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7201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0 、訪客IP:3.133.159.224
姓名 許瑛玳(Ying-tai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雲林詔安客家文化圈的歷史形成--以崙背、二崙兩鄉鎮為例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Circle of the Chao-An Hakka in Yun-Lin: A Case Study of the Two Area of Lun-Bei and Er-Lun)
相關論文
★ 外省客家人的本土化: 以廣東陸豐莊氏宗親會為例★ 日治時期新屋范姜家族社會領導階層之探究
★ 越南華人遷移史與客家話的使用 —以胡志明市為例★ 泰國勿洞地區客家人的移墾與橡膠業的發展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歷史上,詔安客家人因長期處在福佬人聚落之中,也使得他們的文化特性隱藏起來,沒有受到注意。本論文的研究對象—詔安客,他們的主要是聚居在崙背、二崙一帶,事實上,他們不但在台灣生活好幾百年仍然會使用其方言、甚至還能使用福佬話與詔安客家話兩種語言,就連他們的宗教信仰、祖先崇拜也是相當獨特的文化。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詔安客的聚落開發、社會語言使用、宗教信仰以及祖先崇拜等面向,利用文化圈的概念,來突顯雲林詔安客的獨特文化特色。
雲林詔安客如何保有其客家話的使用、以及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筆者認為是因為聚落相當集中的關係,這是他們仍保存其獨特的文化的一大關鍵。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尋找雲林詔安客的文化特色,並且將詔安客視為一個獨立的群體來論述。希望藉此研究所使用的文化圈的概念,可以幫助未來其他研究者在研究詔安客文化的參考資料。台灣的地方文化正不斷的在改變,未來詔安客文化會如何改變將是相當值得關注的焦點,也是很好的研究議題值得繼續探討。
摘要(英) The Chao-An Hakka people have lived among the Hokkian people for a long time in history. Therefore, thei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hard to be noticed. The target group to study in this thesis is the Chao-An Hakka people who live in the Lun-Bei and Er-Lun areas in Yun-Lin County, Taiwan. They not only could speak their own Chao-An Hakka language but they could also speak Hokkian language for the past several hundred years in Taiwan. Moreover, they have kept their very own religion and ways of ancestor worship.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over their distinctiv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the cultural circle and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village development, sociolinguistics, religious practices, and ancestor worship. I believe the culture of Chao-An Hakka people in Yun-Lin can be successfully preserved mainly because they live close together. I hope the concept of the cultural circle used in this paper will be useful to other people for further research. Taiwan’s many local cultures keep changing. I suggest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hao-An Hakka’s culture in Yun-Lin.
關鍵字(中) ★ 宗族
★ 宗教
★ 開墾
★ 詔安客
★ 社會語言
關鍵字(英) ★ Chao-An Hakka people
★ Development
★ Sociolinguistics
★ Religion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附錄 ……………………………………………………………… v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6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8
第二章 自然環境與聚落發展………………………………… 31
第一節 雲林詔安客的移台歷程………………………………… 31
第二節 自然環境與地理空間分佈……………………………… 38
第三節 地名沿革與聚落發展…………………………………… 45
第四節 行政區沿革與地理空間的確定………………………… 49
第五節 小結……………………………………………………… 55
第三章 雲林詔安客社會語言之探討………………………… 57
第一節 從歷史資料找尋詔安客……………………………… 57
第二節 詔安客家話概況……………………………………… 65
第三節 雲林詔安客日常語言應用…………………………… 73
第四節 小結…………………………………………………… 86
第四章 雲林詔安客之漢人傳統社會(一)--宗教生活……… 89
第一節 土地公廟信仰探討…………………………………… 89
第二節 詔安客聚落與村廟之發展…………………………… 96
第三節 宗教與地方發展……………………………………… 106
第四節 小結…………………………………………………… 117
第五章 雲林詔安客之漢人傳統社會(二)--宗族與地方發展 119
第一節 詔安客祖先崇拜……………………………………… 119
第二節 宗祠祭祖與家族發展………………………………… 122
第三節 地方宗族組織………………………………………… 139
第四節 小結…………………………………………………… 144
第六章 結 論 ……………………………………………… 147
參 考 文 獻…………………………………………………… 155
附 錄……………………………………………………………… 165
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
專書
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台北:桂冠出版。
Eric Hobsbawm等著、徐文路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出版。
Maurice Freedman, 1984,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don: Athlone.
小川尚義編,1993,《日臺大辭典》,臺北:武陵出版。
丸井圭治郎,1919,《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台北:捷幼出版。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
尤重道,2003,《祭祀公業之研究—以派下權及財產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出版。
仇德哉,1978,《雲林縣志稿 卷首 史略篇》,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編印。
石田浩,1985,《台灣漢人村落の社會經濟構造》,大阪:關西大學出版。
安倍明義,1938,《台灣地名研究》,台北:蕃語研究會出版。
伊能嘉矩,1994,《台灣文化志》,卷中,台北:南天出版。
邱坤良,2007,《真情活歷史—布袋戲王黃海岱》,台北:印刻出版。
周宗賢,1983,《台灣的民間組織》,台北:幼獅出版。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
姉歯松平,1934,《祭祀公業並びに台湾に於ける特殊法律の研究》,台北:南天出版。
相良吉哉,1933,《台南州祠廟名錄》,台灣日日新報社台南支局出版。
洪惟仁,1991,《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
倪贊元,1894,《雲林縣采訪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
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部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出版。
陳正美,2005,《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台北:農業委員會出版。
陳國川,2002,《臺灣地名辭書 卷九 雲林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
高拱乾,1987,《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大通出版。
涂春景,1998,《台灣中部地區客家方言詞彙對照》,台北:涂春景出版。
黃叔璥,1983,〈番俗六考〉,《台海使槎錄》,台北:成文出版。
黃俊雄等,2007,《掌上風雲一世紀—黃海岱的布袋戲生涯》,台北:印刻出版。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
郭肇立,1998,《傳統聚落空間研究方法》,台北:田園出版。
富田芳郎,1943,〈台灣聚落の研究〉,《台灣文化論叢》,台北:南天出版。
廖 丑,1994,《台灣與西螺七崁開拓史》,雲林:一德出版。
廖 丑,1998,《西螺七崁開拓史》,台北:前衛出版。
增田福太郎,1935,《台灣の宗教》,台北:南天出版。
種村保三郎著、譚繼山譯,1991,《台灣小史》,台北:武陵出版。
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
藍鼎元,1997a,《平臺紀略》,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藍鼎元,1997b,《東征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官方出版品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1995,《臺灣私法》,台北:南天出版。
台灣總督府編,1999,《台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1944),台北:成文出版。
台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1996,《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
佚名編,1919,《雲林沿革史》,台北:成文出版。
虎尾郡役所編,1985,《虎尾郡概要》(一)、(二),台北:成文出版。
雲林縣文獻委員會編,1952,《雲林文獻》,創刊號。
雲林縣文獻委員會編,1953,《雲林文獻》,卷2期1、卷2期2、卷2期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雲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70,《台灣省通誌 卷一土地志 疆域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期刊
王子正,1997,〈台灣福佬話「厝」及其相關用字考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卷8期1,頁23-38。
田井輝雄,1945,〈台灣家族制度祖先祭祀團體〉,《台灣文化論叢》,卷2,頁181-264。
仇德哉,1953,〈雲林縣志搞〉,《雲林文獻》,卷2期2,頁67-81。
李坤錦,1998,〈詔安客家人在臺灣的開墾與分佈〉,《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卷1,頁85-90。
李慶恭,2001,〈臺灣客家特殊的一支—詔安客〉,《台灣月刊》,卷218,頁22-25。
李豐楙,1993,〈臺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家移民社會-從文獻到田野的考察〉,《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卷27,頁60-78。
李豐楙,1998,〈台灣中部紅頭司與客屬聚落的醮儀行事〉,《民俗曲藝》,卷116,頁143-173。
岡田謙,1938,〈臺灣北部村落に於ける祭祀圈〉,《民族學研究》,卷4期1,頁1-22。
吳中杰,1999a,〈尋找臺灣漳州客〉,《客家》,卷106=129,頁17-23。
吳中杰,1999b,〈臺灣漳州客家分佈與文化特色〉,《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卷2,頁74-93。
吳文星,2000,〈八田與一對台灣土地改良之看法〉,《台灣師大歷史學報》,卷28,頁159-170。
邱彥貴,2003,〈濁溪螺橋客家情〉,《文化視窗》,卷58,頁75-77。
邱彥貴,2007,〈福佬客篇〉,《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62-88。
林美容,1987,〈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卷37期1,頁53-81。
林美容,2000,〈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台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頁265-301。
洪惟仁,1988a,〈消失的客家方言島〉,《客家風雲》,卷3,頁13-17。
洪惟仁,1988b,〈簡介台灣長樂及詔安客話──記五個衰亡的客家方言島〉,《客家風雲》,卷5,頁40-51。
莊華堂,1999,〈客家人、福佬客的開發背景與現況〉,《歷史月刊》,卷134,頁72-78。
莊華堂,2005,〈從地域認同到福佬認同—客家人與新店地區的開發〉,《北縣文化》,卷85,頁65-72。
黃秀政,1979,〈清代台灣的分類械鬥事件〉,《興大文史學報》,卷9,頁117-153。
黃秀政、林鉦昇,2004,〈日治時期林氏宗祠在台灣中部的發展--以台中林氏宗廟相關衍派為中心〉,《興大人文學報》,卷34,頁871-927。
曹逢甫、葉瑞娟,2006,〈詔安客家話-k尾的消失及其所引起的音韻變化〉,《Language and Linguistics》,卷7期2,頁435-454。
許淑娟,2001,〈由村廟看同庄意識--以台南市安南區為例〉,《環境與世界》,頁71-93。
許達然,1996,〈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23,頁1-81。
許嘉明,1975,〈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卷36,頁165-190。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卷11期6,頁59-68。
翁佳音,2005,〈「牽手khan-chhiu」來看台灣世界史—從台灣歷史慣用語論大福佬文化圈概念〉,《歷史月刊》,頁55-66。
陳炎正,2001,〈建構「漳州客」的省思〉,《台灣源流》,卷22,頁52。
陳秀琪,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臺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語言暨語言學》,卷7期2,頁417-434。
陳國川,2000,〈日治時代雲林官有原野的土地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卷33,頁1-51。
陳國川,2001,〈清代雲林地區農業墾殖的環境問題〉,《台灣文獻》,卷51期1,頁459-538。
陳得國,2005,〈台灣祭祀公業的由來與演變之探討〉,《台灣源流》,卷33,頁25-28。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卷23期1,頁85-104。
陳鴻圖,2001,〈日治時期臺灣水利事業的建立與運作—以嘉南大圳為例〉,《輔仁歷史學報》,卷12,頁117-152。
郭雲萍,2000,〈日治時期「嘉南大圳」的發展—1920-1945〉,《台灣歷史學會通訊》,卷10,頁9-41。
張二文,2004,〈美濃土地伯公的型制與型塑的文化景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卷15期3,頁20-35。
張光宇,2004,〈台灣詔安客家話比較研究〉,《客家學術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委會,頁1-12。
張瑞津,1985,〈濁水溪平原地勢分析與地形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卷11,頁199-228。
楊聰榮,2005,〈從族群關係史看台灣客家的分類範疇與獨特性〉,《台灣史學雜誌》,卷1,頁123-141。
廖 丑,1996,〈昔日之「西螺七崁」及其武功研究〉,《雲林文獻》,卷40,頁157-239。
廖清海,2005,〈西螺七崁武術的起源與衰落之考察〉,《體育學報》,卷38期1,頁131-142。
廖倫光,2000,〈六堆冢土伯公形制與塚信仰初探〉,《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卷3,頁97-117。
劉枝萬,1963,〈清代台灣之寺廟〉,《台北文獻》,卷4,頁101-120。
劉益昌、顏廷伃,2004,〈雲林縣麥寮鄉雷厝遺址試掘報告〉,《田野考古》,卷8期1/2,頁95-122。
顏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出版。
鄭定國、陳南榮,2006,〈從《雲林縣采訪冊》探討斗六早期鄉土風俗文化的現象〉,《明道通識論叢》,卷1,頁117-144。
潘英海,1994,〈聚落、歷史、與意義 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卷77,頁89-123。
黎淑慧,2003,〈客家人與福佬族群的互動—從福佬客談起〉,《白沙人文社會學報》,頁235-252。
羅肇錦,2003,〈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再探〉,《臺灣文獻》,卷54期1,頁105-132。
嚴修鴻、莊初升,1994,〈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福建師大學報》,卷3,頁81-94。
論文及研討會
吳中杰,1999,《台灣福佬客分布及其語言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李佳穎,2005,《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特色與在地歷史發展》,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豐楙,1994,〈臺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家文化-一種社會變遷中信仰習俗的起伏與消失〉,《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頁217-242。
施諭靜,2003,《此客非彼客?--從詔安客家的認同行動談起》,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碩士論文。
康詩瑀,2007,〈喪葬儀式與祖籍認同的轉換—以雲林二崙呂氏烏頭司(師)公所舉行的「做福佬」與「做客」為例〉,《台灣宗教使學術研討會》,頁297-339,嘉義:中正大學。(已徵得作者同意引用)
陳文添,2006,〈八田與一在台經歷和興建嘉南大圳問題〉,《第四屆台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9-474,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新竹:國立新竹師院台灣與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志輝,1998,〈區域歷史與族群:清代雲林地區平埔族群討論〉,《平埔族群的區域論文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合辦,頁141-162。
黃菊芳、郭彧岑、蔡素娟、鄭錦全,2007,〈漢語方言分布微觀:雲林縣崙背鄉水尾村的客家方言〉,《語言微觀分佈國際研討會論文》,頁184-196,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台灣語言學學會。
楊名暖,1988,《彰化、雲林地區客家人的語言轉換》,台北: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聰榮,2005,〈從隱形族群到中介族群-談客家族群的邊界現象〉,《社會學年會》,台北:台北大學,頁1-12。
廖烈震,2002,《雲林縣崙背地區詔安客話音韻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奉珠,2006,《詔安客家廟祭祖研究—以雲林縣崇遠堂為例》,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英海,1998,〈「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布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63-202。
潘是輝,2007,〈雲林縣崙背鄉社會結構與祭祀組織關係之探討〉,《台灣宗教使學術研討會》,頁179-193,嘉義:中正大學。(已徵得作者同意引用)
蔡素娟、鄭錦全、郭彧岑 黃菊芳,2007,〈崙背鄉客家話地理分布〉,《第五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論文》,頁601-612,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鄭錦全、蔡素娟,2007,〈雲林詔安客語與閩南與互動之研究〉,《第六屆雲林研究學術研討會》,頁1-11,雲林:雲林科技大學。
謝文華,2002,《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1987-2001)》,台北:輔仁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其他
《七欠港尾武野館金獅連陣》,港尾順天宮主任委員廖良元提供。
二崙田尾賜福宮管理委員會製,2007,《二崙田尾賜福宮簡介》。
永嗣公管理委員會製,1991,《祭祀公業永嗣公派下員系統圖》。
《永嗣公祭祀公業管理章程》,開山宮委員鍾春輝提供。
《地「土支」公廟簡誌》,港尾順天宮主任委員廖良元提供。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 臺政要聞2》,〈濁水溪之造地力〉,1911-04-08。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 雜報2》,〈開墾中部臺灣(上)〉,1906-11-14。
李氏大族譜編輯委員會,1976,《李氏大族譜》,台中:臺光文化出版社。
《財團法人雲林縣廖元子公育英會捐助章程》,1960,廖元子公育英會印,廖元子公育英會董事廖東仁提供。
《祭祀公業李武惠沿革》,隴西武惠堂的管理員李清池提供。
《祭祀公業李武惠派下全員系統表》,隴西武惠堂的管理員李清池提供。
《祭祀公業調查書》,隴西武惠堂的管理員李清池提供。
《雲林縣廖氏大祖譜》,1997,張廖宗親會。
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1995,《張廖元子公族訊》,雲林:張廖氏宗親會。
雲林縣政府民政局調查,2004,《93年度各鄉鎮市客家人口分佈狀況統計》。
網路資源
台灣歷史地圖資料庫,http://gis221.sinica.edu.tw/website/htwn/viewer.htm。
臺灣文獻叢刊網路資源,http://202.197.69.8/taiwanweb/home/index.asp。
臺灣人物誌(1985~1945),http://140.115.130.210:8080/whos2app/start.htm。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http://140.115.130.201:8088/twhannews/user/index.php
指導教授 楊聰榮 審核日期 2008-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