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30502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7 、訪客IP:18.221.241.116
姓名 李月春(Yueh-chun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多爾袞與清初統治的建立-以滿漢關係為中心的探討
(A Study of Dorg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in Chin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n-Han Relations)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旨在探討明清鼎革的關鍵七年,清的最高統治者
--多爾袞,如何在軍事征服的同時,實施一連串非武力的
統治政策,以謀求政權的穩固。其時他的統治思想與所採政
策,皆考量到滿漢雙方的因素。而這些非武力的滿漢統治政
策實施後,對當時的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為清代後來政權的
發展注入新元素。本文以滿漢關係為中心,探討他在清朝入
關初期的施政,以及這些新政如何穩定清初的統治,確立清
朝的滿漢關係格局,並評估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與地位。
摘要(英)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how Dorgon, the supreme ruler of the early Qing, conducted a series of non-military policies that consolidated the rule of Qing in the crucial years of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During that period, his ruling ideas and the policies had been
considered ov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nchus and the Han people.The implement of these policie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 and also injected a new element in the Manchu ruling in the following time. This thesis will examine Dorgon’s polici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nchu-Han relations in three parts: first, the implement of the policies to settle the Manchus in north China; second, the effects of these policies in connection of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Manchu government in early Qing; and third, an evaluation of his role in Chinese history.
關鍵字(中) ★ 多爾袞
★ 滿漢關係
關鍵字(英) ★ Dorgon
★ Man-Han Relation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 … … … … … … … … … 1
二、 研究時間與範圍……………………………………………3
三、 研究回顧……………………………………………………3
四、 研究方法與史料……………………………………………9
五、 論文架構………………………………………………… 13
第二章 多爾袞與清軍入關…………………………………… 14
第一節 多爾袞之崛起… … … … … … … … … … … 14
第二節 清軍入關… … … … … … … … … … … … 23
第三節 進京與遷都… … … …… … … … … … … … 34
第三章 籠絡漢族的統治策略… … … … … … … … … 41
第一節 法明的政權體制… … … … … … … … … … 41
第二節 優禮明官漢儒… … … … … … … … … … … 58
第三節 改革明朝弊政… … … … … … … … … … … 70
第四章 首崇滿洲的統治政策… … … … … … … … … 89
第一節 薙髮與易服… … … …… … … … … … … … 89
第二節 圈地的施行… … … …… … … … … … … … 95
第三節 投充與逃人法…………………………………………102
第五章 結論……………………………………………………110
附錄:多爾袞年譜………………………………………………117
參考書目………………………………………………………12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
(一) 檔案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硏究院出版,200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注,《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多爾袞攝政日記》,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
廣祿、李學智譯註,《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1年。
謝國楨編,《清初農民起義資料輯錄》,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 年。
羅振玉輯,《史料叢編》,臺北:大通書局,1973年。
(二) 官書典籍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明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滿洲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崑岡等奉敕著,《大清會典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鄂爾泰等修;李洵、趙德貴主點,《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年。
(清)蔣良騏撰;鮑思陶、西原點校,《東華錄》,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清)佚名編,《皇清奏議》,北京:愛如生數位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2001年。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吳 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唐邦志輯,《清皇室四譜》,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八集第七十一冊,臺北:文海書局,1967年,。
清國史館編;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羅振玉輯,《天聰朝臣工奏議》,收入《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二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1年。
(三) 文集筆記
文集
(清)金之俊,《金文通公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五十六冊,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清)姚文燮,《無異堂文集》,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八輯第二十三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沈家本,《寄簃文存》,收錄於沈家本,《歷代刑法考》第四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筆記
(明)文秉,《烈皇小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十編第三冊,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清)史惇,《慟餘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佚名,《吳城日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年。
(清)昭 槤,《嘯亭雜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臺北:大通書局,2003年。
(清)計六奇,《明季南略》,臺北:大通書局,2003年。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九冊,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清)徐鼒撰,《小腆紀年附考》,北京:愛如生數位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2001年。
(清)陳舜系,《亂離見聞錄》,收錄於《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清)張怡,《搜聞續筆》,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三冊,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清)許重熙,《江陰城守記》,上海:上海書店,1982 年。
(清)彭孫貽撰,《平寇志》,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2001年。
(清)楊士聰,《甲申核真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福格,《聽雨叢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劉尚友,《定思小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劉健,《庭聞錄》,卷一,收錄於《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北 : 大通書局,2003年。
(清)趙翼,《簷曝雜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談 遷,《北遊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清)錢倁軹,《甲申傳信錄》,臺北:廣文書局,1967。
不著撰人,《沈館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徐錫麟,《熙朝新語》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十冊,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徐珂,《清稗類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84年。
(四) 專書著作
丁燕石,《這一年中國有三個皇帝》,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王成勉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紀念牟復禮教授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思治、清史編委會編,《清代人物傳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概述》,北京:檔案出版,1985 年。
李光濤,《明清檔案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李小林,《清史紀事本末第二卷:順治朝》,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2005 年增訂版。
吳定,《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出版,2005 年。
林嘉誠、朱浤源,《政治學辭典》,臺北:五南出版,1990年。
孟 森,《清初三大疑案考實》,成都:巴蜀書局,2002年。
孟 森,《明清史講義》,臺北:里仁書局,1982 年。
周遠廉,《順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
周遠廉、趙世瑜,《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
孫甄陶,《清史述論》,臺北:九思出版,1978年。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年。
郭松義等著,《清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3 年。
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年。
陳捷先,《清史雜筆》,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
陳國強主編,《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陳作榮、趙毅,《多爾袞評傳》,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費孝通主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年。
劉家駒著,《清史拼圖》,臺北:臺灣商務,1978 年10 月。
劉家駒著,《清朝初期的八旗圈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趙秉忠、白新良,《清史新論》,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鄭天挺,《清史探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3年。
鄭天挺等編著,《清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鄭欽仁、李明仁譯著,《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 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1967年。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1994年。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謝國楨,《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
魏特著、楊丙辰譯,《湯若望傳》,臺北:台灣商務,1949 年2 月。
(五) 期刊論文
期刊
王成勉,〈明末士人之抉擇-論近年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食貨月刊》,15 卷9、10 期合刊,1986 年4 月。
王成勉,〈殉義與變節間的餘地-論洪承疇的降清〉,收入國立中央大學共同學科主編,《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1993 年。
王成勉,〈沒有交集的對話-論近年來學界對「滿族漢化」之爭〉,收入汪榮祖、林冠群主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年。
王廷元,〈順治帝與清初的“法明”政策〉,《社會科學輯刊》,1984 年5 期。
王俊才,〈論清初統治思想的演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1期。
王爾敏,〈滿清入主華夏及其文化承緒之統一政術〉,收入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會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年。
王鍾翰,〈清軍入關與滿族的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科學輯刊》,1995 年1 期。
方甦生,〈清實錄修改問題〉,《輔仁學誌》,8 卷2 期,1939 年12 月。
朱紹侯、王宏斌,〈評《多爾袞評傳》〉,《史學月刊》,1995年1期。
汪榮祖,〈氣候變化與明清代興〉,收入《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汪榮祖,〈三方風雨會京師-論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在甲申年的選擇〉,收入王成勉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紀念牟復禮教授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呂士朋,〈清代的崇儒與漢化〉,收入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1981 年。
何曉芳,〈清初漢儒臣對滿族軍事謀略的影響及作用〉,《滿族研究》,1998 年3期。
李 格,〈多爾袞與清朝統治的建立〉,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三輯,北京市:中華出版,1979 年。
李光濤,〈明清史料編刊的經過〉收入《明清史料》序,臺北:維新書局,1972年3月,再版。
李光濤,〈明清檔案〉,收入中華學術院編《史學論集》,臺北:中華學術院,1977年。
李凱燦,〈多爾袞與清初弊政整飭〉,《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2003年6月。
李景屏,〈略論滿族漢化及其對清初的影響〉,《史學月刊》,1986 年4 期,1986 年7 月。
李達新,〈關於滿洲旗制與漢軍旗制的始建時間問題〉,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四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祁美琴,〈關於十年來「漢化」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的考察〉,《西域研究》,2006 年第2 期。
知 光,〈漢官范文程對清初滿族吸收漢文化的促進作用〉,《黑龍江民族叢刊》,
1995年4期。
孟森,〈讀清實錄商榷〉,收入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世界書局,1980 年。
林澤富等合譯、王成勉校訂,〈清代總督和巡撫的種族成分之分析〉,《史化》,15期,1986 年8 月。
高 平,〈清初的文治方略〉,《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5 卷4 期,2001 年12 月。
高平,〈完成大清一統基業的關鍵人物--多爾袞〉,《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2002年9月。
扆曉紅、閻春霞,〈順治帝歷史作用淺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3卷3期。
莊吉發,〈從數目名字的演變看清代滿族的漢化〉,《故宮文物月刊》,11卷11期,1994年2月。
章小朝,〈試論范文程在清立國過程中的作用〉,《明清史》,1986 年11 期。
商鴻逵,〈論清代的尊孔和崇奉喇嘛教〉,《社會科學輯刊》,1982 年5 期。
張玉興,〈試論順治時期對漢族地主階級的政策及其作用〉,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第二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 年。
陳文石,〈清代滿人政治參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十八本四分,1977年12月。
陳文石,〈清太宗時代的重要政治措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本上冊,1968年10月。
陳文石,〈清代八旗漢軍蒙古政治參與之研究〉,收入《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0年。
陳捷先,〈從清初中央建置看滿洲漢化〉,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
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年。
陳捷先,〈清代滿族婚俗漢化略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5期,1990年12月。
陳生璽,〈薙髮令對清初政治的影響〉,《南開學報》,1994年第4期。
陳鋒,〈清初「輕徭薄賦」政策考論〉,《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陳支平,〈清初地丁錢糧徵收新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4期。
彭勇,〈試論多爾袞與漢族知識分子的關係〉,《南都學壇》,1997年第4期。
鈔曉鴻、鄭振滿,〈二十世紀的清史研究〉,《歷史研究》,2003年第3期。
喬治忠、侯德仁,〈《清世祖實錄》的纂修及康熙初期的政治鬥爭〉,《清史研究》,2000 年4 期,2000 年11 月。
葉高樹,〈清初諸帝「繼前統,受新命」的歷史觀〉,收入馮明珠主編,《文獻與史學-恭賀陳捷先教授七十嵩壽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2002 年。
賈敬顏,〈“漢人”考〉,《中國社會科學》,1985 年6 期。
管東貴,〈滿族入關前的文化發展對他們後來漢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卷1期,1968年10 月。
管東貴,〈滿族的入關與漢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 本第3分,1971年11月。
劉詠梅,〈試析清初漢軍旗人的特點-兼論清初重用漢軍旗人的原因〉,《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 卷4 期,2000 年11 月。
劉詠梅,〈論清初漢軍旗人督撫的歷史作用〉,《海澱走讀大學學報》,4 期,2001年12月。
劉錚雲,〈舊檔案、新材料-中研院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現狀〉,《新史學》,9卷3期,1998年9月。
鄭克晟,〈試論多爾袞在清初統一中國過程中的歷史作用〉,收入鄭克晟著,《明清史探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
謝景芳,〈清初八旗漢軍的地位和作用-兼論清初政權性質〉,《求是學刊》,1986年3期。
謝景芳,〈八旗漢軍的建立及其歷史作用〉,《社會科學輯刊》,1987 年3 期。
謝長法,〈清代中前期的尊孔崇儒策略〉,《孔孟月刊》,34 卷12 期,1996 年8月。
學位論文
吳志鏗,〈清初法令與滿洲本位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年。
唐啟華,〈明臣仕清及對清初建國的影響〉,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陳慈慧,〈清世祖理漢政策〉,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一六一八~一六八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六) 翻譯著作
(日)吉田順一,鄭欽仁譯,〈北亞的歷史發展與魏復古的征服王朝理論〉,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
(日)村上正二著,鄭欽仁譯,〈征服王朝〉,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
(美)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英)崔瑞德編(Denis,Twitchett.);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何炳棣著(Ho, Ping-Ti)、張勉勵譯,〈捍衛漢化:駁伊芙琳.羅斯基之“再觀清代”(上)(下)〉,《清史研究》,2000年1、3期。
(美)魏復古著(Karl A.Wittfogel),蘇國良等譯,〈中國遼代社會史(九0七~一一二五)總述〉,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
(美)歐立德著(Mark.C.Elliott)、華立譯,〈清代滿洲人的民族主體意識與滿洲人的中國統治〉,《清史研究》,2002年4期,2002年11月。
(美)羅友枝著(Rawski, Evelyn S.)、張勉勵譯,〈再觀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介紹一篇西方研究清史問題的論文〉,《清史研究》,1999年2期。
黃仁宇著(Ray Huang)、阿風等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美)司徒琳著(Struve, Lynn A.)、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美)魏斐德著(Wakeman, Frederic Jr.)、陳蘇鎮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年。
(七) 其他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檔案工作室, 內閣大庫檔案–典藏整理沿革,網址: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index.htm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網址:http://140.109.138.249.ezproxy.lib.ncu.edu.tw/ihp/hanji.htm
二、 英文
Ho, Ping-Ti.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6, No. 2 (1967), pp. 189-195.
Wang, Chen-Main, “Claiming Dynastic Legitimacy:Qing Strategies During the Dorgon Era”,Edited by Perry Link, “The Scholar’s Mind:Essays in Honor of Frederick W.Mote”(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9), pp. 147-180.
指導教授 王成勉(Chen-main Wang) 審核日期 2009-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