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7126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2 、訪客IP:3.15.221.138
姓名 吳思瑩(Szu-Ying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董希文之「油畫中國風」研究
相關論文
★ 清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研究 兼論乾隆朝畫院設色山水創作★ 畫學復興思救國-論黃賓虹畫學中的救國思想與其晚年的北宋畫風
★ 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 傅抱石對<畫雲台山記>的詮釋與其國畫改革的關係
★ 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 豐子愷文人抒情漫畫研究--以1937年以前畫作為例
★ 北宋墨竹繪畫研究★ 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
★ 儒士.貳臣.收藏賞鑒家--孫承澤(1592-1676)之生活.繪畫品味與影響★ 郎靜山﹝1892-1995﹞中國畫意攝影研究
★ 梁鼎銘(1898-1959)大陸時期西畫創作研究★ 休寧貴公子,邗上大畫師-查士標生平與繪畫研究
★ 吳偉人物畫風格研究★ 梅清(1623-1697)的生平與藝術
★ 戴本孝生平與繪畫研究★ 乾隆宮廷製作之西湖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油畫中國風」這一個詞項是董希文在1957年提出的,其與5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美術界提出的「油畫民族化」口號在內涵上並無明顯差異,兩者皆強調中國油畫需創作凸顯中國風俗民情的題材。董希文以「中國風」代換「民族化」,則是明白地指出必須在油畫中表現出中國繪畫的筆意技法,並在〈從中國繪畫的表現方法談到油畫中國風〉一文中分項說明國畫中的哪些表現形式可與油畫融合、互通,明確地提供了董希文所理解油畫在展現中國風味時可挪用的技法。所以,它一方面提供了想要往「油畫中國風」方向發展的畫家一些實際的操作原則,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份得以檢視董希文畫風呈現的文本。
本文第一章討論1920、30年代林風眠等西畫美術教育家所提倡的「中西調和」油畫風格,如何形成董希文日後「油畫中國風」論點的基調;第二章主要以董希文50年代的「油畫中國風」呈現手法為依據,企圖論述其在兼顧服膺官方要求藝術品需描繪政治主題的文藝政策,與藏族主題作品的並行路線下,如何捉摸創作出逐漸切合自身期望的中國風油畫的歷程。第三章則以董希文最後創作階段的代表作品——〈喜馬拉雅山頌〉,以及西方十八、十九世紀東方主義的繪畫作品與董希文藏族題材畫作的對照為討論主軸,並討論二十世紀下半葉,大陸美術界對「油畫民族化」的作法與看法。
董希文因為1952年創作的〈開國大典〉揚名全中國,但經由本文的蒐集資料過程發現,一般對董希文的研究資料大多著墨在〈開國大典〉這幅畫形制的宏偉、革命歷史畫題材的氣勢,以及這幅作品由於政治力介入而歷經幾度改畫的過程。而董氏55、62年兩批深入藏區的畫作卻較少受到深入地討論,希望經由本論文的探究,得以將世人對〈開國大典〉的注目移轉至他對結合中西畫風的努力與探索的其他作品上,繼而重新發現和肯定他在政治氛圍外自發性而執著的藝術追求。
摘要(英) The terms of “The Chinese Style of the Oil Painting”proposed by Dong Xi-Wen in 1957 and “Nationalizing the Chinese Oil Painting” brought up by Artists of Mainland China in the middle of the 1950’s have not much difference in terms of essence. Both of terms emphasize that the creation in Chinese oil painting is necessary to stand out the subj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stom. Dong Xi-Wen who advocates “Chinese style” instead of “Nationalizing” clearly points out the various skills which should be displayed in Chinese painting. He also makes description of which manifest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can be blended or integrated in the Oil Painting in “From the Manifest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to talk The Chinese Style of the Oil Painting” section by section and explicitly demonstrates the painting skills which can be adopt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n displaying Chinese flavor. Thus, this book provides artists who attempt to go along with “The Chinese Style of the Oil Painting” several principles in practice on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rovides them a demonstration of Dong Xi-Wen’s painting style.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describes how the oil painting style of “the harmonization of western and oriental styles” advocated by Lin Feng-Mian in 1920s and 1930s to form the basis of Dong Xi-Wen’s “The Chinese Style of the Oil Painting”. The second chapter elaborates the course of how Dong Xi-Wen created the oil painting which gradually fitted in his expectation, by the presentation of Dong Xi-Wen’s “The Chinese Style of the Oil Painting” His creation was both followed the art policy of politics as the authorities requested and the subject of Tibetans. The focus of third chapter is on the representative pieces in Dong Xi-Wen’s ultimate creation stage《The Song of the Himalayas》, and the comparison of paintings with Eastern doctrine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y and Dong Xi-Wen’s works in the subject of Tibetans. The view of “The Chinese Style of the Oil Painting” from artists of Mainland China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Dong Xi-Wen became famous in whole China by means of the work of 《A Grand Ceremony on National Day》 in 1952. It was found that most of research papers focus on the form, the subject of historical revolution, and the course of revision due to political intervention. However, Dong’s paintings in 1955 and 1962 that were completed in Tibet were not thoroughly discussed. It is hope that by means of this thesis, the attention to 《A Grand Ceremony on National Day》 can be transferred to his efforts on integ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ainting styles and research on other masterpieces. Furthermore, his spontaneous pursuit to Art hopes to be rediscovered and confirmed.
關鍵字(中) ★ 油畫中國風
★ 油畫民族化
★ 董希文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緒論 1
研究動機 1
「油畫中國風」的闡釋與研究主旨 4
文獻回顧 8
生平 9
第一章 董希文繪畫風格的形成 12
第一節 1949年以前的西畫運動對董希文的影響 13
一、蔡元培引介西畫寫實風格及推展美育 15
二、徐悲鴻的主導風格與董希文畫風及教學方向的關聯 17
第二節 董希文「油畫中國風」觀點的產生背景 22
一、中西調和思想 22
二、臨摹敦煌壁畫得致的啟發 29
小結 31
第二章 「油畫中國風」的理念與實踐 33
第一節 董希文〈從中國繪畫的表現方法談到油畫中國風〉之分析 34
一、創作「中國風」油畫的動機與理由 34
二、對中國傳統繪畫創作方法的理解暨「油畫中國風的實踐方法 35
三、「油畫中國風」呼應中共文藝政策之處 38
第二節 〈開國大典〉確立董希文油畫的風格走向 44
一、40年代末印象派畫風的隱沒 44
二、〈開國大典〉的創作意圖與評價 46
第三節 創作內容與畫風的平衡 51
一、〈春到西藏〉:西藏題材的創作開端 51
加入學蘇行列 54
二、從〈我的檢查〉回溯董希文1955年至57年的風格 57
長征路線作品 60
革命歷史畫:〈紅軍不怕遠征難〉 64
小結 67
第三章 「油畫中國風」的拓展與傳承 69
第一節 最後的創作生涯 69
一、具政治意涵的肖像畫 70
二、肖像畫與風俗畫 72
三、實物與想像結合的作品:〈喜馬拉雅山頌〉 76
第二節 從藏族題材看「油畫中國風」與東方主義繪畫之關聯 78
一、官方意志的運作與東方主義的題材 79
二、民族風格的回溯與具現 84
三、現實的觀察與浪漫的提煉 86
第三節 描繪少數民族的同代畫家與後繼者 90
一、戰火下的藝術耕耘 91
二、中央美院油畫工作室少數民族題材的體現 92
三、油畫民族化問題當議 95
小結 98
結論 100
參考書目 104
附錄:董希文〈從中國繪畫的表現方法談到油畫中國風〉
彩色圖版
參考文獻 畫冊
1. 董希文,《董希文長征路線寫生集》,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
2. 《十年中國油畫選集1949-1959》,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
3. 常沙娜、董希文等著,《敦煌壁畫集》,年代、出版地不詳(1965年以前)
4. 陳瑞林、林日雄主編,《當代中國油畫》,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1990
5. 《中國美術館藏品選——1949-1984年油畫編》,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6. 《中國革命博物館藏畫集》,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7. 陶永白編著,《中國油畫1700-1985》,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
8. 《俄羅斯美術100年》,高雄:山藝術文教基金會,1994
9. 董希文,《董希文畫集》,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10. 劉新,《中國油畫版年圖史1840-1949》,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1996
11. 《中國油畫肖像藝術百年展圖錄》,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1996
12. 李玉昌,《董希文》,巨匠美術週刊,台北:錦繡出版社,1997
13. 艾中信主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油畫1》,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14. 艾中信主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油畫2》,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15. 孫景波主編,《中國素描經典畫庫——董希文素描集》,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1998
16. 中國油畫學會編,《20世紀中國油畫展作品集》,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17. Russian Painting Portraiture,(Leningrad:Aurora Art Publishers,1991)
18. Christian Jamet,Delacroix : Images de L’orient ,(Herscher:Le Musée Miniature, 1995)
繪畫技法與論述
1. 黃朝湖,〈寫實性與二十世紀的繪畫〉,《為中國現代畫壇辯護》,台北:文星出版社,民54
2. 江豐,〈畫家董希文的藝術〉,《江豐美術論集》,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3. 潘公凱編,《潘天壽美術文集》,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4. 朱伯雄、陳瑞林編著,《中國西畫五十年,1898-1949》,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5. 葉宗鎬編選,《傅抱石美術文集》,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86
6. 朱金樓、袁志煌編,《劉海粟藝術文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 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
8. 曾景初,〈油畫民族化問題當議〉,《繪畫散論》,四川:四川美術出版社,1987
9. 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著,《徐悲鴻藝術文集(上)、(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
10. 楊明生編,〈董希文〉,《中國現代畫家傳(上)、(下)》,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89,頁534-543
11. 卓聖格,《徐悲鴻研究》,台北:北美館,民78
12. 鄭朝、金尚義編著,《林風眠論》,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0
13. 王震、榮君立編,《汪亞塵藝術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
14. 豐陳寶、豐一吟、豐元草編,《豐子愷文集》(藝術卷),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15. 奚靜之,《俄羅斯蘇聯美術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16. 水中天,〈董希文繪畫藝術淺論〉,《中國現代繪畫評論》,山西:山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17. 水中天,〈西方美術思潮衝擊下的中國油畫〉,《中國現代繪畫評論》,山西:山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18. 浙江美術學院編,〈中央美術學院篇〉,《中國高等藝術學院簡史》,浙江:浙江美術學院,1991
19. 呂澎、易丹,《中國現代藝術史》,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20. 王慶生,《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台北:淑馨,民81
21. 劉玉山、陳履生編,《油畫討論集》(美術論集第五集),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22. 龐薰琴美術館編,《龐薰琴研究》,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
23. 李超,《上海油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24. 王伯敏主編,《中國美術通史》第七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25. 吳葆倫編,〈董希文——開國大典〉,《油畫技法與鑑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26. 朱樸編選,《林風眠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27. 丁言昭編選,《倪貽德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28.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1901-2000中國文化百年論文集》I,台北:史博館,民88
29. 《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發行,民90
政社史地風俗背景
1. 《藏胞反共抗暴運動之研析》,蒙藏委員會編印,民48
2. 郭茲文編,《西藏大事記:1949-1959》,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1959
3. 香港實言出版社編,《西藏問題真相》,香港:實言出版社,1959
4. 周揚,《周揚文集》,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5. 蔣武雄,《中共對西藏社會制度的變革》,台北:私立文化大學,1988
6. 《所謂 “西藏獨立” 活動的由來》,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0
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胡桂芳,《文革時期毛澤東與知識份子關係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年6月
9. 姜義華編,《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10.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編選》第八冊,北京:新華書店,1994
11. 陳璋津,《中共的權力機制》,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
12. 哈里森˙沙茲伯里著,文林譯,《長征》,台北:麥田,1995
13.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1995
14. 孫克信,《西藏之昨天與今天》,台北:宋氏照遠,民86
西方理論
1.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麥田,民83
2. William Vaughan著,李美蓉譯,《浪漫主義藝術》,台北:遠流,1995
3.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民84
4. 鄒躍進,《他者的眼光 —— 當代藝術中的西方主義》,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5.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揚智文化,台北,1997
6. Linda Nochlin著,刁筱華譯,《寫實主義》,台北:遠流,1998
7. 愛德華˙薩依德著,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民88
8. 愛德華˙薩依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民90
9.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揚智文化,台北,2000
10. Linda Nochlin, The Politics of Vision——Essays on Nineteenth-Century Art and Society, (N.Y.:Harper & Row, 1989)
11. John M. MacKenzie,Orientalism:History, Theory, and Arts,(Manchester University ,1995)
12. Christine Peltre, trans.from the French by John Goodman,Orientalism in Art,(N.Y.:Abbeville Press ,1998)
期刊
1. 董希文,〈拿出自己的看法想法和做法來吧〉,《光明日報》1957年1月4日第2
2. 董希文,〈素描基本練習對於彩墨畫教學的關係〉,《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
3. 中央美院美術史系通信組〈關於印象主義的討論〉,《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
4. 王琦,〈印象主義是現實主義,還是自然主義〉,《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
5. 江豐,〈印象主義不是現實主義〉,《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
6. 金治,〈論馬奈及印象主義藝術的性質〉,《美術研究》,1957年第3期
7. 許幸之,〈印象主義就是印象主義〉,《美術研究》,1957第3期
8. 王琦,〈批判金治的「論馬奈及印象主義藝術的性質」一文的錯誤觀點〉,《美術研究》,1957第4期
9. 董希文,〈我的檢查〉,《美術研究》,1958年第2期
10. 浙江美術學院教師座談會紀要,〈關於油畫的民族風格問題〉,《美術研究》,1958年第3期
11. 石魯,〈為什麼要繼承與發展民族優秀傳統〉,《美術研究》,1958年第4期
12. 辛冰茅、林磊,〈「印象主義就是印象主義」批判〉,《美術研究》,1958年第4期
13. 董希文,〈繪畫的色彩問題〉,《美術》,1962年第2期
14. 龔產興整理,〈畫家董希文年表〉,《中國美術》,1979年第2期
15. 靳之林,〈為民族化作出貢獻——談董希文的油畫〉,《中國美術》,1979年第2期
16. 陳英德,〈試評董希文油畫〉,《藝術家》, 1986年2月號
17. 袁運生,〈袁運生追憶其恩師董希文〉,《藝術家》, 1986年2月號
18. 劉奇俊,〈致力油畫民族化的董希文〉,《藝術家》, 1986年2月號
19. 董希文,〈關於壁畫的形式和製作方法〉,《美術研究》,1990年第1期
20. 姚鍾華,〈談董希文先生的藏區寫生——兼議對景創作〉,《美術研究》,1990年第1期
21. 靳之林,〈是中國,是大國〉,《美術研究》,1991年第1期
22. 牟群,〈現實主義的現實〉,《美術史論》,1991年第4期
23. 萬青力、祈大衛,〈法國畫家安椎.克羅多及其中國之行〉,《雄獅美術》,1991年4月號
24. 王受之、磐年,〈中國大陸現代美術史〉,《藝術家》,1992年7月號
25. 張正中,〈中國近代現實主義的藝術思想〉,《現代美術》,1992年8月號
26. 艾中信,〈繪事散記〉,《美術研究》,1995年第1期
27. 索卡藝術中心,〈中國油畫民族化的先驅者——董希文〉,《藝術家》,1999年6月號
28. 鐘涵,〈現代中國美術的三相結構〉,《美術研究》,1996年第1期
29. 邵大箴,《百年中國美術思潮鳥瞰》,《藝術家》,2000年1月號
30. 郎紹君,《二十世紀中國畫面對的情境和問題》,《藝術家》,2000年1月號
31. 水天中,《中國油畫百年——中國畫家的西畫嘗試》,《藝術家》,2000年1月號
32. 奚靜之,《中國的寫實主義與蘇聯美術》,《藝術家》,2000年1月號
33. 范迪安,〈從象徵寫實到抒情表現——對詹建俊油畫的再認識〉,《美術研究》,2000年第1期
34. 靳尚誼、殷雙喜,〈中國油畫的引進與發展——靳尚誼訪談錄(2000.3.14)〉,《美術研究》,2000年第2期
35. 張曉凌,《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大師》,《典藏今藝術》92期,,2000年5月號
指導教授 周芳美(Fang-Mei Chou) 審核日期 2002-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