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1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4 、訪客IP:3.129.24.240
姓名 王志嵩(Chih-Sung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中共中央軍委會變遷之研究(1949-1976)
(The Research On Military Commis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1949-1976))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1949年10月,中共建國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任命毛澤東為軍委會主席,這次的任命,一直至1976年9月毛澤東病歿為止,毛共擔任了27年的軍委主席。此期間,中共中央軍委會曾多次的改組,然在改組的過程中,各派系不顧「戰爭年代」所培養出來的深厚革命情誼,甘願在毛澤東的操控下,展開無休止的鬥爭。何至於此,中共的原始文件又是如何記載?引起筆者一探究竟的決心。這也是筆者研究本論文之目的。
在研究的過程中,筆者蒐整了中共原始文件的相關書籍、期刊、雜誌、報紙等計百餘種,如《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中共軍事文件彙編》、《中共機密文件彙編》、《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等。另外,在傳記書籍方面,則有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中共第一代軍人傳記十餘種。這些材料提供了筆者研究本論文絕佳的參考資料。
筆者在本論文中主要是採取歷史研究法和內容分析法。經研究發現,中共1949年建國後,中共高層黨軍領導者角色之間的區隔仍不清楚,這是因為他們的權威仍然高度私人化。權力的來源基本上不是來自制度上的關聯,而是來自他們長期建立的個人關係。這種黨軍領導者權力源自於個人關係而非制度化的更替,即形成派系間相互傾軋鬥爭的重要因素,這也是為何中共中央軍委會歷次改組均以「非和平」手段收場的原因。
摘要(英) Will it be October 1949,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stablish ’’ revolution military committee, people of People’’s Central Government, ’’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military commission knows to a president to appoint Mao Zedong as, the appointment this time, die to Mao Zedong’’s disease of September of 1976, Mao have been served as the chairman of the Military Commis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for 27 years altogether. During thi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ilitary Commiss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knows once numerous reorganization, but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organizing, ignore ’’ during the war years ’’ the deep revolutionary friendly feelings trained out in every faction, willing under Mao Zedong’’s control, launch ceaselessly struggle. What as for this, original docu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ow about record? Cause the resolution which author one visits on earth. This is the purpose that an author studies a thesis too.
During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I hav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relevant books, periodical, magazine, newspap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original document,etc. Dr.eye: counted over one hundred kinds, if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ocu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selected works ",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ilitary file collect ",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assified papers collect ",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mportant file collect ". In addition, in biography books, there are such first generation of soldiers and more than ten kinds of biograph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Mao Zedong, Chou En-lai, Peng Dehuai, etc. These materials have offered authors to study the excellent reference material of a thesis.
I mainly adopt the law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content analytic approach in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discover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the district between the leaders of party army role on the senior leve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parated not yet clear in 1949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is is because of their still high individual of authority. It is related that the source of power does not come from the system basically, but come from the personal relation that they establish for a long time. Army’’s leader’’s power of this kind of party stems from the personal relation but not institutionalized replacement, form faction engage in internal strife important factor of struggle each other, wh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is too Military Commiss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ll all previous to reorganize the reason to wind up by ’’ non- peaceful ’’ means.
關鍵字(中) ★ 彭德懷
★ 文化大革命
★ 中央軍委會
★ 毛澤東
★ 周恩來
關鍵字(英) ★ the Cultu
★ Chou En-lai
★ Mao Zedong
★ Peng Dehuai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頁1
第二章 建國前中央軍委會沿革及其發展(1927-1949)…………頁7
第一節 武裝暴動時期(1927-1930)…………………………頁7
第二節 根據地的建立與崩潰(1931-1936)…………………頁20
第三節 抗日與國共內戰時期(1937-1949)…………………頁34
第三章 建國後軍內衝突與軍委改組(1950-1959)………………頁47
第一節 軍委會的組成與變遷……………………………………頁47
第二節 建軍路線的紛爭與軍內衝突……………………………頁57
第三節 國防部長與總參謀長的矛盾與衝突……………………頁70
第四節 一九五九年反彭黃集團的鬥爭…………………………頁76
第四章 「文革」前中央軍委會之政策方針(1960-1965)………頁86
第一節 一九六0年軍委擴大會議基本方針 …………………頁86
第二節 回歸光榮傳統的軍隊建設 …………………………… 頁94
第五章 「文革」時期中央軍委會的變遷(1966-1976)…………頁106
第一節 「文革」時期解放軍的角色與任務 ………………… 頁107
第二節 中央軍委內部的鬥爭 ………………………………… 頁123
第三節 「九.一三事件」與軍委改組 ……………………… 頁135
第六章 結論 ………………………………………………………… 頁144
參考書目 ……………………………………………………………… 頁150
附錄 …………………………………………………………………… 頁159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專書及史料部分
丁凱文主編,《重審林彪罪案》上下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4年11月)。
丁望主編,《毛澤東選集補遺1949-1959》第三卷(香港:明報月刊社,1971年)。
于吉楠,《張國燾和我的回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平松茂雄著,黃璧川、楊鴻儒編譯,《中國人民解放軍》(台北:英瑞企業出版,1994年10月)。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
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二輯。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三輯。
王偉、何念選,《中國人解放軍將帥名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朱成甲編,《中共黨史研究論文選》中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朱成甲編,《中共黨史研究論文選》下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研院近史所編,《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上、下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31》(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3月)。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34-1935》(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3月)。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36-1938》(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3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3年4月)。
《中共黨史百事要覽》(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4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中共機密文件彙編》(1974年3月)。
王永均、劉建皋,《中國現代史人物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王永均,《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傳》(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
王永均、劉建皋,《中國現代史人物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王功安,《國共關係中的傳奇人物》(湖北:武漢出版社,2001年8月)。
王偉、何念選,《中國人解放軍將帥名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1月)。
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王力,《王力反思錄》上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力,《王力反思錄》下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10月)。
水工著,《中國元帥賀龍》(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1月)。
文聿,《中國左禍》(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江一山編,《中共軍事文件彙編》(香港:友聯研究所,1965年12月)。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出版)。
李少民主編,《大陸知識份子論政治.社會.經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6月)。
李智舜,《毛澤東與十大元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1月)。
李澄、曉季、王立兵,《建國以來軍史百樁大事》(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年7月)。
李維民、黃瑤、潘天嘉,《羅榮桓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12月)。
李少民主編,《大陸知識份子論政治.社會.經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6月)。
余雁,《五十年國事紀要》(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克來爾、霍林沃思著,高湘澤、尹趙、劉辰誕譯,《毛澤東與他的分歧者》(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汪東興,《汪東興回憶-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11月)。
余世誠,《鄧小平與毛澤東》(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12月)。
何頻,《中國掌權者》上冊(台北:雲皓出版社,1994年3月)。
金沖及、逄先知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周榆瑞,《紅朝人物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3月)。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
周明主編,《歷史在這裡沈思-1966-1976年紀實》第一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8月)。
周承恩、鄭謙,《毛澤東的思想與理論1956-1976》(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洪陸訓,《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8月)。
胡居成、甘耀稷,《陳毅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
胡長水,《林彪上台之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馬齊彬、陳文斌、林蘊暉、叢進、王年一、張天榮、卜偉華,《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1949-198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姜思毅,《在建設現代化革命軍隊的道路上曲折前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6月)。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十年大事記1927-1987》(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12月)。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9月)。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柳江南、羅英才、胡兆才,《第三野戰軍》(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3月)。
陳毅傳編寫組,《陳毅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3月)。
高文謙著,《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5年5月)。
師哲回憶,李海文整理,《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10月)。
第一野戰軍戰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北京:解
放軍出版社,1995年5月)。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共匪原始資料彙編》第七號(台北:總政治作戰部編印,1983年8月)。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共黨問題專題研究》十三輯(台北:總政治作戰部編印,1978年7月)。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共黨問題專題研究》十五輯(台北,總政治作戰部印製,1983年3月)。
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逄先知、金沖及,《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唐寶林、林茂生,《陳獨秀年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5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5月)。
陳毅軍事文選編寫組,《陳毅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3月)。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一冊(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暨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973年6月)。
郭化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大辭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
張國燾,《我的回憶》上中下冊(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74年)。
張麟,《徐向前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
彭德懷傳編寫組,《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9月)。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
彭飛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5月)。
粟裕軍事文選編寫組,《粟裕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7月)。
黃震遐,《中共軍人誌》(香港:當代歷史研究所出版,1968年12月)。
黃道霞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9月)。
黃達之,《彭德懷評傳》(香港:波文書局,1980年7月)。
黃玉章、陳煐、李曼村主編,《劉伯承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設,1992年11月)。
黃小蕙、郭景輝、李玉堂,《思想政治工作70年》(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年6月)。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8月)。
楊奎松著,《西安事變新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7月)。
蔡廷鍇著,張玉法、張瑞德主編,《蔡廷鍇自傳》上、中、下冊(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6月)。
齊鵬飛、王進,《毛澤東與共和國將帥》(北京:紅旗出版社,1993年2月)。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
廖國良等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11月)。
魯迪等編,《毛澤東軍事文集》輔導讀本(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6月)。
熊向暉,<打開中美關係的前奏-1969年四位老帥對國際情勢研究和建議的前
前後後>,《中共黨史資料》第四十二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
年7月)。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香港:明報出版社,1991年8月)。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10月)。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蕭克,《蕭克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6月)。
蕭詩美,《謀略之神毛澤東》(台北:海風出版社,2000年5月)。
蘇聯問題編寫組編,《冰封歲月-中蘇衝突實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鄭學稼,《第三國際史》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9月)。
龔楚,《我與紅軍》(香港:南風出版社,1954年1月)。
期刊部分
王健英,<大革命時期的中共中央軍委史料新考>,《上海黨史與建黨》第1
期,1995年,頁35-38。
李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要聞>,《百年潮》第10期,2004年,頁20-26。
洪陸訓,<共黨國家的文武關係>,《復興崗學報》第75期,2002年9月,頁1-30。
符浩,<九一三事件補白>,《黨的文獻》第1期,1988年,頁62-77。
孫一光、沈慶沂、王中遠,<視察林彪叛逃飛機墜毀現場紀實>,《黨的文獻》
第1期,1988年,頁74-77。
許虔東,<「文化大革命」中的粟裕>,《黨史研究與教學》第6期(總第120),1994年,頁52-58。
趙家梁口述,張曉霽整理,<高崗之死>,《百年潮》第11期,2004年,頁32-35。
梁丞,<粟裕大將的蒙冤與平反>,《百年潮》第8期,1999年,頁4-10。
華偉,<大區體制的歷史沿革與中國政治>,《戰略與管理》總43期,2000年,頁26-35。
華子,<中原逐鹿正當行>,《黨史縱橫》第2期,1994年,頁8-10。
盛輝星,<抗美援朝第一人-彭德懷出國作戰前夕>,《黨史縱橫》第8期,1994年,頁25-27。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信》第27
期,1999年3月,頁137-155。
熊向暉,<打開中美關係的前奏-1969年四位老帥對國際情勢研究和建議的前
前後後>,《中共黨史資料》第四十二輯,頁69-75。
樓勝華,<黎川陷落後的命運-蕭勁光蒙冤始末>,《黨史縱橫》第8期,1994年,頁9-10。
蘇采青,<「文化大革命」史事辨誤三則-林彪的「一號命令」與疏散中央領
導人以及下放幹部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中共黨史研究》第5期,1989
年,頁77-79。
鄭子明,<中共人民軍隊之演變>,《東亞季刊》第十一卷第一期,台北:國立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979年7月,頁38。
報紙部分
《解放軍報》,1960年10月7日。
《解放軍報》,1960年10月8日。
《解放軍報》,1960年10月13日。
《解放軍報》,1960年10月18日。
《解放軍報》,1967年7月31日。
《人民日報》,1955年8月1日。
《人民日報》,1956年9月24日。
《人民日報》,1964年10月17日。
學位論文
王先正,<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英文參考書目
專書部分
Chang,Parris H. Power and Policy in China Park and London: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8.
George,Alexander.The Chinese Communist Army in Act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7.
Joffe,Ellis . Party and Army:Professionalism and Political Control in the Chinese Corp,1949-1964,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Whitson,William W.,ed.,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in China in the 1970s, New York:Frederick A. Prager, 1972.
期刊部分
Robinson,Thomas W. “The Wuhan Incident,”China Quarterly, No.47(July-September 1971).
網站
紀坡民,<上台下台,任職辭職-聽父親紀登奎談往事>,網址:http:/history.bbs363.com/5/234.htm
葉芳騏,<嚴復、葉祖珪、薩鎮冰三位的交誼>,網址:http://www.sdinfo.net/oldphoto/4/4-6.htm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6-6-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