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劉雅鳳(Ya-feng Liu)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國民政府高官妻室政治角色之研究 (The Political Roles Played By The Wives And Concubines Of The High Officals In The KMT Administration, From 1925 To 1948)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文以「國府高官妻室」為研究對象,藉由案例探討國府高官婚配形式的類型,了解國府高官之婚配對象,以釐清「國府高官妻室」的角色;並探討高官配偶之家庭及教育背景,進一步了解當時的「國府高官妻室」群像;再介紹雙方結合經過及婚姻狀況,由此探析高官與妻室的婚姻基礎。國府高官配偶之權力運作,乃透過其人際網絡,高官妻室私下往來,亦拉近其夫婿關係,從而發揮政治作用。國府高官配偶發揮的政治功能,約略可分為使丈夫在前線無後顧之憂、從事婦女工作、協助夫婿工作範圍內相關事務、居中傳達並解決人事問題、緩衝作用、參與決行人事指派等方面。國府官員妻室亦影響其丈夫職權範圍內或相關的事務,從而介入財政和軍事,在某些軍事財經事件中甚至直接參與,扮演配角甚或主角,發揮其作用。另外,軍政高層配偶亦組正式官方婦女組織,以各地區、機關首長妻為主,層層向下號召全國婦女,看似官場政治運作的影子,實則有其獨自運轉機制,藉由跨派系的組合,發揮其組織的政治功能,連結全國性政策與婦運方面,婦指會與新生活運動是一例;組織運作的困難,則包括組織指揮調度不夠緊密、組織內部不和諧、領導階層具官僚氣息、經費不穩定等,因而降低了組織得以發揮的實踐績效。
|
摘要(英) |
Firs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wives, concubines, and partners of the high officials in the KMT administration from 1925 to 1948, discusses the matrimonial types among the high officials through case study, and understands their partners to recognize the roles those women played. Then,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families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of those partners to clarify those women’s iamges. At last,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mariage basis of the high officials and their harems by explaining the process toward marriage and describing their marital statuses. The political effects in private came from two ways: the power of the high officials’ harems functions through their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personal friendship among these harems strengthens the bonding among their husbands. Partners of the high officials have following political contributions – making the husbands at the battlefront free of family concerns, engaged in women’s works, assisting their husbands in handling related affairs, being a liaison to help settle down personnel matters, being media of buffer, and influencing the deicision of personnel deployment. The partners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high officials also formed official organizations and had its own running by the wives of the leaders of the erea or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ppeal to the women nationwide. Due to some reasons, it was so difficult to run the official organizations that lower its performance.
|
關鍵字(中) |
★ 女性參政 ★ 官夫人 ★ 女性史 ★ 國民政府 ★ 國府高官婚姻 |
關鍵字(英) |
★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 the maffiages of high officals in the KMT admini ★ feminine politics ★ wives of the high officals ★ the histry of women |
論文目次 |
緒論 1
第一章 國民政府官員婚配之背景評析
第一節 民初婚配之時空條件
第二節 高官配偶之家庭及教育背景
第三節 雙方結識並成為配偶之情況分析
第二章 國民政府官員配偶之權力運作
第一節 人際網絡的建立
第二節 政治功能之發揮
第三節 軍事和財經之介入
第三章 軍政高層配偶與婦女組織
第一節 組織成員與人際關係
第二節 組織與軍政高層配偶之關係
第三節 組織政治功能及具體實踐績效
結論
|
參考文獻 |
徵引書目
一、 史料
(一) 報紙
1.《中央日報》,1940年9月23日,版4。
2.《中央日報》,1944年8月1日,版3。
3.《中央日報》,1946年3月12日,版3。
4.《申報.婦女園地》,1934年11月25日,版17。
5.《申報》,1929年11月15日,版9。
6.《新華日報》,1938年1月24日,版4。
(二) 史料彙編
1.陳鵬仁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婦女工作》,(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4.國民政府文官處印鑄局編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臺北市 : 成文出版社,民1972年)。
5.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革命文獻》,第100輯(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4年)。
6.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革命文獻》,第68輯(臺北:編者印行,1975年12月)。
7.壽充一編,《孔祥熙其人其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
(三) 回憶錄、訪談錄、傳記及紀念集
1. 王成聖編,《戴傳賢的一生》(台北:中外圖書,1976年)。
2. 王紹齋.張君榖,《俞鴻鈞傳》(台北:中外雜誌社,1986年)。
3. 王萍訪問,官曼莉紀錄,《杭立武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4. 司琦.徐珍編,《吳俊升先生暨夫人倪亮女士年譜》(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5. 朱衣,《民國女子陸寒波傳奇》(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6. 吳笠田編,《曾養甫先生言論集》(台北:曾馮曉雲,1981年)。
7. 吳鐵城,《吳鐵城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8. 宋選銓,《宋選銓外交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1977年)。
9. 李秀文口述,譚明整理,《我與李宗仁》(香港:中原出版社,1987年)。
10.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李宗仁回憶錄》下冊,(香港:南粵出版社,1986年)。
11.李樸生,《我不識字的母親》(台北:傳記文學,1966年)。
12.沈雲龍訪問,賈廷詩.夏沛然.周道瞻.陳存恭紀錄,《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3年)。
13.良雄,《戴笠傳》(上)(台北:傳記文學,1985年)。
14.林家有.林吉奎,《宋美齡傳》(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15.郁達夫,《郁達夫情書-致王映霞》(台北:遠景,1983年)。
16.夏晉麟,《我五度參加外交工作的回顧》(台北:傳記文學,1978年)。
17.馬鴻逵,《馬少雲回憶錄》(香港:文藝書屋,1984年)。
18.張朋園.林泉.張俊宏,《王微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19.張朋園.林泉.張俊宏訪問,張俊宏紀錄,《盛文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20.張群口述,陳香梅筆記,《張岳公閒話往事》(台北:傳記文學,1978年)。
21.張學繼.張雅蕙編著,《陳立夫大傳》(北京:團結,2004年)。
22.郭廷以.王聿均訪問,劉鳳翰紀錄,《馬超俊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23.郭秀儀,《流金歲月》(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
24.陳之邁,《蔣廷黻的志事與生平》(台北:傳記文學,1985年)。
25.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1981年)。
26.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1994年)。
27.陳亞芳,《張諝行傳》(台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68年)。
28.陳果夫,《陳果夫先生生活回憶遺著選輯》(出版地不詳:陳果夫先生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1979年)。
29.陳誠,《陳誠先生書信集--家書》(下)(台北:國史館,2006年)。
30.陳誠,《陳誠先生書信集--家書》(上)(台北:國史館,2006年)。
31.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全譯本》(下)(台北:傳記文學,1992年)。
32.章君榖,《杜月笙傳》第三冊(台北:傳記文學,1981年)。
33.傅學文,《永恆的紀念》(北京:團結出版社,1990年)。
34.黃蕙蘭著,天津編譯中心譯,《沒有不散的筵席--外交家顧維鈞夫人自述》(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
35.萬墨林,《滬上往事》(第二冊)(台北:中外圖書,19816年)。
36.萬耀煌,《萬耀煌將軍日記》(臺北:湖北文獻社,1978年)。
37.葉蘋(葉霞翟),《天地悠悠》(台北:幼獅,2006年)。
38.葉蘋(葉霞翟),《軍人之子》(台北:聯合,1961年)。
39.董顯光英文原著,曾虛白譯,《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台北:台灣新生報社,1981年)。
40.褚問鵑,《往事漫談》(臺北:作者自刊,1970年)。
41.劉巨才,《一代風流宋美齡》(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年)
42.劉培初,《浮生掠影集》(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
43.編者不詳,《徐柏園先生紀念集》(出版資料不詳)。
44.編者不詳,《監察院故監察委員張母蔡太夫人孝義紀念集》(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92年)。
45.蔣廷黻英文口述,謝鍾璉譯,《蔣廷黻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1984年)。
46.錢用和,《半世紀的追隨》(台北:作者自刊,1976年)。
47.錢昌祚,《浮生百記》(台北:傳記文學,1975年)。
48.顏惠慶著,姚崧齡譯,《顏惠慶自傳》(台北:傳記文學,1989年)。
49.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 專書
1.《六法全書-民法》(台北:保成文化事業出版社,1995年)。
2. 全國婦聯編,《抗日烽火中的搖籃-紀念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文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3. 行政院新聞局編,《兒童保育》(南京:編者印行,1947年),頁14。C3.8
4. 吳伯卿,《近代人物與史事》(台北:新文豐,2003年)。
5. 吳相湘著,《民國史縱橫談》(台北:時報文化,1981年)。
6.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7. 沈潛,《百年家族--顧維鈞》(臺北:立緒,2001年)。
8. 林博文,《張學良、宋子文檔案大揭祕》(台北:時報文化,2008年)。
9. 林博文,《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10.孫宅巍,《蔣介石的寵將陳誠》(台北:先智,1994年)。
11.張瑞德,《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12.梁占梅,《中國婦女奮鬥史話》(出版地不詳:建中出版社,1943年)。
13.許師慎,《國民政府建制職名錄》(台北:國史館,1984年)。
14.郭緒印,《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下)(臺北:桂冠,1993年),頁628。
15.郭緒印,《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臺北:桂冠,1993年),頁2-3。
16.陳三井主編,鮑家麟、呂芳上等著,《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17.陳東原著,王雲五.傅緯平編,《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18.新運婦指會,《新運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三週年紀念》(重慶:新運婦指會,1941年)。
19.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楊維真,《從合作到決裂--論龍雲與中央的關係(1927~1949)》(臺北:國史館,2000年)。
21.翟明戰等主編,《民族之魂-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搶救抗日戰爭三萬難童紀實》(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年)。
22.談社英,《婦運四十年》(台北:撰者自刊,1952年)。
23.戰時兒童保育會宣傳委員會編,《戰時兒童保育》(出版地不詳:編者自刊,1938年)。
24.鄺桂生編,《國家元首妻妾錄》(台北:傳記文學,1996年)。
三、論文
(一) 期刊論文
1.〈本會各省主任委員名錄〉,《婦女新運》,創刊號(1938年12月),附錄。
2.〈本會委員名錄〉,《婦女新運》,創刊號(1938年12月),附錄。
3.〈本會常務委員名錄〉,《婦女新運》,創刊號(1938年12月),附錄。
4.〈本會職員名錄〉,《婦女新運》,創刊號(1938年12月),附錄。
5.〈生活指導組的工作〉,《婦女新運》,卷1期2,1939年3月),頁35~40。
6.〈生活指導組的工作計畫與工作過程〉,《婦女新運》,創刊號(1938年12月),頁31~37。
7.〈在進展中的新運婦女工藝社〉,《婦女新運》,卷2期8(1940年8月),頁41~42。
8.〈兩年來的婦女諮詢處〉,《婦女新運》,卷2期9/10(1940年9-10月),頁41~44。
9.〈動員婦女參加抗戰建國工作大綱〉,《婦女生活》,卷6期7(1938年8月),頁27~28。
10.〈新運婦女委員會組織系統圖〉,《婦女新運》,卷5期7(1944年7月),附錄。
11.〈新運婦女指導委員會工作概況表〉,《婦女新運》,卷5期7(1944年7月),附錄。
12.〈會務紀要-本會成立之經過〉,《婦女新生活月刊》,創刊號(1936年10月),頁34~36。
13.〈樂山蠶絲實驗區工作〉,《婦女新運》,卷2期5(1940年5月),頁13~38。
14.王文鶯,〈抗戰中的宋美齡〉,《四川統一戰線》,(2004年1-2月),頁30~32。
15.王國紅,〈抗日戰爭時期的婦女運動〉,《咸陽師專學報》,(1995年4月),頁26~27。
16.皮以書,〈我的自述〉,《新運婦女》,卷6期10(1944年12月),頁17~19。
17.石之瑜,〈蔣夫人與中國的國家性質-後殖民父權文化的建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4(1996年8月),頁167~199。
18.何思瞇,〈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之研究(民國25年至34年)〉,《國史館館刊》,復刊第9期(1990年12月),頁141~182。
19.余文祥,〈萬耀煌邂逅西安事變〉,《湖北文史資料》,(2002年2月),頁48~51。
20.呂芳上,〈另一種「偽組織」-抗戰時期婚姻與家庭問題初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1995年8月),頁97~121。
21.宋美齡,〈抗戰一年來婦女界對抗戰建國的貢獻〉,《婦女文化戰時特刊》,期12(1938年9月),頁1。
22.李紅梅,〈論抗戰初期的新運婦指會〉,《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33期2,(2007年3月),頁180~184。
23.谷鳴,〈宋美齡領導搶救抗戰中的難童〉,《炎黃春秋》,(2003年6月),頁36~38。
24.胡博,〈夏斗寅、萬耀煌「鄂軍」集團的覆亡〉,《武漢文史資料》,(2006年8月),頁30~35。
25.唐國楨,〈加強慰勞工作〉,《婦女新運》,卷1期3(1939年6月),頁9~11。
26.唐德剛,〈政學系探源〉,《傳記文學》,期379(1993年12月),頁21~30。
27.徐乃力,〈抗戰時期國軍兵員的補充與素質的變化〉,《抗日戰爭研究》,期3(1992年3月),頁44~56。
28.海宇,〈八年來兒童保育工作的檢討〉,《現代婦女》,卷7期1(1946年),頁15~18。
29.區白霜,〈華南戰爭爆發後的廣東婦運〉,《婦女生活》,卷7期6,(1939年5月),頁12~14。
30.張素我,〈我在抗戰中認識的宋美齡〉,《黃埔》(2004年1月),頁34~36。
31.張藹真,〈三年工作總結〉,《新運婦女指導委員會三週年紀念特刊》(1941年7月),頁25~29。
32.郭秀儀,〈抗戰中的宋美齡-緬懷宋美齡女士對抗戰的貢獻〉,《前進論壇》,(2003年11月),頁35。
33.陳貞,〈婦女不要放棄了法益〉,《婦女世界》,卷4期2(1943年2月),頁24~26。
34.陳逢申,〈蔣夫人與戰時的婦女動員〉,《近代中國》,期158/159(2004年9/12月),頁149~177。
35.陳進金,〈從「愛記」看蔣、宋情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1(2003年12月),頁275~288。
36.楊曼,〈不滿意婚姻的調查與研究〉,《婦女新運》,卷5期8(1943年10月),頁5~9。
37.楊慧,〈抗戰前期國統區赴女救亡團體的歷史考察〉,《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6期),頁74~77。
38.達心,〈中國婦女的過去和將來〉,《婦女雜誌》,卷17號6(1931年6月),頁25~35。
39.劉煽華,〈西安事變中國民黨主和派的和平救蔣活動〉,《史學月刊》,(1998年3月),頁118~120。
40.劉靜、蕭揚,〈抗戰初期的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武漢文史資料》,(1994年3期),頁58~75。
41.蘇杭,〈邵力子在莫斯科〉,《民國春秋》(2001年4月),頁34~37。
42.蘇波,〈抗日戰爭時期的陜西婦慰會〉,《陜西檔案》(1995年4月),頁28~29。
(二) 專書論文或研討會論文
1.〈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執監委員姓名錄〉,《慰勞專刊》,(重慶:婦慰會,1941年),頁67。
2.〈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組織系統表〉,《慰勞專刊》,(重慶:婦慰會,1941年),附錄一。
3.〈分會及保育院分佈圖〉,《兒童保育》,(出版地不詳:行政院新聞局編印,1947年),頁2。
4.〈婦女工作的綱領應與新生活運動的目標相結合〉(1938年5月20日),收入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婦女工作會編,《指導長蔣夫人對婦女的訓詞》,(出版地不詳:編者自刊,1979年),頁40~44。
5.〈戰時兒童保育會各地分會章程〉,《戰時兒童保育會規程》,(漢口:戰時兒童保育會,出版年不詳),頁25~30。
6.余文祥,〈萬耀煌邂逅西安事變〉,《湖北文史資料》,(2002年2月),頁48~51。
7.呂士朋,〈辛亥前十餘年間女學的倡導〉,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頁247~261。
8.宋美齡,〈我將再起--中國婦女工作〉,收入於王亞權總編纂.李萼編,《蔣夫人言論集》,(台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77年),頁206~233。
9.杜偉,〈我所知道的陳誠〉,《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頁129~144。
10.沈慧蓮,〈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工作報告〉,附於《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婦女工作》,(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頁420~424。
11.林秋敏,〈宋美齡女士與婦女聯合會--從慰勞工作談起〉,《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史學術討論集》(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00年),頁421~440。
12.林維紅,〈面對西方文化的中國「新」女性:從《曾紀澤日記》看曾氏婦女在歐洲〉,收錄於羅久蓉.呂妙芬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頁215~241。
13.胡夢華,〈國民黨C.C.集團的前前後後〉,《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頁166~211。
14.〈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組織系統表〉,《慰勞專刊》,(重慶:婦慰會,1941年),附錄一。
15.梁惠錦,〈抗戰前後的婦女運動〉,《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頁255~398。
16.梁惠錦,〈抗戰時期的婦女組織〉,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頁359~390。
17.梁惠錦,〈抗戰時期的廣東兒童教養院〉,《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二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4年),頁347~366。
18.梁惠錦,〈婚姻自由權的爭取及其問題(1920-1930)〉,收入呂芳上主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頁103~128。
19.黃嫣梨,〈呂碧城與清末民初婦女教育〉,《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122~140。
20.黃嫣梨,〈張若名與五四時期的天津婦運〉,《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141~162。
21.齊錫生,〈抗戰中的軍事〉,收於許倬雲、丘宏達主編,《抗戰勝利的代價―抗戰勝利四十週年學術論文》,(台北:聯經,1986年),頁3~17。
22.毅文,〈調查工作〉,收錄於新運婦女指導委員會,《九周紀念特刊》(南京:編者自刊,1947年),頁33~36。
23.蔣永敬,〈胡漢民提倡女權的思想及其成就〉,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79年),頁383~408。
24.鮑家麟,〈民初的婦女思想(1911-1923)〉,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頁305~336。
(三) 學位論文
1.王惠姬,《清末民初的女子留學教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2.李美玲《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7月)。
3.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份子的女性意識》,(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4.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 一九一五∼一九二三)》,(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5.喻蓉蓉,《五四時期之中國知識婦女》,(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6.曾芳苗,《民國教會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個案研究(1915-195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7.鄭雪英,《宋美齡對中國政治的影響-1927-1945》,(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8.藍承菊,《五四新思潮衝擊下的婚姻觀(1915-1923)》,(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9.藍憶如,《清末民初江浙地區婚姻風俗之研究—兼論其變遷之因素與影響》,(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四、英文專書
Hahn, Emily, The Soong Sisters, The Country Life Press, New York, 1942。
|
指導教授 |
吳振漢(Cheng-han Wu)
|
審核日期 |
2009-7-17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