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3.145.61.142
姓名 黃玉芬(Yu-fe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陳毅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Chen Yi)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陳毅是中共「十大元帥」之一。由於他的國學基礎極佳,平素喜歡寫詩作文章,因此有「元帥詩人」之美譽。而陳毅在中共建國不久之後擔任外交部部長,所以他又有一享譽全國美稱——「元帥外交家」。
陳毅本想走上文藝青年的道路,弱冠之年考上了公費留學法國「勤工儉學」,因而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想,在被迫中斷學業押解回國後,他透過留法同學的介紹,在1923年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
入黨不久後的陳毅,在與國軍的鬥爭中歷經無數次戰火的考驗,焠鍊出視死如歸、臨危不懼沙場戰將的膽識,因而在中共建國的戰鬥過程中得到毛澤東、周恩來委以重任,在土地革命時期,參與領導創建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並在中共主力軍長征後,留在南方堅持了三年極其艱苦的游擊戰爭。在對日抗爭時期任新四軍代軍長率部挺進江南抗日前線,繼續領導華中軍民進行「反掃蕩」、「反投降」的鬥爭。國共內戰開始後,他負責指揮華東戰場,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1948年夏天,他擔任中原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同劉伯承、鄧小平一起率中原野戰軍參加淮海戰役(國軍稱為徐蚌會戰)為中共創下彪炳戰功。中共建國後陳毅是為上海市首任市長,領導對舊上海的改造和經濟恢復工作,創造軍政全勝的紀錄。1954年,陳毅奉調北京擔任副總理、1955年獲得中共建國「十大元帥」之殊榮後,進一步擔負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的重責大任,陪同周恩來總理出訪亞非等國家,開拓國際外交空間。「文革」開始後,他以敢發言抨擊「文革」的錯誤,成為當權派視為眼中釘「二月逆流」的「黑將軍」,但是他不畏外交部造反派的批鬥,為在文革中的外交部抵擋一陣又一陣的風暴。1969年他在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仍當選為中央委員,並在毛澤東、周恩來的安排下參與國際形勢問題的研究,做出打開中美冰凍關係的建議。
1972年1月6日,陳毅因罹患腸癌病逝於北京。1月10日下午,舉行陳毅追悼會時,毛澤東突然臨時決定參加,在哀樂聲中,毛澤東清淚兩行握著陳毅妻子的手說:「陳毅是個好人、是個好同志」這一破例舉動,不僅表達了難得的戰友之情,也是對陳毅一生最好的肯定。
摘要(英) Chen Yi was one of the grand ten marshals of Chinese Communists. Due to his profound knowledge in Chinese literature, he got his character as a Poet of the Marshal. Not long afte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ad establishe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en Yi became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Therefore, he had another national wide laureate—Diplomatist of the Marshal.
Originally, Chen Yi planed to engage in literature and art creation. But at the age of twenty, he got the qualification to study abroad at public expense in France. It made him get a lot of chances to know about Marxism and Socialism, and so on. When he was forced to break off his school and be sent back under escort to China, he soon became a member of Chinese Communists in 1923.
Soon after Chen Yi joine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he experienced a lot of battles with national troops. These experiences made him cultivate his uniquely revolutionary personality of courage and will. Thus, he was charged with grand responsibilities by Mao Ze-dong and Zhou En-lai during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Land Revolution, Chen Yi guarded their revolutionary base and stayed in the south to have extremely hard hit-and-run attack for 3 years. During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militarism, Chen Yi led the New Forth Troops to push forward the front-line around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fterward, he continuously led the armed force and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to go on the conflicts of anti-sweep and anti-surrender. After the Chinese civil war begun, Chen Yi, Deng Xiao-ping and Liu Bo-cheng led their troops to win the battle in the Huai River area. Chen Yi was the first mayor of Shanghai aft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d been established. He reformed the old city and restored the economy and created a splendid record. In 1954, Chen Yi was transferred to Beijing to bore the vice premier. In 1955, he was awarded one of the grand ten marshal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n bore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and kept company with Zhou En-lai to visit some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to develop their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d begun, the authorities were not fond of Chen Yi’s speech and ideas, but he was not frightened. He warded off a lot of conflicts instead. In 1969, he was still elected to be a central commissioner and be arranged under Mao Ze-dong and Zhou En-lai’s will to join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Chen Yi suggested open up the frozen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tied States and China.
On the 6th January 1972, Chen Yi died of cancer in Beijing. When his funeral was held on the 10th Jan , Mao Ze-dong appeared suddenly. In the music of lament, Mao was in tears and said to Chen Yi’s wife: ”He was both a good man and a good comrade.” Mao’s exceptional act not only conveyed their friendship of battle companion but also the best praise for Chen Yi’s whole life.
關鍵字(中) ★ 陳毅
★ 文革與外交部
★ 元帥外交家
關鍵字(英)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 Cultural Revolution
★ Chen Yi
★ Diplomatist of the Marshal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陳毅崛起的歷史背景 11
第一節 陳毅家世背景與軍事資歷 11
第二節 陳毅與毛澤東的關係 22
第三節 陳毅與周恩來的關係 38
第三章 建國後的經歷 48
第一節 上海市長 48
第二節 外交部部長 64
第四章 陳毅與文革 81
第一節 陳毅與二月逆流 81
第二節 陳毅與外交部風暴 94
第三節 陳毅與國際形勢座談會 109
第五章 結論 121
參考書目 127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一)史料彙編與專書
丁凱文《重審林彪罪案》上、下冊﹙香港:明鏡出版社,2 004﹚。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合編,《毛澤東軍事文集》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8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 》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年譜組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
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不盡的思念》(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
毛毛著,《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臺北市:雙大旅遊出版社,2000)。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 (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9)。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年譜組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出版社,1994年)。
王力,《王力反思錄》(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
王力,《現場歷史——文化大革命紀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王朝彬,《三反實錄》 (北京市:員警教育出版社,1992)。
尼克森,《尼克森回憶錄》,中冊(香港:商務印書館,1978)。
田玄編,《元帥交往實錄系列一陳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石言、吳克斌《陳毅北渡》﹙北京 : 戰士出版社, 1983﹚。
安建設編,《周恩來的最後歲月(1966~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安徽省軍區政治部主編,《新四軍在安徽》﹙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何長工,《何長工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何曉魯,《元帥外交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
何曉魯、鐵竹偉,《從沙場走向十里洋場》﹙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6﹚。
吳法憲,《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下卷(香港:北星出版社,2006)。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5)。
宋之光等著,《將軍、外交家、藝術家——黃鎮紀念文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2002年)。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 (臺北市:時報文化,1994)。
李智舜編著,《毛澤東與十大元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李智舜編著,《毛澤東與十大將》(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
杜易,《大雪壓青松——文革中的陳毅》(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林長盛,《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冊、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2003)。
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
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1949-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中共機密文件彙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8)。
星火燎原編輯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第一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洪學智,《抗美援朝戰爭回憶》(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0)。
科學時報社編,《請歷史記住他們》(廣州市: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胡繩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范碩,《葉劍英在非常時期1966-1976》下冊﹙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范碩,《葉劍英在非常時期1966-1976》上冊﹙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計高成,《陳毅在鹽城》﹙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十年大事記》(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
哈裏什‧卡普爾,《覺醒中的巨人》(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
孫文光,《陳毅文學系年》(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袁偉主編,《毛澤東軍事活動紀事1893-1976)(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
馬繼森,《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高文閣,《台灣與大陸風雲四十年》(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一冊(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暨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出版,1973)。
徐焰,《台海大戰上編:中共觀點》(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
宮力,《跨越鴻溝——1969-1979中美關係的演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張子申,《楊成武將軍訪談錄》(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
張日新、李祖榮,《紅軍時期的陳毅》﹙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1﹚。
張世明編著,《共和國元帥陳毅》(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張雲生,《毛家灣紀實——林彪秘書回憶錄》(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曹宏,《第三野戰軍》﹙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
許滌新,《人民的忠誠戰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陳明顯,《晚年毛澤東1953~1976)(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陳毅,《陳毅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
陳毅,《陳毅詩詞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
陶文釗主編,《中美關係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馮小敏主編,《現代上海研究論叢》﹙上海市 :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4﹚。
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楊尚奎,《陳毅在贛南》﹙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8﹚。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的關係(1920~1960)》,(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一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5)。
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部編,《陳毅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
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部編,《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
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部編,《賀龍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當代中國的核工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裴堅章,《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熊向暉,《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6)。
管文蔚、《陳毅在大江南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1)。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1954-1971)》(台北:新新聞出版社,1997)。
劉樹發,《陳毅年譜》上、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廣日編,《元帥交往實錄系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蔣洪斌,《陳毅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曉亮、文軍主編,《十大元帥之謎》上冊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羅英才,《陳毅非常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
譚震林、粟裕等著,《陳毅》﹙香港 : 廣角鏡出版社, 1976﹚。
鐵竹偉,《陳毅元帥的最後歲月》(北京 :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2)。
鐵竹偉,《霜重色愈濃——陳毅元帥在文化大革中》(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3)。
權延赤,《微行——楊成武在1967》(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7)。
(二)期刊
于南,〈驚心動魄的“九一二”之夜──毛澤東、周恩來機智處置林彪叛逃事件述實〉,《黨的文獻》,期4(1994年)頁89-92。
孔令銅,(從《含羞草》到《手莫伸》),《中國監察》,期13(2006年),頁63。
王永欽,〈“回去後要請毛澤東復職”〉,《湘潮》,期4(2001年),頁29。
王永欽,〈1966-19765中美蘇關係紀事〉,《當代中國史研究》,期4(1997年),頁118。
王永欽:〈1969年—中美關系的轉折點〉《黨的文獻》,期6(1995年),頁69。
王陽,〈從陳毅元帥的追悼會如何正確領會領導意圖〉,《秘書之友》期10(2003年),頁9。
王愛東,〈炮擊金門背后的政治、外交斗爭〉,《貴州文史天地》,期1(1999年),頁69。
王翠平,〈周恩來使用過的收音機〉,《文物春秋》,期6(2005年),頁73。
田春德,〈試論對外宣傳工作的戰略地位〉,《長春師院學報》,期4(1995年)頁86。
白羽車,〈陳毅兩次遇險記〉,《文史天地》,期7(2006年),頁13。
石維行,〈毛澤東周恩來與“三反”、“五反〉,《福建黨史月刊》期2(2002年),頁23。
外交部外交史編輯部,〈打開中美關係的歷史進程〉,《黨的文獻》,期3(1991年),頁81。
曲星,〈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的戰略、理論與利益背景〉,《外交學院學報》期1(2000年),頁42-45。
朱經紅,〈陳毅三進上海〉,《黨史天地》,期3(2001年),頁29。
朱寨,〈陳毅市長的藝術風格〉,《文藝研究》期6(1980年),頁32。
余萬裏,〈通向緩和的道路——1968 1970年中國對美政策調整的進程〉,《國際論壇》,期3(1999年)頁47。
吳慶彤,〈三老四帥與二月抗爭〉,《縱橫》,期11(2002年),頁14。
李大清,(陳毅同志對古田會議的歷史貢獻),《龍岩師專學報》,期1(2002年),頁9。
李元健,(贛南四整),《福建黨史月刊》,期12(1999年),頁13。
李永春、肖志偉,〈蔡和森赴京與湖南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開展〉,《湖南科技大學學報》,期1(2005年),頁38。
李旭,〈高饒反黨聯盟事件後的饒漱石〉,《黨史博覽》,期11(2004年),頁50-54。
李清泉,〈關於第二次日內瓦會議的簡要回顧〉,《江淮文史》,期4(2001年),頁32。
李許念婉初稿、萬賡年校編,〈蔣經國密使李次白到上海與陳毅談和〉,《傳記文學》,期4(1998年)頁60。
李維漢,〈回憶新民學會〉,《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1986 年 4 月)頁 18。
李學明,〈毛澤東說陳毅——天才的統一戰線的執行者.〉,《四川統一戰線》,期11(1997年)。
李曉勇,(萬隆會議上的周恩來)《百年潮》,期2(2005年),頁20。
李覺,〈我國第一科原子彈爆炸的要聞〉,《百年潮》期10(2004年),頁23。
沈志華,〈蘇聯對中國研製核子武器的幫助與制約〉,《二十一世紀》,期28,(2004年),頁15。
何春陽,〈炮擊金門的國際較量〉,《文史精華》期5(1999年),頁18。
易春秋,〈老帥們在“文革初期抗爭”〉,《黨史縱橫》,期9(2004年),頁15。
周蕙、儲文瑞,(陳毅與黃花塘事件)上,《江淮文史》,期2(1994年),頁71-86。
孟慶凌,〈建國初期“一邊倒”外交戰略解析〉,《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期11(2006年),頁12-15。
孟慶春,(“九月來信“也是周恩來自身對中國革命特徵的正確分析),《理論探討》,期5(2006年),頁157。
宗道一,〈1967年夏季中國外交部的奪權鬧劇(二)〉,《黨史博覽》,期8(1990年),頁43 。
宗道一,〈1967年夏季中國外交部的奪權鬧劇(三)〉,《黨史博覽》,頁13。
宗道一,〈王力“八七”講話與外交部“奪權”鬧劇〉,《文史精華》,期11(1998年),頁55。
金學桂〈陳毅在鹽阜〉,《影劇月報》,期3(2006年),頁39。
姚會元,(陳毅領導上海解放之初的經濟恢復工作),《當代中國史研究》,期3(2003年),頁23。
姚會元,〈穩定市場穩定人心——陳毅穩定上海市場的卓絕貢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期4(2002年)頁29
施春生,〈陳毅組織爭奪里昂大學始末〉,《黨史博采》,期10(2001年),頁10-15。
段照明,(三灣改編對當前我軍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黨史文苑》,第2期(2005年),頁37-38。
胡兆才,(陳毅對黨的三次重大貢獻)《龍岩師專學報》,期1(2002年),頁9。
胡兆才,〈陳毅對黨的三次重大貢獻〉,《黨史文匯》,期6(1994年),頁16。
胡志剛,〈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由來和發展〉,《黨史文苑》,期4(2006年),頁 59。
胡志剛,〈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由來和發展〉,《黨史文苑》,期4(2006年),頁 59。
胡居成,(從"小淮海"到"大淮海"——淮海戰役中的粟裕大將),《中國糧食經濟》,期6(2006年),頁46。
胡居成,(陳毅與外國領導人交往二三事),《黨史陣覽》,頁18。
范碩,〈周恩來支持葉劍英等進行“二月抗爭”始末〉,《淮陽師院學報》,期2(1999年),頁59。
苗生,〈李次白——台灣首位探訪大陸的謀合信使〉,《文史春秋》,期6(2001年),頁9。
卿臻,〈從“中間地帶”到“三個世界”看毛澤東國際統戰思想的價值取向〉,《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期3(2004年),頁77-78。
唐天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強大生命力〉《瞭望》, 期24(1994年),頁38-42。
唐舒,(陳毅在上海),《人才開發》,期3(1999年),頁4。
殷伯達,(上海市長),《揚州文學》,期3(2006年),頁64。
徐晶晶,(給上海人民的見面禮),《黨史文匯》,期7(1996年),頁38。
徐景賢,〈張春橋“九大”整陳毅的經過〉,《湖北檔案》,期3(2004年),頁18-23。
袁德金,(毛澤東與陳毅),《湖北檔案》,期3(2004年),頁9。
袁鷹,〈陳毅元帥的詩人風範〉,《炎黃春秋》,期5(2003年),頁10–11。
馬於強,(試述井岡山的“八月失敗”及其經驗教訓),《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期1(2004年),頁53。
張昆生,〈陳毅的外交智慧〉,《觀察與思考》,期12(2003年),頁19。
張強,〈60年代中國外交戰略演變與調整的緣起〉,《黨史研究與教學》期5(2001年),頁43。
張輝,〈從“中間地帶”理論到“三個世界”理論論毛澤東的國際統一戰線思想〉,《桂海論叢》,期3(2004年),頁41。
梁志明.,〈亞非人民的國際盛會:背景與成就——亞非會議50周年紀念〉,《當代亞太》期5(2005年)頁48。
梅雪,〈武漢“720”事件始末〉,《黨史天地》,期6(2003年),頁4-9。
盛永年,〈風雨至交——毛澤東與陳毅的友誼〉,《黨史縱橫》,期7(1994年),頁4。
陳士榘,(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由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下),(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9月),頁198。
陸冰,〈淺談皖南事變發生的必然性〉,《鄭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期1,1996年,頁46。
陸庭恩,〈論萬隆會議及其影響〉,《西亞非洲》,期3(2005年),頁14。
焦東華,〈周恩來與柯西金會晤在北京機場〉,《湖北檔案》,期10(2004年),頁40-43。
喻國榮,(中央“九月來信”與紅四軍建設),《長沙交通學院學報》期4(1996年),頁29-31。
喻國榮,〈中央“九月來信”與紅四軍建設〉,《長沙交通學院學報》,期4(1996年) 頁29。
斯夫,〈1969年四老帥受命研究國際形勢內情〉,《黨史博覽》,期9(2003年),頁32。
程瑾 、朱仁.〈共和國拒絕腐敗——“三反”、“五反”決策內幕〉,《黨史博覽》,期3(2002年),頁18。
馮錫剛,〈詩可以療疾—陳毅詩話〉,《黨史文匯》,期9(2006年),頁27–30。
馮錫剛,〈詩可以療疾—陳毅詩話〉,《黨史文匯》,期9(2006年),頁27–30。
會軍、汪洋,(1950年:上海拉響空襲警報),《炎黃春秋》,期62(1997年),頁47。
滌生,〈陳毅發表一篇特殊演講始末〉,《黨史縱橫》,期8(2006年),頁11。
熊宣忠,〈試論"古田會議"的現實指導意義〉,《福建黨史月刊》,期7(2005年),頁72。
趙新燕,〈警鐘長鳴反腐倡廉——“三反”、“五反”給我們的啟示〉,《雁北師范學院學報》,期1(2003)頁23-25。
趙學功,(論艾森豪威爾政府在朝鮮戰爭中的核訛詐政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期4(1997年),頁46-47。
齊茂吉,〈五O年代毛澤東對台灣問題的思考與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期1(2006年),頁111。
劉正英、卓愛平,〈元帥外交家〉,《黨史縱覽》,期7(2002年),頁11。
劉勉玉,〈略述留守中央蘇區紅軍的九路突圍〉,《南昌大學學報》,期4(1994年),頁75。
劉建飛,〈意識形態對新中國“一邊倒”決策的作用〉,《國際論壇》,期5(2000年),頁42。
劉斌,〈20世紀20年代前後湖南青年在法國的工學實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期5(2004年),頁115–121。
劉斌,〈20世紀20年代前後湖南青年在法國的工學實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期5(2004年),頁115–121。 施春生,〈周恩來反對中法秘密大借款〉,《黨史縱橫》,期5(2003年),頁22-25。
歐陽吉平、石旭光,(項英與陳毅的兩次分歧),《黨史博采》,期2(2002年),頁46。
潘鈜,(青松艇且直――記上海市第一任市長陳毅)《黨史縱覽》,期4(2001年),頁11。
蔡佳禾,〈冷戰與60年代南亞新國際格局的形成〉,《黨的文獻》,期1﹙1994年﹚頁56。
鄭垣,(革命搖籃井岡山)《中國城市金融》,期2(2006年),頁52。
鄧澤村,〈從“九月來信”對“二月來信”的糾正看黨的品格特性〉,《龍巖師專學報》,期2(2005年)頁39。
蕭思科,〈歷史上的“朱毛之爭”〉,《領導科學》,期4(2000年),頁42。
謝益顯,〈新中國五十年外交偉業及其啟示〉《外交學院學報》,期1(2000年),頁18。
霞飛、呂冰,〈林彪為何倉惶逃出〉,《黨史博采》,期9(2004年),頁32-38。
鞠景奇,〈陳毅早期武裝鬥爭思想〉,《鎮江師專學報》,期2(1994年),頁74。
雙驚華,〈1964年中法建交衝擊波〉,《歷史教學問題》,期2(2006年),頁58。
藝涵,〈譚震林“大鬧懷仁堂”〉,《中國人才》,期4(1997年),頁28。
羅英才,(陳毅在黃花塘事件),《縱橫》,期3(1999年),頁27-33。
二、英文參考書目
Michael J.Mazarr, Missile Defences and Asia Pacific Securit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9.
John Wilson Lewis & Xue Litai, China Builds the Bo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Wladyslaw Wszebór Kulski, DeCaulle and the World: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Fifth French Republic,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66.
三、報紙
《解放軍報》,2001年9月3日。
《光明日報》,1992年5月30日。
《人民日報》,1970年12月25日。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7-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