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501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2 、訪客IP:18.217.208.72
姓名 游映嫻(Ying-Hsien 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黑松企業文化之研究
(A Study of Corporate Culture of Hey Song Company)
相關論文
★ 從「大義覺迷」到「五族共和」 ——近代中國民族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胡光墉與南幫票商之研究,1823~1885
★ 清代捐納制度與台灣士紳之研究★ 嚴慶齡與台灣汽車工業之發展(1953-1981)
★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的發展★ 明將李如松與朝鮮之役研究
★ 輪轉鍊生:臺灣自行車產業史(1972-2005)★ 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
★ 雲南反共救國軍的探討, 1949~1954★ 東港漁業的發展與變遷,1948-2008
★ 日治時期「新竹州」之發展與演變(1895—1945)★ 國民政府對戰後世界秩序之構想 -以「國際問題討論會」為例
★ 台中加工出口區與潭子鄉社會變遷(1971-1994)★ 清領時期台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5-1850)
★ 新莊社會變遷的研究★ 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論 文 提 要
清涼飲料產業自始發展以來隨時代變遷而屢有變化。日治時期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成立前,進馨商會(黑松公司之前身)可算是台灣飲料產業界發展最為迅速的飲料廠。雖自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成立後,進馨商會在台灣總督府統轄下編列為第八工廠,但統制前的進馨已悄然奠定現代化經營之根基。待經濟統制結束後,台灣產業恢復自由之身,亦因清涼飲料之擴充生產及美援相對基金的輸入,進馨商會率先開創了台灣飲料產業的新紀元。其與社會發展、產業文化、民眾生活漸趨緊密,並帶動台灣飲料產業持續朝現代化方向前進。
自民國五十七年起政府開放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進口後,進馨商會的黑松汽水、黑松沙士在激烈的碳酸飲料市場競爭中受到重大衝擊,面對營運可能走入困境,進馨商會首先變更組織、並更名為「黑松飲料股份有限公司」;接著大聲疾呼其他本土業者,齊心迎戰國際品牌;且運用廣告手法播散飲料產業文化之特色,再以「黑松」給予台灣民眾的品牌記憶切入廣告調性中,最後更選擇直接面對競爭對手、學會其行銷手法,終於成功地抵擋「兩樂」於台灣市場的凌厲攻勢。使黑松公司成為主動發起、結合同業,推動飲料產業於產銷方面革新之首例,並促成台灣飲料市場新局面之開展,為其他害怕面臨外來品牌挑戰的產業樹立了良好之典範。
黑松公司在台灣經過八十年的生根發展,儼然成為台灣本土飲料之代表。黑松能在「土洋大戰」與「黃樟素危機」的風雨中屹立不倒且益發壯盛,原因在於它擁有優質的企業文化,一路帶領黑松公司無畏無懼地迎接挑戰。藉由黑松企業文化之研究可得知:在時代潮流的變動下本土飲料產業如何運用自身優勢且克服老化與衰退,於傳統經營理念中加入現代化、多角化、國際化的策略以取得平衡點,並適應時代塑造新的職場文化內涵,賦與企業活化之生機。在融合「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黑松公司之企業文化更有著順應飲料產業之時代變革、吸引民眾注意老品牌所煥發出來的新魅力之作用。
摘要(英) Abstract
It’s changeable with era from starting to develop of cold drink industry. Japan managing period before the system of uniting the cold drink water is established, Chin Hsing company (the predecessor of the Hey Song company )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everage factory with the fastest developing speed of industrial circle of Taiwan beverage. Although since the cold drink water controls and makes up establishing , Chin Hsing company is classified as the eighth factory in the time of Taiwan Governor-General Office, and it had already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of quietly before being controlled. After the finishing controlling in economy, Taiwan industry is free again, because expansion of cold drink and U.S.A. aiding the matching fund also, Chin Hsing company is the leader in opening new era of beverage industry of Taiwan. It is close to social development , industry’’s culture and people’’s lives gradually, and leads the beverage industry of Taiwan to sustain advancing in the modernized direction.
Since 1968 the government imported coca-cola and Pepesi Cola, Hey Song soda and Hey Song sarsaparilla of Chin Hsing company are struck greatly in the fierce soda market competition, may enter into the predicament in the face of operating, Chin Hsing company reorganized at first, and rename as “ Hey Song the beverage Limited Company “. Then encourage the other native country industries to challenge the international brand together. It uses the advertising tactics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 of scattered beverage industry’’s culture, and then taking Taiwanese’’s brand memory about “Hey Song” into the tone of advertisement, to face rivals directly , learn their selling tactics .Finally, it resisted coca-cola and Pepesi Cola in the swift and fierce offensive of the market in Taiwan successfully. Hey Song company initiated to combine the same trade voluntarily, promote the reformation that the beverage industry in producing and selling, facilita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aiwan beverage market. It established a good model to other scared industried to face the challenge of foreign brands.
The Hey Song company passes 80 years in developing in Taiwan.It has become a representative of native beverages in Taiwan. The Hey Song company is stronger and stands erect in the danger of “ the safrole crisis” a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foreign and native sides. The reason is it has a high-quality corporate culture, which leads the Hey Song company to challenge fearlessly.We can learn with the research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 of the Hey Song company: How does the native beverage industry use one’’s own advantage and overcome wearing out and declining under change of the tendency of the day.It joins the modernized , many angled , tac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order to obtain the equalization point in the idea of traditional management.It meets era and moulds the new cultural intension of job market . It gives life to enterprises. In the course merging th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The Hey Song company has the function that complies with the era improvement of beverage industry.It also attracts the people’s notice to the new glamour from the old brand.
關鍵字(中) ★ 黑松
★ 清涼飲料水
★ 飲料產業
★ 企業文化
★ 品牌記憶
關鍵字(英) ★ brand memory
★ corporate culture
★ beverage industry
★ cold drink water
★ Hey Song
論文目次 目 錄
緒 論………………………………………………………………………………1
第一章 台灣飲料市場的演變………………………………………………13
第一節 台灣清涼飲料產業的發展概況……………………………………13
第二節 日治時期對清涼飲料水營業制度的規範…………………………21
第三節 黑松企業的興業與中斷〈1936年至1946年〉…………………32
第二章 黑松企業的擴展期(1946年至1968年)…………………46
第一節 戰後台灣飲料業的發展…………………………………………47
第二節 黑松企業的產銷演變……………………………………………58
第三節 台灣人的歷史記憶——黑松汽水、黑松沙士……………………75
第三章 黑松的海外拓展及多角化經營期(1969年至2004年)....95
第一節 土洋大戰:黑松V.S.兩樂…………………………………………96
第二節 多角化經營………………………………………………………113
第三節 海外拓展…………………………………………………………123
第四章 本土企業分析——黑松公司…………………………………141
第一節 企業經營文化……………………………………………………142
第二節 黑松企業與社會互動……………………………………………156
第三節 黑松與民眾消費文化……………………………………………165
結 論…………………………………………………………………………177
參考書目………………………………………………………………………184
附錄一 黑松飲料股份有限公司相關人員訪談資料………………194
附錄二 黑松企業發展重要記事………………………………………210
附錄三 黑松企業危機——黃樟素事件相關資料…………………214
附錄四 黑松汽水與黑松沙士歷年電視廣告圖片…………………220
附錄五 黑松汽水與黑松沙士歷年廣告歌詞…………………………23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史料部分
(一)黑松刊物
《經銷通訊》,第三期,民國六十四年五月十五日。
《經銷通訊》,第六期,民國六十四年八月十五日。
《經銷通訊》,第八期,民國六十四年十月十五日。
《經銷通訊》,第二十四期,民國六十六年二月十五日。(此應為誤植年次)
《經銷通訊》,第三十一期,民國六十四年九月十五日。
《經銷通訊》,第三十九期,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十五日。
《經銷通訊》,第四十一期,民國六十七年七月十五日。
《經銷通訊》,第五十九期,民國六十九年一月十五日。
《經銷通訊》,第七十期,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經銷通訊》,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年二月十五日。
《經銷通訊》,第七十五期,民國七十年五月十五日。
《經銷通訊》,第八十期,民國七十年十月十五日。
《經銷通訊》,第八十四期,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十五日。(此應為誤植年次)
《經銷通訊》,第八十七期,民國七十年五月十五日。
《黑松人》,第3期,民國64年3月15日。
《黑松人》,第4期,民國64年4月1日。
《黑松人》,第15期,民國65年3月15日。
《黑松人》,第27期,民國66年3月15日。
《黑松人》,第30期,民國66年6月15日。
《黑松人》,第32期,民國66年8月15日。
《黑松人》,第60期,民國68年12月13日。
《黑松人》,第61期,民國69年1月16日。
《黑松人》,第79期,民國70年7月15日。
《黑松人》,第80期,民國70年8月15日。
《黑松人》,第92期,民國71年8月15日。
《黑松人》,第98期,民國72年2月15日。
《黑松人》,第106期,民國72年10月15日。
《黑松人》,第112期,民國73年4月15日。
《黑松人》,第137期,民國75年5月15日。
《黑松人》,第140期,民國75年8月15日。
《黑松人》,第146期,民國76年2月15日。
《黑松人》,第160期,民國77年4月15日。
《黑松人》,第187期,民國79年3月15日。
《黑松人》,第190期,民國79年10月15日。
《黑松人》,第199期,民國80年7月15日。
《黑松簡訊》,第1期,民國81年4月14日。
《黑松簡訊》,第5期,民國81年8月16日。
《黑松簡訊》,第6期,民國81年9月16日。
《黑松簡訊》,第7期,民國81年10月16日。
《黑松簡訊》,第8期,民國81年11月16日。
《黑松簡訊》,第9期,民國81年12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0期,民國82年1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1期,民國82年2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2期,民國82年3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4期,民國82年5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5期,民國82年6月16日。
《黑松簡訊》,第20期,民國82年11月16日。
《黑松簡訊》,第27期,民國83年6月16日。
《黑松簡訊》,第30期,民國83年9月16日。
《黑松簡訊》,第33期,民國83年12月16日。
《黑松簡訊》,第35期,民國84年2月16日。
《黑松簡訊》,第37期,民國84年4月14日。
《黑松簡訊》,第38期,民國84年5月16日。
《黑松簡訊》,第46期,民國84年1月16日。
《黑松簡訊》,第47期,民國85年2月16日。
《黑松簡訊》,第63期,民國86年6月16日。
《黑松簡訊》,第64期,民國86年7月16日。
《黑松簡訊》,第66期,民國86年9月16日。
《黑松簡訊》,第75期,民國87年6月16日。
《黑松簡訊》,第76期,民國87年7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20期,民國93年4月14日。
《黑松簡訊》,第121期,民國93年6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22期,民國93年8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23期,民國93年10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24期,民國93年12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25期,民國94年2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26期,民國94年4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27期,民國94年6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28期,民國94年8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29期,民國94年11月16日。
〈本公司的創業及其生長〉。
黑松2005年公司簡介光碟。
黑松公司簡介文宣。
沙士黃樟素事件概述。
黑松飲料博物館現藏資料。
黑松股份有限公司91年年報,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三十一日。
黑松股份有限公司92年年報,民國九十三年四月三十一日。
黑松股份有限公司93年年報,民國九十四年四月三十一日。
(二)公文檔案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10371,文號—13。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10401,文號—9。
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冊號—10418,文號—4。
(三)地方志書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台北:大通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卷11。
《清一統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68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四十九年),卷1。
連橫,《雅言》,台灣文獻叢刊第16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五十二年二月)。
劉良璧等,《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收錄《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3號(台北:成文,民國七十二年),卷18。
二、專書與論文
(一)專書
台灣水道研究會,《水道研究》,第七號,(昭和十七年七月)。
王作榮,《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台北:時報文化,民國七十三年)。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台灣:苦悶的歷史》,(東京:台灣青年社,1979年)。
Don Slater著,林祐聖、葉欣怡譯,《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文化出版社,2003年)。
邱莉玲,《廣告陽謀-—廣告創意大公開》,(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馬克‧潘德瑞斯特著,陳絜吾、呂錦珍譯,《可口可樂王朝》,(台北:時報,1994年)。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1996年)。
梁憲初,《企劃孫子》,(台北:遠流出版,2000年)。
張依依,《世紀老招牌》,(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
鄭自隆,《廣告與台灣社會的變遷,台灣的廣告發展》,(台北:學富文化事業,2001年)。
賴東明,《30年廣告情》,(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1994年)。
簡立道,《可口可樂聯合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二)期刊論文
王作榮,〈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收錄《「文明史上的臺灣」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日本?合研究中心,民國八十六年。
范燕秋,〈日治前期臺灣公共衛生之形成(1895~1920)〉,收錄《思與言》第33卷第2期,民國八十四年六月,頁215-258。
周能傳,〈飲料工業發展現況與展望〉,收錄《台灣區果蔬汁工業同業公會1999 年年刊》,民國八十八年,頁18-29。
翁景民、趙琪,〈音樂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收錄《廣告學研究》第3集,
民國八十三年三月,頁21-68。
郭良文,〈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收錄《新聞學研究》,第57集,1998年,頁127-157。
陳小沖,〈日據時期台灣社會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收錄《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1999年,頁270-286。
陳志和,〈評”台灣清涼飲料包裝視覺設計之研究”〉,收錄《設計領域碩士論文評析》,1995年。
陳忠義,〈台灣飲料市場概況分析〉,收錄《台灣區果蔬汁工業同業公會1999年年刊》,民國八十八年,頁30-34。
楊福清,〈私立技專校院價值活動成本之探討〉,收錄《技術及職業教育》,第72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頁53-58。
鄭自隆,〈廣告與台灣社會:戰後50年的變遷〉,收錄《廣告學研究》,第13集,1999年,頁19-38。
鄭自隆,〈回首台灣電視廣告四十年〉,收錄《傳播研究簡訊》,第31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
(三)學位論文
石賜亮,〈台灣傳統集團企業多角化與國際化成長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呂星蕙,〈高科技產業新新人類福利知覺與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工作價值觀為干擾變項〉,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李家群,〈多角化與國際化策略配合對企業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核心競爭力基礎觀點之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96年。
范玉玲,〈影響廣告預算編列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周意智,〈中小企業國際化及多角化歷程—以台灣保長企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余宗翰,〈國際化與多角化對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國內食品廠商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隆儀,〈不同聯盟型態之下經濟誘因與信任之重要性研究─以台灣清涼飲料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林淑華,〈以財務角度觀察公司多角化決策之研究—以天仁及興農為個案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范燕秋,〈日據前期臺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2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月珠,〈企業多角化策略影響因素之探討〉,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
胡琡苓,〈空難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一個危機處理的觀點〉,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高淑媛,〈台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時期台灣工業與政策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許逸晟,〈台商赴大陸國際化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振瑤,〈不含酒精飲料產業轉型策略之探討〉,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淑妙,〈飲料產業委外代工之策略性決策模型發展〉,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彭智強,〈多角化與國際化策略配合對企業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技術生命週期觀點分析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鳳美,〈從領導、組織文化、經營策略的觀點來探討一家本土飲料公司的成功因素〉,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賴建國,〈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盧怡安,〈世代特性與其認知品牌個性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顏孝蓉,〈社會變遷與電視廣告、品牌行銷:以「歐香咖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三、報章雜誌
方素惠,〈百年老店再創春天〉,《天下雜誌》,第93期,(1989年2月1日),頁12-18。
王聰,〈臺灣飲料巨頭搶灘南京〉,《金陵晚報》,2004年4月20日。
王家英,〈黑松 代表蒼勁卓絕〉,《經濟日報》,民國七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第27版。
〈台南之井水〉,《台灣日日新報》,明治三十八年九月八日,第4版。
〈汽水飲料市場有大變化 一改舊觀有好戲可看 兩家美商投入 帶動國內易主經營〉,《經濟日報》,1985年5月16日,第10版。
守寍寍,〈黑松要變新把戲 得先忘掉老字號〉,《商業週刊》,第908期,(2005年4月18日),頁118-120。
守寍寍,〈黑松告仿冒廠商勝訴〉,《中國時報》,1999年11月29日。
李兆華,〈老幹吐新枝的資產食品股〉,《萬寶周刊》,第548期,(2004年4月3日),頁62-63。
李河,〈略論企業文化〉,《光明日報》,2005年3月28日。
李榮超,〈百事可樂:不停地尋找機遇〉,《人民文摘》,第10期,(2004年10月)。
李顯章,〈黑松沙士老牌子魅力新〉,《經濟日報》,1999年3月6日,第30版。
何佩儒,〈跨越半世紀的食品廠 邁向新世紀 黑松 開發微風廣場 跨入休閒事業 將興建購物休閒中心 並跨入生技產業〉,《經濟日報》,1999年5月3日,第28版。
〈注意涼水〉,《台灣日日新報》,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5月31日,第5版。
范碧珍,〈張道炷:踏實的黑松,行銷不落人後〉,《突破雜誌》,第201期,(2002年4月),頁62-65。
林麗美,〈黑松企業70歲生日快樂 多元化經營 不畏外來勢力入侵 屹立飲料市場〉,《經濟日報》,1995年4月14日,第3版。
林怡秀,〈黑松沙士51億瓶的奇蹟〉,《聯合晚報》,2005年3月27日,第16版。
林浚南,〈黑松賣1角錢汽水到建立王國〉,《聯合晚報》,1995年10月3日,第4版。
吳琬瑜,〈企業突圍:創新市場 金車跑贏黑松〉,《天下雜誌》,第182期,(1996年7月1日),頁88-94。
洪震宇,〈洋芋片讓黑松重新動起來〉,《天下雜誌》,第276期,(民國九十二年六月),頁111。
〈約束飲料水〉,《台灣日日新報》,第2516號,明治三十九年九月十六日,第4版。
〈留意飲料水〉,《台灣日日新報》,第2222號,明治三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第6版。
孫懷萱,〈飲料業長青樹——黑松公司〉,《成功雜誌》,第9期,(1995年7月),頁37-43。
《消費者報導》,第40期,(1984年8月),頁18-25。
馬婉珍,〈黑松張家 老幹待新芽〉,《壹週刊》,第214期,(2005年6月),頁58-65。
〈飲料井水〉,《台灣日日新報》,第2199號,明治三十八年八月三十一日,第6版。
陳翊中、邱太?,〈八十年黑松漸凋零 老幹等新枝〉,《今周刊》,第434期,(2005年4月18日),頁94-96。
陳敏郎,〈七個堂兄弟打造汽水王國 活到老賺到老 揭開黑松張氏家族神祕面紗〉,《今周刊》,第94期,(1998年9月13日)。
陳當勝,〈今夏飲料市場將多彩多姿 「中西名角」、「新舊口味」精銳盡出 頗有「看頭」〉,《經濟日報》,1985年5月27日,第10版。
陳彥淳,〈食品業發展生技 各有一本帳〉,《工商時報》,2000年7月19日,第16版。
陳彥淳,〈走過80年 黑松要做跨國食品集團〉,《工商時報》,2005年4月10日,第4版。
陳邦鈺,〈音樂行銷奏捷 日產量上萬箱 黑松征服華東 直逼娃哈哈〉,《今週刊》,第422期,(2005年1月24日),頁94-95。
陳俐齡,〈百大企業名稱與標誌的故事〉,《統領雜誌》,第174期,(2000年1月),頁76-79。
梁欣如,〈珍藏台灣系列8:飲料 嚐盡酸甜苦辣的滋味〉,《民眾日報》,2000年 8月21日,第8版。
〈清涼飲料廠家眾多 市場競爭激烈 去年銷售成長率普遍都不理想〉,《經濟日報》,1980年7月6日,第8版。
〈清?飲料增加〉,《台灣日日新報》,(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2月28日),第2版。
張海琳,〈可口可樂無奈何 黑松是股東也是對手〉,《經濟日報》,1991年6月26日,第11版。
張運祥、何佩儒,〈黑松公司股票要上市了 每股承銷價27.06元 8日辦理公開申購〉,《經濟日報》,1999年2月5日,第14版。
張殿文,〈故事管理打造黑松世界文物館〉,《數位時代》,第98期,(民國九十四年一月十五日)。
黃維明,〈未上市企業 他們為何拒絕上市〉,《天下雜誌》,第213期,(1999年2月1日),頁44-50。
詹孟芬,〈黑松汽水 黑松沙士 兩棵聳立參天的長青樹〉,《統領雜誌》,第146期,(1997年9月),頁50-53。
〈誰說老字號跟不上時代?這回他們真得變臉了!〉,《中央日報》,1999年11月23日。
鄭天壽,〈建立電子化體系 黑松創新突破市場行銷〉,《工業自動化電子化》,第14期,(民國九十二年八月),頁21-23。
謝志章,〈年營收39億 黑松打敗洋可樂〉,《獨家報導》,第820期,(民國九十三年四月三十日),頁58-61。
〈檢舉涼水〉,《台灣日日新報》,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8月21日,第3版。
四、口述歷史資料
〈范鋒明先生訪問記錄〉,2005年12月20日,訪問地點:黑松通商大樓。
五、網路資料
〈關於Coke歷史〉,現存可口可樂台灣官方網站:http://www.coke.com.tw/about/about_history.jsp。
〈Coke在台灣〉,現存可口可樂台灣官方網站:http://www.coke.com.tw/about/about_history.jsp。
六、外文部分
Ansoff, H. I. “Strategies for Diversific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pp.113-124 , 1957.
John H.Dunning , The Globalization of Business,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Harry J.Lamley,“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1895-1945: The Vicissitudes of Colonialism,” In Taiwan: A New History, edited by Murray A. Rubinstein, Armonk, N.Y.: M. E. Sharpe,1999.
高村直助,《?社誕生》,日本:吉川弘文館,1996。
《廣辭苑》,東京:岩波書店,1996。
指導教授 賴澤涵(Lai-Jeh-Hang) 審核日期 2006-6-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