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25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5 、訪客IP:3.149.239.236
姓名 陳鳳虹(Feng-Hu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The research of Taiwan’s salt contraband in Ching Dynasty---Focus on the North of Taiwan in 19th century)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劉銘傳裁隘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的隘墾社會為中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臺灣鹽場的設置向來以南臺灣為主,而北臺灣僅於今新竹香山一帶設立臺北兩廠。十九世紀以後,北臺灣人口逐漸增加,在本身食鹽產量不足的情形下,還需仰賴外地濟運,加上官方設置鹽館的速度落後於人民移墾的腳步,直至光緒十一年劉銘傳改革臺灣鹽政,北臺灣鹽館的設置方較廣泛。又緝私人員與鹽場工作人員常為一己之私利,收受賄賂,包庇私販,甚至自己為了私鹽帶來的利益,鋌而走險。另外,臺灣社會吏治的窳敗、致使臺灣治安不靖、且島內動亂頻仍,也往往影響著食鹽的生產與配銷。而每年頻繁的風災水災,更是直接破壞鹽埕,以致於鹽丁要不斷地另覓新地點重新開曬,以上種種因素,均對於食鹽的生產與配銷,投下許多不安的因子。在官鹽價高,且運濟不及的情形之下,北臺灣人民為了補足生活所需的用鹽,遂轉而向私販購買私鹽。自清乾隆年間起,北臺灣已經出現食鹽走私案件,且截至日治前期,北臺灣私鹽問題並未獲得完全解決。清代北臺灣私鹽的走私途徑主要有三:1.由沿海各口,透過以物易物、船隻運輸、夾帶,走私進入內山地區。2.直接由臺北兩廠的鹽丁,將場鹽偷運出埕散售於民間。3.由沿海居民私煎食鹽,再販售至較內陸的地區。
面對著私鹽所帶來的利益,清代北臺灣地方社會各階層的人員,透過不同的方式,參與這項非法活動。除了一般民眾,甚至鹽場管理人員會伺機偷漏鹽斤之外,還有一種私鹽案件的關係人值得注意,那就是地方菁英。有些不肖的地方菁英會親自參與私鹽活動,但有時候他們並不一定親身參與。此外,一旦某地方菁英捲入私鹽案件中,或是某地方菁英其所關懷的地方社會中有人獲罪,在其能力許可下,地方菁英多半會為之出面澄清,甚至向官方求情、斡旋,以期讓事情完滿解決。在此過程中,地方菁英也無形地拓展了其人際關係,以及其社經、社交網絡,讓自己的社會活動範圍更加擴充,更可以穩固自己在地方社會中的影響力。
清政府面臨層出不窮的私鹽案件,採取了許多遏止活動進行的方式,但並未因此獲得控制,因此終清治臺時期,北臺灣的私鹽問題終究未獲得有效的控制。
摘要(英) In the end of Ch’’ien-lung Emperor, the people lived along the coast, the region of Hsiang-shan in Hsinchu, exposed salt unlawful in the North of Taiwan. However, it was still not enough for people’s life. After 19th century,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of northern Taiwan needed salt from other places; therefore they had to pay more freight charge of salt than the people lived in the South of Taiwan. Liu Mingchuan reformed the policy of salt and set up official salt shop until 1885. However, officials and the members worked in the official salt fields took bribes and allowed unlawful deal of salt. In addition, the corruption of the government, social disturbance and natural disaster caused official salt prices to get higher. People started to buy salt in unlawful way. The contraband of salt appeared in Ch’’ien-lung Emperor. The problem of contraband of salt had not been solved until the beginning of Japanese governance in Taiwan.
Each class in society in Ching Dynasty participated in the unlawful salt deals in many ways for the great benefit of salt contraband. The public, the management of salt field, and even local elites joined in the salt contraband. Even though the Ching government tried to stop the activities, they had not been controlled. The problems of salt contraband had still happened in North of Taiwan during Chi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清代台灣
★ 私鹽
★ 鹽業
★ 地方社會
關鍵字(英) ★ salt contraband
★ salt industry
★ Taiwan during Ching Dynasty
★ local society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清代臺灣鹽制
第一節 清代臺灣鹽制 17
第二節 清代臺灣食鹽的運銷制度 38
第三節 清代鹽法中的私鹽 51
第二章 清代北臺灣私鹽的形成
第一節 十九世紀北臺灣的開發 59
第二節 清代鹽務面臨的問題 77
第三節 北臺灣私鹽的需要 95
第三章 清代北臺灣私鹽案件與影響
第一節 鹽務案件 103
第二節 私鹽案件的分析 123
第三節 私鹽與北臺灣的地方社會 137
第四章 官方應變
第一節 官方措施與反應 155
第二節 劉銘傳的鹽政改革與私鹽 169
結論 187
參考書目 193
附錄 211
參考文獻 一、史料與檔案
(一)官方檔案
《淡新檔案》(藏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宮中硃批奏摺 財政類 鹽務》[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硃批奏摺所藏微捲影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 戊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洪安全主編,《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一至三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年。
洪安全主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一至八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
洪安全主編,《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一至六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2002年。
王雲五主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70年。
《北埔姜家史料》,吳學明老師提供。
(二)臺灣文獻叢刊(以下簡稱文叢)
丁紹儀,《東瀛識略》,文叢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文叢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姚瑩,《東槎紀略》,文叢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林豪,《東瀛紀事》,文叢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藍鼎元,《東征集》,文叢1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丁曰健編,《治臺必告錄》,文叢17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朱景英,《海東札記》,文叢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文叢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文叢2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諸家合刻,《臺灣雜詠合刻》,文叢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文叢3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臺灣省文獻會編,《臺案彙錄甲集》,文叢31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楊英,《從征實錄》,文叢3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倪贊元,《雲林採訪冊》,文叢37種,臺北:臺銀,1959年。
郁永河,《稗海紀遊》,文叢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蔡振豐,《苑裏志》,文叢48種,臺北:臺銀,1959年。
沈有容,《閩海贈言》,文叢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文叢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諸家,《新竹縣志初稿》,文叢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不著撰人,《樹杞林志》,文叢63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文叢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文叢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不著撰人,《清一統志臺灣府》,文叢68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文叢71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不著撰人,《清代臺灣職官印錄》,文叢78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孫爾準等修,《福建通志臺灣府》,文叢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姚瑩,《中復堂選集》,文叢83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文叢9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不著撰人,《新竹縣制度考》,文叢10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文叢10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文叢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胡建偉,《澎湖紀略》,文叢10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文叢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文叢1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連橫,《臺灣通史》,文叢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不著撰人,《臺灣通志》,文叢130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文叢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文叢1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文叢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文叢15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文叢160種,臺北:臺灣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經濟研究室編,《清世宗實錄選輯》,文叢16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文叢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己集》,文叢19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不著撰人,《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文叢197種,臺北:臺銀,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省例》,文叢19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庚集》,文叢20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壬集》,文叢2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不著撰人,《清史列傳選》,文叢2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文叢2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
諸家,《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文叢28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年。
諸家著,《清經世文編選錄》,文叢229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文叢283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三)日文史料與檔案
農商務省水產調查所,《臺灣鹽業調查復命書》,東京:有斐閣,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
臺灣經世新報社編,《臺灣大年表》,東京:綠蔭書房,1992年[根據昭和13年刊行本]。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鹽業》,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37年[昭和12年]。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鹽專賣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5年[大正十四年]。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熱帶產業調查書:食鹽、煙草》,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出版年不詳。
臺灣總督府檔案,91-6-7,萱場三郎,〈鹽業調查覆命書〉,明治二十九年五月,乙種保存永久。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一編,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明治三十八年刊行]。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二編,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明治三十八年刊行]。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臺北:南天書局,一九九五年[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年)刊行]。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清國行政法》,臺北:南天書局,2001年[明治43年—大正2年刊行]。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卷,臺北:文岡圖書有限公司,1979年[明治38年刊行]。
(四)其他
[元]汪大淵,《島夷誌略》,臺北:藝文出版社,1971年。
[清]王守基,《鹽法議略》,出版地不詳,清同治十二年。
[清]包世臣,《中衢一勺》一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李瀚章,《大清律例彙輯便覽》六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汪砢玉,《古今鹺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不著撰人,《福建鹽法志》,出版地不詳,道光十年。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卷一,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尹士俍,《臺灣志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下卷,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原昭和三年(1928年)印行)。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卷,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原昭和三年(1928年)印行)。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年。
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志》卷二 人民志 人口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院,1981年。
林振翰,《鹽政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原明治40年出版]。
張茂炯,《清鹽法志》,出版地不詳:鹽務署,1920年。
脫脫,《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福建鹽局編,《福建票鹽志略》,福建:福建鹽局,1866年[同治5年]。
臺南州共榮會編纂,《南部臺灣誌》,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原昭和九年(1934年)刊行)。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鄭喜夫,《臺灣地理及歷史 卷九 官師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
周慶雲,《鹽法通志》,出版地不詳,出版年份不詳。
二、中文專書
田秋野、周維亮,《中華鹽業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何維凝,《中國鹽政史》,臺北:大中國圖書有限公司,1966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北:開明書局,1980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1996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財政部鹽務總局中國鹽政實錄編輯委員會,《中國鹽政實錄第五輯》,臺北:財政部鹽務總局,1954年。
財政部鹽務總局中國鹽政實錄編輯委員會,《中國鹽政實錄第六輯》,臺北:財政部鹽務總局,1987年。
張小也,《清代私鹽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張繡文,《臺灣鹽業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陳丁林,《南瀛鹽業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4年。
陳鋒,《清代鹽政與鹽稅》,鄭州:中州古籍社,1988年。
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八,新竹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79年。
曾仰豐,《中國鹽政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1995年。
盧嘉興,《臺南市志.卷四 經濟志(上) 水產篇 鹽業》,臺南:臺南市政府,1979年。
薛鍾彝,《臺灣鹽業》,臺北:正中書局,1955年。
三、期刊、專書與學位論文
(一)期刊與專書論文
方裕謹,〈道光初年兩淮私鹽研究〉,《歷史檔案》1998年4期,頁80-89。
史繼剛,〈中國古代私鹽的產生和發展〉,《鹽業史研究》2003年4期,頁8-13。
朱義成,〈清中葉鹽商沒落的原因與影響〉,《鹽業史研究》1991年1期,頁28-31。
衣冠城,〈從《宮中檔》看清代乾隆朝福建地區的海盜〉,《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卷2期,1997年8月,頁97-115。
吳海波,〈清中葉江西中南部地區官鹽分銷狀況與私鹽〉,《鹽業史研究》2004年2期,頁3-7。
吳海波、楊勇,〈清中葉官私食鹽的運輸途徑與流通方式〉,《鹽業史研究》2002年3期,頁12-17。
吳祖善,〈清代「淡新檔案」--臺大圖書館的新特藏〉,《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0期,1987年6月,頁137-157。
吳蕤,〈明清期間的臺灣鹽務〉,《鹽務月刊》10期,1970年7月,頁46-53。
李三謀,〈清代食鹽貿易中的引岸制度〉,《鹽業史研究》1992年1期,頁58-64。
汪崇篔,〈清嘉道時期兩淮官鹽的壅滯〉,《鹽業史研究》2002年4期,頁3-10。
林玉茹,〈清代臺灣中港與後龍港港口市鎮之發展與比較〉,《臺北文獻》直字111期,1995年3月,頁59-107。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裂械鬥發生的原因〉,收入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6年),頁267-288。
姜錫東,〈關於宋代的私鹽販〉,《鹽業史研究》1999年1期,頁3-11。
徐泓,〈明代的私鹽〉,《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7期,1980年12月,頁231-266。
馬新,〈榷鹽與私鹽販的盛行〉,《鹽業史研究》1999年4期,頁19-21。
張小也,〈清代鹽政中的緝私問題〉,《清史研究》2000年第一期,頁32-41。
張妙娟,〈清代臺灣吏治問題的個案研究—柴大紀案〉,《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8期,1998年12月,頁729-746。
曹永和,〈清代臺灣之水災與風災〉,收入於氏著,《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頁399-476。
曹永和,〈明代臺灣漁業志略補說〉,《臺灣銀行季刊》7卷4期,1955年9月,頁232-263。
盛茂產,〈包世臣與兩淮鹽政改革〉,《鹽業史研究》4期,1994年,頁33-36。
盛茂產,〈孫玉庭與鹽務緝私〉,《鹽業史研究》1期,2001年,頁31-32。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31卷4期,1980年12月,頁154-176。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32卷1期,1981年3月,頁136-157。
許雪姬,〈班兵與臺灣的治安〉,《臺灣風物》32卷4期,1982年12月,頁41-64。
郭正忠,〈宋代私鹽律述略〉,《江西社會科學》4期,1997年,頁51-57。
黃國信,〈清代兩廣鹽區私鹽現象盛行初探〉,《鹽業史研究》1995年2期,頁22-30。
黃國信,〈清代雍正到道光初年的鹽梟走私〉,《鹽業史研究》1996年1期,頁40-47。
黃啟臣、黃國信,〈清代兩廣鹽區私鹽販運方式及其特點〉,《鹽業史研究》1994年1期,頁33-43。
楊久誼,〈清代鹽專賣制之特點—一個制度面的剖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7期,2005年3月,頁1-41。
溫振華,〈清代臺灣淡北地區的拓墾〉,《臺灣風物》55卷3期,2005年10月,頁15-41。
劉正剛,〈清代移民與臺灣食鹽貿易制度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4卷6期,2002年,頁106-111。
樊信源,〈清代臺灣民間械鬥歷史之研究〉,《臺灣文獻》27卷4期,1974年12 月,頁90-111。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2期,1983年1月,頁25-32。
蔡淵洯,〈清代臺灣基層政治體系中非正式結構之發展〉,《師大歷史學報》11期,1983年6月,頁97-111。
鄭建明,〈江西食鹽銷售史述略〉,《鹽業史研究》1998年4期,頁17-23。
鄭建明,〈關於清中葉江西食鹽銷售的幾個問題〉,《鹽業史研究》1998年1期,頁33-40。
魯子健,〈清代食鹽專賣制度〉,《鹽業史研究》1991年1期,頁16-27。
盧嘉興,〈大田、洲南、洲北等場舊址新考〉,收入於氏著《臺灣研究彙集》21期,1981年2月,頁127-131;167。
盧嘉興,〈介紹南縣乾隆時期舊鹽埕圖〉,收入於氏著《臺灣研究彙刊》21期,1972年8月,頁23-32。
盧嘉興,〈紀臺灣清代最豪富鹽商吳尚新父子〉,《鹽務月刊》16期,1971年1月,頁52-58。
盧嘉興,〈高雄市鹽田滄桑史略〉,收入於氏著《臺灣研究彙集》21期,1981年2月,頁91-102。
盧嘉興,〈清季臺灣北部之鹽務〉,《臺北文物》7卷3期,1958年,頁56-65。
盧嘉興,〈臺南縣鹽場史略〉,《南瀛文獻》2卷1期、2期合刊,1954年9月,頁83-94。
盧嘉興,〈臺灣清季鹽制與鹽專賣〉,收入於氏著,《臺灣研究彙集》21期,1981年2月,頁110-116。
盧嘉興,〈臺灣舊鹽場大田場考〉,收入於氏著《臺灣研究彙集》21期,1981年2月,頁88-90。
盧嘉興,〈簡介臺灣舊鹽埕圖〉,《鹽務月刊》20期,1971年11月,頁17-25。
蕭國亮,〈清代鹽業制度論〉,《鹽業史研究》1989年1期,頁17-30。
蕭國亮,〈清代鹽業制度論(續)〉,《鹽業史研究》1989年2期,頁15-23。
燊甫,〈道光十年私鹽販黃玉林案〉,《歷史檔案》1999年4期,頁127-128。
戴炎輝,〈清代淡新檔案整理序說〉,《臺北文物》2卷2期,1953年8月,頁2-7。
顏義芳,〈清代臺灣鹽業發展之脈絡〉,《臺灣文獻》54卷1期,2003年3月,頁48-74。
羅益章,〈宋代官吏的私鹽販賣〉,《鹽業史研究》1995年2期,頁67-74。
(二)學位論文
何金鑄,〈臺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邱志仁,〈從「海賊窟」到「小上海」-布袋沿海地區經濟活動之變遷(1560—1950)〉,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邱純惠,〈十九世紀臺灣北部的犯罪現象—以淡新檔案刑事類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徐泓,〈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年。
陳宗仁,〈東亞海域多元勢力競爭下雞籠、淡水地位的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4月。
陳國揚,〈清代竹塹漢人社會之發展〉,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凱雯,〈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0年。
四、外文資料
Ch’? T’ung-tsu ,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David. C. Buxbaum, “Some Aspects of Civil Procedure and Practice at the Trial Level in Tanshui and Hsinchu from 1789 to 1895”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0, No.2(Feb.,1971),pp.255-279。
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經濟研究室,1972年。
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文化公司,2003年。
Ho Ping-ti, “The Salt Merchants of Yang-Chou: A Study of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7, No.1/2(Jun.,1954), pp130-168。
Liu Ts’ui-jung, ”Feature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of the Ming-Ch’ing Salt Market” in The Second Confere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Π),Taipei: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1989, pp559-627。
必麒麟(W.A.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莎》,臺北:原民文化出版社,1999年。
佐伯富,《清代鹽政》,京都:法律文化社,1987年。
佐伯富,《清代鹽政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東洋史研究會,1956年[昭和31年]。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編,Maritime Customs Annual Returns and Reports of Taiwan,1867-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指導教授 吳學明(Hsueh-Ming,Wu) 審核日期 2006-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