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622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7 、訪客IP:3.136.18.48
姓名 陳郁文(Yu-We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地球物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以反射震測法研究觸口斷層及其附近構造
(Investigating the Chukou Fault and Nearby Structures by the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相關論文
★ 以波線追跡研究西北線型地震帶之速度構造★ 湖口斷層淺層反射震測之研究
★ 台灣現行測震儀器之特性檢測研究★ 小崗山斷層及其附近構造
★ 彰化斷層及其附近構造★ 三義斷層之逆衝構造研究
★ 九二一地震車籠埔斷層震測研究★ 台灣西部場址效應之研究
★ 清水斷層之淺部構造★ DDT:毋須摘取初達波到達時間之折射波風化層修正
★ 車籠埔斷層烏溪至濁水溪段之地下構造★ 高密度地震資料分析及其用於台灣中部及東部孕震構造之研究
★ 台北盆地構造及震波速度分析★ 斗六丘陵桐樹湖斷層地下構造研究
★ 以淺層反射震測探測新城斷層地下構造★ 以反射震測法研究九芎坑斷層及其附近構造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觸口斷層位於中台灣內麓山帶與外麓山帶的分界上,一直被認為「深具活動性」的重要斷層,且觸口斷層週遭構造複雜,西邊接近北港高區,南邊有著關仔嶺背斜,其斷層線上也存在幾個小背斜,這些構造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觸口斷層的發育方式。根據地調所的主張,觸口斷層從桶頭南方往南延伸到關子嶺東方,長約40公里,其中並以水社寮斷層(或稱竹崎斷層)及獺頭斷層分隔成北中南三段。北段為南莊層蓋在頭嵙山層之上,中段為桂竹林層下段蓋在卓蘭層之上,南段則只在鳥嘴層(相當於桂竹林層上段)內錯動,斷層斷距由北往南漸減。地形上,中段(觸口村附近)下陷並發育出八掌溪,南北二段則為高聳山地。本研究利用淺層反射震測法,配合深部震測剖面、地形及地表地質,探討觸口斷層及其與鄰近區域之地下構造,並建立該地區之基本斷層構造架構,發現觸口斷層不僅依照斷層線形式分為北中南三段,依照其活動方式之不同也可分為三段,觸口斷層之南北分段性極為明顯;北段活動方式為沿著一階梯狀滑脫面低角度逆衝,中段進入嘉義平緩區,斷層活動方式為薄皮逆衝而上其上盤擠壓力有限造成下盤影響較小,南段進入關仔嶺雙衝構造以及白河古脊之阻擋,斷層傾角增加。
觸口斷層之北中南三段各自座落在不同的背景地質構造區內,有不同的斷層型態,其活動的方式也不相同,在活動斷層特性上,宜分開為不同之三段來看待。
摘要(英) The Chukou fault is located along the boundary of the inner and the outer foothill zones of western Taiwan and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active fault with ‘high activity potential’. The Chinese Geologic Survey (CGS) ranked the Chukou fault as a ‘first class’ fault. The fault extends from Tongtou southward to Kuantzuling, about 40km long,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north, middle, and south) separated by the Shueidiliao fault (also called the Chuchi fault) and the Tatou fault. The northern part has the Nanchuang formation thrusting over the Toukoshan formation with significant thrust distance, approximately 8 km. The middle part has the Kueichuling bed covering on the Cholan bed, thrust by 4 km. The southern part only thrusts within the Niaotzuei formation. Thus, the fault slip decreases from north to south.
This research uses the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cooperating with deep seismic profiles to investigate the Chukou fault and surrounding underground structures. The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northern part possesses a low angle thrust about 30o, and the fault plane parallels to the layer of the Nanchuang formation. The fault line has a curve shape concaving toward the west. A ‘central line’ was proposed to explain such apparent structure variations. This central line represents the highest point where the Peikang base high entering Taiwan island. This makes the Chukou fault as well as the Chiuchiungkeng fault become sequential imbricated thrust structures.
2. At the middle part, the foot wall side has flat structures with a few anticlines developed close to the fault. The flat region is named the ‘Chiayi flat region’. The Chukou fault plane is dipping 35 o eastward and cut the Kueichulin layers. There is a Lunhou fault developing to the east of the Chukou fault.
3. The southern part is dominated with the Naiotzuei formation with the fault dipping 40o cutting through layers. This part is largely affected by the Kuantzuling duplex structure, and has high-angle thrust fault over the eastern limb with larger displacement. The Chukou fault and the Lunhou fault gradually merge southward.
4. The three parts are located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structure areas. They have different fault types, different ways to be active, thu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ree distinct sections of an active fault.
關鍵字(中) ★ 反射震測
★ 觸口斷層
關鍵字(英) ★ Chukou Fault
★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論文目次 頁碼
英文摘要 ……………………………………………………………I
論文摘要 ……………………………………………………………II
致 謝 ……………………………………………………………III
目 錄 ……………………………………………………………IV
圖 目 ……………………………………………………………VI
表 目 …………………………………………………………VIII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1.2 文獻品顧 ……………………………………………………2
1.3 本文內容 ……………………………………………………3
第二章 研究區域地質概述
2.1 研究區域地層 ………………………………………………6
2.2 研究區域構造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淺層反射震測原理……………………………………………19
3.2 野外施測………………………………………………………21
IV
3.3 資料處理………………………………………………………24
第四章 淺層反射震測結果
4.1 測線分佈及剖面標示 ………………………………………31
4.2 A測線剖面(竹崎剖面) ……………………………………34
4.3 B測線剖面 (內埔剖面) ……………………………………36
4.4 C測線剖面 (八掌溪剖面) …………………………………37
4.5 D及Dp測線剖面 (中埔剖面及石硦剖面) …………………40
4.6 E測線剖面 (中崙剖面) ……………………………………43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5.1 南北分段性 …………………………………………………57
5.2 淺層反射震測與深部平衡剖面之比較 ……………………59
5.3 結論 …………………………………………………………64
參考文獻 ………………………………………………………………77
附錄 各測線位置圖及未解釋之震測剖面 ………………………82
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
Bonilla, M.G.(1975) A review of recently active faults in Taiwan. 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 no.75~41, 58pp.
Hung J.H., Wiltschko D.V. , Lin H.C., Hickman J.B., Fang O. and Bock Y.,
(1999) Structure and Mo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Fold and
Thrust Belt . TAO, 10, 543-568.
Pan Y.S., (1967) Interpretation and Seismic Coordination of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over West-Central Taiwan. Petro. Geol. Taiwan , 5,
99-115.
Stach, L. W., 1957, Subsurface exploration and geology of the coastal plain
region of western Taiwan: Proc. Geol. Soc. China, 1, p. 55-96.
Suppe John, 1980. Imbricated structure of Western Foothills Belt, southcentral Taiwan ,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17 , 1-16.
Tsan, S.F. and Keng, W.P., 1968. The Neogene rocks and maj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southwestern Taiwan. Proc. Geol. Soc. China, no. 11, 45-49.
Wang. C.Y., Chen, G. P. and Jong, D.T., (1994) The detection of active
faults on Taiwan using shallow reflection seismics. TAO, 5, 277-293.
Wang, C. Y., Lee Y.H. and Hu Y.Y., (2005) Re-evaluating an active fault in a
major computer- manufacturing area in northern Taiwan using `1
sec’ shallow reflection seismics, Geophys. Res. Lett., 32, L02777, doi:
10.1029/2005GL022344.
中油公司臺探總處 (1986) 十萬分之一地質圖-嘉義圖幅,中國石油
公司出版。
石瑞銓、陳平護、呂明達、陳文山 (2003) 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
資料庫建置計畫-地球物理探勘計畫(2/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
所九十二年度委辦計畫期末報告,共218 頁。
邱紹康、施輝煌、劉燕安、賴承義(1988)嘉義縣奮起湖構造地質核查報
告。臺灣油礦探勘總處測勘處(未刊報告)。
吉田要(1931)臺南州小梅油田調查報告。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696
號,第1-12頁。
何春蓀 (1986) 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
調查所,共164 頁。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台灣活動斷層
概論-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第二版,經濟
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三號,共122 頁。
林煌棋(1996) 嘉南地區麓山帶地質構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
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5 頁。
林慶偉、吳炫宗、蕭崇利 (1999) 嘉義地區活斷層研究:梅山斷層與
九芎坑斷層之初步研究,中國地質學會88 年年會論文集,
279-280 頁。
林啟文,張徵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年,台灣活動斷層概
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三號。
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共 424頁。
林朝棨(1935)臺中豐原地方第三紀及第四紀地層研究。臺北帝國大學理
農學部紀要。第13卷,第3期,13-30頁。
安藤昌三郎(1930)台灣苗栗油田之地質及構造。地質學雜質。第37卷
第447期。第799-803頁。
黃旭燦 (2004) 台灣中南部褶皺逆衝斷層帶地質構造特徵分析。中央
大學博士論文,共131 頁。
楊耿明、洪日豪、吳榮章、黃旭燦 (2001) 斷層活動性觀測與地震潛
勢評估調查研究_台灣陸上斷層帶地質構造與地殼變形調查研究
(1/5)-西南地區(觸口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報告第89-
4 號,共93 頁。
周錦德、楊耿明、吳榮章、陳雄茂、唐修明、1987、台南白河地區之震
測與地質研究:經濟部七十六年度研究發展專題。
紀文榮,1980. 嘉義─新營麓山帶地區新第三紀地層之生物地層與對比
研究,中國地質學會會刊,23,16-28。
何春蓀,1976. 臺灣西部的麓山構造,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25,9-28。
何春蓀,1986. 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
查所,164頁。
洪日豪,1994,台灣西南部逆衝斷層停止及斷層間位移轉換之構造:地
球物理年會摘要,第653-662頁。
洪日豪,1994,台灣造山帶前緣逆衝斷層之活動時序:中國地質學會年
會摘要,第379-383頁
原振維,李長之,洪日豪,黃旭燦,宮守業,盧東郎,林益舟,1985,
台灣雲嘉地區新第三紀地層與油氣潛能:中國石油公司探採研究中
心七十四年度研究報告。
原振維,黃旭燦,周定芳,吳榮章,盧東郎,1987,台灣南部高壓層之
地質研究:中國石油公司探採研究中心七十六年度研究報告。
徐兆祥,紀文榮,詹永光,劉傳村,1979,台灣南部嘉南平原區新第三
季地層對比與儲聚油氣關係之研究:經濟部六十八年度研究發展專
題。
徐兆祥,紀文榮,詹永光,劉傳村,1980,台灣南部嘉南平原區新第三季地層對比與儲聚油氣關係之研究:經濟部六十九年度研究發展專題。
徐鐵良、張憲卿,1979. 臺灣第四紀斷層,中國地質學會專刊,3,
155-165。
鳥居敬造(1936)東勢圖幅及說明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732號,26
頁。
翁子偉(2005) 以反射震測法研究九芎坑斷層及其附近構造。國立中央
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18頁。
黃鑑水,劉桓吉,張憲卿,1992,台灣南部觸口斷層之地質調查與勘探
研究(一):國科會防災科技報告81-22號。
張渝龍,李重毅,林慶委,翁榮南,徐兆祥,劉名周,1995,正斷層復
活、反轉與嘉南麓山帶褶皺衝斷構造之發育:中國地質學會年論文
集第,216-220頁。
張麗旭(1955)臺灣之地層。臺灣研究叢刊,第36期,臺灣銀行經濟研究所出版。第26-49頁。
張錫齡,鍾振東,1957,台南縣竹頭崎構造之地質:中油公司成立十週
年紀念,台灣石油地質討論會論文專輯,第237-249頁。
董倫道,1999. 嘉南平原地球物理探測與地層對比,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二期計畫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八十八年度報告,122頁。
劉桓吉,方中權,莊德永,1989,台灣新中橫公路嘉義觸口至塔塔加鞍
部沿線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五號,第19-29頁。
鄭世楠、葉永田、徐明同、辛在勤,1999. 臺灣十大災害地震圖集,臺
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出版,290頁。
謝清正、余輝龍、彭達糊、羅時財(1987) 雲林縣濁水溪至嘉義縣竹
崎間重點地質核查報告。台灣油礦探勘總處,共12頁。
顏宏元,1991,台灣地區重力異常分佈及其在地體構造上之涵義:國立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論文,98頁。
指導教授 王乾盈(Chien-Ying Wang) 審核日期 2006-6-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