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72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0 、訪客IP:18.217.150.11
姓名 廖經庭(Ching-Ting L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台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
(Family Memory and Ethnic Boundary: A case study for ancestry worship of Peng family in Taiwan)
相關論文
★ 客家伯公文化研究:以中和烘爐地南山福德宮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鄉彭家祠」及新竹市「南寮彭氏祖祠」的祭祖儀式作為研究個案,探討台灣彭姓族人於祭祖儀式的過程中如何透過祭祖儀式的展演,達成記憶「家族」之目的,並回答「祭祖儀式展演」與「族群邊界劃分」兩者的關係。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之下,本研究將回答幾個問題意識:首先,追尋台灣彭姓族人祭祖的歷史脈絡,那些社會與歷史背景造成北埔鄉彭家祠的祭祖儀式分為三層次(全台性祭祖、嘗會祭祖、開台祖祭祖)?再者,這些祭祖儀式所蘊含的記憶功能及族人之間的記憶點的關係又為何?最後,本研究嘗試從北埔彭家祠的祭祖儀式展演過程中,探究台灣彭姓族人如何在祭祖的儀式中,形塑「客家」與「福佬」族群邊界的流動界線。
為回答上述問題,筆者將著從田野現場觀察祭祖儀式,並配合口述訪談之方式採集資料,藉此陳述北埔彭家祠祭祖與南寮彭氏祖祠的過程與特性,並嘗試與「集體記憶」及「族群邊界」的相關理論進行對話,以突顯台灣彭姓族人儀式的特殊性,及其背後所蘊涵的深層社會意涵。
摘要(英) This paper discusses rites in honor of ancestors in two Peng ancestral temple in “Beipu Town” and “Nanliao”, discusses Taiwan Peng how to remember “the family” b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ncestor worship ceremony’’s, and answ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ritual performance” and “ethnic boundary”. This paper hope answer several question: First, track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aiwan Peng ancestor worship ceremony, what societies and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ormed the Beipu Town Peng ancestral temple the ancestor worship ceremony to divide into three levels (the entire Taiwan ancestor worship, Chang-Hui ancestor worship, built ancestor worship)? Furthermore, discuss the ancestor worship ceremony relations between memory function and clansman’’s memory. Finally, this paper attempt from ancestor worship ceremony performance process in the Beipu Peng ancestral temple, explore how Taiwan Peng clansman in the ancestor worship ceremony to shape the model of “the Hakka” and “the Hoklo” in flow ethnic boundary.
In order to 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s, the author from the field spot inspection ancestor worship ceremony, and will coordinate to the research method of in-depth interviewing to gathering material, and express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 in “Peng ancestral temple in Beipu” and “Peng ancestral temple in Nanliao”.This paper will attempt to dialogize between “collective memory” and “ethnic boundary”, will underline Taiwan Peng clansman ceremony’’s particularity, and behind will contain in-depth society meaning.
關鍵字(中) ★ 儀式
★ 祭祖
★ 家族記憶
★ 族群邊界
關鍵字(英) ★ ancestry worship
★ ritual
★ family memory
★ ethnic boundar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現象觀察與問題意識 …………………………………… 1
第二節 寫作邏輯與章節安排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5
一、文獻分析法 ……………………………………………… 5
二、口述訪談法 ……………………………………………… 6
三、觀察法 …………………………………………………… 9
第四節 預期成果與貢獻 ………………………………………… 10
一、對台灣客家族群家族記憶的瞭解 ……………………… 11
二、探討閩客的族群邊界 …………………………………… 12
三、「社群」研究的「想像」 ……………………………… 13
第二章 理論探討 17
第一節 家族作為集體記憶的一環 …………………………… 17
一、家族作為集體記憶的承載者 ………………………… 18
二、家族力量的凝聚與記憶的維持 ……………………… 21
第二節 族群邊界的界線與流變 ……………………………… 26
一、族群記憶、家族記憶及其邊界 ……………………… 27
二、族群的邊界與流變 …………………………………… 30
第三章 台灣彭姓的遷台與歷史記憶的建構 35
第一節 彭姓的祖源記憶 …………………………………… 35
一、祖源歷史的記憶 ……………………………………… 38
二、祖源歷史的遺忘 ……………………………………… 42
第二節 彭姓來台的拓墾與發展 …………………………… 46
一、台灣彭姓的祖源地 …………………………………… 46
二、彭姓在台之分布 ……………………………………… 51
第三節 北埔彭家祠祭祖的宗族組織 ……………………… 60
一、台灣區彭氏大宗祠管理委員會 ……………………… 61
二、嘗會組織 ……………………………………………… 63
三、宗親會組織 …………………………………………… 71
第四章 北埔彭家祠的祭祖與家族記憶之形塑 75
第一節 北埔彭家祠的三層祭祖儀式 ……………………… 75
一、祭祖儀式下的家族分類 ……………………………… 76
二、崇本嘗會的成立與發展 ……………………………… 81
三、秋季祭祖與崇本嘗會祭祖之比較 …………………… 86
第二節 記憶空間的形成與形塑 …………………………… 90
一、北埔彭家祠的歷史論述 ……………………………… 90
二、家族記憶的空間場域 ………………………………… 92
三、空間的記憶 …………………………………………… 95
第三節 祭祖儀式與家族記憶 ……………………………… 109
一、全台性祭祖(秋季祭祖)儀式 ……………………… 109
二、崇本嘗會祭祖儀式 …………………………………… 113
三、祭祖展演與家族記憶 ………………………………… 123
第五章 台灣彭姓的族群邊界 133
第一節 原鄉論述的族群想像 ……………………………… 133
一、台灣彭姓的族群組成 ………………………………… 134
二、南寮彭姓族人的祖先記憶 …………………………… 139
第二節 祭祖儀式的展演 …………………………………… 147
一、南寮彭氏族人的遷台過程 …………………………… 148
二、南寮彭氏祖祠春季祭祖儀式 ………………………… 151
三、族群邊界在儀式與記憶中的流動 …………………… 165
第六章 結論 174
參考文獻 178
附錄 187
參考文獻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
1999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y: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文化。
Barth, Federik(ed.)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Bentley, G. Carter.
1981 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 A Bibliography Guid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Oxford, UK B. Blackwell.
Burke, Peter著;許綬南譯
2005 《製作路易十四》(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台北:麥田出版社。
Climo, Jacob and Cattell , Maria G.
2002 “Introduction” Pp.1-36. in Climo, Jacob and Cattell , Maria G. (Editor),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Connerton, Paul著;納日碧力戈譯
2000 《社會如何記憶》(How Societies Remember)。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Coser, Lewis A.文、邱澎生譯
1993 〈阿伯瓦克[Maurice Halbwachs]與集體記憶〉。《當代》。91:20-39。
Francis, Doris , Leonie Kellaher and Georgina Nephytou
2002 “The Cemetery: A sit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emory, Identity and Ethnicity.”Pp.95-110. in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Jacob J. and Maria G. Cattell. 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
Gallin, Bernard
1966 Hsin Hsin, Taiwan: A Chinese Village in Chan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lbwachs, Maurice著;畢然、郭金華譯
1992 《論集體記憶》(On Collective Memory)。上海:上海世紀。
Hobsbawm, Eric等著;陳思文等譯
2002 《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台北:貓頭鷹書房。
Kulp, Daniel Harrison
1925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New York: Bureau of publication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ash, Michhael
1989 The Cauldron of Ethnicity in the Modern Worl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trov, Krinka Vidakovic
1989 “Memory and Oral Tradition.” Memory: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Mind. Thomas Butler. ed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Robert R. Archibald
2002 “A Personal History of Memory” in Climo, Jacob and Cattell , Maria G. (Editor),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Schwartz, Barry and Zerubavel, Yael and Barnett, Bernice M.
1986 “The Recovery of Masada: a Study in Collective Memory.” in The Sociologicla Quarterly, 27(2): 147-164.
尹章義
1989 《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汎森
1993 〈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91:40-49。
王甫昌
2001 〈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8(2):145-208。
王甫昌
2003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
王明珂
1993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9。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王明珂
1999 〈根基歷史:羌族的弟兄故事〉。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頁283-341。
王明珂
2002 〈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3):583-624。
王明珂
2003 《羌在漢藏之間》。台北:聯經。
王明珂
2004 〈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埃期溝羌族「歷史」的反思〉。《歷史月刊》。196,頁98-104。
王建成
2004 〈金門祠廟的祭祖儀式與儀式〉。《金門宗族文化》1:77-89。
台灣區彭氏大宗祠管理委員會編印
2004 《台灣區彭氏大宗祠歷史沿革今日概況》。新竹:編者自印。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04 《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沈松僑
1997 〈我以我血薦軒轅–皇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
李宏夫
2000 〈阿美族里漏社的Talatuas(祭祖儀式):一項舞蹈人類學的觀點〉。《山海文化雙月刊》。25/26:180-183。
李文獻
1999 〈台灣傳統婚禮中祀神祭祖儀式之研究〉。《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33-74。
李愷光
2006 〈纂修族譜與宗族認同的強化:以上海地區族譜為例〉。《中華人文社會學報》。5:208-228。
李建興、蔡雅琪
2003 《嘉義地區客家禮俗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研究計畫。(未出版)
芮逸夫主編
1971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美容
1997 〈台灣民俗宗教文化的社會圖像〉,頁56-68。收錄於李賢文等編,《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金田
1995 〈草屯林氏家廟春秋祭祖〉。《台灣文獻》46(4):221-267。
林建成
2001 《族群融合與陶甕製作:以台東縣正興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建華
2003 〈彭姓客家人的源流與分佈〉。收錄於《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頁364-387。
邱彥貴、吳中杰
2001 《台灣客家地圖》。台北:果實出版社。
施正鋒
1996 《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重本嘗會理監事會編印
2002 《台灣區彭氏大宗祠崇本嘗會會員名冊》。新竹:編者自印。
徐正光、彭欽清、范振乾、賴旭貞、鄭力軒
2002 《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桃園縣彭姓宗親會
2000 《桃園縣彭姓宗親會第四屆會刊》。桃園:編者自印。
桃園縣彭姓宗親會
2003 《桃園縣彭姓宗親會第五屆會刊》。桃園:編者自印。
財團法人新竹市彭氏祖祠
n.d. 《彭氏祖祠之沿革》。新竹:編者自印。
高怡萍
2002 〈迴旋於他鄉與故鄉之境:多重發聲的客家原鄉論述〉。發表於《「族群建構與論述」:第二屆客家研究研究生論文研討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其南
1984 〈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頁361-362。
陳其南
1987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莊英章
1981 〈台灣鄉村社區研究的回顧〉。《思與言》19(2):120-134。
陳紹馨、傅瑞德(Morton H. Fried)
1968 《台灣人口之姓氏分布:社會變遷的基本指標》。台北:台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及遠東研究所。
陳文德
2002 〈導論〉,頁1-41。收錄於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陳雪玉
2003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1950-1996)》。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守明
1996 〈記臺東縣達仁鄉土坂村排灣族五年祭祖大典〉。《台灣源流》4:92-98。
畢恆達
2001 《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畢恆達
2004 《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黃榮洛
1989 《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台原出版社。
張珣
2002 〈大甲社區的研究:以媽祖進香活動為例〉,頁265-302。收錄於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童元昭
2002 〈固定的田野與游移的周邊:以大溪地華人為例〉,頁303-330。收錄於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彭祥達撰
1984 《廣東省陸豐縣五雲洞隴西堂彭氏族譜》。新竹:徙台祖信芝公脈下四大房裔孫聯誼會印。
彭伯良編著
1998 《彭氏源流通譜》。樹林:彭氏宗親會。
彭芊琪
2005 《外省客家人的本土化:以廣東陸豐莊氏宗親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英編
1987 《同宗同鄉關係與臺灣人口之祖籍及姓氏分布的研究》。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英
1991 《台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台北:台原出版社。
蔡采秀
2004 〈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台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台灣史研究》11(1):1-41。
鄭依憶
2004 《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台北:允晨文化。
蕭阿勤
2002 〈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1):181–239。
賴盈秀
2004 《誰是賽夏族?》。新店:向日葵文化出版。
戴炎輝
1992 《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
謝重光
1995 《客家源流新探》。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香林
1950 《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
羅香林
1981
[1933] 《客家研究導論》。台北:眾文圖書。
羅烈師
2005 《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瀨川昌久
1999 《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
指導教授 張翰壁(Han-Bi Chang) 審核日期 2007-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