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9 、訪客IP:18.222.161.123
姓名 林琰輝(Yean-Huei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中共軍事戰略轉變之研究,1950-2000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毛澤東執政時期在「勞武結合」的原則下,組建亦工亦農亦兵的勞動大軍。這就是毛澤東再三堅持的人民戰爭,將軍事武裝與經濟生產結合在一起。到了六○年代中期,中共開始擁有核子武器之後,守勢戰略構想呈現出兩種極端,一是人民戰爭,一是核子嚇阻。不過在中共未擁有確實可靠的核子反擊能力前,人民戰爭則是主要的軍事戰略。
自一九八○年以來,中共亦開始修正傳統的人民戰爭構想,而提出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此外由於已擁有「第二擊」(second strike)能力,也開始調整守勢戰略,在這種構想下,中共將不是完全採取誘敵深入的焦土抗戰政策,在某些精華地區及政經中心,中共將主力部隊配置在邊界前沿地帶,從事寸土必爭的陣地防禦戰,甚至可能主動越界出擊制敵機先。
一九八一年九月間中共在華北張家口舉行的軍事大演習,就展現出中共的戰略企圖。在此一構想下,中共優先發展配備高精密武器的現代化陸、海、空三軍。中共海軍也逐漸改變以往單純的沿海防禦(Coast defence)角色,由中共海軍三大艦隊不斷加強遠航演訓來看,顯然是準備走向大洋海軍的發展,並試圖在海權戰略方面採取擴張路線。
波灣戰爭爆發後,中共軍方深受震撼,其後的軍事事務革命思潮,對中共領導人的軍事思維更造成強大衝擊,認定高技術已成為戰爭勝負的主要關鍵。因此,中共為確保能夠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其備戰思維已從以往的全面備戰向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備戰轉變,並將其軍事鬥爭重點依序置於東南沿海、南海、中印邊境上,軍事發展的重點為海、空軍,同時並提昇陸軍整體作戰能力,增強二砲威懾力量及建立快速反應部隊,以因應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需求。
摘要(英) Abstract
When China in the time of Mao’s rule, under the princi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Worker and Fighter,” he created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 of China. Putting military armament and economical production together, this was the ideas of the Peoples’ Warfare that Mao insisted the most. In the mid-60s aft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possessing nuclear weapons, it came out with two extreme defending strategies; one was the Peoples Warfare and the other, the nuclear deterrence. Before the nuclear possibility is accountable for striking back when under attack, however, the Peoples Warfare is still the main military strategy for the PRC.
In 1980s, the PRC has begun to revise its thinking of the Peoples Warfare, and has brought up a new type of peoples’ warfare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 possession of the ability of second strike, the PRC has also altered its defending strategy. In stead of executing the policy of scorched earth which lured the enemy to go deep into its territory, the PRC has deployed the main units at the advance position in some essence areas and geo-political centers. The thinking is that the PRC not only able to commit the area defense, but also actively to launch an attack before the enemy.
This strategical attempt was revealed entirely when the PRC held a huge military exercise in Jang Jiako on September 1981. It showed that the PRC have the priority of equipping highly sophisticated weapons in the Army, Navy, and Air force. Similarly, the PRC’s has gradually changed its traditionally pure coast defense role. Due to the North, East, and the South Sea Fleets of the PRC constantly increasing its high sea long-distance navigation exercises, obviously the PRC is well preparing to develop an ocean-going navy, and attempt to assume an expanding course in sea power strategy.
After the breaking of the Persian Gulf War, the PRC’s military was deeply shocked and its military affair revolution was thereafter affected. To the greater extent, the military thinking of the PRC’s leaders was facing the formidable lashes, and hence taking high tech as the key for winning a war. To win local war under high-tech conditions in terms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refore, the PRC’s has put their military fighting emphasis on the southeast coast, South Sea, and border of China-India according to its priority. Now, the Navy and the Air force are its military development priority. In the meantime, the seek to upgrade the Army’s overall operational capability; enhance the deterrent force of The Secondary Artillery Force, and build up a rapid response force,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needs of local war under high-tech conditions.
關鍵字(中) ★ 軍事戰略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中共戰略思想的發展與演變................
7
第一節 中共戰略思想之源起.................
7
第二節 中共戰略文化的變遷.................
11
第二章 人民戰爭時期的軍事戰略................
30
第一節 人民戰爭下的軍事戰略................
30
第二節 人民戰爭時期國防軍事戰略思想的特點...........
55
第三章 現條件下人民戰爭時期.................
63
第一節 中共戰略大轉進...................
63
第二節 由近海邁向大洋...................
69
第四章 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時期...............
86
第一節 高技術條件下的軍事戰略...............
86
第二節 高技術條件下軍事戰略之內涵.............
93
結論.............................
127
徵引書目...........................
13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 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年。
2.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9月。
3. 不著撰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十年大世紀》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8 月。
4. 不著撰人,《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
5. 不著撰人,《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
6. 不著撰人,《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7. 不著撰人,《列寧軍事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8. 不著撰人,《江澤民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7月。
9. 不著撰人,《軍隊高中級幹部理論學習讀本》,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10. 不著撰人,《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1. 不著撰人,《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12.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主編,《戰爭、戰略分冊,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13. 王建東,《孫子兵法》,台北:智楊出版社,1998年3 月。
14. 田震亞,《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15. 曲明,《2010年兩岸統一》,台北:九儀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16. 艾宏仁,《中共海軍透視-邁向遠洋的挑戰》,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8年。
17. 李坤海譯,《中共軍事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年2月初版。
18. 李靜、宋立軍、張大松合著,《科學思維的推理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12月。
19. 沈偉光,《戰略新思維》,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20. 肖偉中、張山合,《遏制台獨,不承諾放棄武力》,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
21. 周承恩,《毛澤東的思想與理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
22. 尚金銷,《馬克思、恩格思、列寧、史達林軍事思想簡論》,北京:新華書店,1985年6月。
23. 岳嵐,《技術戰爭與現代軍事哲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24. 岳嵐主編,《軍事辯證法》,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7年2月。
25.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2月,第八版。
26. 林中斌,《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冷眼破龍爪》,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
27. 林長盛,《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3月。
28.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7月二版二刷。
29. 邵偉濤,《人民戰爭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2月。
30. 洪寶緒,《鄧小平的戰爭與和平論-中共未來的戰爭觀》,台北:三軍大學編印,1998年9月。
31.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十年大記事(1927~1987)》,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32. 軍事科學院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33.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34. 國防部主編,《中華民國1993至94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3月。
35. 張召忠,《戰爭離我們多遠-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36.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葉文化出版,1998年9月。
37.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葉文化出版,1998年9月出版。
38. 梁必祲、趙魯杰,《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一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
39. 梁必駸、趙魯杰,《高技術戰爭哲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
40. 陳東龍,《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
41. 陳鴻猷,《防空戰略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7月。
42.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
43.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黎明文化公司,1992年10月。
44. 黃亮宜、侯遠長、孫玉杰,《當代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
45. 楊得志,《中國軍事大辭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
46. 楊得志、宦鄉著,《國防發展戰略思考》,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5月。
47. 楊貴華、陳傳綱,《共和國軍隊回眸-重大事件決策和經過寫實》,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1月。
48. 廖國良,《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4月。
49.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台北:黎明書局,1994年4月。
50. 趙雲山,《中國導彈及其戰略》,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4月。
51.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台北:新新聞出版社,1997年1月。
52. 劉杰,《不盡的思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53.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2月。
54. 劉繼賢,《戰爭與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55. 劉繼賢、徐錫康,《海洋戰略環境與對策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56. 潘英石編,《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精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57. 蔡孝乾,《毛澤東軍事思想和人民戰爭的研究》,台北:中共研究雜詩社,1978年9月。
58. 盧如春,《海軍史》,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59.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香港:明報出版社,1991年8月。
(二)、論文、期刊
1. 《1998年中共年報》,中共研究雜誌社,1998年7月。
2. 《1999年中共年報》,中共研究雜誌社,1999年7月。
3. 李化成,〈從戰略文化觀點解析中共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在不同時空下的意義與內容〉,《源遠學報》,1999年12月。
4. 李田貴,〈試論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要義在新時期軍事鬥爭的體現〉,《國防大學學報》,第12期,總第124期,1999年。
5. 李兵,〈當代世界軍事發展趨勢及戰略啟示─訪中國軍事科學院原院長劉精松上將〉,《國防大學學報》,第8期,總第120期,1999年。
6. 林麗香,〈論中共空軍現代化〉,《空軍學術月術月刊》,第五二四期,1990年7月。
7. 郝王慶,〈堅持、發展、創新─學習黨的三代領導人積極防禦戰略思想隨想〉,《國防大學學報》,第2期,總第114期,1999年。
8. 張農科,〈中國空軍由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紫荊雜誌》, 1999年11月。
9. 莫大華,〈戰略文化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1卷11期,1996年5月。
10. 鈕先鍾,《核子時代的戰略問題》,台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10月。
11. 楊紫函譯,〈中共軍事現代化之探討〉,《國防譯粹》,第25卷,第5期,1998年
12. 葉暉南,〈建國以來我國國防戰略的四次重大改變〉,《國防大學學報》,第5期,總第117期,2000年。
13. 廖文中,〈中共空軍戰略及武器裝備現代化概況〉,《中共研究》,第34卷,第5期,2000年5月。
14. 廖文中,〈空軍作戰在島嶼型國家防衛作戰中的角色〉,中華民國國防大學空軍學部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討會報告,第六篇,2000年11月。
15. 廖文中,<中共空軍戰略與武器裝備現代化概況>,《中共研究》,第34卷,第5期,1990年5月。
16. 臧士明、趙勇民、陸惠林,〈現代條件下人民戰指導原則探討〉,《國防大學學報》,第2期,總第114期,1999年。
17. 臧士明、趙勇民、陸惠林,〈現代條件下人民戰指導原則探討〉,《國防大學學報》,第2期,總第114期,1999年。
18. 齊茂吉<中共國防戰略意圖之探討及其影響>,《中華戰略學刊》,冬季刊1994年12月。
19. 齊茂吉<中共戰略大轉進(下)>,《時報雜誌》242期,1984年7月。
20. 齊茂吉<中共戰略大轉進(上)>,《時報雜誌》,241期,1984年7月。
21. 劉華清,<有關海軍戰略問題的探討>,《海軍雜誌》,第7期,1986年。
22. 譚溯澄,〈改革開放以來中共軍事變遷〉,《東亞季刊》,第30卷3期,1999年7月。
(三)、學位論文
1. 齊茂吉,<五O年代至八O年代由中共內部派系鬥爭探討其軍事路線之演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6月。
2. 齊茂吉,<中共發展核子武器對其戰略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6月,頁166-167。
3. 陳大元,<中共軍事戰略之研究>。
4. 劉順明,<從戰略文化觀點探討中共軍事戰略與用兵動因>。
(四)、報紙
1. 《人民日報》(1950-1980)
2. 《解放軍報》(1953-1995)
3. 《中國時報》(1984-1996)
4. 《聯合報》(1984-1996)
二、英文部分
1. Fairbank, John.King. Chinese Ways in Warfar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2. Johnston,Alastair Iain. Cultural Realism —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Lin, Chang-Sheng. Modern Weapons and Equipment of People’s Liberation Army.Canada: Mirror Books,1996.
4. Lin, Chong-pin(林中斌), China’s Nuclear Weapons Strategy(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1988.
5. Frank J. Merli and Theodore A . Wilson, ed., Makers of American Diplomacy。
6. Montaperto ,Ronald N.ed. Cooperative Engagement and Economic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1993.
7. Yao, Yunzhu.”The Evolution of Military Doctrine of the Chinese PLA from 1985 to 1995”,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近代美國外交家」,紐先鍾譯,台北,學生英文雜誌社,1974年
8月,頁265-267。
三、電子文獻
1. 〈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人民日報資料庫》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2229/index.html
2. 〈中國的國防〉,《人民日報資料庫》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index.html
3. 《1990年國防報告書》http://www.mnd.gov.tw/report/830/html/new1-3.html。
4.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21117/868422.html
5. 于化民、胡哲峰, 當代中國軍事思想史,《1990年國防報告書》,http://www.mnd.gov.tw/report/830/html/new1-3.html。
6.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5+112003031500071,0html
7. 〈中共十五大報告〉,《人民日報資料庫》
http://202.99.23.246/communist/
8. 有關中共當前軍事鬥爭重點參閱《89年國防報告書》http://www.mnd.gov.tw/report/830/html/new1-3.html。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6-7-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