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30501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13.58.72.85
姓名 黃立中(Li-Chung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後文革時期趙紫陽之研究(1978-1989)
(A study of Zhao Ziyang in the late perio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1978-1989))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有:第一,後文革時期,沒有軍隊背景、相對年輕的趙紫陽,如何從地方大員迅速爬上總理、總書記的職位,其過程是值得探討的。第二,後文革時期中共致力經濟改革,趙紫陽擔任總理時主管經濟工作,趙所扮演的角色將在本文探討。第三,趙紫陽擔任總理與總書記均需要鄧小平的支持,為何在1989年學潮時,兩人立場相左,因此趙與鄧之間互動的變化是值得深入分析的。
晉身中央前,趙紫陽政治敏銳度高,能力強,也能積極配合中央政策,是一個精明幹練的官僚,但或許受限於中共習於鬥爭的政治文化,此前的趙紫陽稱不上有政治理想。1980年成為總理後,趙紫陽執行鄧小平追求經濟改革開放的意志,同時也受限於政治上的「四個堅持」,以致經濟改革難以順利進行,社會轉型的問題接踵而來,也因此承擔價格改革挫敗的責任;及至升為總書記,趙紫陽即使想推動政治改革,沒有鄧小平大力支持,也不容易,等到學潮不可收拾,趙竟能堅持自己的理念,不再依附鄧小平的想法,卻也葬送自己的前途。
摘要(英) The main subject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 First, in late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ack of military background, relatively young, how does Zhao Ziyang climb rapidly on the positions of the Premier and the General Secretary from a local primary official? Its cause and process are worth probing into.
Second,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devoted to the economic reformation. Zhao Ziyang is in charge of economic affairs while taking on the Premier. The role he acts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Third, as Zhao Ziyang serves as the Premier and the General Secretary, he needs Deng Xiaoping’’s support. Why they stand the opposite positions at 1989 student strike? It is worth deeply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Zhao and Deng.
Before becoming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Zhao Ziyang’’s is a shrewd and capable bureaucrat, who has highly political sensitivity, well capability and constructively cooperating with the central policy. But perhaps limited to the China Communist Party internal political faction culture; Zhao Ziyang, at that time, does not deserve to be called having a political ideal.
After becoming the Premier in 1980, Zhao Ziyang carries out the Deng Xiaoping’s will of pursuing economic reformation and opening-up. Meanwhile, he is also limited to ’’The Four Insistences’’ on 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the economic reformation is difficult to move on smoothly, the problem caused by the society transition comes one after another. He also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ods price reformation failures. When promoted to the General Secretary, even if Zhao Ziyang wants to lend an impetus to political reformation, but without Deng Xiaoping’s fully support, it is not easy. Until the student strike is out of control, Zhao no longer depends on Deng Xiaoping’’s will. He adheres to his own faith and that leads to the end of his political career.
關鍵字(中) ★ 趙紫陽 關鍵字(英) ★ Zhao Ziyang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Ⅲ
目錄…………………………………………………………………..……………Ⅳ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趙紫陽的崛起……………………………………………………………15
第一節 建國前在河南成為土改專家………………………………………16
第二節 建國後隨南下工作團調廣東………………………………………22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中下台與復職…………………………………………34
第四節 四川經驗成為全國改革藍圖………………………………………44
第三章 總理全國經濟………………………………………………………..…..53
第一節 經濟體制改革………………………………………………………55
第二節 經濟改革困境………………………………………………………65
第三節 1986年的學潮………………………………………………………73
第四節 繼承人的問題………………………………………………………78
第四章 直接面對政爭……………………………………………………………83
第一節 價格改革失敗………………………………………………………85
第二節 「反自由化」的干擾………………………………………………89
第三節 政治改革牛步………………………………………………………96
第四節 天安門事件………………………………………………………..105
第五章 結論……………………………………………………………………..115
徵引書目…………………………………………………………………………125
參考文獻 一、檔案暨史料彙編
丁望編,《文化大革命資料彙編》,卷1、6(香港:明報月刊,1967年)。
上海市委,《上海年鑒1988》(上海:統計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冊10(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綜合組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事記》(北京:紅旗出版社,1987年)。
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中共黨史資料》,集24(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19.5-1987.1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共四川省委研究室編,《四川省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河南省委資料整編委員會編,《中共河南黨史大事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安陽地委黨史資料整編委員會編,《安陽地區革命回憶錄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0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首長講話及文件選》,上冊(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83年)。
中共桐柏縣委黨史辦公室編,《桐柏解放區大世紀-戰鬥的十六個月》(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2年)。
中共桐柏縣委黨史辦公室編,《中共桐柏縣黨史大事記-新民主主義時期》(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4年)。
中共滑縣縣委黨史辦公室編,《中共滑縣黨史大事記1925-1987》,上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共濮陽市委組織部、中共濮陽市委黨史資料整編委員會、濮陽市檔案局編,《中共河南濮陽市組織史資料(1926-1986)》(北京:中國黨史出版社,1986年)。
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編委會編,《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大事記》(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健英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匯編》(北京:紅旗出版社,1983年)。
全國人大常委辦公廳研究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 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郭華倫編,《中共機密文件彙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78年)。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84)》(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4年)。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8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5年)。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87)》(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年)。
二、專書
丁望編,《六四前後》,上、下册(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中心編,《中國人口年鑑198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政治部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政治部,1969年)。
中國時報記者群,《北京學運五十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香港:青文書屋,1990年)。
內政部調查局,《現階段共匪土改策略及其實施》(台北:內政部調查局,1950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合訂本,卷1-5(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年)。
王恩編,《紅衛兵造反記》,下冊(香港:宇宙出版社,1967年)。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篇3(台北:正中書局,1965年)。
尹鳳英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1年)。
包遵信,《六四的內情-未完成的涅盤》(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北京市委辦公廳編,《一九八九年,北京制止動亂,平息反革命暴亂紀事》(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1989年)。
吉林省中共黨史學會編,《新中國紀事(1949-198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沈大為著、徐澤榮譯,《趙紫陽》(台北:日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李中洛編,《中國黨政人物志》,集2(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9年)。
李英明,《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李洪林,《命運》(台北:文統書局,1993年)。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
吳江,《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香港:鏡報有限公司,1995年)。
吳牟人編,《八九民運紀實》(紐約:無出版者,1989年)。
吳國光,《趙紫陽與政治改革》(香港:太平洋世紀研究所,1997年)。
金一鴻,《中共土地改革總論》(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53年)。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論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爭鳴》雜誌記者組,《英雄史頁》(香港:百家出版社,1989年)。
周明編,《歷史在這裡沉思 1966-1976年記實》,卷3(北京:華夏出版社,1986年),頁1。
政大國研中心,《中共人名錄》(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78年)。
姚孟軒編《匪黨內部鬥爭問題論集》(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65年)。
姜萊宣、張蔚萍、蕭甡主編,《中國共產黨會議紀錄概要》(瀋陽:瀋陽出版社,1991年)。
師東兵,《政壇秘聞錄—前中共政要訪談》(香港:港龍出版社,1998年)。
《亞洲周刊》編輯群,《驚天動地的一百日-神州民運風雲彩圖錄》(香港:亞洲週刊社,1989年)。
徐達深主編,《中國人民共和國實錄》,冊4(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袁會章主編,《趙紫陽最後的機會》(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
桑鮑著、陳瑋譯,《趙紫陽:地方干部到總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8年)。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著、賀和風譯,《漫長的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馬齊彬、陳文斌、林蘊輝、叢進、王年一、張天榮、卜偉華,《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1949-198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5)。
高皋,《後文革史》,上、中、下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高皋、嚴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許行,《新改革引發新論調,中國經濟改革的探索》(香港:開拓出版社,1985年)。
許行,《鄧小平開放時代》,再版(香港:開拓出版社,1988年)。
許承宗,《胡耀邦評傳》(台北:著者自行出版,1986年)。
許家屯,《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78年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78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79年匪情年報》(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79年)。
國家統計局編,《奮進的四十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9年)。
寒山碧,《鄧小平評傳(1979-1988)》(香港:東西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陸鏗,《鄧小平,改革舵手?歷史罪人》(香港:百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張昕、張淑華編,《他終於自由了-趙紫陽逝世風雲錄》(加州:博大出版社,2005年)。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陳一諮、嚴家其主編,《趙紫陽與中國改革》(香港:明鏡出版社,2005年)。
陳小雅,《天安門之變-八九民運史》(台北:風雲時代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修訂版,上、下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
陳雲,《陳雲文選(1956-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曾慧燕,《中國大陸學潮實錄》(香港:新報出版部,1989年)。
楊立,《帶刺的紅玫瑰--古大存沈冤錄》(廣州: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1997)。
楊中美,《胡耀邦評傳》(香港:奔馬出版社,1989年)。
農業出版社,《人民公社萬歲》(北京:農業出版社,1960年)。
趙生暉,《中國共產黨組織史綱要》(蕪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趙蔚,《趙紫陽傳》(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年)。
趙聰,《文革運動歷程述略》,卷2(香港:友聯研究所,1971年)。
趙德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67-1984)》(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黎明華,《中共的土地鬥爭》(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55年)。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1954-1971)》(臺北:新新聞出版社,1997)。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鄧小平,《鄧小平同志重要講話(一九八七年二月-七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卷3(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劉吉主編,《中國共產黨七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劉守森,《年輕時的趙紫陽》(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2006年)。
劉魯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事錄》(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
廣東葉劍英研究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葉劍英在廣東》(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鄭學稼,《從文革到十一大--毛澤東所扮演的最後悲劇》(臺北:黎明文化出版,1978)。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曙光圖書公司編,《方勵之、劉賓雁、王若望言論摘編》(香港:曙光圖書公司,1988年)。
嚴家其,《我的思想自傳》,增訂本(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嚴家其,《政治多麼簡單》(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下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
聯經出版公司編輯群,《天安門一九八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George Nikolaus Halm著,賈士達譯,《經濟制度淺說》(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年)。
三、期刊論文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農村工作部,〈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關於當前穩定生產關係、安定農村生產的指示〉,《華南農村》,期1(1953年6月),頁3-4。
中共滑縣縣委黨史資料整編委員會,〈中共滑縣黨史人物簡介〉,《黨史資料通訊》,期1(1986年1月),頁62-64。
伊凡,〈廣東奪權的曖昧情勢〉,《祖國》,總期41(1967年8月),頁21-23。
余集文,〈中央紅頭文件一覽〉,《九十年代》,期6(1987年6月),頁33-35。
余集文,〈全民怨憤的物價問題〉,《九十年代》,期2(1988年2月),頁52-53。
李怡、方蘇,〈專訪張五常:趙紫陽對當前經改的想法〉,《九十年代》,期10(1988年10月),頁17-21。
李怡、方蘇,〈參與設計者的獻議-高放談政治改革〉,《九十年代》,期12(1988年12月),頁58-64。
李鐵,〈努力提高自己的馬列主義水準-重新學習《整頓黨的作風》的一點體會〉,《紅旗》,期6(1975年6月),頁27-30。
林衛,〈政治體制改革提上日程〉,《九十年代》,期8(1986年8月),頁22-24。
林衛,〈十二屆六中全會的妥協〉,《九十年代》,期11(1986年11月),頁22-25。
林衛,〈給李代總理打幾分〉,《九十年代》,期2(1988年2月),頁46-48。
胡敬一,〈我在滑縣搞建黨工作的情況回憶〉,《黨史資料通訊》,期1(1986年1月),頁23。
宮校聞,〈要有一個全面規劃〉,《紅旗》,期2(1975年2月),頁22-23。
紅旗雜誌編輯群,〈必須正確地對待幹部〉,《紅旗》,期4(1967年3月),頁5-11。
紅旗雜誌編輯群,〈吸收無產階級的新鮮血液-整黨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紅旗》,期4(1968年10月),頁5-12。
區夢覺,〈古大存馮白駒的錯誤在哪裡?〉,《新華月報》,總期141(1958年),頁43-45。
徐元旦,〈關於建立現代市場價格體制的初步構想〉,《貴州社會科學月刊》,期3(1993年3月),頁6-10。
許行,〈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引起問題〉,《爭鳴》,期1(1982年1月),頁18-20。
陳一知,〈胡耀邦下台的軍隊因素〉,《九十年代》,期8(1987年8月),頁57-60。
陳翰聖,〈趙紫陽對中國改革的貢獻〉,《動向》,總期235(2005年3月),頁45-48
曾慧燕,〈黨的政策變,我始終沒變-吳祖光加州的一席話〉,《九十年代》,期12(1987年12月),頁18-20。
童顏怡,〈北京:無盡的憂慮〉,《九十年代》,期6(1988年6月),頁35-37。
陸京士,〈北京訪察實錄〉,《九十年代》,期7(1987年7月),頁27-31。
張偉國,〈開放改革的「精神領袖」——趙紫陽〉,《動向》,總期233(2005年1月),頁27-33。
楊波,〈匪晉冀魯豫邊區老根據地〉,《匪情研究》,期325(1965年4月),頁81。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7期,1999年3月,頁137-155。
董瑞麒,〈大陸農村股份合作企業的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卷37期5(1994年),頁33-35。
趙紫陽,〈鞏固第一批社,辦好第二批社,迎接互助合作運動高潮〉,《華南農村》,總期18(1954年6月),頁3-5。
趙紫陽,〈大搞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群眾運動,加速農民思想的無產階級革命化,廣東農村開展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群眾運動的基本情況和經驗〉,《紅旗》,期10(1966年8月),頁14-25。
趙紫陽,〈奮發努力加快四川建設,為國家為人民多做貢獻〉,《紅旗》,期1(1978年1月),頁16-23。
齊辛,〈從進口狂潮到緊急剎車〉,《九十年代》,期6(1985年6月),頁47-51。
齊辛,〈高層人事塵埃初定〉,《九十年代》,期5(1987年5月),頁35-37。
齊辛,〈揭開北戴河會議的面紗〉,《九十年代》,期9(1988年9月),頁16-19。
齊茂吉,〈揚棄馬列主義才能深化改革-評鄧小平南巡後的大陸情勢〉,《國魂》,期7(1992年7月),頁36-38。
蔣化,〈趙紫陽-鄧小平左右的第二號人物〉,《南北極》,期4(1980年4月),頁23-24。
劉孔伏,〈中國落伍是近代才開始的嗎?-大陸歷史學界對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問題之爭鳴〉,《明報月刊》,期7(1989年7月),頁84-87。
劉相齊,〈農工商聯合企業-中國的一種新事物〉,《經濟報導》,總期1667(1980年4月),頁25-27。
薛光軍,〈乾坤浩氣存-深切懷念陶鑄同志〉,《紅旗》,期1(1979年1月),頁46-53。
錢太康,〈趙紫陽評傳〉,《當代》,總期5(1981年1月),頁22-25。
錢太康,〈趙紫陽評傳〉,《當代》,總期6(1981年2月),頁15-19。
顧益民等,〈大陸留美學生公開信〉,《九十年代》,期3(1987年3月),頁93-95。
羅冰,〈趙紫陽報告受批評〉,《爭鳴》,期1(1983年1月),頁12-15。
羅冰,〈震撼中南海的學潮〉,《爭鳴》,期11(1985年11月),頁6-10。
羅冰,〈陳雲抓住胡趙痛腳〉,《爭鳴》,期1(1986年1月),頁6-8。
羅冰,〈胡耀邦事件真相〉,《爭鳴》,期2(1987年2月),頁7-10。
李冬華,〈中共「胡趙體制」之研究〉(桃園: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胡國君,〈趙紫陽崛起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陳漢昕,〈趙紫陽之研究-經濟路線探源〉(桃園: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國安民,〈八十年代中共改革派之興起與變遷〉(桃園: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翁振發,〈中共國務院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盧伯華,〈趙紫陽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四、報紙、其他資料
《人民日報》,1952年-1989年。
《四川日報》,1976-1979年。
《中國文化報》,1986年。
《中國青年報》,1986年。
《光明日報》,1987年、1989年。
《南方日報》,1955年、1967年-1968年、1974年。
《解放軍報》,1968年、1977年。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7-7-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