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王凱薇(Kai-Wei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藝術學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台灣地方意識的建立:以顏水龍美術、廣告與工藝創作為例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日治時期台灣地方意識的誕生,並不是有系統地被單一組織或國族論述出來。而是
由日本人與台灣人對同一議題的各種論述,逐漸細緻地羅織出所謂的台灣地方意識。日
本在19 世紀到20 世紀初之間,由於西方美學標準與藝術分類方式的引入,促使日本人
重新檢視要如何定義自己的傳統美術工藝,憑藉著岡倉天心等日本社會運動者的提振,
使得日本傳統美術與工藝透過新的詮釋,在相應於西方美術標準下得以獲得新的位置。
1895 年,台灣受到日本殖民後,對於日本所引進的新美術或新工藝的方法技術,也同
樣面臨著保存自身文化的困境。然而,相較於日本,台灣所面對的是更強大、更直接涉
入的殖民統治機制。
台灣人在美術與工藝上接觸到日本人所引入的新興現代美術或現代工藝時,不只是
承續日本人轉譯自西方的美學標準與分類,還同時接收來自日本人所定義的「台灣地方
性」概念。就台灣美術而言,日本人所提出的「地方色彩」,對於臺灣美術地方意識的
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然而,地方色彩或地方特色的強化,並不僅存在於美術上,
它同時也廣泛地滲入各個文化藝術或產業的領域中。從1900~1945 年間的《臺灣日日新
報》考察中,可以發現與美術上相呼應的發展。在美術上,隨著臺展機制所確立出東洋
畫和西洋畫二部門的分類,對中國傳統水墨畫加以排除,在工藝上,日本人推動台灣地
方工藝的發展,也是從排除中國傳統工藝的影響下開始,運用日本人引進的竹細工新製
作方法和設計,發展出以西洋生活式樣結合日本傳統匠師技術的新現代化工藝。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畫家或工藝家如何回應這些轉變,便成為台灣地方意識建立
的關鍵。美術工藝家顏水龍,是日治時期最為投入的藝術實踐者,他是臺灣第一代受日
本正統美術教育的洋畫家,而其橫跨美術、廣告與工藝三領域的創作歷程,也最能呈現
出台灣美術或工藝界對於現代美術、現代工藝標準的回應。顏水龍當時在美術創作上,
折衷日本人與台灣人對於地方色彩的不同理解,並將大量的地方性題材運用在廣告創作
上,而就工藝創作,他進一步發展出運用新技術同時融合自身文化背景的時代工藝。 |
關鍵字(中) |
★ 台灣 ★ 地方意識 ★ 顏水龍 ★ 地方色彩 ★ 地方工藝 ★ 竹細工工藝 ★ 廣告 |
關鍵字(英) |
|
論文目次 |
論文提要……………………………………………………………………………………………..I
誌謝辭………………………………………………………………………………………………...II
目錄…………………………………………………………………………………………………. IV
緒論…………...……………………………………………………………………………………….1
第一章 顏水龍生平、藝術與研究………………………………………………………5
第一節 顏水龍生平與藝術創作歷程………………………………………………....5
一、第一代受日本正統美術教育台灣畫家………………………………………………6
1. 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時期…………………………………………………….……..7
2. 留學法國…………………………………………………………………………...8
二、美術事業與日本壽毛加牙粉廣告設計並進…………………………………………11
三、美術與工藝的互動…………………………………………………………………....12
四、戰後的馬賽克藝術中美術、廣告與工藝的互動………………………………..….14
第二節 研究現況回顧…………………………………...…………………………………16
第二章 顏水龍與臺灣地方色彩概念的建立……..………………………………28
第一節 以人物畫表現台灣色彩…………………………………………………..…….28
一、 日治時期台灣地方色彩的表現……………………………………………………29
二、 轉入表現性技法………………………………………………………………….. .31
第二節 對台灣色彩的參與和反省……………………………………………………34
一、 新寫實派的權威:台灣地方美術團體的成立………..………………………….35
二、 表達地方色彩的形式:新表現派的批評…………………………………………38
第三節 工藝做為藝術實踐的理想……………………………………………………..41
一、 兩種不同的藝術實踐道路…………………………..……………………………41
二、 美術與工藝並陳:顏水龍與臺灣造型美術協會…………………………………42
第三章 顏水龍與日本壽毛加牙粉廣告中的地方意識...……………….……45
第一節 顏水龍參與壽毛加牙粉廣告的背景…….…………………………………..46
第二節 顏水龍的壽毛加牙粉廣告的分類…………………………………………....49
一、 依題材內容分類……………………………………………………………………50
二、 依風格分類…………………………………………………………………………54
第三節 顏水龍壽毛加牙粉廣告中反映出的地方意識…………………………..57
一、 顏水龍筆下的地方生活:城市與旅行…………………………………………...58
二、 壽毛加牙粉廣告與大眾藝術………………………………………………………61
.
第四章 顏水龍與地方工藝的誕生…………………………………………………….65
第一節 日治初期台灣地方工藝的誕生 ……………………………………………...67
一、 日本美術與工藝用語的轉變:「工藝品」的界定………………………………..67
二 、 台灣地方工藝的界定:1910 年代博覽會中台灣手工藝品的選擇………………69
三、 台灣現代工藝的誕生與工藝中的地方色彩:台灣竹細工工藝的發展…………..75
第二節 顏水龍與山本鼎的工藝觀………………………………………….….77
一、 1924 年山本鼎之於台灣原住民工藝…………… ………………………………..77
二、 原住民工藝中的地方色彩…………………………………………………………79
三、 顏水龍與山本鼎的產業工藝發展理念..…………………………………………..81
第三節 顏水龍與柳宗悅的民藝理論…………………………………………………..85
一、 1930 年代美術與工藝的合流:帝國美術工藝會與民藝理論的影響………………85
二、 新美術工藝價值的建立:顏水龍《臺灣工藝》一書與柳宗悅的民藝理論 ………..93
三、 臺灣地方工藝的地方性發展:顏水龍與《民俗臺灣》………………………….96
結論…………………………………………………………………………………………………102
參考書目…………………………………………………………………………………………104
圖版…………………………………………………………………………………………………111 |
參考文獻 |
一、 顏水龍專論及畫冊
顏水龍,《臺灣工藝》(台北:光華,1952)。
莊素娥,《台灣美術全集第六卷 顏水龍》(台北:藝術家,1992)。
蕭瓊瑞,《台灣美術全集6 顏水龍》(台北:藝術家,1992)。
國立歷史博物館,《顏水龍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2)。
涂英娥,《蘭嶼‧裝飾‧顏水龍》(台北:雄獅美術月刊,1993)。
田麗卿,《閨秀,時代.陳進》(台北:雄獅家庭美術館,1993)。
台南文化局,《顏水龍 1990-1994 油畫集》(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
台南文化局,《顏水龍 1990-1994 素描集》(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
顏水龍,《臺灣第一個廣告人:顏水龍廣告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97)。
薛燕玲、翁美華執行編輯,《顏水龍九五回顧展:臺灣鄉土情》(台中:省美術館,1997)。
江學瑩,《美麗的台灣農村:顏水龍》(台北市:雄獅,2000)。
林武憲(文),蘇振明、陳麗雅(圖),《顏水龍紅毛厝傳奇》(台南:台南文化局,2000)。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台灣工藝先驅—顏水龍先生百歲紀念工藝特展》(南投:台灣工
藝研究所,2003)。
二、 書籍
中文
Elias, Norbert,《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的心裡起源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1)。
林俊成,《鑲嵌藝術馬賽克》(台北:藝術家,1993)。
文建會,《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8)。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東洋畫探源》(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0)。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柳宗悅,《工藝美學》(台北市:地景,1993)。
姚大中,《日本天皇制研究與明治維新》(台北:經世,1988)。
施淑編,《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92)。
林保堯,《台灣美術全集:楊三郎》(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國立藝術教育館,《世界容顏回顧--百年版畫海報精品展》(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1996)。
謝里法,《日據時期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8)。
顏娟英,《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雄獅,1998)。
謝里法,《我所看到的上一代》(台北:望春風文化,1999)。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
國立藝術學院關渡美術館編輯小組策劃編輯,《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圖錄》(台北:
藝術家,2000)。
文建會,《臺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臺灣美術館,2001),頁37-60。
姚村雄,《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中之「台灣圖像」符號研究》(台北:七月文化,2001)。
柳宗悅,孫建君、黃豫武與石建中譯,《民藝論》(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
Terry Eagleton,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台北:巨流,2002)。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出版社,2001)。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台北:雄獅,2004)。
日文
月出皓編,《臺灣館》(台北: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協贊會,1903)。
《臺灣勸業共會記念寫真帖》(台北:長谷川寅三發行,1916) 。
山本鼎,《美術家の欠伸》(東京:アルス,1921)。
恩地孝四郎,《版画の作り方》(東京:中央美術社,1927)。
《大禮紀念京都大博覽會寫真帖》(出版項不詳,1928)。
石井鶴三,《石井鶴三素描集》(東京:光大社出版,1930)。
中島謙吉編,《石井鶴三隨筆集:凸凹のおばけ》(東京:二見書房,1943)。
水尾比呂志編,《柳宗悅臺灣民藝紀行》(東京:岩波書店,1986)。
片岡敏郎,《片岡敏郎スモカ広告全集》(東京:マドラ出版社,1992)。
茨城縣近代美術館,《沒後20 年記念:石井鶴三のすべて》(東京:每日新聞社,1994)。
北澤憲昭、木下長宏等,《美術のゆくえ、美術史の現在:日本、近代、美術》論文集(東
京:平凡社,1999)。
神野由紀,《趣味の誕生—百貨店がつくつたデイスト》(東京:勁草書房,1994)。
柏木博,《芸術の複製技術時代》(東京:岩波書店,1996)。
鈴木博之,《見える都市/見えない都市》(東京:岩波書店,1996)。
酒井忠康、橋秀文,《描かれたものがたり》(東京:岩波書店,1997)。
塩川京子,《絵のたかの暮らし》(東京:岩波書店,1996)。
匠秀夫,《近代日本の美術と文學》(東京:木耳社,1979)。
三重縣立美術館,《20 世紀日本美術再見[III]-1930 年代》(三重縣:三重縣立美術館,
1999)。
柳宗悅,《柳宗悅全集:著作篇第八卷》(東京:筑摩書房,1980)。
北澤憲昭,《境界の美術史:「美術」形成史ノ一ト》(東京:星雲社,2000)。
吉見俊哉,《博覽の政治学:近代のしさなま》(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1)。
天野佑吉,《広告論講義》(東京:岩波書店,2002)。
山本武利、津金澤聰廣,《日本の広告:人、時代、表現》(京都:世界思想社,1996)。
北澤憲昭、木下長宏等編著,《美術のゆくえ、美術史の現在:日本、近代、美術》論
文集(東京:平凡社,1998)
天野祐吉,《広告論講義》(東京:岩波書店,2002)。
デザイン史フオ一ラム編,《日本の意匠と東西交流:国際デザイン史》(京都:思文閣,
2001)。
竹中均,《柳宗悅‧民藝‧社會理論 カルチユラル˙すたデイ一ズの試み》(東京:明
石書店,1999)。
《川上澄生全集》,1-14 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79)。
關野準一郎,《わが版画家伝--近代日本版画家伝》(東京:講談社,1983)。
石井鶴三,《石井鶴三版畫集》(東京:形象社,1978)。
石井鶴三,《沒後二十年紀念:石井鶴三のすベて》(東京:每日新聞,1994)。
橫濱美術館編,《恩地孝四郎:色と形の詩人》(東京:讀賣新聞社,1994)。
恩地孝四郎,《恩地孝四郎版畫集》(東京:形象社,1997)。
柳宗悅,《工藝文化》(東京:文藝春秋社,1942)。
柳宗悅,《民と美》上下(京都:靖文社,1948)。
柳宗悅,《手仕事の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85 出版,1999 年24 版)。
中見真理,《柳宗悅時代と思想》(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3)。
英文
Menzies, Jackie, Modern Boy Modern Girl : Moderniy in Japanese art 1910-1935,
Australia: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1998.
Fraser, James , Graphic Design Between the Wars: Japanese Modern,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Books, 1996.
Kawakita, Michiaki, Modern Currents in Japanese Art, New York: Weatherhill/
Heibonsha,1974.
三、 報紙、期刊及檔案資料
報紙
中文
莊世和,〈美的禮讚者—顏水龍〉,《台灣時報》,1974 年10 月7 日。
日文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1900)1 月~昭和(1945)年3 月,日文版。
宮本延人,<臺北博物館見物>,《臺灣時報》,1934 年9 月號,頁103。
顏水龍,〈臺灣美術展の西洋畫を觀る〉,《臺灣新民報》,1934 年10 月28 日,版次不明。
立石鐵臣,〈台灣美術論〉,《台灣時報》,1942 年9 月。
片岡敏郎,〈スモカ広告全集〉,《文藝春秋》雜誌63 卷11 期(1985,10),頁362-366。
期刊
日文
顏水龍著,〈デツサンの問題〉,《台灣文藝》2 卷10 期(1935,10),頁83。
顏水龍,〈「工藝產業」在台灣的必要性〉,《台灣公論》(1942,2)。
中井幸一,〈広告と生きた世紀:大眾に憩いと安らぎもたらす「勳章もの」,寿毛加〉,
《週刊20 世紀》68 期(2000,5),頁40。
中文
《東京美術學校校友會報》,29 卷5 號(1930,11),頁28。
雷田(賴傳鑑),〈埋在沙漠裡的青春-孤獨而堅強的顏水龍〉,《藝術家》7 期(1975,12),頁87-95。
<實踐家政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簡介>,《藝林》1 卷1 期(1976,1),頁44-45。
松鴟,<顏水龍的繪畫歷程>,《雄師美術》62 期(1976,4),頁102-105。
江韶營(瑩),<畫家和學工藝的女弟子>,《雄師美術》78 期(1977,8),頁84-92。
顏水龍,〈我與台灣工藝—從事工藝四十年的回顧與前瞻〉,《藝術家》33 期(1978,2),
頁7-13。
顏水龍、陳奇祿等,〈台灣民藝集台灣原始藝術座談會〉,《台灣風物》28 卷3 期(1978,
9)。
莊伯和,〈鄉土藝術的推動者--顏水龍〉,《雄獅美術》97 期(1979,3),頁6-34。
池田敏雄著,廖祖堯譯,〈戰敗後日記〉,《臺灣文學》85 期(1983,11),頁88。
張建隆整理,<黃才郎與蘇新田對談:顏水龍的繪畫風格>,《雄師美術》168 期(1985,
2),頁92-98。
莊伯和,〈為鄉土奉獻心血的藝術家顏水龍〉,《雄獅美術》168 期(1985,2),頁99-101。
陳炎鋒,<顏水龍與花都半個世紀的戀情>,《藝術家》127 期(1985,12),頁170-175。
莊世和,<美的禮讚者:顏水龍>,《台灣時報》(1985,10),版次17。
顏娟英,<台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一)>,《藝術家》168 期(1989,5),頁142-165。
顏娟英,<台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二)>,《藝術家》169 期(1989,6),頁140-160。
雄獅美術雜誌編輯部,〈顏水龍專輯〉,《雄獅美術》245 期(1991,7 月),頁184-196。
楊智富,<巨匠的足跡:訪談台灣前輩美術家顏水龍>,《雄師美術》245 期(1991,7),
頁184-196。
劉文三,<顏水龍的繪畫藝術>,《顏水龍畫集》(台北:史博館,1992),頁198-207。
黃佩君,〈讓藝術走出象牙塔—國寶級藝師顏水龍的藝術拓荒生涯〉,《中央月刊》26 卷
第2 期(1993,2),頁37-42。
郭少宗,〈台灣公眾藝術之檢討與展望—從顏水龍的馬賽克到楊英風的不銹鋼〉,《中華
民國建築師雜誌》221 期(1993,5),頁80-83。
楊荷,<顏水龍的原住民畫像>,《新觀念》68 期(1994,6),頁118-121。
吳婷玉,<人老心不老—顏水龍>,《典藏藝術》41 期(1996,2),頁134-137。〈顏水龍 歷
史不讓他寂寞〉,《拾穗雜誌》81 期(1996,7),頁62-63。
黃金財,<以藝載道的藝術人生 畫壇耆宿顏水龍>,《台灣月刊》165 期(1996,9),頁
62-65。
莊伯和,<建立台灣藝術風貌的顏水龍>,《顏水龍九五回顧展:臺灣鄉土情》(台中:省
美術館,1997),頁8-16。原收錄於《雄師美術》97 期(1979,3),頁6-44。
賴傳鑑,<顏水龍的繪畫藝術>,《顏水龍九五回顧展:臺灣鄉土情》,台中市:省美術館,1997 年,頁17-23。
吳月惠,〈臺灣工藝啟蒙的老先覺:顏水龍〉,《中央日報》,1997 年6 月16 日,版次18。
謝里法,〈顏水龍—繞過地球一圈又一圈沒有賺過半毛錢〉,《藝術家》266 期(1997,7),
頁406。
林俊成,〈台灣CIS 的先驅—顏水龍〉,《台灣美術》37 期(1997,7),頁5-8。
賴傳艦,〈鄉土情—顏水龍的繪畫藝術〉,《山藝術雜誌》89 期(1997,7-8),頁58-71。
陳樹升,〈顏水龍的藝術世界〉,《明道文藝》258 期(1997,9),頁4。
劉文三,〈顏水龍牽掛台灣本土化〉,《藝術家》270 期(1997,11),頁282-283。
<最後巡禮 顏水龍走完美好燦爛的人生路>,《典藏》62 期(1997,11),頁118。
楊照,<捨記傳統象牙塔 顏水龍回歸庶民生活>,《新新聞》558 期(1997,11,16-11,
22),頁80-81。
蘇啟明,〈顏水龍風格〉,《歷史文物》8 卷1 期(1998,1),頁12。
雙谷,〈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顏水龍〉,《陶藝雜誌》19 期(1998 春季刊,1998,
3),頁98。
陳嬡蘋,〈藝壇瑰寶. 台灣工藝的先驅者—顏水龍紀念專題報導〉,《文化視窗》創刊號,
(1998,3),頁36-41。
賴明珠,〈日治時期的「地方色彩」理念以鹽月桃甫及石川欽一郎對「地方色彩」理念的
詮釋與影響為例〉,《視覺藝術》3 期( 2000,5),頁53-73。
賴作明,〈台灣工藝美術發展史〉,《藝術家》303 期(2000,8),頁486-491。
黃慧鶯,〈以工藝美術歌頌台灣—顏水龍〉,《台北畫刊》394 期(2000,11),頁63。
蘇意茹,<楊三郎、顏水龍眼中的臺灣風景>,《幼獅文藝》566 期(2001,2),頁20-21。
廖瓊芳,<原始出發,意象台灣—顏水龍首次紀念展於巴黎文化中心舉行>,《藝術家》
309 期(2001,2),頁404-405。
鄭惠美,<達悟族的停格—顏水龍、劉其偉的蘭嶼>,《藝術家》319 期(2001,12),頁
236-237。
黃兆伸,〈探索顏水龍1903~1997 繪畫及工藝作品的藝術特質〉,《臺灣工藝》10 期(2002,
1),頁86-94。
蘇意茹,<顏水龍筆中公主的容顏>,《幼獅文藝》584 期(2002,8),頁29-32。
謝宗榮,〈紀念顏水龍先生逝世五週年 台灣傳統工藝的現在與未來--從顏水龍先生的
工藝思想談起〉,《工藝季刊》13 期(2002,10),頁18-29。
呂紹理,〈展示臺灣:一九○三年大阪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館之研究〉,《臺灣史研究》9
卷2 期(2002,12),頁103-144。
陳凱劭,〈顏水龍的1940 年代〉,《臺灣工藝》21 期(2003,3 ),頁7。
林媛婉,<台灣工藝研究的議題-一個後殖民文化論述的觀點>,《設計學報》9 卷2期(2004,6),頁4。
檔案資料
台灣總督府檔案10258-36 文件名:〈山本鼎 (事務囑託:時手當金:殖產局勤務)〉。
四、 論文
林育淳,《進入世界藝壇的先驅-日據時期留法畫家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
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1991)
張奕財,《現代美術及臺灣美術期刊之藝評論述內容分析:1990 至1999 年》(台北: 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 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盛鎧,《邊界的批判:以洪通的藝術為例論台灣藝術論述中關於分類與界限的問題》(中
壢: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蘇文清,《始政四十年臺灣博覽會宣傳計畫與設計之研究 》(台北: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
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
鄭建華,《台灣日治時期博覽會活動設計及其視覺傳達表現之研究》(臺北: 國立台灣科
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學程碩士論文,1999 )。
梁燕華,《台灣四十年來商業設計教育的發展》,(台北: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
所設計學程碩士論文,2000)。
彭建銘,《顏水龍的工藝振興工作研究(1936~1997)》(雲林: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碩士論文,2001)。
蕭文杰,《顏水龍的藝術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黃莉珺,《顏水龍原住民題材畫作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
指導教授 |
吳方正(Fang-cheng WU)
|
審核日期 |
2005-7-22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