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720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5 、訪客IP:3.141.41.187
姓名 徐億君(Yi-Chun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The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Coordinate Authority Relations—The Case of Hakka Museum in Taoyuan County)
相關論文
★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新竹縣「客家聚落」的歷史變遷--以竹東鎮軟橋里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文建會在2002年開始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以後,地方文化館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文化設施政策之一。中央和地方縣級單位在近年來全力的推動客家事務,並在台灣北中南地區皆相繼的成立客家文化(物)館,目前以南台灣六堆地區的客家文物館最為完善,其次分屬各地分的客家文化館則各以其功能稱著。但是,當前的課題是這些館舍的營運遇到了現實的挑戰,媒體也相繼的報導這些空間被閒置的狀況,於是有了「蚊子館」的名稱產生,本研究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個案,針對此現象做深入的探究。
茲將桃園縣客家文化館興建過程中的參與者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客委會(中央政府)和(縣政府),以及龍潭鄉公所(地方政府)。筆者針對三方進行「深度訪談」,並從其中之對話了解文化館的建設決策與治理過程,以及「文化治理」於其中的軌跡。再者,「桃園縣客家文化館」在建設過程中,除了「客委會」與「桃園縣文化局」為主要決策和參與者外,地方文史工作團隊或是相關地方團體的參與在治理過程中的重要性,亦為本研究主要想探究的重心。
研究發現,相較於2006年,這兩年來的觀察可以發現層級間的衝突,經過時間的緩衝後,有了大幅度的轉變,除了因為政府單位主管人員的輪替之外,彼此之間的溝通也有了改善是很重要的因素。此外,地方社區和居民對於這項計畫的態度,也在政府部門積極的作為下開始接受,從剛開始的反對和質疑,在成為蚊子館到重新開幕後的過程中,逐漸轉為支持和鼓勵,這些實際的改變可以在館舍的參觀人潮增加中被發現,儘管未來的發展仍就有著不少的挑戰,但在這些觀察過程中,仍就可以發現其發展的潛力,期待館舍能夠自各機構間的互相扶持下,獲得良性的永續發展。
摘要(英)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started after 2002 promoted the place cultural building plan, the place cultural building already became one of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facilities policies.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place county level unit with all one’’s strength impelled the Hakka business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the Central South region all one after another established the Hakka culture north Taiwan (thing)the hall, at present south of Taiwan six pile of area’’s Hakka cultural relic halls were most perfect, next belonged to the regional minute Hakka cultural building respectively to call by its function. But, the current topic was these dwelling transport business has faced the reality challenge, media also report these spaces one after another the condition which left unused, therefore had “the mosquito hall” the name production, this research take “The Taoyuan County Hakka Museum” as a case, made the thorough inquisition in view of this phenomenon.
This in the Taoyuan County Hakka Museum construction process’’s participant will divide into three parts, respectively be guest commission (Central authorities) and (County government), as well as Longtan Town geographical unit of government (Local authority). The author in view of tripartite carries on “the depth interview”, and understands the cultural building from dialog the construction decision-making and the government process, as well as “cultural government” in path. Furthermore, “The Taoyuan County Hakka Museum”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besides “the guest commission” and “the Taoyuan County Culture Administration” for the main decision-making and the participant, the plac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work team perhaps is related the place association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government process importance, also center of gravity which mainly wants to inquire into for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compares in 2006, these for two years observation may discover the level the conflict,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time the cushion, had the large scale transformation, because besides the government unit commander personnel’’s change, between each other’’s communication also had the improvement is the very important factor. In addition, local community and resident regarding this plan manner, also starts under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positive achievement to accept, from opposition which and question just started, in becomes the mosquito hall after to begin in the process, transfers gradually supports and encourages, these actual changes may increase in the dwelling visit human tide were discovered that future development still has many challenges freely, but in these observation process, still might discover that its development the potential, anticipated the dwelling can mutual support from under the various organizations, obtain benignly continues forever the development.
關鍵字(中) ★ 桃園縣客家文化館
★ 治理
★ 文化治理。
關鍵字(英) ★ the cultural
★ Hakka Museum
★ governance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文化館在台灣的分布與現況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客家文化館的設立與治理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9
第二章 從「治理」到「文化治理」 15
第一節 全球化下「治理」概念的發展 15
第二節 從「治理」到「善治」 24
第三節 「文化治理」的模型 30
第三章 「中央」與「地方」在決策過程中的對話 37
第一節 客文館的催生︰都是誰在說話? 37
第二節 「客文館」的存與歿 45
第三節 小 結 50
第四章 民間機構在「文化治理」中的角色 53
第一節 2007年以前的客文館 53
第二節 2007年開始的客文館 62
第三節 小結 69
第五章 結論 71
參考文獻 80
附錄一︰訪談大綱 87
附錄二︰受訪名單 90
附錄三︰「桃園縣客家文化館」大事記 91
附錄四︰桃園縣客家文化館2008年進館人次統計表(3-12月) 98
附錄五︰「桃園縣客家文化館」2008年活動新聞稿 99
附錄六︰龍潭鄉位置與簡介 115
附錄七︰「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田野照片與位置圖 120
表目錄
表1-1 台灣博物館分類 2
表1-2 目前台灣各縣市地方文化館分佈 3
表1-3 目前台灣各縣市客家文化設施分佈 7
表1-4 訪談對象個數統計表 10
表3-1 「桃園縣客家文化館」計畫各層級執行角色表 51
圖目錄
圖4-1 2006年客文館主體建築閒置狀況(外) 54
圖4-2 2006年客文館主體建築閒置狀況(內) 55
圖4-3 客文館外觀主體建築樣式 60
圖4-4 台灣客家世紀印象海報圖 62
圖4-5 台灣客家世紀印象活動內容佈 63
圖4-6 桃園縣客家文化館暖身展開幕 63
圖5-1 2007年前「桃園縣客家文館」之治理模式 73
圖5-2 2007年後「桃園縣客家文館」在「文化治理」中之模式 74
參考文獻 書籍資料:
文建會,1998,《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2004,《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2008,《96年度「地方文化館計劃外部評量之研究」結案報告(上)》。台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王志弘,1998,〈文化概念的探討──空間之文化分析的理論架構〉,《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
王志弘,2002,〈精神建設、藝文消費與文化政治:台北市政府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東海大學,12月14日。http://www.ncu.edu.tw/~eng/csa/year2002.htm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王志弘,2003,〈影像城市與都市意義的文化生產:《台北畫刊》之分析〉。《城市與設計》13/14:303-340。
王志弘,2007,〈都市社會運動與文化治理:1990年代迄今的台北經驗〉,「城流鄉動:2007年文化研究會議」,台灣大學應用力學館,1月6, 7日。
王秀美,2004,《地方文化館經營策略之規劃研究─以美濃客家文物館為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宜靈、周志龍、廖淑容,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2):165-197。
申學庸、陳其南,2000,《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江妍儀,2008,《政府角色與功能影響地方文化館政策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勳、鄭錫鍇,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治理模式-歐陸新治理觀點〉,憲政(研)090-030 號。請參照http://www.npf.org.tw/particle-545-2.html(資料查詢日期2007/12/24)。
李倩如,2003,《中央與地方文化政策形塑下的產業空間變遷:鶯歌陶瓷老街個案》。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輝堂,2002,《縣市文化局對文化政策制定與執行問題之研究-以臺中市文化局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將財等,2007,《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台北市:監察院。
林冠汝,2004,《二十一世紀地方治理模式之思辨》。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玟瑜,2004,《地方文化館開發潛能評估模式建立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可平,(2000),《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洪芷如,2007,《台灣地方文化館輔導機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研究碩士論文。
胡幼慧,200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原民會,2006,《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十週年施政成果專輯》。台北︰原住民委員會。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袁鶴玲,2007,〈全球化趨勢中的公民參與〉。《研考雙月刊》31(5)︰74–85。
馬元容,2003,《從傳統節慶到新公共平台-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迪理譯,1999,《服務方案之設計與管理》。台北︰揚智文化。(Peter M. Kettner、Robert M. Moroney、Lawrence L. Martin原著Designing and Managing Programs)
張亞中,2001,〈全球治理:主體與權力的解析〉。《問題與研究》40(4)︰1-24。
莊金修,2006,《在地性的啟動與發現:南化鄉地方文化館的發生過程之分析》。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立一,2004,〈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的實踐︰政治後現代性危機的反思與解決〉。《公共行政學報》10︰63-94。
許琇瑩,2004,《地方文化館生成過程之研究-以花蓮「郭子究音樂文化館」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依蒨,2004,《由歷史建築再利用之使用後評估檢視委外經營機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敏慧,2005,《縣市文化局執行地方文化館之計畫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陳文生,2005,〈九一一後美國之霸權制理策略︰以伊拉克為例〉。《政治科學論叢》23︰169–200。
陳其南,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 台灣文化政策初探2004-2005》。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傅約翰,2004,〈西方民主國家的治理論述︰城市–區域案例〉(吳比娜譯)。《城市與設計學報》15/16︰21–30。
黃國楨,1998,《文化政策、認同政治與地域實踐-以九0年代宜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禎,2001,《文化政策的地方模式─宜蘭文化經驗1990-2000》。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黃富娟,2004,〈為地方文化館請命—地方文化館之發展定位暨經營管理之概念性思考〉。《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7(6)︰101-107。
廖 石,2003,〈從「地方治理」的思潮變遷探討「社區賦權」在鄉村發展政策的定位與課題〉。《城市與設計學報》15/16:93-115。
廖世璋,2002,〈國家治理下的文化政策-一個歷史回顧〉。《建築與規劃學報》3(2):160-184。
廖淑容、周志龍,2000,〈全球化與台灣地方再發展的競爭策略〉。《都市與計劃》27(2)︰191–209。
趙永茂,2006,〈從地方治理論台灣地方志政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31︰1–38。
劉兆隆,2008,〈地方治理與管制革新〉,論文發表於「地方自治與民主發展︰2008年選後台灣地方政治學術研討會」,地點︰東海大學政治學系,2008/06/15。請參照︰http://www2.thu.edu.tw/~politic/96/index3.html(資料搜尋日期2009/07/02)。
劉坤億,2001,〈全球治理趨勢下國家的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城市外交與全球治理」學術研討會,高雄:義守大學公共行政政策與管理學系主辦。
劉坤億,2007,〈全球化在地化︰政府治理角色的轉變〉。《研考雙月刊》31(5)︰64-73。
蔣玉嬋,2006,〈地方文化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3):81–97。
蔡志恆,2002,〈全球治理思潮與治理結構之發展〉,《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 091-052號。請參照http://www.npf.org.tw/post/2/1065(資料搜尋日期2009/07/02)。
蔡軒軒,2002,《臺北市政策文化之變遷》。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
蔡賢文,2002,《英國文化政策與行政作為我國學習對象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學論叢》18︰33。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顯星,2002,《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變遷歷程研究-歷史結構分析》。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B. Jessop, 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 155, pp. 29-45.
Barker, Chris. , 2000,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Bennett, Tony,2000,〈置政策於文化研究當中〉(Putting Cultural into Policy)(趙國新譯),收錄於羅銅、劉象愚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Brooker, Peter.,2003,《文化理論詞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王志弘、李根芳譯)。台北:巨流。
Caiden, Gerald E., 1991, “Administration Reform Comes of Ages”, New York: Walter De Grayter
Castell, Manuel. ,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Castell, Manuel. ,,1994,〈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陳志梧譯),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223-310),台北:明文。
Creswell, Tim, 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Foucault, Michel , 1991 , “Governmentality”, in G. Burchill, C. Gordon and P. Miller (eds) ,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pp.87-104.
Harpham, Trudy, Kwasi A. Boateng, 1997,“Urban Governance in relation to the operation of urban serv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bitat INTL, Vol. 21, No. 1, Great Britain.
J. Kooiman、M. Van vliet, 1993, "Gover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In K. Eliassen and J. Kooiman , eds., Managing Public Organizations, 58-72. London: Sage.
Marie-Claude, Smouts, 1998, “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 155, pp. 81-89.
Mayntz, R., 1993,“Governing Failures and the Problem of Governability: Some Comments On A Theoretical Paradigm”, In Kooiiman, J.edited(1993), Modern Governance:NewGovernment-SocietyInteractions(9-20),London:SAGE Publications.
Murdoch J. & AbramS.,1998, “Defining the limit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4: 41-50
Norris, D. F., 2001, “Prospects for Regional Governance under the New Regionalism:Economic Imperations versus Political Impediment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3(5):557-571.
Painter, Joe., 2000, “Governance”, in 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g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th ed.)(pp. 316-318).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ierre, Jon and B. Guy Peters,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譯)。台北:智勝。
Rhode, R. ,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se, N., 1999, Powers of Freedom: Reframing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enau,James N. ,1995,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Governance Vol.1, No.1: 1-43.
Smith, Philip,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林宗德譯)。台北:韋伯文化。Social Science Journal, Paris, Mar︰17-28.
Stoker, G., 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55.pp17-28.
Storey, John.,1998,《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 Reader)(李根芳、周素鳳譯),台北:巨流。
Tim Cresswell,2006,《文化研究的基礎》(徐苔玲、王志弘合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Werner, Oswald & G. Mark Schoepfle,1987, Systematic Fieldwork.Vol. 1. Newbury Park: Sage.(引自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中譯,1999)。台北:巨流。
Xavier-Merrien, Francois, 1998,“Governance and Modern Welfare State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55 .
Zukin, Sharon, 1995,“The Cultures of Cities”,Oxford: Blackwell.
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http://www.cam.org.tw/big5/main.asp
內政部網站 http://www.moi.gov.tw/
文建會網站http://www.cca.gov.tw/
客委會網站 http://www.hakka.gov.tw/mp.asp?mp=1
原民會網站 http://www.apc.gov.tw/chinese/
桃園縣客家文化館 http://www2.tyccc.gov.tw/hakka/
龍潭鄉公所 http://www.longtan.gov.tw/index.aspx
指導教授 張翰璧(Han-Bi Chang) 審核日期 2009-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