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30502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1 、訪客IP:18.191.5.239
姓名 顏淑惠(Shu-huei Ya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A Study 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pecial Economic Zones (1980-1992))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 華國鋒之研究★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1950年代前期美國對中華民國之政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大陸困頓不振的社會經濟,使得鄧小平不得不向「右」轉,走上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道路」。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五個經濟特區挾著地理優勢、傾斜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吸引外資投入,創造亮麗的經濟成績,卻也引發保守及改革兩派的紛爭和內陸省區的不平,更衍生政治、經濟、社會的重重爭議及弊端。沿海的經濟特區開放策略成功,中共順勢展開沿江、沿邊等開放戰略及西部開發政策,促使大陸在二十一世紀躍身為「金磚四國」之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鄧小平所倡導的經濟特區成為中共對外改革開放、躍身世界舞台的領頭羊。
經濟特區的性質究竟是社會主義,亦或資本主義?它除了在經濟面向上展現佳績外,在政治上又代表了什麼意涵?大陸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區域發展不均引發不平、抗爭、請願事件不斷發生,但其政府仍有力量壓制,原因為何?經濟特區的設置除了正向的效益外,還有哪些讓人質疑的弊端?這些問題都將在本文進一步探討、研究。
摘要(英) The Chinese economy was in financial straits, which forced Deng Xiaoping to turn “right” towards a capitalistic market economy. Shenzhen, Zhuhai, Xiamen, Shantou, and Hainan were fiv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which ha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economy-inclined policies, and a distinctive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to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create outstanding economic accomplishm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also gave rise to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conservatives and reformists and initiated grievances from the inland provinces of China. Furthermore, man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ancers and disputes were also derived from such results. The open policy enforced in the economic zones along the coast was a succes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n further expanded its open policy to areas along rivers and boarders, and the policy on developing West China was also launched. These policies catapulted China to one of the “BRICs”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the second-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The economic zones that were advocated by Deng Xiaoping became China’s bellwether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y, leading China onto the world stage.
Is the nature of economic zones socialistic or capitalistic? Other than having outstanding economic accomplishments, what are their political implication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arres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world, but its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has gotten wider, and unequal regional developments have caused grievance, resistance, and petition issues. But why does the government still have the power to suppress such upheaval? Whereas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have its positive and beneficial effects, are there any problems that can be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se problems will be further discussed and researched in the paper.
關鍵字(中) ★ 資本主義
★ 改革開放
★ 鄧小平
★ 經濟特區
★ 市場經濟
關鍵字(英) ★ Capitalism
★ Deng Xiaoping
★ Special Economic Zones
★ Market econom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中共設立經濟特區之背景............12
第一節 經濟特區構想醞釀的背景............12
第二節 經濟特區的推手....................21
第三節 經濟特區的決策過程................28
第三章 經濟特區運作的特色................37
第一節 中共設置經濟特區的目的............38
第二節 經濟特區的戰略與佈局..............45
第三節 經濟特區的投資方式及成效..........53
第四章 經濟特區的問題....................67
第一節 「左」與「右」的紛爭..............67
第二節 衍生政治、經濟、社會問題..........75
第三節 沿海及內陸經濟發展懸殊............85
第五章 結論..............................93
徵引書目...................................101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朱德米,《經濟特區與中國政治發展》(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
吳惠林、周亞貞,《中國經濟改革的表象與真相》(台北市:翰蘆圖書,2006年)。
江啟臣,《PECC論叢.2006》(台北市:臺經院出版,2006年)。
朱雲鵬、瞿大文、馬克.墨比爾斯,《金磚四國〔關鍵報告〕:經濟強權改組,財富重新分配》(台北市:商智文化,2005年)。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台北市:麥格羅希爾,2005年)。
王關義,《中國五大經濟特區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
邊裕淵,《大陸經濟國際化程度之研究-兼論對台灣之影響》(台北市:遠景基金會出版,2002年)。
俞可平、倪元駱主編,《海外學者論中國經濟特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石齊平,《歷史的巨變-我對中國大陸政經改革的一些觀察》(台北市:工商時報,1994年)。
林武郎,《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市:陸委會,1997年)。
中共汕頭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國經濟特區的建立與發展(汕頭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
王佩儀,《珠江三角洲、經濟特區、與香港的經濟關係:多層次與多元化的經濟合作》(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亞洲研究中心,1988年)。
王佩儀,《中國經濟特區:邁向工業化與國際化》(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亞洲研究中心,1994年)。
大衛.艾克敏(David Aikman)等著、譚志強等譯,《未完成的民主運動 : Time雜誌詮釋的六四事件》(台北市:時報出版社,1990年)。
魏啟林,《大陸經濟特區投資環境分析》(台北市:陸委會,1993年)。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當代中國的經濟特區》(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周運源,《成長與發展-中國經濟特區問題探索》(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五常,《中國的經濟革命》(香港:壹出版,1993年)。
橋本嘉文著、吳其聰譯,《中國經濟特區-深圳的挑戰》(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1992年)。
張榮豐,《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1983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北平: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陳雨晨,《中共經濟體制改革的內涵與評估(1979-1984)》(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1985年)。
陸鏗,《鄧小平最後的機會(反左集)》(香港:百姓文化,1992年)。
劉國光,《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陳肇斌,《中國經濟特區》(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卷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吉林省中共黨史學會,《新中國記事(1949-198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趙蔚,《趙紫陽傳》(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年)。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鄧小平與深圳經濟特區編輯委員會,《鄧小平與深圳經濟特區》(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鄧小平路線與廣東發展經驗》(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
張思平、高興烈,《十大體系-深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
毛力言、陳永民,《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研究》(廈門:鷺江出版社,1995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共行政組織與人事制度改革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
深圳史志辦公室,《中國經濟特區的建立與發展(深圳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
任衛東,《毛澤東選集》,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鄧小平路線與廣東發展經驗》(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
丁望,《鄧小平與改革光環》(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1998年)。
世界銀行,《中國:長期發展的問題和方案》(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鄉鎮企業的經濟發展與經濟體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7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陳雨晨,《中共經濟建設的戰略與佈局》(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1987年)。
大公報一百周年報慶叢書編委會編,《大公報一百年頭條新聞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大公報一百周年報慶叢書編委會編,《大公報一百年社評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許滌新,《政治經濟學辭典》(北平:中共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
陳雨晨,《中共經濟發展策略之透視》(台北:華泰書局,1983年9月)。
國世平,《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展望》(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年11月)。
李思明、鄧永誠、姜藍虹、周素卿,《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台北市‧香港: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1996年11月)。
黃泰和,〈一場偉大的社會實踐〉,《中國經濟特區與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年鑑(1980-89)》(北京:改革出版社,199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海峽兩岸經貿關係探討》(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6月)。
張遺,〈開創福建對外經濟貿易的新局面〉,《中國經濟特區年鑑》(香港:中國經濟特區年鑑出版社,1986年6月)。
丁望,《朱鎔基的傾斜政策-從西部大開發到接班群熱身》(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1年9月)。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高皋,《後文革史》,中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楊中美,《胡耀邦評傳》(香港:奔馬出版社,1989年)。
吳惠林、周亞貞,《放權讓利-由產權理論談中國經改》(台北:中華徵信所,1998年)。
吳國衡,《當代中國體制改革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9月)。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市:五南圖書,1999年)。
中共廣州市委研究室、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廣州市: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1986年11月)。
劉佩瓊,《中國經濟大趨勢1994》(台北市:遠流,1994年)。
丁望,《假大空與雍正王朝-兼評對朱鎔基的移情投射》(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2年2月)。
林麗妮,《世界經濟特區概述》(中國.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年10月)。
黃文雄著、李明宗譯,《中國投資誡》(台北市:草根出版,2000年)。
劉佩瓊主編,《中國經濟大趨勢》(台北市:遠流,1997年)。
陸迅、陳建勳、王宗賢,《中國經濟特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2月)。
陳雲,《陳雲文選(1956-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侯真真,《中共對外開放以來利用外資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1986年11月)。
(二) 期刊:
齊茂吉,〈資本主義搶灘中國大陸〉,《時報雜誌》,期245(1984年8月8日),頁70-73。
沈耀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崛起-金磚四國〉,《商業週刊》,期901(2005年2月28日),頁98-101。
高長,〈開發西部!科技興國!〉,《大陸財經》,期82(2001年8月16日),頁51-57。
齊辛,〈鄧小平的最後一擊〉,《九十年代月刊》,總期268(1992年5月號),頁31-35。
齊辛,〈鄧小平北巡再攻堅〉,《九十年代月刊》,總期270(1992年7月號),頁55-57。
施雅軒、魏淑雯,〈國家政策與邊區發展-以深圳經濟特區為例〉,《環境與世界》,期10(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2004年),頁65-80。
張榮豐,〈中共深圳經濟特區之概況〉,《經濟前瞻》,期3(1986年),頁88-89。
曹普,〈谷牧與1978-1988年的中國對外開放〉,《百年潮》,期11(2001年),頁4-18。
盧荻,〈廣東經濟特區的主要拓荒者吳南生〉,《百年潮》,期1(2001年),頁45-53。
楊經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百年潮》,期3(2004年),頁16-23。
于光遠,〈談談對深圳經濟特區幾個問題的認識〉,《經濟研究》,期2(1983年),頁28-30。
王正憲,〈經濟特區與我國就業問題〉,《經濟特區地理文集》,集1(廣州:中山大學地理系1981年),頁31-36。
何佳聲,〈試論我國設置經濟特區的主要原則〉,《暨南學報》,期2(1982年),頁100。
魯景華,〈從宏觀經濟看我國試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義〉,《中山大學學報》,期3(1982年),頁27-32。
張遺,〈開創福建對外經濟貿易的新局面〉,《中國經濟特區年鑑》(香港:中國經濟特區年鑑出版社,1986年6月),頁129。
廖月暉,〈論鄧小平的經濟特區建設思想及我國經濟特區在新時期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理論視野》,期4(1995年),頁9-14。
毛劍峰,〈殺出一條血路來-鄧小平特區建設思想的初步形成〉,《廣東黨史》,期5(1997年),頁21-22。
鐘業昌,〈鄧小平一生所做的三件大事〉,《海南師院學報》,期1(1995年),頁16-25。
郭晶,〈鄧小平關於經濟特區的五次重要談話及其意義〉,《特區論壇》,期4(1998年),頁40-41。
宮校聞,〈要有一個全面規劃〉,《紅旗》,期2(1975年2月),頁23。
佚名,〈學好文件抓住綱〉,《紅旗》,期3(1977年3月),頁15-18。
李向紅,〈中國經濟特區決策的形成與發展〉,《特區與開放區經濟》,期6(1992年7月)頁3-8。
劉國光,〈論鄧小平經濟特區建設思想〉,《特區與開放城市經濟》,期6(1993年7月),頁5-10。
張漢青,〈改革開放-習仲勛帶領廣東先走一步〉,《炎黃春秋》,期4(1997年),頁31-33。
董世峰,〈特區人民的精神支柱-論鄧小平特區思想的基本內涵〉,《廣東社會科學》,期5(2000年),頁51-54。
曹普,〈谷牧與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起步〉,《黨史天地》,期5(2000年),頁4-7。
薛小和,〈經濟體制改革初期若干措施形成的回顧〉,《百年潮》,期12(2001年),頁4-11。
阮銘,〈論上海派〉,《民主中國》,期11(1992年),頁14-16。
易雲,〈中共另ㄧ夢想:深圳香港化〉,《貿易週刊》,期1290(1988年9月),頁 7。
石琨,〈試論:“三資”企業的發展前景〉,《天津財經學院學報》,期5(1990年),頁146-148。
李孟洲,〈從大陸「十一五」規劃看外商投資佈局〉,《兩岸經貿月刊》,期64(2005年11月),頁97-101。
高長,〈開發西部!科技興國!〉,《大陸財經》,期82(2001年8月16日),頁113-115。
莊敬強,〈廣東、福建省經濟特區之研究〉,《大陸經濟研究》,卷4期3(1982年5月)。
季衛東,〈漸進改革的新動力-從「化整為零」到「合零為整」〉,《二十一世紀》,期72(2002年8月),頁22-32。
康曉光,〈90年代中國大陸政治穩定性研究〉,《二十一世紀》,期72(2002年8月),頁33-45。
陳雲,〈搞活經濟〉,《中國金融》,(1983年1月號),頁37。
文武漢,〈經濟特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南方經濟》,期10(2000年),頁9-41。
徐友漁,〈社會轉型和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紀》,期71(2002年6月),頁14-24。
卿文輝,〈從大陸-農業文明與海洋-商業文明的視角看台灣問題〉,《二十一世紀》,總期43(2005年10月31日),http://www.cuhk.edu.hk/ics/21c,引用日期:(2007年11月17日)。
孫振宇,〈大陸對外經貿政策〉,《經濟導報》,期2429(1995年7月24日),頁68-73。
陳雲,〈搞活經濟〉,《中國金融》,(1983年1月號),頁37。
(三) 論文:
胡國君,〈趙紫陽崛起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頁40-71。
蕭筑云,〈大上海地區自由貿易區發展策略、現況與困境之分析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鄭寶蘭,〈蔣經國與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比較研究〉,高雄:私立佛光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簡立,〈中國保稅區轉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方而方,〈中共海南省經濟特區之經濟環境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戴立安,〈1979年後中共對外經濟開放政策的實踐與影響-對中國大陸沿海地帶的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高志誠,〈中國大陸經濟特區政府之研究---以深圳經濟特區為例〉,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錦慧,〈中共深圳經濟特區政企改革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四) 網路資源:
1. 新華網,〈深圳經濟特區概況〉,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report/2005-08/22/content_3387785.htm,檢索日期:(2007年8月22日)。
2.〈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穩定的悖論〉,《證券日報》,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50418/17291527569.shtml,檢索日期:(2007年7月18日)。
3.〈何謂吉尼係數〉,http://www.dgbas.gov.tw/fp.asp?xItem=971&ctNode=2330,檢索日期:(2007年9月22日)。
4. 郭筱蓮,〈淺談BOT〉,http://www.vac.gov.tw/files/3day32.pdf,檢索日期:(2008年3月14日)。
5. 中華經濟研究院網站,http://www.cier.edu.tw/kmportal-deluxe/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0004&Part=A1005,檢索日期:(2008年5月30日)。
6.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掌握經濟脈動 洞燭機先創新局〉,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246,檢索日期:(2008年6月4日)。
7. 〈當代名家出版社(香港)作者簡介〉,http://tw.wrs.yahoo.com/_ylt=A8tUzKdJ_VFIRlAAh9lr1gt.;_ylu=X3oDMTBzNWVrYjl0BHNlYwNzcgRwb3MDNzcEY29sbwN0cGMEdnRpZAM-/SIG=125r05iah/EXP=1213419209/**http%3A//www.celebritiespress.com.hk/frameset62.htm,檢索日期:(2008年5月27日)。
(五) 報紙、其他資料
《人民日報》,1964年12月31日,版1。
新華社,〈緊密團結在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周圍,把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偉大鬥爭進行到底〉,《人民日報》,1976年4月13日,版1。
呂達,〈一個加快復辟資本主義的條例-批判鄧小平授意炮製的《關於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人民日報》,1976年5月31日,版2。
〈抓緊要害,深入批鄧〉,《人民日報》,1976年8月23日,版1。
《人民日報》,1976年10月21日,版1。
《大公報》,1976年10月23日,版1。
《解放軍報》,1977年2月7日,版1
《人民日報》,1977年2月7日,版1。
華國鋒,〈團結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1978年2月26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人民日報》,1978年3月7日,版1。
《人民日報》,1979年7月15日,版2。
《大公報》,1979年8月16日,版1。
陳雲,〈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發言(1979年9月)〉,《香港明報》,1980年2月27日,版1。
《中央日報》,1980年3月2日,版1。
《美中貿易》,1980年9-10月號,頁11。
劉國光,〈走出一條發展經濟的新路子〉,《人民日報》,1981年1月26日,版1。
新華社,〈葉劍英王震視察珠海市中山縣,希望按照中央政策把經濟特區建設好,把農業生產和各項工作搞好〉,《人民日報》,1981年3月31日,版1。
《中國經濟新聞》,1981年6月29日,版1。
計泓賡、李肇芬,〈在「特」字上作好文章,評述我國四個經濟特區一年來的實踐和前景〉,《人民日報》,1981年7月15日,版1。
周毅之、梁平,〈祖國大陸和台灣可以有無相通-訪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彛民〉,《人民日報》,1981年10月8日,版1。
新華社,〈加強廣東同台灣友好往來,任仲夷提出做好四件事〉,《人民日報》,1981年10月13日,版1。
新華社,〈廣東省決定對外商在海南島投資給予優惠待遇,以開放促開發海南島〉,《人民日報》,1981年12月3日,版1。
《新華社》,1982年1月25日,版1。
《福建論壇》,2月號(1982年),頁46。
《人民日報》,1983年8月23日,版1。
林里,〈以我為主為我所需-回答一些關於對特區的疑問〉,《人民日報》,1983年8月23日,版1。
人民日報評論員,〈堅定不移地同腐敗現象作鬥爭〉,《人民日報》,1982年4月1日,版1。
袁鷹,〈清除“左”的流毒 促創作繁榮〉,《人民日報》,1984年12月10日,版1。
許滌新,〈關於進ㄧ步對外開放的幾個問題〉,《人民日報》,1984年6月22日,版1。
楊紹明,〈120名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廣東〉,《人民日報》,1984年11月20日,版1。
崔延緒,〈中國對外開放政策與中日金融合作前景〉,《人民日報》,1984年11月27日,版1。
趙紫陽,〈關於制定“七五”計劃建議的說明-一九八五年九月十八日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人民日報》,1985年9月26日,版1。
王琢,〈關於經濟特區若干問題的探討〉,《人民日報》,1985年10月7日,版1。
戴圓晨、沈立人,〈關於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戰略的探討〉,《人民日報》,1985年12月13日,版1。
新華社,〈努力建立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的的外向型經濟,國務院要求經濟特區切實做好八項工作〉,《人民日報》,1986年2月28日,版1。
《深圳特區報》,1988年8月27日,版1。
新華社,〈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上有關負責人就五草案一公約作說明〉,《人民日報》,1991年2月26日,版1。
林若,〈對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幾點認識〉,《人民日報》,1991年3月11日, 版1。
蔣順章,〈王震在深圳特區考察,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一起抓〉,《人民日報》,1991年3月15日,版1。
新華社,〈國務院決定繼續推進「火炬」計劃,再建一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日報》,1991年3月20日,版1。
王肖、熊利武,〈王震在福建考察時強調抓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人民日報》,1991年3月23日,版1。
趙興林,〈大特區要作大貢獻-人大海南代表團審議李鵬總理報告側記〉,《人民日報》,1991年3月30日,版1。
《北京青年報》,1991年4月2日,版1。
新華社,〈關于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及《綱要》報告決議〉,《人民日報》,1991年4月10日,版1。
《人民日報》,1991年4月28日,版1。
李鵬,〈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第八個五年計畫綱要的報告〉,《人民日報》,1991年4月11日,版1。
《北京日報》,1991年5月28日,版1。
葛霖生,〈堅持對外開放,警惕和平演變〉,《人民日報》,1991年5月29日,版1。
新華社,〈國務院批轉國家體改委關於一九九一年經濟體制改革要點〉,《人民日報》,1991年6月21日,版1。
《人民日報》,1992年1月9日,版1。
《大公報》,1992年1月26日,版1。
《人民日報》,1992年3月1日,版1。
《珠海特區報》,1992年4月17日,版1。
《人民日報》,1992年8月12日,版2。
《中國通訊社》,1992年11月15日,版2。
吳莉芳,〈CEPA對台灣的影響〉,《人民日報》,2004年4月27日,版1。
賀靜萍,〈中國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工商時報》,2008年4月15日,版1。
史惠慈,〈大陸各經濟特區投資環境之比較-兼論東南亞各國之投資環境〉,台北:大陸投資政策與策略研討會,1991年9月。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暨研究所,〈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研討會—台、港及海外華人學者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暨研究所,1995年3月24日至25日。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8-6-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