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8 、訪客IP:18.118.145.114
姓名 林志龍(Chih-lung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The research concerning Bau-jong Yi-ming Temple of Fang-oin in Hsin-Chu County(1914-1947))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劉銘傳裁隘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的隘墾社會為中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竣工於乾隆55(1790)年,由初期的私人性質祭祀活動,經道光15(1835)年演變至今,已成為15大庄採輪值方式,此15大庄內之地方家族多以「公號」型式,代表15個祭典區參與義民爺的中元祭祀。現今褒忠義民廟已逐漸成為北部,甚至是全臺客家人的信仰中心。
支持著褒忠義民廟從初期私人性質的村莊小廟,到後來成為跨縣市十五大庄祭典區的客家信仰中心,除了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及時空因素之外,其獨特的管理經營方式,使其累積了眾多的資產,以維持寺廟運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義民廟的管理組織由創建初期的首事、經理人制度一路演進,但廟務發展俱由少數人決斷的問題似乎一直困擾著褒忠義民廟管理組織。
經由一般信徒的覺醒,大正3年時,義民廟祭典區內相關信徒召開會議,決定變更以往的管理方式,最後並制定<義民廟協議會規約>。依據規約,「義民廟協議會」協議員共30人,其中包含由14祭典區各選出2名協議員,及2位創建施主後裔議員,協議會組成後再由議員們互選3名管理人及5名監查員,任期均為3年,並採取重要事件由協議會集體協議、決策後交由管理人執行的運作模式,以徹底改變褒忠義民廟的管理組織。透過群策群力的方式,協議會解決褒忠義民廟當時所面臨的每一個問題,並成功的渡過了日本政府在皇民化運動時期,寺廟整理的財產徵收危機。
民國36年11月25日,義民廟協議會改組成立為「褒忠義民廟管理委員會」,並通過「褒忠義民廟管理章程」。至此設立於大正3年底,4年正式運作的義民廟協議會,完成其階段性的任務正式結束。
摘要(英) The Ban-jong Yi-ming Temple was established in 1790 ( the 55th year of Qian-long dynasty). People worship privately in the Yi-ming Temple at the beginning, but from 1835(the 15th year of Dao-guang dynasty ) to now, it has become the religious center of fifteen districts. The majority of clans of fifteen districts are in the form of company, they represents fifteen ritual regions participating the ceremony on Ghost Festival of Yi-ming Temple, and they take turns at holding ceremony. Bau-jong Yi-ming Templ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religious center of Hakka people in north region, or even in the whole Taiwan.
This transition attributes to not only context in that period but also management system. The management systme makes the temple accumulate properties and works well. Th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dopts the system of one leading chief and a manager, however, the problem is that only few people can make the decisions , and this has been bothering them for a long time. Therefore, believers of Yi-ming Temple convene a conference in order to change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stitute “ Yi-ming Temple Assembly Act” in 3rd the years of Da-zhe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act, the total members of assembly are thirty, fourteen ritual religious elects two assemblymen and the other two assemblymen are descendant of the founders. Then these thirty assemblymen elect each other in order to elect three administrators and five auditors, and the tenure of them is three years. Aside from this, they adopt collective agreement with regard to significant affairs, then the agreement is executed by administrators. Through this system, they solve all the problems they encounter and struggle out the danger of levying during the Kominka period.
In November 25th in 1914, they reshuffle Yi-ming Assembly to set up “ Ban-jong Yi-ming Temple Management Committee”, and pass “ Bau-jong Yi-ming Constitution”. This also means the end of the staged mission of Yi-ming Temple Assembly.
Keywords: Bau-jong Yi-ming Temple, Yi-ming Temple Assembly,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ssemblyman, Yi-ming belief
關鍵字(中) ★ 義民信仰
★ 協議員
★ 褒忠義民廟
★ 義民廟協議會
★ 管理組織
關鍵字(英) ★ Bau-jong Yi-ming Temple
★ Assemblyman
★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 Yi-ming belief
★ Yi-ming Temple Assembly
論文目次 緒 論 1
第一章 終戰前褒忠義民廟之發展 9
第一節 義民信仰及褒忠義民廟之建立 9
第二節 褒忠義民廟管理組織之分析 32
第三節 褒忠義民廟祭典區之分析 55
第二章 「義民廟協議會」組織與協議員之分析 67
第一節 義民廟協議會組織分析 67
第二節 義民廟協議會議員之背景 77
第三節 義民廟協議會議員之組成性質 102
第三章 「義民廟協議會」之運作情形探討 121
第一節 義民廟協議會運作情形分析 121
第二節 社會事業的參與及經營 156
第四章 「義民廟協議會」遭遇之困境及因應 169
第一節 由「歲出入決算」分析「義民廟協議會」運作之限制 169
第二節 皇民化運動之衝擊及因應 182
結 論 204
參考書目 208
附錄 222
參考文獻 一、方志、檔案、未刊史料
(一)方志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51。
林柏燕主筆,《新埔鎮誌》,新竹:新埔鎮公所出版,民86。
范明渙總編纂,《北埔印象─北埔鄉志(下)》,新竹:新竹縣北埔鄉公所,民94。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桃園縣誌》,卷六人物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民57。
莊興惠總編輯,《芎林鄉志》,新竹:新竹縣芎林鄉公所,民93。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市:大通書局,民76。
菅野秀雄,《新竹州沿革史》,臺北:成立,民74(昭和13年排印版)。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6。
黃旺成主修、郭輝等纂,《臺灣省新竹縣志(一)》,臺北:成文出版社,民72(民46年修、65年排印本)。
黃國憲總編輯,《關西鎮誌》稿本,民89年。
湖口鄉誌編輯委員會編輯,《湖口鄉志》,新竹:湖口鄉誌編輯委員會,民85。
楊梅鎮編纂小組,《楊梅鎮志》,桃園:楊梅鎮公所,民72。
劉寧彥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二冊,臺中:臺灣省文獻會,民81。
鄭森松主撰,《竹東鎮志》,新竹:新竹縣竹東鎮公所,民94。
謝公倉,《觀音鄉志》,桃園:觀音鄉公所,民75。
(二)檔案
《平臺記事本末》,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種,臺北:大通書局,民47。
<雍正5年7月8日,福建總督高其倬奏摺>,《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八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67,頁473。
《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帝國地方行政學會臺灣出張所,昭和11年。
《臺案彙錄庚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53。
丁日健,《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8。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6。
不著撰者,《平臺紀事本末》,臺灣文獻叢刊第1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7。
不著撰者,《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4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5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北京市:中華書局,民76。
周凱,<記臺灣張丙之亂>,收錄於丁曰健,《治臺必告錄》。
林熊祥、李騰嶽、趙良驤,<政事志.防戍篇>,《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48。
林豪,《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6。
姚瑩,<上孔兵備論辦賊事宜>,《中復堂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9。
姚瑩,<臺灣班兵議>,《東溟文集》,收錄於丁曰健,《治臺必告錄》。
姚瑩,<與倪兵備論捕盜書>,《東溟文集》,收錄於丁曰健,《治臺必告錄》。
姚瑩,<覆趙尚書言臺灣兵事書>,《東溟文集》,收錄於丁曰健,《治臺必告錄》。
紀昀等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卷62》,《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民72,414冊。
紀昀等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卷77》,《文淵閣四庫全書》,415冊。
紀昀等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初集卷14》,《文淵閣四庫全書》,1299冊。
紀昀等編,《聖祖仁皇帝聖訓.卷2、44、52、53》,《文淵閣四庫全書》, 411冊。
紀昀等編,《福建通志.卷首3》,《文淵閣四庫全書》,727冊。
徐宗幹,<答王素園同年書>,收錄於丁日健等,《治臺必告錄》。
徐宗幹,<請籌議積儲>,《斯未信齋文編》,臺灣文獻叢刊第8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9。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宮中檔乾隆朝奏摺》,67輯,臺北市:故宮博物院,民6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案彙錄己集》,<巡臺御史覺羅柏修等奏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案彙錄丙集》,<閩浙總督富勒渾奏>,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案彙錄丙集》,<閩督福康安奏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6。
謝金巒,<親民>,收錄於丁日健等,《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8。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7。
(三)未刊史料
《同治乙丑四年瑞月吉日抄錄契約簿》,林施主收執,會心室印藏,吳學明老師提供,未刊行。
《大正4年以降會議錄》,義民廟事務所,褒忠義民廟提供,未刊行。
《大正11年以降會議錄》,義民廟事務所,褒忠義民廟提供,未刊行。
《昭和2年以降會議錄》,義民廟事務所,褒忠義民廟提供,未刊行。
《昭和10年以降會議錄》,義民廟事務所,褒忠義民廟提供,未刊行。
《民國35年會議錄》,義民廟事務所,褒忠義民廟提供,未刊行。
《褒忠義民廟祀典簿(一)》,林施主收執,會心室印藏,吳學明老師提供,未刊行。
《褒忠義民廟祀典簿(二)》,林施主收執,會心室印藏,吳學明老師提供,未刊行。
竹北林家手抄本族譜,竹北林家後裔林保邦先生提供,未刊行。。
枋寮林家《道光參拾年庚戌歲臘月谷旦抄錄》,枋寮林家後裔林春生提供,未刊行。
二、專書
《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90。
《臺灣公益法人一覽》,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昭和19年(民33)。
《臺灣實業家名鑑》,台灣雜誌社發行,大正元年。
《褒忠祠貳佰周年慶典紀念特刊》,桃園:褒忠祠貳佰周年慶典委員會,民82。
《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竹: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民78。
丁光玲,《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3。
大園市藏,《臺灣の中心人物》,日本植民地批判發行所,昭和10年。
大園市藏編,《臺灣人物誌》,谷澤書店,大正5年。
中西利八,《新日本人物大系》,東方經濟學會出版部,昭和11年。
中越榮二,《臺灣の社會教育》,臺灣の社會教育刊行所,昭和11年。
太田肥洲,《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台灣評論社發行,民88成文復刻。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民88。
王澤鑑,《民法總則》,臺北:三民,民91。
石田浩,《臺灣漢人村落の社會經濟結構》,日本: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民75。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民81。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75。
吳學明,《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竹北:新竹縣立文化中心,民87。
吳麗珠,《四庫全書收錄臺灣文史資料之研究》,臺北:秀威,民93。
李明賢,《咸菜甕鄉街的空間演變》,竹北:新竹縣文化中心,民88。
卓克華,《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北:臺原出版社,民79。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民92。
林文睿監修,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新竹縣市篇》,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民87。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民89。
林保萱主編,林衡道監修,《西河林氏六屋大族譜》,新竹:林氏六屋大族譜編輯委員會編印,民71。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出版社,民95。
林桂玲,《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94。
林偉盛,《清代臺灣社會分類械鬥─羅漢腳》,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82。
林進發,《臺灣人物評》,臺北:成文,民88。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成文,民88。
林進發,《臺灣統治史》,民眾公論社,昭和10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90。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6。
范明煥,《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文化之研究》,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94。
原幹洲,《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志》,昭和10年。
夏鑄九主持,《新竹縣三級古績新埔褒忠亭整修規劃研究》,未刊行,民89。
張琬如、王曉薇、黃志賢,《關西上南片羅姓村的形成與發展》,竹北:新竹縣文化中心,民88。
戚嘉林,《臺灣史》,臺北:農學出版社,民87。
莊英章,《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允晨,民93。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筞》,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81。
曾繁蓉,《十子十登科的父親范朝燈》,臺北:月旦出版社,民91。
菅武雄發行,《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成文方志復刻,民74。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合編,《日據時代臺灣之財政》,臺北:聯經出版社,民76。
溫國良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法規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昭和二十年)》,臺灣省文獻會印行,民90。
椿本義一,《臺灣大觀》,成文復刻,民84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臺灣漢文日日新報社,大正5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附錄,臺北:捷幼出版社,根據大正8年(1919)原本出版。
臺灣總督府1945年編纂,山本壽賀子,曾培堂譯,《臺灣統治概要》,臺中:大社會,民88)。
臺灣總督府著,丸井圭治郎編修,《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幼捷出版社,民82。
增田福太郎、郭立誠、高賢治,《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體係》,臺北:眾文,民88。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江燦騰主編,《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民94。
劉名揚,<客家大埔劉派(劉承豪)與新竹內山之開發>,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研究計畫,民92。
潘國正,《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竹北: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民84。
豬野三郎,《大眾人事錄》,帝國秘密探偵社,昭和12年12版。
鄭政誠,《認識他者的天空─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觀光旅行》,臺北:博揚,民94。
橋本白水,《臺灣統治と其功勞者》,南國出版協會發行,民88成文復刻。
興南新聞社,《臺灣人士鑑》,日刊十週年紀念出版,昭和18年。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94。
賴志彰、魏德光、高傳棋撰,《竹塹古地圖調查研究》,新竹市政府出版,民92。
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民94。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民94第五版。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三編,明治38年3月,臺北:南天書局復刻,民87。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第一卷(下),臺北:南天書局復刻,民72。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第二卷(上),臺北:南天書局復刻,民84。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二回報告書》,第四冊,明治39-40年。
三、期刊論文
田金昌,<清初治臺政策與林爽文事件原因探討>,《義民祭文化學術研討會》,新竹:新竹縣政府,民94,頁83-100。
江金瑞,<清代臺灣義民爺信仰與下淡水六堆移墾活動>,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民87。
江金瑞,<義民爺信仰之形成與分佈>,義民祭文化學術研討會,新竹縣政府,民94,頁31-54。
江智浩,<日治未期(1937-1945)臺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江瑞昌,<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4。
江燦騰,<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臺灣新佛教運動的頓挫與轉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9。
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臺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移和菁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民94,頁351-386。
吳學明,<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鄉村社會的變遷─以新竹北埔為例>,《臺北文獻》,直字第107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83,頁23-62。
吳學明,<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臺灣史研究》,第二卷 第二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84,頁5-52。
吳學明,<客家的地域社會與宗教活動─楊梅地區的土地開墾與義民信仰之歷史考察>,民96年度客委會研究計畫。
李承嘉,<一個農村聚落人地關係轉化之研究─以新竹縣六家地區為例>,臺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民9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中國民間宗教研究》,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民79,頁261-288。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民93,頁33-76。
林佩欣,<日治前期臺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所碩士學位論文,民92。
林宜駿,<日治時期郡市街庄官廳建築之研究-以西元1920-1945年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
林明德,<義民廟之匾聯探索>,《臺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建會,民83,頁428-441。
林桂玲,<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學位論文,民92。
邱彥貴,<從祭典儀式看北臺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口聯庄值年中元為例>,《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90,頁150-185。
范國銓、陳雯玲,<臺灣各地義民廟簡介>,《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90,頁200-223。
范瑞珍,<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客家人墾拓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中心所做的探討>,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
徐啟智,<新埔褒忠亭義民爺的神格屬信>,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
張世賢,<褒獎何事?忠於何人?─從乾隆頒發的高帽談今後臺灣客家自處之道>,《看見臺北客家─第三屆臺北市客家文化節系列活動「客家發展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民87,頁101-121。
張秀琪,<日治時期新屋范姜家族政治勢力的拓展,1895年至1945年>,《第六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語文研究所出版,民95,頁59-78。
張秋滿,<褒忠義民廟大事記>,《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刊》,新竹: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民78,頁15-43。
張素芬,<北埔姜家女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民95。
張珣,<打破圈圈從「祭祀圈」到「後祭祀圈」>,《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民92,頁63-107。
莊吉發,<世治聽人,世亂聽神─清代臺灣民變與民間信仰>,《臺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二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90,頁221-234。
莊吉發,<清代閩粵地區人口流動與臺灣的社會衝突>,《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 與墾拓論文集》,國史館出版,民84,頁1-31。
莊吉發,<鄉土情.義民心─清代臺灣義民的社會地位與作用>,《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九卷第一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90,頁263-293。
莊吉發,<義民與會黨─新竹義民與林爽文之役>,《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90,頁126-135。
莊芳榮,<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6。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臺灣文獻》,15卷3期,民53。
莊英章,<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建立及其社會化意義>,《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78年。
莊英章,<闢草萊為樂土:新竹林姓宗族的拓墾與發展>,《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市:允晨,民93,頁47-73。
莊英章、連瑞枝,<從帳簿資料看日據北臺灣鄉紳家族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北埔姜家為例>,《漢學研究》,第十六卷第二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民87,頁79-112。
莊榮芳,<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6。
許文雄,<林爽文起事和臺灣歷史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九卷第一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90,頁95-150。
許達然,<十八及十九世紀臺灣民變和社會結構>,《臺灣文獻》,第五十一卷第二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9,頁57-133。
陳世榮,<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械鬥」問題之研究─兼論清代桃園地區械鬥與區域發展之關係>,《史匯》,第三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民88,頁1-34。
陳志豪,<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民95。
陳志豪,<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關西太和宮為例>,《民俗曲藝》,財園法人施合鄭民俗文教基金會,民94,頁201-257。
陳運棟,<枋寮褒忠義民廟沿革初稿>,《枋寮褒忠亭丁卯歲義民節專輯》,第十二屆六家聯莊祭典委員會敬印,民76,頁5-30。
陳運棟,<從歷史與族群觀點看義民信仰>,《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民83,頁193-203。
陳運棟,<義民乎?不義之民乎>,《三臺雜誌》14,民76。
陳運棟,<誰說褒忠義民廟是客家之恥>,《客家風雲》創刊號,民76。
彭賢林,<林爽文事件後清廷治臺措施>,《臺灣文獻》,第二十七卷第三期,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65,頁183-199。
曾春鎂,<新埔地區的經濟與社會變遷>,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92。
曾振民,<褒忠義民廟的社會功能─從宗教組織看新竹客家人之都市化>,《中國民族學通訊》,15期,民66,頁18-19。
游振民,<當當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
菊仙,<枋寮義民廟沿革>,《新竹文獻會通訊》第9號,民4.12.20日,臺北:成文山版社,民72,頁88-90。
黃清漢,<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學位論文,民76。
楊鏡汀,<從『出土』史料探討新竹枋寮義民廟史>,臺北文獻直字92期,民79,頁51-66。
楊鏡汀,<陳錦相先生採訪實錄>,《新竹文獻》,第四期,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89.12,頁。
溫國良,<日治初期日人占用臺灣寺廟概況>,《臺灣風物》49卷2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民88,頁159-173。
劉邦炎,<白話義民成神話>,《褒忠祠貳佰周年慶典紀念特刊》,桃園:褒忠祠貳佰週年慶典委員會,民80,頁120-155。
劉坤昌,<清代臺灣民間自衛武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民92。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事件中的義民問題>,《臺灣風物》32:3,民71,頁3-17。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性質之分類與表象分析>,《史聯聯誌》,第二期,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民72,頁33-54。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44:1,民83,頁15-29。
蔡相輝,<臺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5。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聯誌》,第三期,臺北:中華民國臺灣 史蹟研究中心,民72,頁34-64。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第二期,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研究中心,民72,頁25-32。
蔡錦堂,<日治時期臺灣之宗教政策>,《歷史文化與臺灣》,臺北縣:臺灣風物,民85。
蔡錦堂,<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思與言》第29卷第4期,民80,頁65-83。
蔡錦堂,<皇民化運動前臺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1931~1937>,《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國史館出版,民84,頁369-388。
蔡錦堂,<增田福太郎的寺廟與神社觀>,收錄於江燦騰主編、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中譯,《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民94,頁64-84。
蔡懋棠,<褒忠亭義民廟的拜拜>,《臺灣風物》26:1,民65。
賴玉玲,<帳簿的運用與史料價值─以《粵東義民祀典簿》為例>,《史匯》,第五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民90,頁15-34。
賴玉玲,<清代咸菜甕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客家人的拓墾>,《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民91,頁1-22。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學位論文,民90。
賴玉玲,<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的客家公號>,《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90,頁186-199。
賴玉玲,<戰後臺灣義民信仰研究略述>,義民祭文化學術研討會,新竹縣政府,民94,頁7-30。
謝武宏,<清代臺灣義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83。
鍾仁嫻,<褒忠義民廟歷史初探>,《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90,頁54-101。
羅烈師,《臺灣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個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
羅烈師,<竹塹客家地方社會結構的拱頂石─義民爺>,《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竹北:新竹縣文化局,民90,頁136-149。
羅烈師,<客家族群與客家社會:臺灣竹塹地區客家社會之形成>,聚落、宗教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徐正光主編,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民89,頁115-152。
羅烈師,<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觀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5。
羅烈師,<歷史、記憶與族群:1786年冬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七期,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民94,頁211-229。
四、網站
<日據時期皇民化運動之寺廟整理運動研究>,社會科教學研究室,下載自 http://www.tacocity.com.tw/fish2020/0314.html,民96.3.21。
<我國財團法人法制概說>,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下載自 http://www.is-law.com/OurDocuments/BOOK0402.pdf,民96.11.07。
陳世榮,<社會菁英:國家與地方社會間的另一股力量>,《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五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民94,下載自 http://www.mh.sinica.edu.tw/eng/download/abstract/abstract3-3-1.pdf,民96.4.21。
黃先光、吳佳欣、吳聲淼、邱美穎、吳靜宜,<走進客家田野:田野調查方法與實作研習營心得報告>,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第51期,網址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51/06_12.html,民96.1.17。
臺灣尋根網,http://genealogy.hyweb.com.tw/ancestral_shrine_view.jsp?xml_id=0000305718&no=04007,民96.5.16。
五、其他
《臺灣漢文日日新報》,<竹事零聞卅九一祝壽>,第4版,日期 1908-10-16,。
《臺灣漢文日日新報》,<原料委員囑託>,分類雜報,第5版,日期 1909-12-25。
《臺灣漢文日日新報》,<新竹通信卅孟蘭盛會>,分類湖海琅國,第4版,日期 1908-08-21。
《臺灣漢文日日新報》,<新竹通信卅枋藔大猪>,分類湖海琅國,第6版,日期 1908-08-19。
《臺灣漢文日日新報》,<義民亭之義舉>,分類雜報,第4版,日期 1906-04-28。
《臺灣漢文日日新報》,<義勇艦隊捐金盛況>,第4版,日期 1906-01-07。
《臺灣漢文日日新報》,<褒忠亭之義舉續聞>,分類雜報,第3版,日期 1906-05-27。
《臺灣漢文日日新報》,<調查廟宇>,分類雜報,第3版,日期 1911-06-20。
《臺灣漢文日日新報》,<調查廟宇之一說>,分類雜報,第3版,日期 1911-06-26。
日向順諦編,《昭和14年7月1日現在新竹州官民─官公衙、學校、團體、會社、組合職員錄》,昭和14年。
高木正信編纂,《昭和7年7月末現在─新竹州下各官公署、銀行、會社、產業組合職員錄》,(臺灣沿革史發行所發行,昭和7年)。
國分金吾編,《昭和10年10月末現在─新竹州諸官公署、諸種團體、產業組合、銀行會社職員錄》,(新竹圖書刊行會發行,昭和10年)。
國分金吾編,《昭和11年10月末現在─新竹州諸官公署、諸種團體、產業組合、銀行會社職員錄》,(新竹圖書刊行會發行,昭和11年)。
國分金吾編,《昭和12年10月末現在─新竹州諸官公署、諸種團體、產業組合、銀行會社職員錄》,(新竹圖書刊行會發行,昭和12年)。
臺灣新報社,《臺灣新報》,昭和4年9月1日。
指導教授 吳學明(Hsueh-Ming Wu) 審核日期 2008-1-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