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5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5 、訪客IP:3.137.170.76
姓名 周耀裕(Yao-Yu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Tucheng's coal mining development and society(1897~1989))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劉銘傳裁隘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的隘墾社會為中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夲研究探討的主題是台灣煤礦發展在日治與戰後,受到人文的政策變遷與自然的煤層地質影響,出現了什麼樣的轉變,而這些轉變存在著什麼樣的歷史意義。在探討的過程中,本文以土城地區作為研究的個案,藉由區域個案的研究,來探討政策、煤層地質的變遷,對台灣煤礦發展所帶來的衝擊。
在論文內容簡介方面,除了前言與結論之外,本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探究煤礦開採的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主要說明臺灣煤層錯綜複雜之特殊地層是如何影響到土城煤礦的發展,也談到日治與戰後煤礦政策與相關機關團體的變遷。第二章探討土城煤礦業崛起的背景與原因,以臺灣煤礦發展作為背景,研究土城煤礦在日治時期的發展。第三章討論戰後土城煤礦發展,主要說明在戰後土城煤礦是如何復甦,且逐漸成為重要煤礦產區之一。第四章主要探討土城煤礦開採對於土城地方社會的影響,包含人口結構、礦業主的特徵與民間信仰的轉變。
透過史料的處理與與分析之後,整理出四個結果:一為臺灣煤層面積小且不連續的特殊性,形成臺灣煤礦發展區域的差異性,也造就土城煤礦發展的獨特性。二為在日治時期土城煤礦受到政策影響,成為日本個人移民投資煤礦業的新天地,不過卻帶來小礦林立較其他地區嚴重的局面,然而土城南區之山本炭礦在此契機下,逐漸成為土城第一大礦,形成土城南北煤礦發展的差異。三為戰後初期由於日產接收政策,土城煤礦有一半以上成為官營煤礦,直到「臺灣工礦農林公司移轉民營辦法」實施之後,土城煤礦才轉由民間經營,而土城的海山煤礦在此契機下,逐漸成為全台第二大礦。四為人口結構影響主要集中在山區煤礦開採區域,尤其是戰後阿美族成為煤礦礦工的主力,形成阿美族聚落。在礦業主方面,無論是日治或戰後,土城煤礦礦主大多是來自其他地區,對於土城地方影響有限。在民間信仰方面,礦工的土地公信仰主要在祈求能夠採礦平安,另外災變罹難之礦工亦成為退休礦工祭祀的對象。
摘要(英)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iscuss, under changed policies and different coal-bed geologie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coal mining development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after World War II.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iscussion, this study takes
Tucheng, Taipei Coun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which the impacts brought about by policies and
coal-bed geologies on Taiwan’s coal mining development are explored.
With respect to its structure,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s, this stud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natural and human influences in coal
mining. It mainly describes how the complicated, special strata of Taiwan’s coal beds affected
Tucheng’s coal mining development. It also notes changes in coal-mining policy and relevant
institutions and group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after WWII. Chapter II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causes of the rise of Tucheng’s rise coal-mining industr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aiwan’s coal-mining development, it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Tucheng’s coal mining industry
developed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Chapter III principally describes how Tucheng’s coal
mining industry recovered after the war and gradually became one of the island’s most important
coal-producing regions. The la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how exploitation of coal mines affected
Tucheng’s society, including its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 mine owners,
and the conversion of folk beliefs.
After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study arrived at four key points. First,
characterized by being small and discrete, Taiwan’s coal beds gave rise to differences in coal
mining areas, hence Tucheng’s unique coal-mining development. Second, Tucheng’s coal mining,
due to changes in polic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became a favorite choice for emigration
and investment for individual Japanese persons, although this also led to a plethora of small coal
mines as opposed to other areas. As a result of this, however, the Yamamoto Coal Mine, located
in southern Tucheng, gradually became Tucheng’s biggest mine, making the gap i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ever wider. Third, shortly after the war, due to a takeover policy,
a majority of coal mines in the area became state-owned. Not until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ustry, Mini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Privatization Measure” did Tucheng’s coal mines
become privately-owned. Later, the Haishan Coal Mine became the second-biggest mine in
Taiwan. Finally,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more appreciable in mountainous areas
where coal was exploited. In particular, after the war the Amis tribe became the main source of
manpower for coal mining, and a number of Amis communities formed. With regard to mine
owners, both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after the war, most of them came from other
areas, so their influence on the local society was limited. As for folk beliefs, coal miners revered
the Earth God, principally out of concern for mining safety. Besides this, miners who had died in
mining disasters were also revered by retired workers.
關鍵字(中) ★ 煤礦
★ 地方社會
★ 山本炭礦
★ 海山煤礦
★ 土城
關鍵字(英) ★ coal
★ Tucheng
★ Haishan Coal
★ society
論文目次 目錄 I
圖目錄 II
表目錄 III
緒論 1
第一章 台灣煤田分佈與礦業政策 15
第一節 台灣煤田分佈 15
第二節 日治時期臺灣礦業政策 23
第三節 二次戰後台灣礦業政策 36
第二章 日治時期土城地區煤業之開採 49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灣煤業發展 49
第二節 日治時期土城地區煤礦發展 65
第三節 山本炭礦個案研究 78
第三章 二次戰後土城地區煤業之演變 90
第一節 二次戰後台灣煤礦礦權之整理 90
第二節 二次戰後台灣煤炭之產銷 101
第三節 二次戰後土城煤礦發展 117
第四節 海山煤礦個案研究 131
第四章 礦業與土城地方社會發展 148
第一節 煤礦開發前土城之地方社會 148
第二節 煤礦開發後土城之地方社會 160
結論 176
參考書目 180
參考文獻 ㄧ、史料部分
(一)、檔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01-01-15(明治34年)),第634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2-07-01(明治45年)),2043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2-12-01(大正元年)),2047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2-11-01(大正1年)),2048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3-10-01(大正2年)),2170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4-05-01(大正3年)),第2288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5-04-01(大正4年)),2428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5-10-01(大正4年)),2432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5-04-01(大正4年)),2433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5年12月1日),第2546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6年5月1日),第2678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6年2月1日),第2682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6年4月1日),第2686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6年8月1日),第2696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8-11-01(大正7年)),2830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20-04-01(大正9年)),第3074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9年8月1日),第3079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9年8月1日),第3097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10年1月1日),第3178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21-02-01(大正10年)),第3179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24-11-01(大正13年)),3486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21-02-01(大正10年)),第3718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24-03-01(大正13年)),第3842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25-08-01(大正14年)),第3995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24-08-01(大正14年)),第4146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05-02-01(明治38年)),4862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3年(大正2年)),第5655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8-01-01(大正7年)),6570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36-07-01(昭和11年)),10087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38-07-01(昭和13 )),10094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36-01-01(昭和11年)),第10377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39-01-01(昭和14年)),10423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40-01-01(昭和15年)),10450冊。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39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174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319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375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383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0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1511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2111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2762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2737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2747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2750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2751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2754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2758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2759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3972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47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52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53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56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71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72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74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76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77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88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89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93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94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146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4053卷。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戰後臺灣經濟部門檔案》(1956年3月),30-01-01-012-205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49~1951),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5-01-002-00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4-07-004-01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49~1951),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4-02-001-01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49~1951),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3-05-005-02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49~1951),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3-05-005-02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49~1951),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3-05-005-02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52),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3-05-005-07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53),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3-05-005-0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49~1951),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5-01-002-09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49~1951),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5-02-001-12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49~1951),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5-02-001-12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49~1951),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5-02-001-13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50),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舊檔號014-025/21-1-1/49-014-025_21.1-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52),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卷宗,館藏號49-03-05-002-23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 1957),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卷宗,館藏號30-01-14-00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56),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卷宗,館藏號30-01-14-01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57~1958),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卷宗,館藏號30-01-14-01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57),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卷宗,館藏號30-01-01-011-54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61),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卷宗,館藏號50-330-00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64/06/08),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卷宗,館藏號50-463-00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濟部門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1960-08-19),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卷宗,館藏號50-276-01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日賠會檔案》(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630冊。
(二)、統計書、調查書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礦業許可一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0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礦區便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0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礦區便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1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礦業便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1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礦業便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1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礦區便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18)。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礦區便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2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礦區便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3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臺灣鑛區一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3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臺灣鑛區一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43)
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臺灣ノ鑛業》(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35)。
臺灣總督府 殖產局鑛務課,《臺灣鑛業統計》(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12~1944)。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北州第二統計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臺灣礦業統計》(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2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臺灣礦業統計》(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1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臺灣礦業統計》(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2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臺灣礦業統計》(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27~1933)。
臺灣總督府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臺灣礦業一斑》(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08)。
臺灣總督府總督府殖產局,《臺灣地質礦產地圖說明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2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臺灣鑛業法令譯解》(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15)。
臺灣總督府殖產部,《殖產報文》,第一卷第二冊(臺灣總督府殖產部,189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臺灣礦業法令譯解》(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1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地質礦產地圖說明》(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6)。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明治43年上半期產業狀況》(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0)。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臺灣の礦業》(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06~1933)。
臺灣總督府臨時戶口調查部編,《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1915)》(臺北:捷幼出版社,1922)。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事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州〉(總督府官房臨時國事調查部,1932)。
臺灣總督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在籍漢人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臺灣礦局便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2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編印,《臺灣礦業概要》(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1936)。
臺北州產業部商工水產課,《臺北州石炭需要量調》(臺北:臺北州產業部商工水產課,1942)。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臺北州統計書》(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9~ 1943。)
臺北廳,《臺北廳第一統計書》(臺北廳,1907)。
臺北廳,《臺北廳第二統計書》(臺北廳,1915)。
臺北廳,《臺北廳第三統計書》(臺北廳,1917)。
臺北廳,《臺北廳第四統計書》(臺北廳,1920)。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四輯》(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十一輯)》(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8)。
臺灣礦業史編篡委員會編,《臺灣礦業史(上、下)》(臺北:臺灣省礦業研究會,1966)。
臺灣礦業史編篡委員會編,《臺灣礦業史續一》(臺北:臺灣區煤礦同業公會,1983)。
臺灣礦業史編篡委員會編,《臺灣礦業史續二》(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2002)。
臺灣省煤業調解委員會,《臺灣省煤業調節委員會業務手冊》(臺灣省煤業調解委員會,1961)。
臺灣省文獻會,《抗戰與光復史料輯要—慶祝臺灣光復五十週年特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
臺灣省煤業調整委員會,《統計年報》(臺灣省煤業調整委員會,1964)。
臺灣省建設廳礦務科,《臺灣省礦區一覽》(臺灣省建設廳礦務科,1967)。
臺灣省建設廳礦務科,《臺灣省礦區一覽》(臺灣省建設廳礦務科,1958)。
臺灣省煤業調整委員會,《臺灣省開工礦產一覽表》(臺灣省煤業調整委員會,1960)。
臺灣省建設廳礦務科,《臺灣省開工礦場一覽》(臺灣省建設廳礦務科,1967)。
臺灣總督府行政長官公署編印,《臺灣省五十年來統計提要》(臺北:進學書局,1969)。
臺北縣政府,《臺北縣統計要覽》(臺北:臺北縣政府印行,1963)
臺北縣土城市戶政事務所95年05月原住民人口數統計。
臺北縣土城市戶政事務所59年以前村莊別。
臺北縣政府民政局原住民人數統計(1993)。
經濟部,行政院臺七十三經字第13141函,民國73年8月8日。
海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海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概況》(海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1968)。
行政院生產設備及人力調查委員會,《臺灣工礦一覽》(行政院稱產設備及人力調查委員會,1954)。
永寧福德宮修建會樂捐芳名碑,目前在永寧福德宮廟前。
大墓公碑文,現存於大墓公廟前。
土城保安宮沿革碑文,現存於土城保安宮廟前。
土城莊役場,《土城庄庄勢一覽》(土城:土城庄役場, 1933)。
土城區阿美族鄭理事長口述(土城市永寧村,2004年6月)。
三元宮沿革碑文,現存於三元宮廟前。
(三)、地方志書
土城市志編纂委員會編輯,《土城市志》(臺北縣土城市:土城市市公所,1994)。
王志鴻,《三峽鎮志》(臺北縣三峽鎮:三峽鎮公所發行,1993)。
平溪鄉志編輯委員會,《平溪鄉志》(臺北縣平溪鄉:平溪鄉公所,1997)。
汐止鎮志編輯委員會,《汐止鎮志》(臺北縣汐止鎮:汐止鎮公所 ,1998)。
李進勇,《基隆市志》(基隆市:基隆市政府,2002)。
周鐘瑄,《諸羅縣志》(臺灣文叢刊第43種)。
板橋街役場,《板橋街志》(海山郡:板橋街役場,1933)。
唐羽,《雙溪鄉志》(臺北縣雙溪鄉:臺北縣雙溪鄉公所,2001)。
張勝彥總編纂,《續修臺北縣志》(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2005)。
盛清沂,《重修中和鄉志》(臺北縣中和市:中和鄉公所,1977)。
盛清沂,《臺北縣志(十)》(中國方叢刊66,1983)。
盛清沂、吳基瑞編纂,《板橋市志》(臺北縣板橋市:板橋市公所,1988)。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北市志》(臺北市:臺北市政府,1988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
蕭昌銅修、盛清沂纂,《中和鄉志》(臺北縣中和市:中和鄉志編纂委員會,1960)。
鍾溫清,《瑞芳鎮志》(臺北縣瑞芳鎮:臺北縣瑞芳鎮公所,2002)。
(四)、報紙、會報
臺灣鑛業會,〈臺灣鑛業會會則〉《臺灣鑛業會報(第1號)》(臺灣鑛業會,1912年12月)。
臺灣鑛業會,〈臺灣炭業及炭商組合員名簿〉《臺灣鑛業會報(第198號)》(臺灣鑛業會,1939年11月)。
臺灣鑛業會,〈臺灣重要礦物增產令〉《臺灣鑛業會報(第193號)》(臺灣鑛業會,1938年8月)。
臺灣鑛業會,〈石炭配給統治規則〉《臺灣鑛業會報(第205號)》(臺灣鑛業會,1941年10月)。
二、專書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
土城市公所,《桐花土城》(台北縣土城市:土城市公所,2005)。
小松重義,《礦業勞動ニ關スル調查》(殖產局出版第291號)。
小林寬,《石炭及炭礦ノ話》(基隆:小林寬,1922)
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臺煤特刊》(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98)。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95)。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和港水運史》,(臺北:中研院社科所,1996)。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
王昇文,《乙末年海山地區抗日書志》(台北:北縣文化,1995年月)。
王慧芬、若林正丈、吳密察,《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市:播種者文化出版臺北縣新店市,2000)。
失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縣中和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4)。
竹本篁處,《臺灣炭業論》(臺北:南方經濟研究社,1921)。
西村高兄,《臺灣礦業規則解說》(嚴松堂書店,1934)。
何春蓀,《全省煤田地質構造與煤礦開發之綜合研究》(中正科學技術研究講座基金董事會印,1969)。
何春蓀,《臺灣之煤礦資源》(經濟部,1959)。
李修瑋,《土城煤礦興衰史》(台北縣土城市:土城市公所,1997)。
杜文靖,《鄉土人物群像》(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下冊)(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開明,1980)。
林再生,《平溪煤礦史》(台北縣平溪鄉:平溪鄉公所,2000)。
林炯任、王昇文,《乙末年海山地區抗日誌》(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49)。
林朝檗,《臺灣地質》,(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4)。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成文,1999)。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1997)
唐羽,《基隆顏家發展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
唐羽,《臺灣礦業會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91)。
夏黎明,《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二種地圖類(一)》(臺灣分館)。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1998)。
高賢治,《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77)。
郭正雄、李汪燦,《來去大安圳回首大墓公》(臺北縣土城市:土城市公所,1997)。
陳正祥,《臺灣地誌(中冊)》(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9)。
陳慈玉,《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9)。
章子惠,《臺灣時人誌》(臺北市:國光,1947年)。
彭玉美,《土城采山》(台北縣土城市:土城市公所,1998月)。
彭紹同,《臺灣道廟誌地三輯.臺北縣》(南投:中華文化道教服務社,1989)。
黃嘉謨,《甲午戰前之臺灣煤務》(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2)。
敬仁勞工中心,《老礦工口述歷史》(臺北:敬仁勞工中心,2001)。
楊南郡譯註(伊能嘉矩),《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遠流,1996)。
煤調會,《臺灣省煤業調整委員會業務手冊》(煤業調節委員會會,1961)。
經濟部,《台灣地區煤礦業未來取向之研究》(台北:經濟部印行,1987)。
經濟部,《臺灣省工礦業調查報告》(經濟部,1965)。
經濟部礦業司,《臺灣之煤礦》(經濟部礦業司,1994)。
詹德筠,《大溪煤礦志》(大溪鎮公所,1997)。
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一個臺灣史的區域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82)。
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六十週年慶典籌備委員會,《臺陽公司六十年誌》(臺北市: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臺灣社寺宗教要覽》(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1933)。
臺灣省文獻會,《臺北縣鄉土史料》(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省礦務局,《礦業法規專輯》(臺灣省礦務局,1978)。
臺灣省礦務局,《礦業規則暨釋例彙編》(臺灣省礦務局,1984)。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十種礦產紀要》(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之煤礦》(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70種)。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44種)。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礦務課,《臺灣鑛業論》(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礦務課,1925)。
臺灣礦業會,《臺灣の礦業》(臺北:臺灣礦業會,1941)。
蔡丁財,《邁向文化造市》(臺北縣土城市:土城市公所,1997)。
蔡丁財總編輯,《擺接史話》(臺北縣土城市:北縣土城市公所,2005)。
鄭政誠,《三重埔的社會變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蕭新煌,《臺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臺北縣文化局,1993)。
薛化元,《臺灣開發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
藍美雅、謝慧瑾著,《土城記憶》(臺北縣土城市:土城市公所,1997)。
顏欽賢,《本島礦業の一考察》(基隆:新高印刷株式會社,1938)。
顏滄波,《臺灣之煤》(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中心,1950)。
藤田喜市,《臺灣炭礦志》(臺北: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臺北石炭支部,1925)。
《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沿革》(1939年手抄本)。
三、期刊論文
(一)、期刊論文
卜昴華,〈十六年來臺灣礦業〉,《臺灣銀行季刊》,第21卷第1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頁285~319。
山下律太着、林再生譯,〈1900年的臺灣北部煤田調查報文〉,《臺灣礦業》,第55卷第2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2003),頁63~97。
顏惠忠,〈臺灣礦業之回顧與前瞻〉,《臺灣礦業》,第53卷第4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2001),頁3-9。
朱明昭,〈臺灣地區煤業政策之執行及成效〉,《臺灣礦業》,第50卷第1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98),頁1~30。
李修瑋,〈見證臺煤百年歷史的海山煤礦〉,《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52期(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4月),頁29~34。
李儒侯,〈臺煤走入歷史之回顧〉,《臺煤特刊》(臺北市: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發行,1998年),頁7~8。
李儒侯,〈臺煤的前瞻與回顧〉,《臺灣礦業》,第30卷第4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77),頁54~59。
李建川,〈穿山探海六十年〉,《臺灣鑛業》,第35卷第1期(台北:中華民國礦業協會,2000年3月),頁14-32。
李夕濤,〈海山煤礦的礦工福利〉《中國勞工》,第304期(臺北:中國勞工月刊編輯委員會,1963),頁24~25。
吳學明,〈終戰前台灣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醫療傳教:以南部教會為中心〉,《海峽兩岸教會史研究現況學術研討會》,頁32。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之礦業經濟〉,《臺灣銀行季刊》,第9卷第2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14~46。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臺灣風物》,37(1)(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7),頁53~81。
林再生,〈日本領臺初期之礦業行政與臺煤的進展〉,《臺灣礦業》,第48卷第2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96),頁99~120。
林再生,〈台灣地區三十年來的礦業生產統計〉,《臺灣礦業》,第30卷第4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77),頁113~118。
林再生,〈日據初期臺灣煤礦開採情況資料統計分析〉,《臺灣礦業》,第48卷第3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96),頁61~78。
林再生,〈臺灣礦業相關史料書目拾遺〉,《臺灣礦業》,第54卷第2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2002),頁79~100。
林再生,〈臺灣煤礦發展史年表初稿〉,《臺灣礦業》,第47卷第1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96),頁105~128。
林呈蓉,〈近代初期日本政府的移植民論與移民活動〉《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7期(臺灣大學,1997),頁259~287。
林佾廷,〈臺煤成功退隱〉,《臺煤特刊》(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發行,1998),9~14。
林崇標,〈臺灣煤業政策之回顧〉,《臺煤特刊》(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發行,1998),頁15~18。
查復生,〈臺灣之煤〉,《臺灣銀行季刊》,第2卷第2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45),頁57~70。
許有德,〈臺煤產銷與市場〉,《臺煤特刊》(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發行,1988),45~155。
許有德,〈臺煤產銷之回顧與展望〉,《臺灣鑛業》,第43卷第3期(中華民國礦業協會,1991),頁49~55。
黃富三,<清代台灣移民的耕地取得的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頁72~89。
陳慈玉,〈日本殖民時代的基隆顏家與臺灣礦業〉,《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陳慈玉,〈日據時期的基隆顏家與瑞芳礦業〉,《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53期,(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28~35。
陳慈玉,〈日據時期臺灣煤礦的發展〉,《日據時期臺灣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歷史系,1994)。
陳燈貴,〈日治時期明治、大正時期臺煤的動向〉,《臺灣礦業》,第49卷第3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97),頁43~88。
陳燈貴,〈光復前臺煤的動向〉,《臺灣礦業》,第48卷第1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96),頁23~50。
程宗陽、盧善棟,〈臺灣之煤礦〉,《臺灣研究叢刊》,第38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頁1~15。
黃德昌,〈臺煤生產成本與煤價之變遷〉,《臺灣鑛業》,第52卷第1期(中華民國礦業協會,2000),頁17~69。
溫振華,<清代擺接平原一帶的族群關係>,《北縣文化》,第52期(臺北縣立文化中心),頁15~24。
煤礦分公司,〈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煤礦分公司概況〉,《臺灣銀行季刊》,第2卷第2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45),33~41。
董文雄,〈臺灣煤礦開採進展狀況的追蹤〉,《臺灣礦業》,第47卷第4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95),頁17~29。
廖風德,<清代臺灣農村埤圳制度>,《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三期,頁147~187。
蔡淵洯,<合股經營與清代的臺灣開發>,《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頁275~299。
盧善棟,〈從臺煤消長透視其社會經濟性的重要性〉,《礦冶評論集》(中國礦冶工程學會,1966),頁34~36。
賴克富,〈回憶海山煤礦採煤機械化之經過〉,《臺煤特刊》(臺北市: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發行,1998),頁239~244。
顏惠霖,〈台彎煤業的趨勢〉,《臺灣鑛業》,第25卷第2期(中華民國礦業協會,1973),頁1~6。
顏惠霖,〈臺灣煤礦沒落—煤礦人已盡到了責任〉,《臺煤特刊》(臺北市: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發行,1998),頁5~6。
顏滄波,《臺灣之煤》(台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中心,1950),頁1~17。
礦務局,〈臺灣地區煤業政策執行現況檢討報告〉,《臺灣礦業》,第41卷第4期(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1989),頁29~39。
蘇明宇,〈五十年來臺煤政策之演變〉,《臺煤特刊》(臺北: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發行,1998),頁29~43。
(二)、學位論文
方得時,〈雙溪鄉的民族學研究-一個北臺灣礦業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台北:文化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毛玉華,〈大溪的開發與產業變遷〉,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布施優子,〈日治時期山本炭鑛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江芳菁,〈大林糖廠與大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1909--1996)〉,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吳海獅,〈臺灣礦業聚落的興衰-以瑞芳鎮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李玉芬,〈臺灣北部山區的煤礦聚落及其居民的生活調適〉,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范博生,〈日治時期鐵路交通建設對新營、鹽水社會經濟發展之影響〉,台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馬有成,〈戰後鶯歌鎮的陶瓷業與社會變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莊珮柔,〈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瑞芳地區為例(1895-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臺北:臺大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修平,〈鹿港鎮與芳苑鄉漁業發展比較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曾品滄,〈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黃瓊瑩,〈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劉世威,〈鹿港鎮與芳苑鄉工業發展的比較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蕭景文,〈平溪地方經濟之歷史考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賴曉芬〈剝削是什麼?從維生觀點看礦工的勞動經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指導教授 吳學明(Hsueh-Ming Wu) 審核日期 2007-1-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