<鶯歌事件之啟示>,《新聞天地》,1964年2月22日,頁4~5。
中央委員會第六組,<匪軍政治工作制度的研究>,《匪軍政治工作制度的研究》,台北,中央委員會第六組,民國46年,頁1~22。
中央委員會第六組,<備戰聲中的匪軍政工>,《備戰聲中的匪軍政工》,台北,中央委員會第六組,民國59年,頁1~29。
王紫雲,<黃埔創校時期的政工制度>,《軍事史評論》,第4期,民國86年6月,頁。
冉之、王正志,<孫立人將軍的孩子們>,《傳記文學》,第463期,民國89年12月,頁77~85。
余敏玲,<俄國檔案中的留蘇學生蔣經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9期,民國87年6月,頁107~130。
吳彩光,<中共軍隊政工之研究>,《蘇俄問題研究月刊》,22卷7期,民國70年7月,頁34~48。
呂芳上,〈近代中國制度的移植與異化:以一九二○年代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為例的討論〉,《一九二○年代的中國-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廿三集》,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2002年,頁137~198。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民國89年,頁569~597。
李以劻,<兩度相隨蔣經國的經過及見聞紀實>,《傳記文學》,第401期,民國84年10月,頁91~96。
李甲孚,<蔣經國新傳(一)>,《中外雜誌》,54卷5期,民國82年11月,頁20~26。
李甲孚,<蔣經國新傳(九)>,《中外雜誌》,56卷3期,民國83年9月,頁122~127。
李甲孚,<蔣經國新傳(六)>,《中外雜誌》,55卷6期,民國83年6月,頁132~139。
李立採訪,<我與蔣經國-民革中央名譽副主席賈亦斌談與蔣經國從好友到決裂再復交的歷程>(一),《兩岸關係》,2003年3月,頁42~46。
李立採訪,<我與蔣經國-民革中央名譽副主席賈亦斌談與蔣經國從好友到決裂再復交的歷程>(二),《兩岸關係》,2003年4月,頁39~43。
李立採訪,<我與蔣經國-民革中央名譽副主席賈亦斌談與蔣經國從好友到決裂再復交的歷程>(三),《兩岸關係》,2003年3月,頁37~42。
李東明,<政治作戰與基地建設-民國三十九~八十年>,《國防建設專題研究-政治作戰理論與實踐》,台北,黎明文化,民國84年,頁221~265。
李雲漢,<由黃埔建校過程看蔣介石先生的風格與遠見>,《近代中國》,第157期,民國93年6月,頁20~28。
杜念中,<孫立人確實拍發了一通想要政變的密電-美國前國務卿魯斯克透露孫案祕辛>,《新新聞周刊》,1990年9月10日,頁24~26。
沈錡,<我所參加過的蔣公與美國訪賓的重要會議>,《傳記文學》,第465期,民國90年2月,頁85~104。
沈錡,<我做總統侍從秘書(一)>,《傳記文學》,第450期,民國88年11月,頁14~23。
沈錡,<我做總統侍從秘書(二)>,《傳記文學》,第451期,民國88年12月,頁70~84。
沈錡,<隨經國先生訪美記(一)>,《傳記文學》,第391期,民國83年12月,頁15~22。
沈錡,<隨經國先生訪美記(四)>,《傳記文學》,第39》期,民國84年3月,頁61~68。
周潤藻,<一個軍事強人的起落-從趙志華其人看「湖口事件」之經過>,《傳記文學》,第425期,民國86年10月,頁33~36。
屈山河,<美國一度想在台灣搞政變-獨家報導美國中情局最新解密檔案有關孫立人案的大發現>,《新新聞周刊》,1994年2月6日,頁16~33。
林大椿,<建校五十週年之時代意義>,《復興崗學報》,第73期,民國90年12月,頁1~15。
邱冬媛,<國軍藝工團隊現況及功能之探討-以話劇演出為例>,《復興崗學報》,第73期,民國90年12月,頁359~382。
南方朔,<政工幫打敗常勝將軍>,《新新聞周刊》,1988年4月4日,頁8~11。
洪陸訓,<國軍政戰制度與中共軍隊政工制度之比較>,《復興崗論文集》,民國82年6月,頁33~74。
洪陸訓,<蘇聯紅軍政工制度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6期,民國81年6月,頁35~45。
洪陸訓、郭雪真,<美國軍中牧師制度之初探>,《復興崗學報》67期,民國88年9月,頁113~136。
胡國台,<蔣經國先生與青年軍>,《近代中國》,第125期,民國87年6月,頁49~61。
夏宗漢,<由蛻變的角度去看國府國防部改制草案>,《明報月刊》,13卷6期,1978年6月,頁14~19。
涂成吉,<克萊恩與蔣經國>,《傳記文學》,第86卷2期,民國94年2月,頁4~11。
張力,<蔣經國先生與冷戰前期的中美關係>,《近代中國》第123期,民國87年2月,頁72~88。
張世瑛,<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軍隊國家化」的努力>,《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5期,1999年,頁185~204。
張令澳,<蔣經國周圍留俄同學雜憶>,《傳記文學》,第332期,民國79年1月,頁13~22。
張美娜,<政工系統的黑手伸入哲學系的殿堂>,《新新聞周刊》,1995年6月4日,頁66~72。
張梓生,<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之經過>(中),《東方雜誌》,25卷16號,民國17年8月25日,頁25~38。
張瑞成,<蔣經國先生在贛南 -政治生涯的起點>,《近代中國》,第123期,民國87年2月,頁47~71。
張瑋、王燕霞,<從共產黨黨員到國民黨黨魁>,《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4月,頁26~28。
曹以會,<新政工系統是蔣經國建立的-訪鄧文儀談政工系統的變革>,《新新聞周刊》,1990年11月19日,頁28~29。
許禎元,<從政戰制度看台灣軍隊的政治教育(1950~99)>,《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卷2期,民國89年6月,頁1~25。
郭宏治,<我把棒子交給蔣經國-專訪政工制度創始元老之一的鄧文儀>,《新新聞周刊》,1988年4月4日,頁16~19。
陳世岳,<蔣經國先生的政治思想與政治性格>,《近代中國》,第123期,民國87年2月,頁32~46。
陳平心,<湘北前線的政工>,《國魂》,644期,民國88年7月,頁17~20。
陳明宏,<復興崗五十年「音的風景」之回顧>,《復興崗學報》,第73期,民國90年12月,頁309~355。
陳哲明,<「少康」中興志未酬,政戰陰影幾時休-王昇與「劉少康辦公室」的暴起暴落>,《新新聞周刊》,1990年11月19日,頁32~35。
陳濯明,<共軍政工面臨的危機及其軍心士氣之研析>,《中共研究》,第29卷6期,1995年6月,頁62~66。
陸立之,<我的同學蔣經國>,《炎黃春秋》,1994年5月,頁16~23。
散木,<蔣經國留蘇前後的蛻變>,《文史精華》,2003年4月,頁12~17。
華羊,<中共軍隊政治工作>,《中共研究》,第231期,民國75年3月,頁77~85。
著者不詳,<「劉少康們」而今安在>,《新新聞周刊》,1990年11月19日,頁33。
楊維真,<蔣中正復職前後對台灣的軍事佈置與重建(1949~1950)>,《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7期,民國91年4月,頁351~380。
裘軫,<政戰名將錄>,《中外雜誌》,13卷3期,民國62年3月,頁47~51。
賈亦斌,<我率蔣經國「太子軍」嘉興起義>(下),《縱橫》,1997年4期,頁23~27。
賈亦斌,<我率蔣經國「太子軍」嘉興起義>(上),《縱橫》,1997年2期,頁27~33。
賈亦斌,<我率蔣經國「太子軍」嘉興起義>(中),《縱橫》,1997年3期,頁46~53。
雷震,<謹獻對於國防制度之意見>,《自由中國》,15卷9期,民國45年10月31日,頁24~26。
廖福順,<蝴蝶,蝴蝶,你不要亂採花-政工系統在權力結構中的角色地位>,《新新聞周刊》,1990年11月19日,頁24~27。
漆高儒,<王陽明蔣經國在贛南>,《傳記文學》,第410期,民國85年7月,頁67~74。
漆高儒,<蔣經國蔣緯國的手足情-讀「千山獨行」後的感想>,《傳記文學》,第413期,民國85年10月,頁61~69。
趙鄭培坤,<湖口事件的始末-湖口事件主角趙志華將軍夫人的回憶>,《傳記文學》,第425期,民國86年10月,頁30~32。
劉同李,<如何打垮匪軍政工>,《三軍聯合月刊》,13卷12期,民國65年2月,頁80~87。
劉熙明,<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臺灣史研究》,6卷2期,民國89年10月,頁139~187。
劉鳳翰<黃埔早期組織及其人事分析>,《近代中國》,第41期,民國73年6月,頁52~77。
劉慶祥,<政治作戰與全民國防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74期,民國91年6月,頁39~72。
蔡孟堅,<追念黃杰來台經多波折而達青雲經過>,《傳記文學》,第396期,民國84年5月,頁26~34。
蔡孟堅,<從交長劉兆玄政聲追念乃父劉國運將軍戰功與冤屈>,《傳記文學》,第411期,民國85年8月,頁44~52。
鄭曉時,<政戰制度的檢討>,《臺灣春秋》,8期2卷,民國79年6月,頁288~297。
鄧文儀,<政治作戰工作史話 (下)>,《藝文誌》,第207期,民國71年12月5日,頁18~30。
黎力,<「湖口事件」真相>,《傳記文學》,第464期,民國90年1月,頁88~99。
賴世上,<共軍戰時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陸軍學術月刊》,38卷447期,民國91年11月,頁42~51。
謝金蓉,<六位教授用雙手趕走盤旋在台大上空的寒蟬>《新新聞周刊》,1995年6月4日,頁62~65。
謝信堯,<黃埔建校初期思想教育內涵與運作功能之研究(1924~1927)>,《國防建設專題研究-政治作戰理論與實踐》,台北,黎明文化,民國84年,頁267~297。
謝然之,<從馬家寺到復興關>,《傳記文學》,54卷1期,民國78年1月,頁15~24。
鍾博,<我所認識的余伯泉(二)>,《傳記文學》,第389期,民國83年10月,頁53~58。
韓迪德,<蘇俄軍事顧問與中國國民黨(1923~1927)>,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民國70年。
韓道誠,<吳國禎案有關資料彙輯>,《傳記文學》,第268期,民國72年9月,頁121~132。
關長城,<蔣經國與賈亦斌>,《海內與海外》,2001年11期,頁22~24。
六、學位論文
王瑋琦,<中華革命黨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5年。
李泰翰,<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0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曹忻,<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三民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
潘世雄,<國軍政戰制度的調整與發展>,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龔宜君,<移入政府的滲透能力(1950~1969)-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與鞏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4年。
七、英文專書與專文
Barber, Charles H., “China’s political officer system”, in Military Review, July, 1953, pp.10~21.
Heinlein, Joseph J., Political Warfare: The Chinese Model, Thesis (Ph.D.)--American University, 1974.
Long, Simon, Taiwan : China’s last frontier, Hong Kong, Macmillan Press LTD,1991.
Hood, Steven J., The Kuomintang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Westview Press, 1997. |
指導教授 |
齊茂吉(Mao-Chi Chi)
|
審核日期 |
2006-6-23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