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305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3.145.51.15
姓名 袁應誠(Ying-Cheng Yua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毛澤東對臺政策之研究(1949-1976)
(The Research of Mao Tse-tung’s Policy on Taiwan (1949-1976))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1949年初,毛澤東對臺灣問題就做了認真的思考,確立武力解放臺灣的方針。中共政權建立後,毛澤東就將解決臺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視為必須實現的歷史任務。中共一再重申「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美國採取任何軍事阻撓,中國人民抱定決心,必將要解放臺灣。」韓戰停戰後,臺灣問題再次被凸顯出來。
在50年代裡,金馬問題在中美關係上扮演過重要角色,臺灣海峽爆發二次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無不與此有所關聯。臺海二次危機是三年前危機的繼續與發展,但規模、影響和意義遠超過臺海一次危機。毛澤東在臺灣問題上從局部的軍事鬥爭走向全面政治、軍事、心理鬥爭的轉變,即把金門、馬祖等留在蔣中正手中,作為連接大陸與臺灣的紐帶,以此反對美國使臺灣與大陸永久分離的企圖。在此期間,毛澤東處理臺灣問題時,一旦涉及對美關係,他總是小心翼翼,步步為營。
長期以來,兩岸統一的問題一直是中共基本國家目標,從「武力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放臺灣」,無論是武力或和平的統戰手段,其目標都只有一個,即促進兩岸統一,防止臺灣走向獨立之路。解決臺灣問題,實現中國的統一是毛澤東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的一項重要的使命。毛澤東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對臺灣問題作出一系列重大政策,指導著中共中央解放臺灣的實踐。這些重大政策是:「武力解放臺灣的政策、與美國展開大使級談判的政策、暫不收復金馬的政策、中共與外國建交中處理臺灣問題的政策及和平解放臺灣的政策。」這些重大政策是中共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統一過程中的重要步驟,至於周恩來只是執行毛澤東的政策而已。
摘要(英) In the early 1949, Mao Tse-tung had shown serious consideration to the Taiwan issue and mapped out the plan to liberate Taiwan by forc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government, Mao regarded the settling of the Taiwan issue and the unity of the country as historic tasks which must be fulfilled. China has stated repeatedly that “Taiw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 No matter what military intervention the United States makes, Chinese people have decided to liberate Taiwan.” After the Korean War ceased, the Taiwan issue was once again noticed.
In the 1950s, the issue of Kinmen and Matsu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ino-US relations. The two massive military conflicts provoked in Taiwan Strait were correlated with it. The second Taiwan Strait crisi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first Taiwan Strait crisis, happened three years ago, had much larger scale, more meaning and stronger impact than the first one. Mao modified his policy on Taiwan from merely military fight to also political, military and psychological fight. To terminate the intention of the US to separate Taiwan from China, he left Kinmen and Matsu to Chiang Kai-shek (CKS), as a conne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when it was involved with Sino-US relations, Mao always dealt with the Taiwan issue with extreme caution.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that the unity of Taiwan and China is always the essential goal for Chinese Communist government. No matter it is “Liberate Taiwan by Force” or “Liberate Taiwan in Peace,” the only goal that China strives to achieve is the unity of Taiwan and China. Since Chinese Communist government had been established, resolving the Taiwan issues and fulfilling the unity of China was an important mission for Mao.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ina, Mao led his country on the way to liberate Taiwan with a series of crucial policies including “Liberate Taiwan by Force,” “Conduct Negotiations at the Ambassador-Level with US,” “Left Kinmen and Matsu to CKS,” “Handle the Taiwan Issue when Establishing Diplomatic Relations to Foreign Countries” and “Liberate Taiwan in Peace.” These policies were crucial steps for resolving the Taiwan issue and fulfilling the unity whereas Zhou En-lai was just executing Mao’s policies.
關鍵字(中) ★ 一綱四目
★ 毛澤東
★ 臺海二次危機
★ 臺灣問題
★ 臺海一次危機
關鍵字(英) ★ the second Taiwan Strait crisis
★ Mao Tse-tung
★ the Taiwan issue
★ the first Taiwan Strait crisis
★ the theory of one principle and four division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 謝…………………………………………………………………………………...…iii
目 錄………………………………………………………………………………………iv
第一章 緒 論……………………………………………………………………………...…1
第二章 五○年代初期毛澤東對臺灣問題的思考………………………………………...14
第一節 臺灣問題的緣起……………………………………………………………...14
第二節 臺灣問題的思考……………………………………………………………...20
第三節 積極籌畫解放臺灣…………………………………………………………...25
第四節 韓戰與臺灣問題……………………………………………………………...30
第三章 臺海一次危機……...……………………………………………………………..36
第一節 臺海一次危機………………………………………………………………...36
第二節 臺海一次危機的形成………………………………………………………...41
第三節 臺海一次危機的衝突與演變………………………………………………...47
第四節 臺海一次危機的影響與緩和……………………...........................................58
第四章 臺海二次危機……………………………………………………………………...64
第一節 臺海二次危機的背景………………………………………………………...64
第二節 臺海二次危機的形成………………………………………………………...66
第三節 臺海二次危機的衝突………………………………………………………...74
第四節 臺海二次危機的影響………………………………………………………...83
第五章 一綱四目…………………………………………………………………………...95
第一節 一綱四目方針的形成……………………………………………………….. 96
第二節 一綱四目的具體過程…..…………………………………..……………….102
第三節 一綱四目的影響………………………………………………………….....110
第六章 結 論……………………………………………………………………………...118
徵引書目…………………………………………………………………………………….133
參考文獻 一、史 料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軍事活動紀事》,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四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八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共黨史研究編輯部編,《中共黨史資料》(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1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5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5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5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5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中共機密檔彙編》(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8年)。
海軍總司令部編,《海軍艦隊發展史(二)》(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民國90年)。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三十二卷(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三十三卷(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三十九卷(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 史委員會,1984年)。
國史館史料處編,《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初輯》(臺北:國史館,民國68年10月)。
國史館史料處編,《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續輯》(臺北:國史館,民國71年5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戡亂時期東南沿海島嶼爭奪戰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6年)。
童小鵬,《風雨四十年》,第二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蔣總統編輯委員會,《蔣總統集》,第三冊(臺北:國防研究院印,民國52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八二三戰役文獻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年)。
二、專 書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活動大事紀1949-197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緬懷毛澤東(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美關係資料匯編》,第二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0年)。
《中美關係文件和資料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1951-195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年)。
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3月)。
王彥,《炮擊金門》(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泰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57-196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王定烈,《當代中國空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王焰,《彭德懷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彥,《炮擊金門》(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力,《王力反思錄》,上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功安、毛磊主編,《國共兩黨關係通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王永欽,《統一之路-兩岸關係五十年大事記》(廣東:廣東民眾出版社,1999年)。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臺灣》(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王泰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57-196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合著,《中國共產黨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7月)。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年譜組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牛大勇、沈志華主編,《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尹啟明、程亞光主編,《第一任國防部長》(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丘宏達編,《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
尼格.漢米頓(Nigel Hamilton),《蒙哥馬利傳(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4年5月)。
安建設,《周恩來的最後歲月(1966-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10月)。
艾森豪威爾,《白宮歲月》,下冊(北京:三聯書店,1977年)。
行政院新聞局編,《時事參考資料》(第75號)(臺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47年)。
宋恩繁、黎家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大事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李偉,《曹聚仁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元平,《俞大維傳》(臺中:臺灣日報社,民國81年1月)。
克萊恩(Ray Cline)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亨利‧基辛格著、陳瑤華譯,《白宮歲月》,第一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
亨利?基辛格著、吳繼淦等譯,《白宮歲月》,第二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
杜勒斯,《杜勒斯言論選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9年)。
金冲及,《周恩來傳》,第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2月)。
金冲及,《周恩來傳》,第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2月)。
邵毓麟,《使韓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9年11月)。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年)。
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係回憶錄》,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5月)。
吳冷西主編,《十年論戰》(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年)。
東方鶴,《張愛萍傳》,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林滿紅,《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10月)。
林正義,《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
林孟熹,《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
林利民,《遏制中國:朝鮮戰爭與中美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林克、徐濤、吳旭君等編,《歷史的真實-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的證言》(香港:利文出版社,1995年12月)。
金鐘,《毛澤東批判-名家評毛集》(臺北:克寧出版社,1994年11月)。
周谷編,《胡適、葉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南京軍區傑出將領聶鳳智編委會,《傑出將領聶鳳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
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編,《海峽兩岸關係日誌(1949-1998)》(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年)。
迪安.艾奇遜,《艾奇遜回憶錄》(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
軍事歷史研究部、軍事圖書館等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2002 年)。
徐學增,《蔚藍色的戰場-大陳列島之戰紀實》(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
徐焰,《台海大戰上篇-中共觀點》(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2年)。
徐焰,《金門之戰(1949-1959)》(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姜長斌,《從對峙走向緩和-冷戰時期中美關係再探討》(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姜長斌,《1955-1957年的中美關係緩和之前-冷戰衝突與克制的再探討》(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4年6月)。
師哲,《在歷史巨人的身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10月)。
時殷弘,《敵對與衝突的由來-美國對新中國的政策與中美關係(1949-1950)》(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唐正瑞,《中美棋局中的臺灣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唐德剛,《李宗仁回憶錄(下)》(臺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12月)。
逄先知、金冲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一新,《斷交的中美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臺北:中華日報社,民國69年9月)。
陳敦德,《毛澤東與蔣介石最後交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敦德,《新中國外交談判》(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1月)。
陳敦德,《歸根-李宗仁與毛澤東周恩來握手》(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年)。
陳雲林,《中國臺灣問題》(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崔丕主編,《冷戰時期美國對外交政策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華慶昭,《從雅爾塔到板門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2年)。
葉飛,《征戰紀事》(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88年)。
葉飛,《葉飛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郭立民,《中共對臺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臺北:永業出版社,81年4月)。
馬齊彬等編,《中國共黨執政四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十輯(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4年)。
張行周,《瀛海同舟》(臺北:民主出版社,民國61年9月)。
張經緯,《臺灣問題與我黨對臺政策的形成和發展》(福建:省委對臺辦公室,1986年)。
張戎、喬?哈利戴(Jon Halliday)主編,《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香港:開放出版社,2006年)。
張震,《張震回憶錄》,上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楊奎松,《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12月)。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卷(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
彭明敏、黃昭堂,《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臺北:玉山出版社,1995年)。
梁敬錞,《史迪威事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00年)。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49-1972)》,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黃玉蘭、趙萬鈞,《寶島春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華慶昭,《從雅爾塔到板門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2年)。
資中筠,《戰後美國外交史》,上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資中筠,《追根溯源: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和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賈慶國,《未實現的和解-中美關係的隔閡與危機》(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奧馬爾.布萊德雷、克萊爾.布萊爾著、僮樂譯,《布萊德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
傑佛里.巴勒克拉夫編、福建師範大學外語系譯,《國際事務概覽(1956-1958)》(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
解放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裴堅章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49-195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裴默農,《周恩來與新中國外交》(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1月)。
蔣經國著,《負重致遠》(臺北:陸軍總司令部印,民國52年7月)。
趙學功,《巨大的轉變-戰後美國對東亞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Robert Jones Shafer原著,趙甘城、鮑世奮譯,《史學方法》(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廖國良、李士順、徐焰主編,《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11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臺灣主權論述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臺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上冊(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印,民國90年12月)。
鄭文翰,《秘書日記裏的彭老總》(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鄭謙、韓鋼主編,《毛澤東之路-晚年歲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
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5月)。
戴超武,《敵對與危機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關中,《美國外交與對華政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6年)。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韓懷智、譚旌樵,《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年)。
聶鳳智,《三軍揮戈戰東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杰城,《毛澤東與斯大林》(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2月)。
羅元生,《百戰將星》(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
蕭勁光,《蕭勁光回憶錄(續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2月)。
酆邰,《臺灣法律地位問題的研究》(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民國74年)。
三、期刊論文
丁偉,〈中美在臺灣問題上首次交鋒〉,《軍事歷史》,期3(2000年),頁3-10。
中共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打開中美關係歷史進程-尼克松總統訪華記事〉,《黨的文獻》,期3(1991年),頁83。
王永欽,〈1966-1976年中美蘇關係紀事〉,《當代中國史研究》,期4(1997年),頁112-126。
王永欽,〈1966-1976年中美蘇關係紀事〉,《當代中國史研究》,期5(1997年),頁110-124。
王永欽,〈1966-1976年中美蘇關係紀事〉,《當代中國史研究》,期6(1997年),頁143-156。
王永欽,〈1966-1976年中美蘇關係紀事〉,《當代中國史研究》,期1(1998年),頁103-117。
王鵬程,〈從一綱四目到一國兩制〉,《黨政幹部論壇》,期7(2004年),頁37-39。
文庫,〈周恩來圍繞臺灣問題的外交思想與實踐〉,《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期4(2001年),頁31-35。
史習培,〈1949-1966年毛澤東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期1(2004年1月),頁20-26。
史習培,〈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與臺灣問題〉,《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期8(2004年8月),頁11-15。
孔超, 〈試論中共對臺政策的兩次重大轉變 〉,《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期8(2000年),頁15-18。
冉綿惠、陳曉蘭,〈一國兩制與毛澤東和平統一祖國思想〉,《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卷22期1(2001年4月),頁22-26。
江渝,〈第二次臺海危機前因後果〉,《四川教育學院學報》,卷13期2(1997年4月),頁44-58。
何立波、何麗娜,〈臺海危機始末 〉,《黨史博采》,期3(2002年),頁27-31。
何立波,〈毛澤東決策謀籌國共第三次和談始末〉,《黨史博采》,期1(2005年1月),頁4-9。
何仲山,〈從解放臺灣到和平統一方針的演進〉,《百年潮》,期10(2002年),頁32-35。
宋繼和,〈關於毛澤東對解決臺灣問題的設想與實踐(上)〉,《山東教育學院學報》,期3 (2002年),頁40-42。
宋繼和,〈關於毛澤東對解決臺灣問題的設想與實踐(中)〉,《山東教育學院學報》,期4(2002年),頁43-45。
宋繼和,〈關於毛澤東對解決臺灣問題的設想與實踐(下)〉,《山東教育學院學報》,期1(2003年)。頁23-25。
李丹慧,〈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緣起和結果〉,《當代中國史研究》,期3(1996年),頁39-50。
余子道,〈第一次臺海危機與美臺關係中的外島問題〉,《軍事歷史研究》,期3(2006年),頁67-88。
汪青松,〈臺灣問題與我國發展中美關係的原則和立場〉,《當代中國史研究》,期2(1996年),頁29-37。
余科杰,〈反對侵略捍衛主權〉,《當代中國史研究》,期2(1998年),頁54-64。
林強、林培,〈建國初期我軍停止武力攻臺真相〉,《檔案天地》,期6(2004年),頁26-29。
青石,〈1950年解放臺灣計劃擱淺的幕後〉,《百年潮》,期1(1997年),頁38-46。
青石,〈朝鮮停戰內幕-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百年潮》,期3(1997年),頁44-56。
青石,〈斯大林力主中國出兵援朝-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百年潮》,期2(1997年),頁38-48。
金牛,〈劉少奇秘訪克里姆林宮-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百年潮》,期5(1997年),頁62-64。
廖心文,〈為兩岸和平統一開路的周恩來〉,《百年潮》,期2(1997年),頁49-53。
范前鋒,〈論析毛澤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思路〉,《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期3(2003年12月),頁10-13。
胡長水,〈毛澤東武裝和平共處思想初探 〉,《當代中國史研究》,卷8期2(2001年3月),頁40-45。
徐紅豔,〈美國國會與福摩薩決議案 〉,《武漢大學學報》,卷55期5(2002年9月),頁620-624。
徐啟基,〈略論一綱四目主張〉,《江西社會科學》,期11(1999年),頁56-59。
孫豔紅,〈朝鮮戰爭與美國對臺政策關係之新辨〉,《軍事歷史研究》,期3(2004年),頁108-114。
黃冬有,〈毛澤東周恩來關於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探索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期4(1998年),頁24-28。
郭溪土,〈試論周恩來和平解放臺灣的思想〉,《漳州職業大學學報》,期1(2004年),頁13-20。
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臺海危機策略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2(民國82年6月),頁61-106。
張淑雅,〈金馬撤軍?美國應付第一次臺海危機策略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4(民國84年6月),頁418-419。
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歐美研究》,卷24期2(民國83年6月),頁51-75。
張淑雅,〈臺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3(民國83年6月),頁298-311。
曾長秋,〈周恩來與對臺統一戰線〉,《黨史博采》,期6(1998年),頁17-21。
陳東林,〈毛澤東為啥沒能拿下臺灣〉,《決策探索》,期5(2005年),頁27-28。
陳立旭,〈毛澤東解決臺灣問題的構想〉,《臺灣研究‧專稿》,期3(2000年),頁4-10
童小鵬,〈周恩來對臺工作〉,《漳州職業大學學報》,期3(2000年),頁1-7。
楊名剛,〈中共三代領導人為解決臺灣問題所作的探索〉,《韶關學院學報》,卷22期2(2001年2月),頁36-40。
楊奎松,〈毛澤東與兩次臺海危機-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中國對美政策變動原因與趨向〉,《史學月刊》,期11(2003年)頁52-59。
楊奎松,〈毛澤東與兩次臺海危機-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中國對美政策變動原因與趨向〉,《史學月刊》,期12(2003年),48-52。
楊親華,〈從武力解放臺灣到和平統一祖國〉,《黨史研究與教學》,期1(1996年),頁32-36。
管義偉,〈毛澤東關於海峽兩岸祖國統一的思想及其實踐意義〉,《洛陽大學學報》,卷21期3(2006年9月),頁76-79。
廖心文,〈為兩岸和平統一開路的周恩來〉,《百年潮》,期2(1997年),頁51-53。
熊向暉,〈毛澤東沒想到的勝利-回憶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席位過程〉,《百年潮》,期1(1997年),頁16-18。
賴明谷,〈毛澤東和平統一思想和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上饒師專學報》,卷18期1(1998年),頁20-24。
趙學功,〈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與中美關係 〉,《世界史研究》,期12(2000年),頁5-9。
齊茂吉,〈五○年代毛澤東對臺灣問題的思考與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期1(2006年8月)頁105-135。
戴超武,〈美國歷史學家與50年代臺灣海峽危機(上)〉,《當代中國史研究》,期4(1998年),頁82-94;
戴超武,〈美國歷史學家與50年代臺灣海峽危機(下)〉,《當代中國史研究》,期5(1998年),頁62-74。
戴超武,〈臺灣海峽危機、中美關係與亞洲的冷戰〉,《史學月刊》,期10(2002年),頁78-86。
檀江林,〈蔣介石力阻美國將臺灣問題國際化〉,《當代中國史研究》,卷11期5(2004年9月),頁101-108。
蘇格,〈60年代後期美國對華政策的解凍 〉,《美國研究》,期2(1997年),頁70-83。
譚曉曙,〈論中共對臺政策的演變及特點〉,《江漢大學學報》,卷22期6(2003年12月),頁41-45。
四、報 紙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41年11月5日-中華民國53年2月11日。
《中華日報》,中華民國42年2月15日-中華民國46年5月9日。
《中國時報》,中華民國87年8月23日。
《中國時報》,中華民國92年12月13日。
《聯合報》,中華民國87年3月8日。
《人民日報》,1950年1月1日-1965年7月21日。
五、西文專書
Jen-Kun Fu,Taiwan and the Geopolitics of the Asian-American Dilemma(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92).
Hungdah Chiu,China and Taiwan Issue(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1979).
U.S Senate,Committee for Foreign Relations,The United States and Communist China in 1949 and 1950:The Question of Rapprochement and Recognition(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Press,1973).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8-1-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