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1126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8 、訪客IP:3.21.106.240
姓名 謝宜靜(Yi-Ching Hsi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民國初年觀畫論畫的現代轉型--以上海地區的西畫活動為例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art exhibitions and criticism in Republican china:western painting in Shanghai region)
相關論文
★ 台灣廟宇敘事性雕繪題材分析-以桃竹苗地區廟宇為例★ 從三峽祖師廟中學院背景作品談李梅樹主導之意義
★ 荒誕寫實 夏卡爾之《死魂靈》插畫 (1923-27)★ 流動的疆界:以漫畫為例看民初上海高階與通俗美術的分類與界線問題
★ 「自由談」刊頭女性圖像研究 ( 1911-1935 )★ 陳子福電影海報研究
★ 唐納•賈德藝術中的曖昧與深度★ 從狄德羅的沙龍評論 看夏爾丹的靜物畫在法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 宜蘭老畫家王攀元★ 日治時期台灣地方意識的建立:以顏水龍美術、廣告與工藝創作為例
★ 清末民初女子藝術教育之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例★ 藝術自主性與社會功能的結合—以費農.雷傑(Fernand Léger, 1881-1955)1918-1955年作品為例
★ 東西的交響—以惠斯勒日本風味油畫作品為例★ 從哲學化到體制化:早期觀念藝術的終結、離散或轉型
★ 地方意象:尤特里羅繪畫研究★ 延伸的空間——艾德華.威亞爾《公園》飾板組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旨在透過民國初年上海地區的藝術展覽會與藝術批評,來討論西方參考架構之下的「美術」在中國建制化的過程。具體而言,民國初年是西畫活動在中國熱烈展開的時期,特別在二○年代之際,西畫已經不若早先側重在物質救國的技術層面,實業考量逐漸退出藝術活動的範圍,藝術的美感評判標準取而代之,如是的發展方向尤其顯現在上海地區的西畫活動。上海自晚清以來就是西畫活動的重鎮,無論在西畫學習、結社組織、展示活動等方面,上海都比其他地區具有更多的優勢,美術展覽會與藝術批評更是此區西畫活動的重點。展覽會與藝評是推動藝術社會傳播的主要力量,美術品向大眾展示除了具有社會性的意義之外,美術展示的公開化更有助藝術問題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也就是在如是的情況之下,藝術的生命力與社會影響得以處於有別傳統的活躍狀態。
摘要(英)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the “Art,” which took the Western world as its structural reference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art exhibitions and criticism that took place in the Shanghai region in the early 1920’s. The 1920’s were a stage where the Western paintings began its fervent activities in China. The Western paintings at this time were no longer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al techniques as they used to be. The aesthetics of art we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y the day. In the 1920’s art exhibitions and criticism were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aintings, other than the intent to bring art into society with the display of artistic objects to the public. The public display of art helped bring up wide discussions of artistic issues in the society, and it was under this kind of environment that the artistic vitality and the social influences were at their most active.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新文化運動之下的美術想像 …………………… 8
第一節 無可避免的二元框架 ………………………………… 10
第二節 美術系統的層級性 …………………………………… 14
第三節 從反宗教出發的美感教育 …………………………… 20
第四節 美育的世俗化傾向 …………………………………… 25
小結 ……………………………………………………………… 31
第二章 上海地區的展示活動與美術社團 …………… 34
第一節 上海的優勢 ……………………………………………36
第二節 展示活動的公開性意義…………………………………41
第三節 實業考量與美感訴求 …………………………………46
第四節 天馬會的操作形式 ……………………………………54
小結 ………………………………………………………………62
第三章 西畫美術展覽會的藝術批評 …………………… 72
第一節 藝術家職能與社會地位的確立 ……………………… 74
第二節 輿論的匯聚與傳播 …………………………………… 78
第三節 後設批評的問題 ……………………………………… 83
第四節 全國美展中的西畫社會接受度 ……………………… 91
小結 ……………………………………………………………… 97
結論 ………………………………………………………… 99
參考文獻 ……………………………………………………………100
參考文獻 史料
《申報》
《時事新報》
《婦女雜誌》第15卷7號。
《新青年》第二卷2號,上海,1988。
水天中、郎紹君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上海:上海書畫,1999。
王震、榮君立編,《汪亞塵藝術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三十九輯‧上海通志館期刊第一卷第四期(民國廿三年三月)》,台北:文海,1977。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三十九輯‧上海通志館期刊第二卷第一期(民國廿三年六月)》,台北:文海,1977。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三十九輯‧上海通志館期刊第二卷第三期(民國廿三年十二月)》,台北:文海,1977。
沈寧編,《滕固藝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康有為著,蔣貴麟釋文,《萬木草堂藏畫目》,台北:文史哲,民66年8月。
張寶明、王中江主編,《回眸新青年-語言文學卷》,河南文藝,1998。
陶英惠,《蔡元培年譜(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36),民65年6月。
聞迪、水如編,《蔡元培美學文選》,台北:淑馨,1989年11月。
顧森,李樹聲編,《百年中國美術經典文庫第(三)冊》,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12月。
專書
西文書目
Charles Harrison ed., Art in Theory 1648-1815: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 ,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0 .
Craig Calhoun 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 The MIT Press, c.1992.
Eby and Arrowood ,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Ancient and Medieval ﹐Prentice-Hall lnc.﹐New York , 1946.
Erwin Panofsky ,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c1955.
Franklin L. Baumer , Modern European Thought:Continuity and Changes in deas 1600-1950 ,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 1977.
I ,
Jane Turner ed., The Dictionary of Art , v.9 , v. 24 , NY:Grove , Macmillan Publisher ,1996.
Julia Andrews and Kuiyi Shen , A Century n Crisis:Modernity and Tradition in he Art oTwentieth-Century China , New York:Guggenheim Museum , 1998.
i t f
,
Maxwell Hearn and Judith Smith eds., Chinese Art:Modern Expressions, NY: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2001.
Michael Ann Holly , Panofsky and the foundations of Art History , Cornell U. Press, 1984.
Michael Podro ,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 , Yale U. Press , 1991.
Stephen Davies, Definitions of Art , NY. Cornell U., 1991.
Theodore F. Wolff and George Geahigan,Art and Art Criticism,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1997.
Thomas Crow , Painters and Public Life in Eighteenth-CenturyPar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85.
中文書目
Bryna Goodman著、宋鑽友譯、周育民校,《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路與認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006「視覺․記憶․收藏」- 藝術史跨領域學術研討會大會論文集》,台中:台中教育大學,2006。
《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0年7月3日。
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回憶魯迅的美術活動(續編)》,北京:人民美術,1981。
上海書畫出版社主編,《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1 2月。
小濱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
方聞著、李維琨譯,《心印》,上海:上海書畫,1993年10月。
水天中,《中國現代繪畫評論》,太原:山西人民,1990。
王先明,《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續論》,天津:南開大學,2005年10月。
王邦雄等人著,《中國哲學史(下)》,台北:里仁,民94年11月。
石楠,《"藝術叛徒"劉海粟》,北京:時代文藝,2003。
朱伯雄、陳瑞林編著,《中國西畫五十年1898-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朱英,《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武漢:華中師範,1996。
李一,《中西美術批評比較》,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
李炎胜,《中國報刊圖史》,湖北:人民出版,2005年4月。
李既鳴編,《中國-巴黎:早期旅法中國畫家研究》,台北市立美術館,1989。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聯,2000年12月。
阮榮春、胡光華,《1911-1949近代中國美術史》,台灣:商務,1997。
周策縱著,歐陽哲生主編,《五四運動史》,湖南:岳簏書社,1999.8。
周陽山、楊肅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民74。
施宣圓主編,《上海七百年(修訂本)》,上海:人民,2000年8月。
柯文輝,《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劉海粟》,台北:錦繡,1996年6月。
唐培吉,《上海猶太人》,上海:三聯,1992。
徐昌酩主編,《上海美術志》,上海:上海書畫,2004。
郝斌、歐陽哲生主編,《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高瑞泉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上海:華東師範,1996。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中華文化百年論文集》,台北:史博館,民88。
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郭繼生主編,《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型》,台北:聯經,民82。
陳池瑜,《中國現代美術學史》,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民86。
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華中師範,1992。
費正清主編,劉敬坤、潘君拯主譯,《劍橋中國史第十二冊》,台北:南天,民88。
賀照田主編,《顛躓的行走:二十世紀中國的知識與知識份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黃可,《上海美術史札記》,上海:人民美術,2000。
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9年6月。
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2年12月。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美術,2005。
葉文心等著,《上海百年風華》,台北:躍昇,民90。
熊月之、周武主編,《海外上海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
熊明安、周洪宇主編,《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劉玉山、陳履生主編,《油畫討論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10月。
劉建輝著、甘慧杰譯,《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劉新,《中國油畫百年圖史,1840-1949》,南寧市:廣西美術,1996。
潘耀昌編,《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3月。
潘耀昌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鄭世興,《中國現代教育史》,台北:三民,民70年12月。
蕭公權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社會主義》,台北:時報,民74。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四)》、《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五)》,台南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
蘇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台北:台灣學生,2000。
日文書目
河北倫明監修,《近代日本美術事典》,東京:講談社,1989。
佐藤道信,《明治國家と近代美術-美の政治學》,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99。
北澤憲昭,《眼の神殿-「美術」受容史ノート》,東京:美術出版社,1989。
北澤憲昭,《境界の美術史》,東京:ブリュッケ,2001年4月。
北澤憲昭等編,《美術のゆくえ、美術史の現在》,東京:平凡社,1999。
期刊論文
西文
Arthur Efland , “School art and its social origins”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 Vol. 24 , No 3 , 1983.
Julia F. Andrews and Kuiyi Shen ,“The Japanese Impact on the Republican Art World: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rt History as a Modern Field"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V.32 , NO.1, Ohio State U. Press , Novermber 2006.
Kuiyi Shen , “Art and Life:the Beginning of a Modern Art World in Late Qing Shanghai" in Workshop on the History of Material Culture, Taipei: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Dec. 2001.
Paul O. Kristeller ,“ The Modern System of the Art:A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I) “ 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 v. XII , New York , 1951.10.
Paul O. Kristeller , " The Modern System of the Art:A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II) " 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 XIII , New York, 1952.1.
中文
方平,〈清末上海公眾輿論的表達模式〉,《二十一世紀》第63期,2001年2月。
王惠姬,〈清末中國的留日美術學生(1895-1911)〉,《中正歷史學刊》第6期,民92年。
王爾敏,〈晚清實學所表現的學術轉型之過渡〉,《近代史研究集刊》第5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5年6月。
古偉瀛,〈從「炫奇」、「賽珍」到「交流」、「商戰」:中國近代對外關係的一個側面〉,《思與言》24:3,台北,1986年9月。
石守謙,〈繪畫、觀眾與國難: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畫家的雅俗抉擇〉,《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1期,民95年9月。
吳方正,〈上海格致書院與「博覽會」的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95年3月。
吳方正,〈西洋繪畫的中國再詮釋-由申報資料看中國現代化的一些視覺面向〉,《人文學報》第25期,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民91年6月。
吳方正,〈從成績展覽會到美展〉,未刊稿。
吳方正,〈裸的理由-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人體寫生問題的討論〉,《新史學》15:2,台北:2004年6月。
李偉銘,〈引進西方寫實繪畫的初衷-以國粹學派為中心〉,《二十一世紀》第59期,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6月。
李偉銘,〈康有為與陳獨秀-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的一樁「公案」及其相關研究〉,《美術研究》1997年第3期,北京。
李偉銘,〈梁啟超的美術變革觀〉,《藝術史研究》第三輯,廣州:中山大學,2001。
李偉銘、崔廣曉,〈觀念與實踐-民國時期教育部主辦第一、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之比較研究〉,廣州美術院2003屆研究生畢業創作作品論文專輯。
周谷平、章亮,〈蔡元培和民初學制改革-紀念蔡元培誕辰130周年〉,《杭州大學學報》第28卷4期,1998年10月。
孟悅,〈什麼不算現代?-甲午戰爭前的技術與文化:以江南製造局為例(下)〉,李陀、陳燕谷主編,《視界》第12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4年12月。
林志明,〈藝術家/工匠區別與中西藝評旨趣(下)〉,《當代》118期,台北,1996年2月。
林志明,〈藝術家/工匠區別與中西藝評旨趣(上)〉,《當代》117期,台北,1996年1月。
倉修良,〈鄭樵和《通志》〉,《杭州大學學報》10:4,杭州:杭州大學,1980年12月。
孫瑜,〈1929年的全國美展-就進化史觀、進步觀念的各案研究〉,《新美術》2005第三期。
徐建平,〈蔡元培宗教思想試析〉,《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馬敏,〈中國走向世界的新步幅-清末商品賽會活動述評〉,《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8年1月。
商勇,〈蔡元培與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美苑,2007年1月。
陳世強,〈大匠旁觀、寄蘊宏志-陳獨秀與近現代中國美術〉,《美術研究》2002年第2期,北京。
喬志強,〈近代繪畫社團與集群之社會文化學研究總綱〉,《美術研究》2004年第四期,北京。
曾錢瑗,〈上海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上海〉,《中國學術》2001年第三期,北京:商務。
程君顒,〈中國歷代繪畫載籍研究-史傳類畫史〉,《輔仁歷史學報》第10期,1999年6月。
楊平,〈康德美學在現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2002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粱光澤,〈中國油畫淵源-從孤兒院到上海灘〉,《藝術家》52:1=308,民91年1月。
劉美玲,〈由中國歷代目錄的分類談藝術類系統的發展〉,《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4:4,民87年6月。
劉瑞寬,〈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美術期刊與美展活動的分析,1911-193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民92年6月。
劉洪壽,〈徐志摩與羅素的交游及其所受影響〉,《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6,2006年11月。
歐陽哲生,〈蔡元培與中現代教育體制的建立-爲紀念五四運動八十週年(補刊)〉,《傳記文學》47:6=445,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88年6月。
薛永年,〈商品化與商品意識〉,《美術研究》1992年第2期,北京。
顏娟英,〈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本第4份,台北:2002。
顏師文、胡憨珠,〈史量才與上海申報(二)〉,《傳記文學》65:5=390,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4年11月。
羅志田,〈送進博物院-清季民初趨新人士從「現代」裏驅除「古代」的傾向〉,《新史學》13:2,台北,2002年6月。
關國煊,〈民國人物小串傳(335)-張東蓀〉,《傳記文學》82:6=493,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92年6月。
關國煊,〈呂澂〉,《傳記文學》74:3=442,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88年3 月。
蘇啟明,〈康有為論書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六期,台北,民86年9月。
日文
鶴田武良,〈民國期における全國規模の美術展覽會-近百年來中国絵画史研究(一)〉,《美術研究》第349號,東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1991。
鶴田武良,〈留日美術學生-近百年來中国絵画史研究(五)〉,《美術研究》第367號,東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1997年3月。
鶴田武良,〈留歐美術學生-近百年來中国絵画史研究(六)〉,《美術研究》第369號,東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1998年3月。
網路資料
〈五四運動前後大事記(5)-1916年〉,來源:五四運動紀念館,http://54.china1840-1949.net.cn/dsj5.html。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報紙〉晚清時期報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2/node5501/node5503/node63720/userobject1ai8647.html。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重見的嘗試1890-1919-清末民初康有為與孔教會〉,來源:儒學研究網,http://www.rxyj.org/list.asp?id=967.
李洪岩,〈尊孔與反孔〉(來源:李洪岩個人網頁),http://lhy.u111.net/mulu5001/shixue011.htm.
謝宜靜,〈工與美-南洋勸業會美術概念翻譯的分類問題〉,來源:文化研究月報第45期,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45/journal_45.htm.
指導教授 吳方正(Fang-cheng WU) 審核日期 2007-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