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720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4 、訪客IP:3.129.20.163
姓名 劉憶萱(Yi-Hsuan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Industry, Landscape, and Memory Change of Hakka Village:A Case Study of the Da-hu Strawberry)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新竹縣「客家聚落」的歷史變遷--以竹東鎮軟橋里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集體記憶是一種社會性建構的概念,在以集體記憶做為地方性歷史脈絡研究的切入面向時,對於地方而言,最能迅速掌握其變遷脈絡,便是從地景來觀看。 放眼所及的「草莓」地景,並非是一種原始的自然景觀,而是由地方行動者所塑造出來的,故而本研究以此作為一個分界點,來注視地方在草莓出現前後的整個變遷過程。在地景的背後,我們發現在地的人文條件與在地的自然資源如何對地方經濟產生重要影響,而特定時空大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解讀地景必定得回溯至當時的脈絡裡頭來詮釋。
草莓並非是傳統所認知的「客家文化」,然而草莓產業卻是大湖當地的客家族群花費近一甲子的時間所經營、用心打造出專屬於該地的「草莓文化」,也成為客家文化的另一種象徵意義。透過在地的客家族群之生活實踐,草莓確實地鑲嵌至在地生活當中,經過時間的沉澱和醞釀,逐漸形成「大湖客」的集體記憶,以及成為新興的客家族群產業。
摘要(英) Collective memory is a concept of social formation, if we use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memory as an entry point, for a place, the best way to tell the history and trend is taking a look at the landscape. The“strawberry” landscapes are not aboriginally natural views, what are shaped by local actors, this research makes it use for dividing point, to focus on changing process of this place (Da-hu). Behind shaping the landscape, we can find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and we can’t ignore social environment, to understand landscape must trace back into the social context.
Strawberries aren’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but strawberry industry was created by Hakka people in Da-hu, and they formed unique “strawberry culture”, strawberries also became another symbolic meaning of Hakka culture.Strawberries already embedded in local Hakka people’s life through they put it into practice, as time goes by, it gradually formed Da-hu Hakka’s collective memory, and became a new kind of Hakka industries.
關鍵字(中) ★ 大湖草莓
★ 地方產業
★ 地景
★ 集體記憶
關鍵字(英) ★ local industries
★ Da-hu strawberry
★ landscape
★ collective memor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草莓在客庄 -----------------------------------------------------------------------3
三、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7
一、 研究區域與研究對象的選取 ----------------------------------------------7
二、 研究方法與流程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地方感 ------------------------------------------------------------------- 17
一、 地方 (place)----------------------------------------------------------------17
二、 地方感(sense of place)----------------------------------------------------19
第二節 客家族群產業 ---------------------------------------------------------- 24
第三章 產業地景與地方產業文化變遷 ------------------------------- 31
第一節 地方產業與地方變遷 ---------------------------------------------------32
一、 地方產業之流變 ------------------------------------------------------------32
二、 地方感形塑:產業脈絡 ----------------------------------------------------38
第二節 地方種植歷史 ------------------------------------------------------------41
一、 從稻田到草莓田 ------------------------------------------------------------41
二、 地景改變之主因:經濟效益 ----------------------------------------------46
第四章 產業與地方人之關係 ------------------------------------------- 51
第一節 新興客家產業:大湖草莓 ---------------------------------------------51
一、 大湖草莓發展沿革 ---------------------------------------------------------52
二、 怎麼入行? ------------------------------------------------------------------54
三、 草莓地景之轉變:稻草→塑膠布 ----------------------------------------59
第二節 草莓鑲嵌的生活故事 ---------------------------------------------------61
一、 對草莓的記憶 ---------------------------------------------------------------62
二、 為什麼回鄉種草莓? ------------------------------------------------------65
第三節 生產過程中的人際關係-------------------------------------------------67
一、 草莓農的生活作息 ---------------------------------------------------------68
二、 換工V.S僱工 ---------------------------------------------------------------70
三、 草莓農銷售抉擇 ------------------------------------------------------------73
第五章 對地方的記憶:他們怎麼說 -----------------------------------82
第一節 地方生活圈:街市的轉變 ----------------------------------------------82
一、 人潮流動:從大湖街到酒莊 ----------------------------------------------83
二、 地方最大改變:交通改善 -------------------------------------------------87
第二節 草莓產業對地方的影響 ------------------------------------------------89
一、 地方知名度大增 ------------------------------------------------------------89
二、 草莓產業下的「生活」 ----------------------------------------------------90
第六章 結論 ---------------------------------------------------------------- 96
參考文獻 -----------------------------------------------------------------------100
表 次
表1-1 全台草莓生產歷年統計資料 ----------------------------------------------------- 4
表1-2 苗栗縣農戶數比按主要行業分 ------------------------------------------------- 10
表1-3 台三線苗栗地區客家文化經濟走廊鄉鎮產業分布比率 --------------------11
表3-1 苗栗縣大湖鄉香茅草栽種面積及產量 ----------------------------------------36
表3-2 苗栗縣大湖地區推行集團轉作種植草莓與水稻經營效益比較表 --------48
表4-1 草莓農場價格 -----------------------------------------------------------------------74
表4-2 苗栗縣大湖鄉開放觀光果園與非觀光果園效益比較表 -------------------76
圖 次
圖1-1 苗栗縣大湖鄉歷年草莓栽培面積變化 ------------------------------------------6
圖1-2 苗栗縣各鄉鎮位置圖 ---------------------------------------------------------------8
圖1-3 大湖鄉行政區域圖 ------------------------------------------------------------------9
圖3-1 日治時期焗腦事業 ------------------------------------------------------------------34
圖3-2 焗腦油冷卻裝置 --------------------------------------------------------------------34
圖3-3 民國26年大湖地區香茅園 -------------------------------------------------------36
圖3-4 香茅油蒸餾桶 -----------------------------------------------------------------------36
圖3-5 民國14年大湖公學校實習養蠶 -------------------------------------------------37
圖3-6 民國25年的大湖蠶業試驗場 ----------------------------------------------------37
圖3-7 民國40年代大湖的稻田景觀 ----------------------------------------------------43
圖3-8 現在的草莓園景 --------------------------------------------------------------------43
圖5-1 民國15年的主街(今中正路) -------------------------------------------------84
圖5-2 民國50年代的中正路 ------------------------------------------------------------84
附 錄 次
附錄一 受訪對象基本資料一覽 ------------------------------------------------------- 108
附錄二 稻米生產過程一覽表 ---------------------------------------------------------- 111
附錄三 苗栗縣農牧戶數按耕地規模分 ---------------------------------------------- 112
附錄四 草莓產業勞動過程表 ---------------------------------------------------------- 113
附錄五 大湖景點分布圖 ---------------------------------------------------------------- 114
附錄六 大湖鄉耕地暨農業人口統計表 ---------------------------------------------- 115
附錄七 訪談大綱設計 ------------------------------------------------------------------- 116
參考文獻 大湖鄉誌編纂委員會,1999,《大湖鄉誌》。苗栗:苗栗縣大湖鄉公所。
毛秀容,2002,《台南縣官田鄉西庄地方感之形塑與轉化》。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古淑美,1992,《價格安定對社會福利與農家收益安定效果之研究-大湖鄉草莓產業之實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朱亭錚,2006,《台灣草莓栽培之過去與前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燕華,2001,〈緒論:經濟生活的社會文化分析〉。頁1-21,收錄於朱燕華、張維安編著,《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台北:生智。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7年6月,《農林漁牧業調查報告 第13卷 苗栗縣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編,2005年9月,《中華民國農業統計月報》。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吳學明,2007,〈移墾開發篇〉。頁42-61,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呂偉白,1980,《發展觀光農業之可行性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慈穎,2007,〈女同志成家路迢迢—如何深化提問〉。頁123-158,收錄於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李碧勳,2005,〈大湖發展蓬勃〉。中國時報,竹苗焦點C1版,5月26日。
李謁政,2005,〈建構社區美學:邁向台灣集體記憶之空間詩學〉。《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三期:1-12。
林育建,2007,《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蓁,2004,《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回應性評估研究:以苗栗大湖草莓園區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錫霞,2003,〈大湖 創造草莓奇蹟〉。聯合報,第二十一版,3月31日。
施建邦,1997,《鹽埕老壁攤的地方感及社會意涵之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洪鎌德,1998,《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洪馨蘭,1998,《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客家、美濃、菸草文化之象徵化過程〉。頁209-258,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頁141-158,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愈寧、吳建國,2005,〈苗栗縣產業群聚之研究—以大湖草莓為例〉。頁105-142,收錄於客委會主編,《2005客家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科技大學客家中心。
苗栗縣政府主編,2005,《苗栗縣統計要覽 第五十五期》。苗栗:苗栗縣政府。
夏春祥,2001,〈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頁107-148,收錄於盧建榮主編,《文化與權力:臺灣新文化史》。台北:城邦文化。
夏鑄九,1994,〈(重)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第十六期:21-54。
徐正光,1970,《一個客家農村的社會經濟行為》。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頁47-73,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張典婉,1994,〈客家工商人的文化理念〉。頁357-362,收錄於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張亭婷,2007,《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婉菁,2003,《水裡坑林業地景與生活空間之建構(1760-1896)》。嘉義: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安,2000a,〈台灣客家族群的產經特質代序〉。頁1-20,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台灣客家族群史 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b,〈台灣客家產業經濟導論〉。頁1-14,收錄於張維安計畫主持,《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訪談紀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5,〈社會記憶與創造傳統:台灣客家社會經濟分析〉。頁491-500,收錄於張民光編,《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啟蒙、紮根、開創」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國立聯合大學。
---------,2007,〈產業經濟篇〉。頁132-151,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張維安、謝世忠主持,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臺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翰璧,2000,〈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頁87-122,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台灣客家族群史 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梁憲初,1994,〈客家人的企業經營理念〉。頁345-356,收錄於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頁27-45,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板,2000,〈族群與地域:台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頁305-338,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2002,〈化邊緣為資源—台灣客家文化產業化的策略〉。頁17-1-17-25,收錄於張維安編,《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郭恩慈,1998,〈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初析〉。《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五∕六期:171-185。
馮建彰,2000a,〈東部客家產經活動〉。頁203-276,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台灣客家族群史 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b,〈台灣東部客家產業訪談紀錄〉。頁113-176,收錄於張維安計畫主持,《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訪談紀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紹恆,2000,〈客家族群與台灣的樟腦業史〉。頁51-86,收錄於張維安等撰稿,《台灣客家族群史 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台北:常民文化出版。
黃應貴,1995,〈導論—空間、力與社會〉。頁1-37,收錄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溫紹炳,2004,《台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社會地位提升之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廖本全、李承嘉,2002,〈「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台灣土地研究》第六期第一卷:83-104。
劉秀枝,1990,《從生產模式變遷看家庭權力結構的改變:一個台灣農村的人類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武雄,1995,〈大湖錢途 拜草莓之賜〉。聯合報,第三十四版,4月22日。
劉增城,2005a,〈由老地名看大湖地區的社會變遷〉。《苗栗文獻》第十八期:40-49。
---------,2005b,〈苗栗縣大湖鄉草莓產業沿革〉。《苗栗文獻》第十八期:50-59。
潘朝陽,1996,〈大湖地方性的構成—歷史向度的地理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二十五期:1-42。
---------,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
蔡淑真,2005,《中堆客家聚落文化景觀的圖式與重構》。台中: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賴明森,2004,《大湖傳真:1895-1980大湖老照片專輯》。桃園:賴明森編撰。
賴俊宏,2005,〈客家特色產業之創意與發展〉。頁17-29,收錄客委會主編,《2005客家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科技大學客家中心。
戴寶村編著,2006,《藍布衫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台北:日創社文化。
羅烈師,1997,《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個北台灣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揚期、王柏山,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第十期:109-136。
蘇瑞蓮,2005,〈苗栗縣地方特色產業業者對其特性認知之探討〉。頁507-531,收錄於張民光編,《國立聯合大學第一屆「苗栗學-啟蒙、紮根、開創」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國立聯合大學。
Archibald, Robert R., 2002, “A Personal History of Memory.” Pp.65-80 in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Jacob J. Climo and Maria G.. Cattell.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Brooker, Peter, 2003,《文化理論詞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王志弘、李根芳譯。台北:巨流。
Cattell,Maria G. and Climo, Jacob J., 2002, “Introduction: Meaning in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Pp.1-36 in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Jacob J. Climo and Maria G.. Cattell. Walnut Creek, CA : Altamira Press.
Coser, Lewis A., 1992, “Introduction: Maurice Halbwachs 1877-1945. ”Pp.1-34 in On Collective Memory, edited by Lewis A. Cos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rang, Mike, 2003,《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
Cresswell, Tim, 2006,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李延輝譯, 2006, 〈地方〉。 頁302-312,收錄於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編,《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
Crumley, Carole L., 2002, “Exploring Venues of Social Memory.” Pp.39-52 in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Jacob J. Climo and Maria G.. Cattell.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Escobar A., 2001, ”Culture Sits in Places: Reflections on Globalism and 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 Political Geography , 20:2, pp139-74.
Halbwachs, Maurice,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Lewis A. Coser(eds.&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hnston, R.J., 2004, 《人文地理學詞典》(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柴彥威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Peet, Richard, 2005,《現代地理思想》(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 ,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台北:群學。
Pred A. R., 1984, “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 Structuration and the Time-Geography of Becoming Plac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 74-2, pp279-297.
------,許坤榮譯, 1993, 〈結構歷程與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 頁81-103,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 1998, 《現代都市地景》(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 ,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Sauer, C., 1962, Land and Life: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Sauer,e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amon, D., 1979, A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 Lodon:Groom Heim.
網路資料:
大湖鄉公所 http://www.dahu.gov.tw/
大湖酒莊 http://www.dahufarm.org.tw/html/homepage.htm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人口調查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6918&CtNode=518&mp=298&ps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草莓主題館 http://kminter.coa.gov.tw/subject/mp.asp?mp=12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http://www.afa.gov.tw/index.asp
苗栗縣政府文化局老照片資料庫 http://lib.mlc.gov.tw/webmlh/photo.htm
指導教授 張翰璧(Han-Bi Chang) 審核日期 2008-6-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