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2 、訪客IP:18.119.143.4
姓名 張承祥(Cheng-Hsiang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晚明宦官馮保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Feng Bow-Eunuch in lat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以馮保為主題,探討其生平事蹟及一生之所作所為。從馮保的案例中,還可分析當時宦官與內閣的關係及宦官對穆宗、神宗二朝政治之影響,透過本研究,希望學界能對明代宦官的印象做一深思。
本研究所運用之史料,按其種類可分為官書、野史、地方志、文集、筆記、奏疏等史料,兼運用歸納、比較、分析等歷史研究法,對相關史料做綜合、分析、篩選後,整理出較符合史實的歷史原貌。
馮保為明穆宗及明神宗初年一重要宦官,他曾受過良好的教育,故有很好的文化素養。由於馮保自神宗年幼時,就陪伴在其身旁,再加上他受到神宗生母李太后及閣臣張居正的信任,遂得以掌握司禮監,並控制東廠。馮保掌權後,雖能支持張居正實行新政,造就了萬曆初期強盛的國勢;但他也運用權力,滿足私慾,後人對馮保的評價即透過這兩個方面來進行。
馮保對隆慶、萬曆朝的政治有很大的影響。他為了擴大權力,遂聯合張居正將當時的首輔高拱驅逐,為了消滅高拱,他更發動王大臣案。高拱被逐後,由張居正繼任首輔,並實施新政;馮保在張居正執政期間,採取配合的態度,使得新政施行頗為順利。萬曆十年,馮保的政治生命就此結束,從馮保被謫的案例,可了解明代宦官的權力基礎乃來自於皇權。
摘要(英) Research this gentle to as theme , probe into life story and behavior of all one’’s life its with Feng. From Feng Bow’’s case , can also analyse two to Mu Zong , Shenzong relation and eunuch between eunuch and cabinet at that time towards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 , through this research , hope that can do a deep thinking to the eunuch’’s impression of Ming Dynasty in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historical data used in this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historical datas , such as officer’’s book , unofficial history , local chronicle , collected works , note , playing the book ,etc. according to its kind, use history of summing up , comparing , analysing etc. to study the law, after making synthesizing , analysis, screening to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put the historical original appearance that relatively accords with the historical facts in order out.
Feng Bow is one of important eunuch in the early years between Muzong and Shenzongs, he has received too good education, so there is very good artistic appreciation. Because Feng gentle until Shenzong young, accompany by it, in addition, he receive empress dowager Li and minister a positive trust of residence , mother of Shenzong ,, so can grasp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 and control the east factory. After Feng Bow wields , although can support Chang Chichen to implement the new policies , go through the prosperous and powerful national power in initial stage of Wangli; But he uses it with all strength, meets the selfish desire, the descendant’’s appraisal to Feng Bow goes on through these two different fields promptly.
Feng Bow to celebrating grandly, influencing the politics of Lungching and Wanglis’’ period. For is it with all strength , unite he pieces of Chang’s make at that time prime minister Gow Gon to drive away to expand, in order to eliminate Gowgonf, minister’’s case that launch a king even more. After Gow Gon is driven away, being served as a prime minister by Chang Chichen , and pursue the new policy; Feng Bow takes the attitude of cooperating at time when Chang Chichen is in power , makes the new policy implement smoothly. In the tenth year of perpetual calendar, Feng Bow’’s political life is over at this point, is demoted the officer’’s case from Feng Bow, can understand that the eunuch’’s power foundation was coming from emperor’’s power in the Mi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馮保
★ 宦官
關鍵字(英) ★ Feng Bow
★ Eunuch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明代的宦官組織與權力發展 11
第一節 明代宦官的組織與職掌 11
第二節 明代宦官組織發達成因 28
第三節 明代宦官權力之擴張 45
第三章 馮保的崛起背景 63
第一節 馮保的生平 63
第二節 馮保掌權之契機 78
第三節 馮保的政治手腕 95
第四章 馮保與隆慶、萬曆二朝政治 110
第一節 馮保與高拱的鬥爭 110
第二節 馮保與張居正的合作 127
第三節 馮保的失勢 146
第五章 結論 160
參考書目 164
圖表目次
表1-2-1洪武十七年前宦官組織變動表 13
表1-2-2二十四衙門的名稱與職掌 15
表1-2-3明皇宮內其他宦官組職及職掌 18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官書.野史、地方志:
《明仁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太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太祖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世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孝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抄本萬曆起居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1年。
《明武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宣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英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神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憲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熹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穆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萬曆起居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尹守衡,《明史竊》,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初版。
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210,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圻,《續文獻通考》,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永瑢、紀昀等,《欽定歷代職官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01-60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申時行修,《明會典》,收錄於《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冊78-83,台北:台北商務,2001年初版。
申時行修、趙用賢纂,《大明會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789-792,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
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初版。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56年。
查繼佐,《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初版。
紀盷,《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板橋市:藝文發行,1989年六版。
計六奇,《明季北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夏燮,《明通鑑》,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364-366,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
徐學聚編,《國朝典彙》,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再版。
高岱,《鴻猷錄》,台北:新興出版社,1977年。
乾隆敕撰、印鸞章校訂,《明鑑》,上海市:上海書店,1984年第一版。
張廷玉,《御定資治通鑑綱目三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4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張廷玉等,《明史》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清高宗敕撰,《續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
許重熙,《憲章外史續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353,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
傅恆等撰,《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35-33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傅維鱗,《明書》,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第一版。
嵇璜等,《續通典》,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
趙弘恩等監修、黃之雋等編纂,《江南通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07-51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劉辰,《國初事蹟》,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借月山房彙鈔》冊48,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初版。
劉於義等監修、沈靑崖等編纂,《陝西通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51-55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第一版。
覺羅石麟等監修、儲大文等編纂,《山西通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42-55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二、文集、筆記、奏疏:
于敏中,《欽定日下舊聞考》,台北:新興出版社,1987。
于慎行,《穀山筆塵》,台北市:學海書局,1969年。
于慎行,《穀城山館文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47,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于慎行,《穀城山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9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不記著人,《萬曆邸抄》,台北:學生出版社,1968。
不著撰人,《九朝談纂》,收錄於《清代禁燬叢刊》,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7年。
不著撰人,《明事斷略》,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借月山房彙鈔》,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不著編人,《皇明詔令》,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58冊,台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元明善輯修、張國祥續修,《續修龍虎山志》,揚州市:廣陵書局,2004年一版。
文秉,《先撥志始》,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冊3969,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文秉,《定陵註略》,台北,偉文圖書,1976。
毛奇齡,《明武宗外紀》,台北:神州國光社,出版年月不詳。
王士禎,《池北偶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王士禎,《香祖筆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8年。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台北:學生書局,1965年5月初版。
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收入沈雲龍編《明人文集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79-1284,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世貞,《觚不觚錄》,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冊722,台北:商務出版社,1966年。
王世貞,《錦衣志》,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冊855,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樵,《方麓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8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錡,《寓圃雜記》,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第一版。
王鏊,《震澤長語》,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冊222,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鏊,《震澤紀聞》,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167,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
史惇,《慟餘雜記》,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72,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申時行,《賜閒堂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34,台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朱元璋撰,《皇明祖訓》,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政書類264,台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朱國楨,《湧幢小品》,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172,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
江東之,《瑞陽阿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7,台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艾穆,《艾熙亭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伍輯第21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第一版。
何喬遠,《名山藏》,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5-50,北京:北京書局,1995年。
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一版。
吳中行,《賜餘堂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57,台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吳亮,《萬曆疏鈔》,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58-6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李東陽,《懷麓堂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5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李春芳,《李文定公貽安堂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13,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
李清,《三垣筆記》,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第一版。
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6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李植,《李中丞奏疏》,收錄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93,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一版。
李慈銘,《越縵堂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559,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第一版。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3版。
周璽,《垂光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29,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上海:商務印書館,1913年排印版。
紀盷等撰修,《御選明臣奏議》,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聚珍版叢書冊19-2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胡文學,《甬上耆舊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7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83年。
胡應麟,《少室山房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0,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范景文,《文忠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23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83年。
孫奇逢,《中州人物考》,台北:廣文出版,1977年初版。
孫承澤,《庚子銷夏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2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孫承澤,《畿輔人物志》,收入周駿富編之《明人傳記資料叢刊》142,台北:明文書局,1991。
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台北:廣文出版社,1969年。
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台北:新興出版社,1973年。
徐襄陽,《西園雜記》,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冊2913-2914,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馬自強,《馬文莊公文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6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一版。
高拱,《高文襄公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08,台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張四維,《條麓堂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351,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居正,《新刻張太岳先生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345-1346,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萱,《西園聞見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
許國,《許文穆公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許維新,《許周翰先生稿抄》,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雲間刊本影印,東京:高橋情報,1990年。
陳有年,《陳恭介公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353,上海:上海古籍,2004。
陳洪謨,《治世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洪謨,《繼世紀聞》,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冊2823,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鼎,《東林列傳》,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5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陳鼎,《東林列傳》,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21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83年。
陸容,《菽園雜記》,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冊329-330,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陸深,《谿山餘話》,台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
陸樹德,《陸中丞文集》,收錄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81,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焦竑,《玉堂叢語》,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第一版。
焦竑,《國朝獻徵錄》,台北:學生書局,1973年再版。
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2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印書館,1983年。
黃佐,《翰林記》,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冊882-884,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黃宗羲編,《明文海》,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53-1458,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黃景昉,《國史唯疑》,台北:正中書局,1969。
黃瑜,《雙槐歲鈔》,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冊3966-3967,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台北:藝文印書版,出版年不詳。
楊博,《楊襄毅公文集》,收收錄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82,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萬士和,《萬文恭公摘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09,台南,莊嚴文化,1997。
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一版。
葛守禮,《葛端肅公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93,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
董其昌,《神廟留中奏疏彙要》,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470-471,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鄒元標,《鄒子存真集》,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天啟二年(1622)刊本。
鄒元標,《鄒公存真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7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鄒元標,《鄒忠介公奏疏》,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481,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鄒應龍,《鄒中丞奏疏》,收錄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85,北京:線裝書局。
雷禮,《國朝列卿記》,台北:明文書局,1991初版。
趙用賢,《松石齋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趙貞吉,《趙文肅公文集》,明萬曆辛丑(二十九年)蕭如松、王藩臣重刊本。
趙翼,《廿二史劄記》,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冊3543-3552,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劉宗周,《劉蕺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4,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劉若愚,《酌中志》,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冊3966-3967,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撰人不詳,《明史斷略》,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輯冊21,北京:北京書局,2000年。
鄭曉,《今言》,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第一版。
鄧士龍,《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14-11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謝肇淛,《五雜組》,台北,偉文書局,1977年。
譚希思,《明大政纂要》,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編年類第15冊,台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譚綸,《譚襄敏奏議》,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冊277-28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台北:台灣商務,1976年。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1978年。
三、中文專書、學位論文:
丁易,《明代特務政治》,台北:天山出版社,1988年。
三田村泰助、王家成,《宦官秘史》,台北:新理想,1975年再版。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
王玉德,《宦官錄:中國歷史上的宦官》,臺南市 : 笙易出版,2002年初版。
王玉德,何宗旺著,《閹宦檔案 : 太監的奴性與人生》,台北:漢揚出版,1997年初版。
王春瑜、杜婉言,《明代宦官與經濟史料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一版。
王春瑜、杜婉言,《明朝宦官》,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一版。
王春瑜、杜婉言,《劉瑾;魏忠賢》,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初版。
王奧應,《宦官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冉光榮,《中興名相:張居正》,台北:萬卷樓出版,2001。
巨煥武,《明代宦官禍國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0年。
田澍,《宦官》,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初版。
石碩等編著,《宦官大觀》,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初版。
任洪,《中國古代宦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初版。
安作璋主編,《中國宦禍實錄》,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初版。
朱東潤著,《張居正大傳》,上海市:上海書店,1989。
何寶善、韓啟華、何滌塵,《萬曆皇帝.朱翊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一版。
余華菁,《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冷東,《被閹割的守護神:宦官與中國政治》,台北:萬象圖書,1993年5月。
冷東,《閹割現象》,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初版。
吳秉芝,《立皇帝—明代宦官劉瑾》,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紹開,《明代廠衛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吳緝華,《明代制度史論叢》,台北:作者自印,一1971初版。
李 洵,《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一版。
李禹階,《權力塔尖上的奴僕:宦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杜婉言,《失衡的天平﹘明代宦官與黨爭》,台北:萬卷樓,1999年一版。
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孟森,《明代史》,台北:台灣書店,1957。
林金樹,《明帝列傳──萬曆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一版。
林乾,《明帝列傳──嘉靖帝、隆慶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一版。
林麗明撰,《張居正的政治改革》,台北: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論文,2001。
苗棣,《魏忠賢專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一版。
韋慶遠著,《張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廣東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張式苓,《中國古代的宦官之禍》,北京:北京科學科技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張治安,《明代內閣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70年。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92年。
梁 楊,《宦官之禍:惡行昭彰。擅權誤國》,台北市:牧村圖書,1996年。
梁紹傑輯錄,《明代宦官碑傳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年第一版。
陳新華,《中國歷代宦官大觀》,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
隋淑芬著,《張居正評傳:起衰振隳的改革家》,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知書房,2003。
溫功義,《明代的宦官和宮廷》,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一版。
劉新風,《明朝權宦》,台北,雲龍出版社,1992年。
樊樹志,《萬曆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一版。
蔡慶順,《明代宦官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衛建林,《明代宦官政治》,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一版。
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一版。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韓索林,《宦官擅權概覽》,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67年出版。
韓道誠,《明末太監魏忠賢》,台北:黎明出版社,1995年出版。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
顧蓉等,《霧橫帷牆、古代宦官群體的文化考察》,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出版。
四、中文期刊、論文
于語和,〈明代宦官專權與君主專制主義的發展和影響〉,《歷史教學》,9期,2002年,頁24-27。
不著撰人,〈宦官與太監的由來〉,《國文天地》,19卷10期,2003年,頁69
尹湘兵,〈明世宗與宦官〉,《黑龍江社會科學》,2期,1998年,頁75-77。
方弘仁,〈明代之尚寶司和尚寶監〉,《明史研究專刊》,3期,1980年,頁101-136。
方弘仁,〈劉瑾的崛起〉,《慶祝王恢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1997年5月,頁161-179。
方志遠,〈明代的鎮守中官制度〉,《文史》,40輯,1994年,頁131-146。
方志遠,〈明代知識宦官〉,《江西師範大學學報》,7期,1989年,頁75-81。
牛志平,〈宦官綜論〉,《海南師范學院學報》,4期,1996年,頁83-88。
王世華,〈論魏忠賢專權〉,《安徽師大學報》,4期,1980年,頁73-79。
王克明,〈明代奸惡四宦官〉,《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2期,1994年,頁35-36。
王宏志,〈明朝的宦官與廠衛〉,《文史知識》,3期,1982年,頁19-23。
王春瑜,〈明朝宦官與故宮〉,收錄於《禁城營繕紀》,1992年,頁43-51。
王春瑜、杜婉言,〈明代宦官與江南經濟〉,《學術月刊》,6期,1984年,頁52-58。
王洪志、劉宏軒,〈談馮漢墓碑及雙林寺碑〉,《衡水師專學報》,1卷3期,頁112-117。
古永繼,〈明代宦官與雲南〉,《思想戰線》,1期,1998年,頁186-191。
古永繼,〈明代駐滇宦官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4期,1999年,頁39-48。
田和,〈明太祖嚴馭宦官試析——兼及朱元璋的評價問題〉,《社會科學戰線》,4期,1997年,頁158-164。
田穎城、劉穎芳,〈明朝的三位宦官〉,《中學歷史教學參考》,9期,1996年,頁20。
白曉娟,〈宦官忠良考辨〉,《新彊教育學院學報》,2期,1999年,頁71-74。
朱詩琳,〈明代宦官政治上的地位及其影響〉,《史學會刊》,12期,1983年,頁63-68。
何孝榮,〈明代宦官與佛教〉,《南開學報》社會哲學科學版,1期,2000年,頁18-28。
何冠彪,〈宦官通稱太監孝〉,《漢學研究》,8卷2期,1990年,頁201-220。
冷 東,〈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宦官研究綜述〉,《史學月刊》,3期,2000年,頁123-132。
冷 東,〈明代宦官監軍制度述略〉,《汕頭大學學報》,3期,1994年,頁36-43。
冷 東,〈明代思想家與宦官制度論略〉,《學術月刊》,10期,1994年,頁56-62。
冷 東,〈明代政治家與宦官關係論略〉,《廣東社會科學院學報》,2期,1995年。,頁60-66。
冷 東,〈明初三楊與宦官關係論略〉,《汕頭大學學報》,2期,1992年,頁39-45。
冷 東,〈葉向高與宦官關係略論〉,《汕頭大學學報》,2期,1995年,頁45-52。
冷 東,〈嚴嵩與宦官關系論略〉,《贛南師范學院學報》,4期,1998年,頁52-57。
冷東,〈張居正與宦官關係述評〉,《汕頭大學學報》,2期,1990年,頁31-37。
吳振漢,〈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8期,2003年12月,頁1-31。
吳振漢,〈明代前期內閣與吏部主導人事權之變遷〉,《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22期,2000年,頁71-95。
吳緝華,〈明仁宣時期內閣制度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史語所集刊》,31本,1960年,頁179-215。
吳緝華,〈論明代廢相與相權之轉移〉,收入《明代制度史論叢》,頁19-30。
宋元魅,〈從張敏談到明代的宦官〉,《暢流》,36卷1期,1967年,頁6-7。
李 洵,〈的結構關係──明代官僚政治研究專題之一〉,收入氏著《下學集》,頁136-146。
李 洵,〈論明代的閣權〉,《文史哲》,6期,1995年,頁89-94。
李 渡,〈明代皇權與宦官關係論略〉,《中國史研究》,3期,1995年,頁80-84。
李天佑,〈明代的內閣〉,《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2年,頁14-17。
李取勉,〈淺論明代宦官階層〉,《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期,2002年,頁167-169。
李紹張,〈論儒臣與宦官鬥爭對明代政局的影響〉,《煙台師範學院學報》,4期,1993年,頁59-65。
李紹強,〈皇帝、儒臣、宦官間的關係與明朝政局〉,《齊魯學刊》,1988年2月,頁66-88。
李維香等,〈明初宦官出使西域及其積極影響〉,《濟南大學學報》,1期,2002年,頁19-20。
李震,〈明代宦官與農產品上貢〉,《農業考古》,1期,2000年,頁145-149。
杜婉言,〈明代宦官與明代經濟〉,收在《明代宦官與經濟史料初探》,頁388-413。
那思陸,〈明代司禮監與司法審判〉,《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9期,2001年,頁183-198。
周裕興,〈由南京地區出土墓志看明代宦官制度〉,《明清論叢》,1999年12月,頁31-40。。
周裕興,〈明代宦官與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院學報》,3期,1995年,頁88-93。
周曉光,〈論明代崇禎年間的宦官〉,《學術月刊》,1期,1992年,頁53-59。
孟廣軍,〈明世宗的宦官政策論〉,《閩江學院學報》,6期,2004年,頁78-80。
尚暉,〈略論明代中后期的宦官擅權〉,《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4期,2001年,頁29-31。
林廷清,〈論明世宗打擊和裁抑宦官〉,《史學集刊》,4期,1994年,頁17-21。
邱仲麟,〈明代自宮求用現象再論〉,《淡江史學》,6期,1994年,頁125-146。
侯虎虎等,〈試析明代宦官財富來源〉,《西北民族學院學報》,3期,1995年,頁91-96。
施洪道,〈朱元璋的政策失誤和明朝宦官專權〉,《零陵學院學報》,4期,2002年,頁15-16。
凌仲成,〈明朝的宦官〉,《中學歷史教學參考》,5期,1996年,頁19-20。
夏宗漢,〈廠衛亡明論──兼析明代特務權力過於龐大的原因〉,《中國人月刊》,2卷7期,1980年,頁31-36。
孫文良,〈礦稅監高淮亂遼述略〉,《明史研究論叢》,1輯,1983年,頁248-264。
徐玉虎,〈論明代廠衛制度之流弊〉,《出版與研究》,43期,1979年,頁4-13。
徐連達,〈明代錦衣衛權勢的演變及其特點〉,《復旦學報》,6期,1992年6月,頁71-79。
馬良懷,〈中國宦官制度生存原因試探〉,《中國史研究》,3期,1992年,頁142-147。
馬明達、杜常順,〈明代宦官與佛教寺院〉,《南開學報》社會哲學科學版,5期,2004年9月,頁108-116。
商 傳,〈永樂十八年始設東廠說不確〉,《中國史研究》,2期,1983年,頁5。
康志傑,〈明末來華耶穌會士與宦官交往評析〉,《世界宗教研究》,1期,2000年,頁117-126。
張存武,〈說明代宦官〉,《幼獅學誌》,3卷2期,1964年4月,頁21-42。
張羽孔,〈談張居正改革〉,《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期,1996年,頁5-12。
張治安,〈明代宦官權勢之發展及其內閣之關係〉,《張金鑑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1982年12月,頁219-251。
張治安,〈明代閣臣之任用〉,《慶祝朱建民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1978年4月,頁581-608。
張紹祥等,〈朱元璋罷相與宦官專權〉,《南開史學》,2期,1980年,頁15-24。
張鴻基,〈明成祖始用宦官說質疑〉,《史學集刊》,3期,1996年,頁26。
梁希哲,〈明代內閣與明代的官僚政治〉,《史學集刊》,2期,1992年,頁19-27。
梁紹杰,〈明代宦官教育機構的名稱和初設時間新證〉,《史學集刊》,3期,1996年,頁18-23。
郭厚安,〈假皇權以肆虐的奴才(論明代的宦官)〉,《甘肅師範學院學報》,1期,1980年,頁60-71。
陳文豪,〈讀明史「閹黨」傳〉,《明史研究專刊》,3期,1981年,頁137-149。
陳玉女,〈明代二十四衙門的佛教信仰〉,《成大歷史學報》,25期,1999年,頁173-236。
陳玉女,〈明代中葉以前宦官、僧官與廷臣的連結關係—透過對「墳寺」與「地緣」問題的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2期,1996年12月,頁284-303。
陳清泉、金成基,〈略論明代中後期的宦官擅權〉,《歷史教學》,3期,1980年,頁25-29。
陳學霖,〈明代安南籍宦官史事考述:金英、興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7期,1998年,頁45-85。
陳學霖,〈明永樂朝宦官探索──黃儼奉使朝鮮事蹟考釋〉,《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6月。
陳學霖,〈明初朝鮮「入朝」宦官舉隅─海壽事蹟探索〉,《故宮學術季刊》,16卷4期,1999年,頁57-93。
眭達明,〈權傾內外禍亂明政的明朝宦官秘書〉,《秘書》,8期,2001年,頁40-41。
傅同欽、克晟,〈明代大太監劉瑾〉,《故宮博物院院刊》,2期,1980年,頁25-30。
彭勝利,〈試論馮保在張居正改革時期的作用〉,《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期,1991年,頁81-84。
游子安,〈論明代宦官之出身與其政治表現之關係〉,《新亞書院歷史系系刊》,6期,1983年,頁25-34。
舒敏,〈司禮監與內閣:明乏皇權平衡的兩個砝碼〉,〈麗水師專學報〉,1期,1994年,頁30-38。
馮天瑜,〈明代宦官干政及其對明代文化的影響〉,《明清文化史散論》,1984年2月,296-325。
馮天瑜,〈明代宦官干政考略〉,《武漢師院學報》,3期,1979年,頁66-75。
黃小榮,〈試論明代宦官權力的擴張及其原因〉,《歷史教學》,7期,2001年,頁17-19。
黃才庚,〈明代司禮監專權對奏章制度的破壞〉,《故宮博物院院刊》,2期,1982年,頁64-67。
黃景福,〈宦官的由來及其地位的變化〉,《中學文科》,8期,1995年,頁16。
黃彰健,〈論皇明祖訓錄所記明初宦官制度〉,《史語所集刊》,32本,1961年7月,頁1-30。
楊立志,〈明代宦官詠武當山詩考釋〉,《鄖陽師範高等專學校學報》,21卷4期,2001年8月,頁33-36。
祺常紫,〈明代宦官問題題網〉,《社會科學論壇》,4期,1999年,頁21-26。
廖心一,〈劉瑾變亂舊制考略〉,《明史研究論叢》,3輯,1985年。
榮真,〈隆慶末張居正馮保矯詔辨正〉,《杭州師範學院學報》,5期,1994年9月,頁40-45。
趙令揚,〈說明代之宦禍〉,《聯合書院學報》,3期,1964年,頁1-32。
趙克生,〈明代私閹之禁〉,《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6卷1期,2002年1月,頁28-33。
趙軼峰,〈票擬制度與明代政治〉,《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1989年,頁35-41。
趙興元,〈中國古代宦官是非論——以明代成化年間宦官活動〉,《社會科學輯刊》,4期,1996年,頁91-96。
劉惠敏,〈宦官在我國古代專制政體中的影響〉,《商丘師范學院學報》,6期,2003年,頁66-67。
劉靜,〈試論《金瓶梅》中的宦官〉,《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27卷1期,1998年3月,頁47-50。
樊樹志,〈張居正與馮保—歷史的另一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1999年,頁80-87。
歐陽琛,〈明內府內書堂考略——兼論明司禮監和內閣共理朝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期,1990年,頁56-61。
歐陽琛,〈明代的司禮監〉,《江西師院學報》,4期,1983年,頁12-21。
歐陽琛,〈論明代閣權的演變〉,《江西師範大學學報》,4期,1987年,頁55-62。
滕秋耘,〈魏忠賢專臣探源〉,《文史知識》,1985年12月,頁112。
蔣 豐,〈洪武年間委權宦官考實〉,《南開學報》,1期,1982年,頁78-79。
鄭克晟,〈明代中官及中官莊田〉,《社會科學戰線》,2期,1981年,頁155-160。
鄭威,〈試析明代宦官籍貫的分布與變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4期,2004年,頁78-83。
翦伯贊,〈論明代閹宦及閹黨政治〉,《中國史論集》,1947年5月,頁180-195。
薛后寒,〈說明代宦官詩〉,《中國史研究》,2期,1987年,頁118。
鍾德榮,〈明代二宦官(劉瑾、魏忠賢)〉,《讀書劄記》,2期,1968年。
韓道誠,〈明季礦稅之禍對魏忠賢的影響〉,《書目季刊》,21卷2期,1987年,頁15-48。
懷效鋒,〈明代中葉的宦官與司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6期,1985年,頁193-206。
簾外風,〈明朝亡於「太監政治」前車可鑑:清初諸帝最怕太監弄權干政〉,《春秋》,727期,1987年,頁82-84。
欒成顯,〈洪武時期宦官考略〉,《明史研究論叢》,2輯,1984年,頁90-112。
欒成顯,〈論廠衛制度〉,《明史研究論叢》,1輯,1983年,頁223-247。
貳、外文著作
一、日文專書、論文
三田村助泰,《宦官──側近政治の構造》,東京都: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改版。
小野和子,《明清時代の政治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3。
小野和子,〈『萬曆邸鈔』と『萬曆疏鈔』〉,《東洋史研究》,39卷4號,1981,頁33-52。
川越泰博,〈太監喜寧擒獲始末〉,《紀要》,47期,2002年3月,頁143-172。
中山八郎,〈明朝內庭の女訓書〉,《明代史研究》,2期,1986年3月,頁1-25。
寺尾善雄,《宦官物語―男を失った男たち》,東京都,東方書店,1985年初版。
谷光隆,〈成化時期司禮監的地位〉,《東洋史研究》,13卷3期,1954年,頁1-17。
清水泰次,〈自宮宦官的研究〉,《史學雜誌》,43卷1期,1932年。
野田徹,〈明代在外宦官の一形態について〉,《東洋史論集》,24期,1996年1月,頁25-54。
野田徹,〈明朝宦官政治的地位について〉,《東洋史論集》,21期,1993年1月,頁47-64。
野田徹,〈嘉靖朝における鎮守宦官裁革〉,《史淵》,137期,2000年3月,頁25-54。
進藤尊信,〈明代の司礼監とその周辺〉,《秋大史學》,48期,2002年1月,頁15-40。
二、英文專書、論文:
Mammitzsch,U.H. 〝Wei Chung-hsien : A Reappraisal of the Eunuch and the Factonal Strife at the Late Ming Court,〞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1968.
Tsai, Shih-shan Henry(蔡石山) The Eunuchs in the Ming Dynasty, New York :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6.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06-6-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