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7126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5 、訪客IP:3.141.100.120
姓名 陳孟蘋(Meng-Pi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北宋墨竹繪畫研究
相關論文
★ 清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研究 兼論乾隆朝畫院設色山水創作★ 畫學復興思救國-論黃賓虹畫學中的救國思想與其晚年的北宋畫風
★ 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 傅抱石對<畫雲台山記>的詮釋與其國畫改革的關係
★ 董希文之「油畫中國風」研究★ 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
★ 豐子愷文人抒情漫畫研究--以1937年以前畫作為例★ 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
★ 儒士.貳臣.收藏賞鑒家--孫承澤(1592-1676)之生活.繪畫品味與影響★ 郎靜山﹝1892-1995﹞中國畫意攝影研究
★ 梁鼎銘(1898-1959)大陸時期西畫創作研究★ 休寧貴公子,邗上大畫師-查士標生平與繪畫研究
★ 吳偉人物畫風格研究★ 梅清(1623-1697)的生平與藝術
★ 戴本孝生平與繪畫研究★ 乾隆宮廷製作之西湖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旨在探究墨竹畫在北宋整體畫壇中的地位與角色、墨竹畫本身在北宋時的發展情形,並探討文同與蘇軾墨竹畫風的同異,以及墨竹畫藝的成就、地位與影響。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取般若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觀點,認為藝術作品之內容或意義分為三種:一種為圖式或純粹形式,第二種為狹義之圖像,包括意像(觀念)故事、寓言,第三種為深層意義之圖像內容或圖像學,包括藝術家之人格、國情、時代、宗教、社會等因素。因此筆者觀察北宋墨竹畫的發展時,亦探究影響其發展歷程的文化、社會等力量,並考量畫家本身在文化、社會等環境影響下,如何依其個體性格決定表現的主題與風格。尤其第三、四章論及文同、蘇軾的墨竹畫風時,透過分析作品構圖與畫面元素形式的不同,說明此種風格的選擇如何與文化氛圍、畫家自身個性相聯結。
研究結果顯示,北宋墨竹畫在後期承繼了以往的詠物風潮,加上墨戲觀的成形,而有較過去顯著的發展,但是綜觀北宋整體畫壇,墨竹畫並未如山水畫和花鳥畫佔居主流地位。就墨竹畫本身而言,在北宋時期則尚屬發展初期階段,參與墨竹畫創作的畫家們除了少數宋代宗室之外,僅侷限於文同及蘇軾周遭的文人圈中,人數並不多。
文同的作品描繪出竹子具有的基本生態面貌,在動勢之餘,經由巧妙的構圖猶能整體展現出平衡性,而蘇軾除有類似表現之外,尚有另一種以濕墨揮灑、輪廓不規整、筆觸方向不定的風格,使觀者感受到其作品中強烈的運動性,這一種畫風格外突顯了文、蘇不同之處。此相異的原因在於文、蘇兩人個性之迥異,文同作品如其忠謹的為人般悠遊於法度內,而蘇軾的作品則狂逸放縱,不僅與其個性天真爛漫相合,也與其書風一致。
文同墨竹畫在金朝與南宋時期,仍具有一定地位,蘇軾的影響力則較低,其中只有金代王庭筠的畫風似乎與蘇軾縱逸的表現較為接近。文同的成就到了元代更受推崇,甚至成為墨竹典範;雖然蘇軾近於文同畫風的表現也為元人所模倣,但另一種縱意風格卻少受讚揚,原因在於元人講求筆法規矩,技法在元人撰著的竹譜中被著意強調。文同的畫風不但正合於元人的美感要求,更成為一種典範。事實上,元人對筆法的重視也體現在書法藝術方面,因此對於以書入畫的墨竹作品也以同樣標準看待,此標準影響了文、蘇墨竹地位在元代時的不同。
關鍵字(中) ★ 北宋繪畫
★ 墨竹
★ 文同
★ 蘇軾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1 前 言
6 第一章 宋代以前的發展
一 魏晉南北朝
(一) 關於竹子的生態、象徵意義與傳說
(二) 竹題材獨立成畫
二 唐朝
(一) 竹畫家的增加
(二) 墨竹畫的出現
三 五代十國時期
(一) 中原地區
(二) 蜀地
(三) 江南地區
32 第二章 北宋墨竹畫發展概況
一 北宋前期一百年間的發展(西元960-1059年)
二 北宋後期近七十年間的發展(西元1060-1127年)
(一) 墨竹門的獨立
(二) 墨竹畫興起成因
(三) 表現與流派
55 第三章 文同墨竹畫藝之成就與地位
一 繪畫觀
(一) 以墨戲遣興出發之繪畫活動
(二) 「胸有成竹」之繪畫理論
二 墨竹畫風
(一) 臺北故宮藏〈墨竹圖〉絹本
(二) 臺北故宮藏〈墨竹圖〉紙本
(三) 墨竹作品綜論
三 地位與影響
(一) 北宋時期:湖州派的出現
(二) 南宋、金、元時期:地位鞏固成為墨竹典範
90 第四章 蘇軾墨竹畫之影響
一 從欣賞者到墨戲創作
二 墨竹畫風
三 地位與影響
(一) 北宋時期:影響友人參與繪畫創作
(二) 南宋、金、元時期:書畫一體概念的承繼與闡發
111 結 語
113 附錄一 〈宣和畫譜〉所錄歷代各畫類人數及作品數量
115 附錄二 〈圖繪寶鑒〉所錄歷代墨竹畫家
118 附錄三 文同生平簡表
120 引用及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古典著作
(先依作者朝代先後排序,後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晉.戴凱之,《竹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百五十一譜錄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白居易,《白香山集》,臺北市:商務,國學基本叢書。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沙門彥悰,《後畫錄》,《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收於《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宣和書譜》,《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宣和畫譜》,《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文同,《歷代畫家詩文集 新刻石室先生丹淵集》(明萬曆四十年鹽亭縣刻本),一~三冊,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
北宋.蘇軾,《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北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北宋.蘇軾,《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北宋.米芾,《畫史》,引自《美術叢書》,黃賓虹、鄧實合編,二集第九輯,廣文書局印行。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陸游,《放翁題跋》,《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黃伯思,《東觀餘論》,《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黃庭堅,《山谷題跋》,《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黃庭堅,《山谷集》,內集、外集、別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五十二別集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宋.蘇軾、黃庭堅,《東坡詩 山谷詩》,長沙市:岳麓書社,1992年。
北宋.董逌,《廣川畫跋》,《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劉克莊,《後村題跋》,《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魏了翁,《鶴山題跋》,《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蘇軾,《東坡題跋》,《中國書畫全書》(一),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北宋.蘇軾,《東坡全集》(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十六別集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宋.蘇軾,《東坡全集》(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四十七別集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宋.蘇舜欽,《蘇舜欽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
北宋.蘇舜欽,《蘇學士集》,卷十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三十一別集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宋.蘇轍,《欒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五十一別集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三百五十八釋家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南宋.孫紹遠,《聲畫集》,《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南宋.鄧椿,《畫繼》,《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宋.王明清,《揮塵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三百四十四小說家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金.王庭筠,《黃華集》,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 叢書集成續編》,藝文印書館印行。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宋史》(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十三正史類。
元.李衎,《竹譜詳錄》,《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元.納新,《河朔訪古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百五十一地理類。
元.管道昇,《墨竹譜》,《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元.湯垕,《古今畫鑑》,黃賓虹、鄧實合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二輯,廣文書局印行。
元.張退公,《墨竹記》,《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元.吳大素,《松齋梅譜》,《中國書畫全書》(二),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元.吳鎮撰,明.錢棻輯,《梅花道人遺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百五十四別集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佚名,〈文湖州竹派〉,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 百部叢書集成210 學海類編32》,藝文印書館印行,頁1~5。
明.海瑞,《元祐黨籍碑考》,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 百部叢書集成 學海類編》,藝文印書館印行。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二三藝術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佩文齋詠物詩選》,清康熙46年(1707年)內府刊本。
清.卞永譽編,《式古堂書畫彙考》(二),卷四十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百三十四藝術類。
清.王概編,巢勳臨本,《芥子園畫譜》,第二集蘭竹梅菊,臺北市:華正書局,1978年。
清.陳邦彥等奉敕編,《御定歷代題畫詩類》(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三百七十五總集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張照、梁詩正等奉敕撰,《石渠寶笈》(一),卷三十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百三十一藝術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五十七正史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孫岳頒等奉敕撰,《御定佩文齋書畫譜》(一)、(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百二十五藝術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卷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百三十二藝術類,臺灣商務印書館。
二 近代中文著作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于風,《文同 蘇軾》,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
方延豪,〈墨竹畫大家文同與蘇軾〉,《藝文誌》,第147期,1977年12月,頁58~60。
王澤慶,〈庫倫旗一號遼墓壁畫初探〉,《文物》,1973年第8期,頁30~35。
尹旭,〈宋代儒學中興與書風尚意〉,浙江省博物館編,《中國書法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西?印社,2000年12月,頁157~165。
石叔明,〈蘇東坡畫論〉,《故宮文物月刊》,第4卷第3期,1986年6月,頁116~125。
石叔明編,《柯九思墨竹譜》,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74年。
石峻,〈墨竹概說〉,《書畫論稿》,臺北市:華正書局,1982年10月初版。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94年2月。
江正誠,〈蘇軾的國畫及其畫論(上)〉,《藝文誌》,第132期,1976年9月,頁54~58。
江正誠,〈蘇軾的國畫及其畫論(下)〉,《藝文誌》,第133期,1976年10月,頁57~61。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7月。
汪子春、程寶綽,《中國古代生物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8月初版。
李光德編譯,《中華書學大辭典》,北京市:團結出版社,2000年1月。
李英華,《黃庭堅詠物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月。
李栖,《題畫詩散論》,臺北市:華正書局,1993年初版。
李栖,《兩宋題畫詩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李嘉瑜,〈黃庭堅題竹畫詩之審美意識〉,《中山人文學報》,第7期,1998年8月,頁79~100。
李霖燦,〈文同墨竹新話〉,《自由談》,第17卷第9期,1966年9月,頁54~56。
李霖燦,〈文同墨竹的雙包案〉,《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3期,1983年6月,頁74~80。
李霖燦,〈讀吳鎮墨竹譜〉,《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8期,1983年11月,頁114~119。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 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4月一版。
何惠鑑,〈元代文人畫序說〉,《新亞學術集刊》,第4期,1983年,頁243~257。
何楚熊,《中國畫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4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89年4月。
林木,《論文人畫》,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林樹中、周積寅,《中國歷代繪畫史圖錄》,天津市: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邱宜文,〈香草與九歌之巫術〉,《巫風與九歌》,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
金開誠、王岳川著,《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
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姚瀛艇等編著,《宋代文化史》,臺北市:昭明出版社,1999年9月。
唐久寵,《博物志校釋》,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6月初版。
高木森,〈傳世李頗「風竹圖」之研究〉,《大陸雜誌》,第57卷第2期,1978年8 月,頁74~82。
高木森,《五代北宋的繪畫》,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高木森,《元氣淋漓-元畫思想探微》,臺北市:東大圖書,1998年。
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繪畫(一二七九~一三六八)》,臺北市:石頭出版社,1994年。
徐書城,《宋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初版。
耿暄,《詩經中的經濟植物》,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96年3月修訂版。
孫鐵吾,《李白詩歌中植物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5月。
夏玉琛,〈記蘇軾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文物》,1965年第8期(總第178號),北京,頁24~31。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二卷,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8月。
梁披雲主編,《中國書法大辭典》,香港:書譜出版社,1984年。
梁鶚主編,《竹書》,臺北市:豐年社,1982年9月出版,1986年1月再版。
許湘苓,《元代墨竹畫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1979年。
梁莊愛論著,包偉民譯,〈西園雅集和西園雅集圖考〉,《朵雲》,第二十八集,1991年1月,頁63~72。
梁鶚主編,《竹書》,臺北市:豐年社,1982年9月出版,1986年1月再版。
莊申,《中國畫史研究續集》,臺北市:正中書局,民61年9月初版,1974年10月二版。
莊伯和,《中國繪畫史綱》,臺北市:幼獅文化,1987年6月。
陳小凌,〈從故宮竹畫談歷代畫竹〉,《幼獅月刊》,第36卷第6期,1972年12月,頁41~42。
陳高華,《宋遼金畫家史料》,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4年。
陳高華,《隋唐畫家史料》,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7年。
陳孟蘋,〈文同墨竹圖與李衎四清圖之比較研究〉,《議藝份子》,第3期,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學生會,2000年12月。
陳紀冰,《中國墨竹畫之探討》,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2月。
陳滯冬,《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陳德馨,《梅花喜神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陳擎光,《元代畫家吳鎮》,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一)》,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院,1996年。
張信勇,《柯九思墨竹作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彭修銀,《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西安:人民出版社,1977年12月第1版。
張麗莉,《宋代繪畫中書法性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1994年12月。
黃光男,《元代花鳥畫新風貌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
黃光男,〈墨竹畫法源流簡述〉,《美感與認知》,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
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三集七輯,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5年。
黃鳴奮,〈蘇軾、文同論觀竹、繪竹與寓竹〉,《廈門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總第88號),頁79~85。
黃鳴奮,《論蘇軾的文藝心理觀》,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7年5月。
楊仁愷,〈葉茂台遼墓出土古畫的時代及其它〉,《文物》,1975年第12期,頁37~39。
楊宗瑩,〈蘇軾與文同情誼探索〉,《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6月,頁207~230。
楊家駱主編,《畫論叢刊》下冊,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葉英晉,《好竹連山》,臺北市:大地地理,2000年。
福開森(John C. Ferguson)編,《歷代著錄畫目》,1968年11月臺一版,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蓋琦紓,《蘇門與元祐文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7月。
趙義山,《君子的風範-松竹梅蘭》,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劉九庵,《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元月二版。
劉捷生,《宋代繪畫中文學性之探討》,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1994年12月。
蔡秋來,《宋代繪畫藝術成就之探研》,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11月。
閰振瀛,〈中國水墨畫的文化生態—另外一種思考模式〉,《藝術論衡》,臺灣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1995年。
鄭翼翔,《墨竹研究》,臺北市:著者,1974年3月。
霍然,《宋代美學思潮》,長春市:長春出版社,1997年8月。
賴麗娟,《文同詩畫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賴麗娟,〈文同的繪畫理論〉,《中國國學》,第20期,1992年11月,頁213~229。
薛永年,《書畫史論叢稿》,成都市:四川教育,1992年。
戴麗珠,《趙孟頫文學與藝術之研究》,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6年7月。
羅文中,〈墨竹肇始于何代何人〉,《中國歷代繪畫之謎》,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1988年,頁188~191。
饒宗頤,〈墨竹刻石兼論墨竹源流〉,《故宮季刊》,第8卷第1期,1973年秋季,頁45~56。
饒宗頤,《畫?:國畫史論集》,臺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初版。
《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2 陶瓷》,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2月。
《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3 兩宋繪畫上》,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2月。
《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2 墓室壁畫》,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2月。
〈博物彙編草木典〉,《中國學術類編 古今圖書集成》,卷186~196,竹部,臺北市:鼎文書局,1977年4月5日初版。
吉林省博物館及哲里木盟文化局,〈吉林哲里木盟庫倫旗一號遼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8期,頁2~18。
陜西省博物館及乾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唐章懷太子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第7期,頁13~2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委員會編,《故宮書畫錄》增訂本四,卷六,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初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冊葉選萃》,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8月1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元朝書畫之研究論集》,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一)》,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8月初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三)》,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10月初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十四)》,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年9月初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十七)》,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年9月初版。
遼寧省博物館及遼寧鐵岭地區文物組發掘小組,〈法庫葉茂台遼墓記略〉,《文物》,1975年第12期,頁26~36。
三 近代日文著作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戶田禎佑,〈五代.北宋の墨竹〉,《美術史》,46期,1962年,東京,頁51~68。
戶田禎佑,〈湖州竹派について〉,《美術研究》,236期,1964年,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美術部編集,京都市:便利堂,頁15~30。
王耀庭編,《古典に学ぶ山水畫 2:墨竹篇》,東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6年。
田中豐藏,〈西園雅集圖傳〉,《中國美術の研究》,東京:二玄社,1964年,頁341~354。
苫野蕙山,《中國墨竹名品の鑑賞と技法》,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会社,1985年。
鈴木敬,《中國繪畫史》(上),東京:株式会社吉川弘文館,1981年。
四 近代英美語著作
(依作者姓名排序)
Han, Sungmii Lee, Wu Chen’s “Mo-Chu P’u”:Literati Painter’s Manual On Ink Bamboo, Princeton University PH.D. 1983.
Joan Stanley-Baker, Old Masters Repainted: Wu Zhen(1280-1354) Prime Objects and Accretions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5.
Kan, Arthur Mu-Sen, The Life and Art of Li K’an, University of Kansas, PH.D. 1979.
Wang Shih-hsiang, “Chinese Ink Bamboo Paintings”,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A. CA. SA) Vol. III, 1948~1949, pp.49~58.
指導教授 周芳美(Fang-Mei Chou) 審核日期 2003-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